一种便携式水陆两用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46683发布日期:2023-03-22 10:01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水陆两用泵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携式水陆两用泵。


背景技术:

2.水泵是输送流体或使流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水泵主要用来输送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液体,也可输送液、气混合物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
3.水泵根据使用场景可分为陆用和水下用,两种水泵外壳的密封性能不同,常规陆用水泵的密封性能较差,不能适应水下作业的高密封性要求。因此,在水泵的作业场景中若需要在陆地和水下切换时,就需要携带陆用和水下用两种水泵,需要工人来回搬运,非常不便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水陆两用泵,具备通过在泵体外附加密封盖可打开的密封壳体,从而使得泵体即可适应于陆用,也可在水下使用,工人仅需携带一台水泵,且壳体可变形收纳,更加便携的有益效果,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在水泵的作业场景中若需要在陆地和水下切换时,就需要携带陆用和水下用两种水泵,需要工人来回搬运,非常不便携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水陆两用泵,包括壳体和泵体,所述壳体上对称的两端设置为开口,在所述壳体的两端开口处均设置有密封盖用于实现所述壳体的整体密封;
6.两个所述密封盖分别通过两个伸缩机构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伸缩机构包括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通过铰轴活动铰接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伸缩杆通过铰轴活动铰接于所述密封盖上,且所述第二伸缩杆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伸缩杆内。
7.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携式水陆两用泵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两个所述密封盖上均有吸盘用于实现两个所述密封盖的抓地功能。
8.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携式水陆两用泵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壳体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卡扣件,两个所述卡扣件均通过铰轴活动铰接于所述壳体上,两个所述密封盖上均开设有卡扣槽,且两个所述卡扣槽分别与两个所述卡扣件适配。
9.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携式水陆两用泵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扶手,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减震垫,所述泵体设置于所述减震垫上。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携式水陆两用泵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垫圈,所述第二出口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垫圈,所述泵体的出水口和进水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垫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垫圈上。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携式水陆两用泵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壳体内开设有若干个排水槽和集水槽,且若干个所述排水槽与所述集水槽相连通。
12.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携式水陆两用泵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两块斜板。
13.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携式水陆两用泵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若干个万向轮,若干个所述万向轮上均设置有刹车片。
14.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一种便携式水陆两用泵,通过在泵体加上外载的壳体,来提高其密封性能,泵体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延伸出壳体上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外,再通过安装第一密封垫圈和第二密封垫圈来提高密封性能。从而使得泵体能够适应水下作业的高密封性要求,实现水陆两用,工人仅需携带一台水泵,便于携带,且壳体上安装有扶手和万向轮更加便于运输携带。
16.2、该一种便携式水陆两用泵,在水下使用时,壳体两端的开口通过两个密封盖密封住,此时泵体散热通过水下环境来实现,而在陆上使用时,则可将两个密封盖打开,保持泵体的通风散热。并通过其上安装的吸盘吸住地面,同时又起到加固泵体的作用。
17.3、该一种便携式水陆两用泵,将密封盖安装后,泵体完成安装,其在壳体内部处于密封环境,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会产生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内壁会成为冷凝水,影响水泵运行。此时通过在壳体内壁顶部安装的倾斜顶板和侧壁的排水槽和集水槽,来导流收集冷凝水。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伸缩机构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壳体;2、泵体;3、密封盖;4、吸盘;5、伸缩机构;6、第一伸缩杆;7、第二伸缩杆;8、卡扣件;9、卡扣槽;10、扶手;11、支撑座;12、减震垫;13、第一出口;14、第二出口;15、第一密封垫圈;16、第二密封垫圈;17、排水槽;18、集水槽;19、顶板;20、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实施例1
25.由于水泵根据使用条件的不同分为陆用和水下用两种,常规的陆用水泵在密封性上不能适应水下作业要求。因此,工人需要携带两种水泵,非常不便携。且散热性也同样是水泵所要考虑的,在水下有水体进行自然冷却,而在陆上要保持水泵的散热。
26.请参阅图1-图4,一种便携式水陆两用泵,包括壳体1和泵体2,其特征在于:壳体1
上对称的两端设置为开口,在壳体1的两端开口处均设置有密封盖3用于实现壳体1的整体密封;
27.两个密封盖3分别通过两个伸缩机构5与壳体1连接,伸缩机构5包括第一伸缩杆6和第二伸缩杆7,第一伸缩杆6通过铰轴活动铰接于壳体1上,第二伸缩杆7通过铰轴活动铰接于密封盖3上,且第二伸缩杆7滑动设置于第一伸缩杆6内。
28.其中:两个密封盖3上均有吸盘4用于实现两个密封盖3的抓地功能。
29.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壳体1作为泵体2的外载壳体以增强其密封性,壳体1在完整密封时,两端的开口由两个密封盖3封堵住,而泵体2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延伸出壳体1外。且两个密封盖3是通过两个伸缩机构5连接在壳体1上的,可实现卸下打开。
30.从而使得泵体2可以适应陆地和水下两种使用环境,在陆用时,通过将两个密封盖3打开,并通过两个密封盖3上所安装的吸盘4吸住地面增强固定,从而将壳体1打开,使得泵体2能够进行正常的通风散热。
31.而伸缩机构5由第一伸缩杆6和第二伸缩杆7组成,第一伸缩杆6铰接在壳体1上,第二伸缩杆7铰接在密封盖3上,通过将密封盖3从壳体1上拔出,再拉动第二伸缩杆7相对第一伸缩杆6拉出,使得密封盖3上的吸盘4接触地面。
32.实施例2
33.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出的解释说明,具体的,请参阅图1-图3,壳体1上对称设置有两个卡扣件8,两个卡扣件8均通过铰轴活动铰接于壳体1上,两个密封盖3上均开设有卡扣槽9,且两个卡扣槽9分别与两个卡扣件8适配。
34.本实施例中:在将两个密封盖3通过过盈配合封堵在壳体1的两端开口处后,通过将两个卡扣件8转动卡接入两个密封盖3上所开设的两个卡扣槽9内,可以增强两个密封盖3的固定强度,增强壳体1的整体密封性。
35.实施例3
36.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出的解释说明,具体的,请参阅图1-图3,壳体1上设置有扶手10,壳体1内设置有支撑座11,支撑座11上设置有减震垫12,泵体2设置于减震垫12上。
37.本实施例中:壳体1上安装的扶手10进一步提高了壳体1的便携性,壳体1的底壁安装有支撑座11,支撑座11上安装有减震垫12,泵体2安装在减震垫12上,可通过减震垫12的减震缓冲作用减缓泵体2运行时产生的振动。
38.实施例3
39.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出的解释说明,具体的,请参阅图1-图3,壳体1上开设有第一出口13和第二出口14,第一出口13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垫圈15,第二出口14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垫圈16,泵体2的出水口和进水口分别设置于第一密封垫圈15和第二密封垫圈16上。
40.本实施例中:第一出口13和第二出口14分别用于放置泵体2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并相应的设置了第一密封垫圈15和第二密封垫圈16来增强密封。
41.实施例4
42.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出的解释说明,具体的,请参阅图1-图3,壳体1内开设有若干个排水槽17和集水槽18,且若干个排水槽17与集水槽18相连通。
43.其中:壳体1上设置有顶板19,顶板19包括对称设置于壳体1上的两块斜板。
44.本实施例中:壳体1处于水下使用时,由于其是密封环境,泵体2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难免还会在壳体1内部产生水汽,为此在壳体1的内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排水槽17,用来将水汽接触内壁产生的冷凝水导流引走。再通过集水槽18将冷凝水收集起来,避免影响泵体2运行。
45.集水槽18内收集的水可在密封盖3打开时倒出。
46.顶板19则是为了配合排水槽17起到引流作用的,避免冷凝水在壳体内壁上部聚集。
47.实施例5
48.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出的解释说明,具体的,请参阅图1-图3,壳体1上设置有若干个万向轮20,若干个万向轮20上均设置有刹车片。
49.本实施例中:万向轮20是进一步提高了水泵的运输便携性。通过踩下刹车片则可固定住壳体1的位置。
5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5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