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丝网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玻璃钢复合管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60548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金属丝网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玻璃钢复合管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力输送煤灰渣、矿砂、泥沙等固体颗粒的耐磨、耐腐、抗结垢的金属丝网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玻璃钢复合管道。
背景技术
火电厂对燃尽后煤的灰渣需长距离输出,现在火电厂常用管道对灰渣进行水力输送,在输送中磨损很严重,特别是弯头部位,以致因经常发生管道被磨穿泄漏的事故,应急抢修不断,这不仅影响了火电厂的安全生产运行,增加了维修费,灰渣污水还常常造成环境污染。此外,当管道输送含钙量高的灰渣时,还常常发生金属管道内表面结垢现象,致使管道通流截面减小,流动阻力增加,也严重影响电厂安全运行。此结垢常常发生在水平放置管道的顶部内表面与弯管的内侧内表面,而耐磨合金铸钢等现今通用的耐磨金属管道对结垢仍没有办法。特别对用海水疏浚泥沙的管道,还有海水腐蚀的难题,金属类管道更没有一点办法。目前,有陶瓷、玻璃钢复合管道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玻璃钢复合管道,前者会出现陶瓷片脱落现象,后者最大的缺点是容易分层,实质没有粘牢,其原因是超高频分子量聚乙烯是一种难粘塑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解决高分子材料难粘问题,提供一种耐磨性好、耐腐性好,能抗结垢、又较经济的金属丝网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玻璃钢复合管道。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金属丝网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玻璃钢复合管道,它由外壳和内衬组成,其特点是内衬是由金属丝网通过热压至高分子材料中所形成,外壳为玻璃钢,由金属丝网增强的内衬通过暴露在其外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金属丝网用环氧树脂粘结剂与玻璃钢外壳的内表面实行粘结连接。
本方案解决了作内衬的高分子材料与玻璃钢外壳的难以粘结的问题。使本发明既有玻璃钢管道固有的轻质、高强、耐腐的优点,而且又有内衬高分子材料耐磨、耐腐、抗结垢的优良特性,可以用作耐腐、耐磨、抗结垢的水力输送固体颗粒的特种管道,例如水力输送矿砂、泥沙、灰渣等固体颗粒的管道,即使输送介质是有腐蚀性的海水也无任何问题,且玻璃钢管道内径制作可大到3-4米,因此这种复合管的问世,对大口径耐腐、耐磨的管道制作开辟了良好前景,填补了大口径耐腐、耐磨管道制作的空白。


图1为金属丝网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玻璃钢复合管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用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及成型工艺再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发明,金属丝网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玻璃钢复合管道,它由外壳1和内衬2组成,其特点是内衬2是由金属丝网通过热压至高分子材料中所形成,外壳1为玻璃钢,由金属丝网增强的内衬2通过暴露在其外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金属丝网4用环氧树脂粘结剂3与玻璃钢外壳1的内表面实行粘结连接。金属丝网为钢丝网、铜丝网或铝丝网。本实施例中,金属丝网为钢丝网,钢丝网暴露在内衬一侧外表面的厚度为0.1-0.8mm。较佳的厚度为0.5mm。内衬中所用的高分子材料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外壳1为玻璃钢,是合成树脂为基本材与玻璃纤维或玻璃布的复合而成。合成树脂可为不饱和聚脂树脂、环氧树脂或乙烯基脂树脂等。
权利要求
1.一种金属丝网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玻璃钢复合管道,它由外壳(1)和内衬(2)组成,其特征在于内衬(2)是由金属丝网通过热压至高分子材料中所形成,外壳(1)为玻璃钢,由金属丝网增强的内衬(2)通过暴露在其外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金属丝网(4)用环氧树脂粘结剂(3)与玻璃钢外壳(1)的内表面实行粘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丝网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玻璃钢复合管道,其特征在于,金属丝网为钢丝网、铜丝网或铝丝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丝网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玻璃钢复合管道,其特征在于,金属丝网暴露在内衬一侧外表面的厚度为0.1-0.8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丝网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玻璃钢复合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分子材料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丝网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玻璃钢复合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1)玻璃钢是合成树脂与玻璃纤维或玻璃布的复合材料。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力输送煤灰渣、矿砂、泥沙等固体颗粒的耐磨、耐腐、抗结垢的金属丝网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玻璃钢复合管道,它由外壳和内衬组成,其特点是内衬是由金属丝网通过热压至高分子材料中所形成,外壳为玻璃钢,由金属丝网增强的内衬通过暴露在其外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金属丝网用环氧树脂粘结剂与玻璃钢外壳的内表面实行粘结连接,解决了作内衬的高分子材料与玻璃钢外壳的难以粘结的问题。使本发明既有玻璃钢管道固有的轻质、高强、耐腐的优点,而且又有内衬高分子材料耐磨、耐腐、抗结垢的优良特性,可以用作耐腐、耐磨、抗结垢的水力输送固体颗粒的特种管道。
文档编号F16L9/147GK1526981SQ03151130
公开日2004年9月8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3日
发明者杨俭安 申请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