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动齿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差动齿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关于用于车辆上的一种差动齿轮装置,如象欧州书No.0148 641中的那一类。
本发明主要是关于这样一种装置,它包括一个可以围绕差动齿轮装置输出轴回转的齿轮外套,一对同轴而又间隔开的螺旋齿轮,这一对输出齿轮安装在支座中可以围绕支座轴回转,另外还包括安装在齿轮支座中的齿轮组,这些齿轮组与那两个输出齿轮相连接,每一个齿轮组包括两个蜗杆和一个蜗轮,每一个蜗杆上都有螺旋齿在蜗轮直径方向的相对位置上与蜗轮相啮合,并且每一个蜗杆上还有延伸出来的螺旋齿与输出齿轮之一相啮合。
蜗杆和蜗轮最好是用在化学成分和硬度方面相同或类似的材料来制做。
实际上,会采用两个或者三个齿轮组,因为一个齿轮组会在输出齿轮上产生不平衡的负载,而多于三个齿轮组在设计上会十分复杂,似乎没有必要。
按照本发明所设计的差动齿轮装置的特征可以用下列式子来表示RW+Cot ψRW+RG=Sina (1)bWHbOG=K1tan ψCos ψ(2)]]>
式中 RW-每个蜗杆(起动装置)的头数与蜗轮齿数之比。
RG-每个输出齿轮的齿数与蜗轮齿数之比。
φ-蜗轮和输出齿轮的螺旋角,bWH和bOG-分别为蜗轮和每一输出齿轮上分别沿蜗轮和输出齿轮轴线测量的齿长α和K1的数值在下表中给出
上面列出的式子有助于说明,尽管有螺旋齿轮,蜗杆蜗轮混合运转,各个部件仍然具有相当长的寿命,从而可以避免某一部件过早地磨损。
齿轮装置的高宽比AR,也就是包络蜗杆的想象圆直径与输出齿轮两个外端之间的轴向长度之比值,由下式得到AR =(RG+2RW) tan ψ1+1.2RGSin ψ= 1.25± 0.25]]>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所示是图2中的车辆用的差运齿轮装置沿Ⅰ-Ⅰ剖面线的纵向剖面图。
图2所示是图1中沿Ⅱ-Ⅱ剖面线的横向剖面图。
图上所示的这一差动齿轮装置包括一个齿轮支座1,它由两部分1A,1B组合而成。外套部分1A上有一个凸缘2,这个凸缘可以形成传动齿轮箱的输出齿轮,也可以是一个斜的冠齿轮,用螺栓装在上面,构成本装置的输入部件,在齿轮支座1中装有两个同轴线的输出轴3A和3B,并可以在其中回转,在它们的里面一端上装有带螺旋齿轮的输出齿轮4A和4B,每个齿轮具有14个齿。有四个完全一样的七头蜗杆5A,5B,5C和5D分别安装在齿轮支座1中相应的轴6上,都可以回转。蜗杆5A和5B与输出齿轮4B相啮合,而蜗杆5C和5D则与输出齿轮4A相啮合,每一个蜗杆和输出齿轮都具有46.9°的螺旋角。
蜗杆5的螺旋齿部分具有足够的长度使之也可以与蜗轮7A,C和7B,D相啮合。从图1中可以看出,蜗杆5A和5C是在直径方向的相对部位与蜗轮7A,C,相啮合,而蜗杆5B和5D也是在直径方向的相对部位与蜗轮7B,D相啮合。
蜗轮7均安装在同一个横轴8上,通过弹性挡环9装在齿轮支座1的横向圆孔中。蜗轮7在横轴8上的轴向位置在外侧端面是靠齿轮支座1B部分的支承面,而在内侧端面则靠一个间隔块10的支承面来定位,这个间隔块也作为输出齿轮4A和4B(见图1)内侧一端的支承面。
在图2中可以看到公式(1)里所采用的α角,这个角是指横轴8中心线与从差动装置中心轴O到蜗杆5D中心线的连线所形成的角度。
由于每一个带齿部件上的齿数必须是一个整数,所以上面所列的公式在应用中不可能总是准确的。不过,上面已经给出了几个常数值的适当的允许偏差。
权利要求
1.一种差动齿轮装置,它包括一个可以围绕差动齿轮装置输出轴回转的齿轮支座(1A,1B),一对同轴而又间隔开可以在支座中围绕输出轴回转的螺旋输出齿轮(4A,4B),安装在齿轮支座中的齿轮组,这些齿轮组与两个输出齿轮相连接,每一个齿轮组包括两个蜗杆(5A-D)和一个蜗轮(7A,C;7B,D),每一个蜗杆上都有螺旋齿在直径方向的相对位置上与蜗轮相啮合,并且每一个蜗杆上还有延伸出来的螺旋齿与输出齿轮之一相啮合,其特征可由下列公式来表示RW+Cot ψRW+RG=Sina (1)bWHbOG=K1tan ψCos ψ(2)]]>其特征还在于对于具有两个齿轮组的差动齿轮装置来说,α角在56°-68°范围内,K1值在0.50-0.80范围内,而对于具有三个齿轮组的差动齿轮装置来说,α角在35°-41°范围内,K1值在0.35-0.65范围内。
2.按照权利要求
1所述的差动齿轮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对于具有两个齿轮组的装置来说,α角在58°-66°范围内,K1值在0.60-0.70范围内;而对于具有三个齿轮组的装置来说,α角在36°-40°范围内,K1值在0.45-0.55范围内。
3.按照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差动齿轮装置,其特征还在于齿轮装置的高宽比(AR)可由下式得到AR =(RG+2RW) tan ψ1+1.2RGSin ψ= 1.25± 0.25]]>
4.一种制做差动齿轮装置的方法,所制做的齿轮装置包括一个可围绕差动齿轮装置输出轴回转的齿轮支座(1A,1B),一对同轴而又间隔开可在支座中围绕输出轴回转的螺旋输出齿轮(4A,4B),安装在齿轮支座中的齿轮组,这些齿轮组与两个输出齿轮相连接,每一个齿轮组包括两个蜗杆(5A-D)和一个蜗轮(7A,C,7B,D),每一个蜗杆上都有螺旋齿在直径方向的相对位置上与蜗轮相啮合,并且每一个蜗杆上还有延伸出来的螺旋齿与输出齿轮之一相啮合,这种方法的特征在于确定每一个蜗杆的头数与蜗轮齿数的比(RW),每一个输出齿轮的齿数与蜗轮齿数的比(RG),蜗杆和输出齿轮的螺旋角φ,沿蜗轮轴线测量的蜗轮齿长bWH,沿输出齿轮轴线测量的输出齿轮的齿长bOG,因此可以应用下列公式得到α和K1的值RW+Cot ψRW+RG=Sina (1)bWHbOG=K1tan ψCos ψ(2)]]>对于具有两个齿轮组的差动齿轮装置来说,α角在56°~68°范围内,K1值在0.50-0.80范围内,而对于具有三个齿轮组的差动齿轮装置来说,α角在35°~41°范围内,K1值在0.35-0.65范围内。
5.按照权利要求
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齿轮装置的高宽比(AR)可按下列公式确定AR =(RG+2RW) tan ψ1+1.2RGSin ψ= 1.25± 0.25]]>
专利摘要
一种差动齿轮装置具有一个可以围绕差动齿轮装置输出轴回转的齿轮支座(1A,1B)、一对同轴而又间隔开可在支座中围绕输出轴回转的螺旋输出齿轮(4A,4B),安装在齿轮支座中的齿轮组成,这些齿轮组与两个输出齿轮相连接,每一个齿轮组包括两个蜗杆(5A—D)和一个蜗轮(7A,C,7B,D),其特征可由下式来表示
文档编号F16H48/29GK87105520SQ87105520
公开日1988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1987年8月11日
发明者D·J·奈特 申请人:奈特-米凯迪尼有限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