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填料调节阀阀杆密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83695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填料调节阀阀杆密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调节阀阀杆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调节阀阀杆的密封,采用V形氟填料或盘根填料密封,虽然耐高温、耐腐蚀性强,但由于其密封为动密封,阀杆的往受运动易导致阀杆产生划伤、磨损,填料会产生老化失去弹性等而产生泄漏。对于强腐蚀性介质的泄漏,轻者损坏设备,重量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的缺点,改变调节阀阀杆密封结构,对阀腔内介质实行静密封,从而提高密封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无填料调节阀阀杆密封,包括芯杆、下盖、上盖、装置在芯杆上阻止液体压力介质通过芯杆向外泄漏的上密封,其特征是芯杆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穿过上隔膜、下隔膜的中心孔通过螺纹与下部分连接为一体,同时形成阻断阀腔内介质由芯杆向外泄漏的密封;下盖、上盖及骨架通过螺钉连接,将上隔膜、下隔膜和骨架夹紧,形成阻断阀腔内介质通过上隔膜、下隔膜外圆部向外泄漏的密封;同时形成盛放液体压力介质的压力腔,在压力腔内充有平衡阀腔内介质压力的液体压力介质;上密封为Y形密封圈或O型密封圈。,其上隔膜呈竖截面 状的圆盘,下隔膜呈竖截面为 形的圆盘,在其中心各开有能穿入芯杆的中心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改传统的填料动密封为静密封,密封性能好,大之提高了密封的可靠性;上、下隔膜的结构利用了液体的不可压缩性,使隔膜工作压力提高到10Mpa。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上隔膜剖面图;图3是下隔膜剖面图;图中1、芯杆,2、下盖,3、垫,4、螺钉,5、防尘帽,6、下检查孔,7、上检查孔,8、上盖,9、上密封,10、压力腔,11、上隔膜,12、骨架,13、下隔膜,14、螺钉,15、中心孔,16、中心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芯杆(1)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穿过上隔膜(11)中心孔、下隔膜(13)中心孔(16)通过螺纹与下部分连接为一体,同时形成阻断阀腔内介质由芯杆(1)向外泄漏的密封;下盖(2)、上盖(8)及骨架(12)通过螺钉(14)连接,将上隔膜(11)、下隔膜(13)和骨架(12)夹紧,形成阻断阀腔内介质通过上隔膜(11)、下隔膜(13)外缘部向外泄漏的密封;同时建立起盛放液体压力介质的压力腔(10),在压力腔(10)内充有液体压力介质用于平衡阀腔内介质的压力。检查孔(6)及检查孔(7)分别用于检查阀腔内介质及压力腔(10)内液体压力介质是否有泄漏现象,垫(3)及螺钉(4)用于检查上隔膜(11)、下隔膜(13)是否损坏。上封密(9),采用Y型密封圈或O型弥封圈,用于阻断压力腔内液体压力介质通过芯杆(1)向外泄漏,通过调整密封圈与阀门流过介质的距离使温度不超过工作范围。
参照图2和图3,上隔膜呈 状的圆盘,下隔膜呈竖截面为 形的圆盘,上隔膜(11)、下隔膜(13)的设计利用液体的不可压缩性,使隔膜的工作压力达到10Mpa。压力腔(10)内的液体压力介质采用无腐蚀性液体压力介质。
权利要求1.一种无填料调节阀阀杆密封,包括芯杆(1)、下盖(2)、上盖(8)装置在芯杆上阻止液体压力介质通过芯杆(1)向外泄漏的上密封(9),其特征是芯杆(1)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穿过上隔膜(4)、下隔膜(13)的中心孔通过螺纹与下部分连接为一体,同时形成阻断阀腔内介质由芯杆(1)向外泄漏的密封;下盖(2)、上盖(8)及骨架(12)通过螺钉(14)连接,将上隔膜(11)、下隔膜(13)和骨架(12)夹紧,形成阻断阀腔内介质通过上隔膜(11)、下隔膜(13)外圆部向外泄漏的密封;同时形成盛放液体压力介质的压力腔(10),在压力腔(10)内充有平衡阀腔内介质压力的液体压力介质;上密封(9)为Y形密封圈或O型密封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填料调节阀阀杆密封,其特征是上隔膜(11)呈竖截面 状的圆盘,下隔膜(13)呈竖截面为 形的圆盘,在其中心各开有能穿入芯杆的中心孔(15)、(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填料调节阀阀杆密封,其特征是在下壳体和上壳体上分别设有检查阀腔内介质及压力腔(10)内液体压力介质的下检查孔(6)及上检查孔(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填料调节阀阀杆密封结构。包括芯杆(1)、下盖(2)、上盖(8)、上密封(9),芯杆(1)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穿过上隔膜(11),下隔膜(13)的中心孔,与下部分连接为一体;在压力腔(10)中充有液体压力介质;芯杆上的上密封(9)采用调节与流过介质的距离的O型或Y型密封圈。本结构克服了填料密封的缺点,具有密封性能好,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的优点。
文档编号F16K41/00GK2725676SQ20042007876
公开日2005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16日
发明者程路, 张宝钢 申请人:程路, 张宝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