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平衡电动两通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31262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态平衡电动两通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阀门,具体是一种动态平衡电动两通阀,主要应用于采暖空调系统的末端设备上,以控制通过末端设备的水流量,达到恒定控制区域温度和节约能源的目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阀门不具有对流过阀体的流体流量进行动态调节的功能。一旦水流的压力发生波动,管道内的水流量的大小就随之变化,导致采暖(冷)空间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造成能源浪费或供暖(冷)不足;还会造成各区域的水系统的不平衡。为了减轻这种水压波动的影响,需要对系统进行调试,不仅麻烦,耗费大量时间;人为调节可能对系统平衡造成破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动态平衡电动两通阀,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能对流过阀体的流体流量进行动态调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阀体、截止阀芯和阀门驱动器,截止阀芯安装在阀体内,截止阀芯的一端密封穿出阀体并与阀门驱动器连接,在所述的阀体的出口内设有利用流体压力对流体的流量进行自动控制的流量控制筒。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的电动两通阀的基础上,通过阀门结构变化,巧妙地与流量控制筒结合,使阀门开启时不因系统压力变化而改变通过阀门的流量,其精度在标称值的±5%以内。
该动态流量平衡阀还具有以下优点对于设计人员①、把复杂的系统水力平衡计算变成相对简单的系统阻力计算和按各个末端或支路的富裕压头来查表选型应用动态流量平衡阀工作②、可以大胆地使用节省管材及相应材料的异程式系统,把平衡水力系统的工作交给动态流量平衡阀来完成;③、可以避免因水系统不平衡带来的许多麻烦。
2、对于业主和施工单位①由于不需要进行系统调试,所以省却许多麻烦,节约大量时间,缩短竣工日期②、由于不用安装同程管道,所以不必占用过多的平面面积或立体空间,等于增加了使用面积和空间同时也节约了相应的管材、保温材料及安装费用和时间③、由于安装了动态流量平衡阀,使水力系统时刻保持着动态平衡,所以不论工程安装分期完工或设备分期使用都不会影响水系统的平衡④、即使工厂程后期或投入运行后因改变某些地方的用途而需更改某些区域的水系统设计,也不会影响其他地区的水系统设计,更不会影响其他区域的水系统平衡;⑤、因为整个水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所以制冷机组(锅炉、换热器等)及水泵将以最节能的状态运行,减少能源浪费;⑥、由厂系统的流量平衡是自动进行的,所以杜绝了人为破坏性调节的可能。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流量控制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流量控制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截止阀芯的结构剖视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截止阀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截止阀芯的阀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阀体6、流量控制筒4、截止阀芯7和阀门驱动器(可采用单向磁滞同步电机)9,截止阀芯7按照常规方式安装在阀体6内,截止阀芯7的内端位于阀座64处,截止阀芯7的外端阀杆密封穿出阀体6的阀盖8与阀门驱动器9连接。
在阀体6对应阀芯7的底部与出口之间设有安装所述的流量控制筒4的流量控制筒阀腔61,两者的轴心呈锐角。该流量控制筒阀腔61的下端设有与流量控制筒4的外壳的上端凸缘(参见图3、图4)配合的缩口62,并与阀体6的出口端相通。该流量控制筒阀腔61的一侧与阀体6的阀芯底部相通(即与阀体6的左端入口相通)。在流量控制筒阀腔61的缩口62的内沿设有环形卡槽63,流量控制筒4外壳的凸缘411置入该缩口62内(凸缘411与缩口62的下端之间设有密封圈5)并用卡簧3卡在卡槽63内进行固定。顶盖1与阀体6的流量控制筒阀腔61的上端螺纹连接,两者之间设有密封圈2。
参见图3和图4,所述的流量控制筒4包括外壳41、内壳42、弹簧43、上垫圈44、下垫圈45和中垫圈46,筒形的外壳41的上端为敞开并设有外凸缘411,下端设有缩口。筒形的内壳42的下端为敞开,并设有外凸缘421,内壳42的上端封闭,在内壳42的的筒体上设有导流孔422和控流孔423,该导流孔422的位置靠近内壳42筒体的封闭端,控流孔423的形状为一头大一头小,其大头端靠近内壳42筒体的敞开端。在外壳41的缩口内依次置入下垫圈45、弹簧43和内壳42的外凸缘421,在内壳42筒体外依次套有中垫圈46和上垫圈44,该上垫圈44利用过盈配合固定在内壳42筒体的敞开口内。
参见图5~图8,所述的截止阀芯7包括阀芯71、阀杆72、弹簧73、阀芯盖74、密封铜板75、密封垫77和若干密封圈76、78和79,阀芯71由同轴的首部筒体711和尾部筒体712构成,两者之间设有轴心孔;所述首部筒体711的一侧开有小于半园的凹口A,尾部筒体712的尾端设有内螺纹(参见图7和图8)。阀杆72首端穿过所述的轴心孔至阀芯的首部筒体711的端外,密封铜板75、密封圈76和密封垫77依次设在阀杆72首端,并通过卡片80卡在阀杆72首端的卡槽721内。在阀芯71的尾部筒体712内置入弹簧73,在该弹簧的两端各设有垫片81和82,垫片82下面用卡片83与阀杆72上的另一卡槽722卡接。所述的阀杆72的尾端穿过阀芯盖74的中心孔,该阀芯盖74与阀芯71的下端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在首部筒体711的外周面设有两个环形凹槽,在其内设有密封圈78和79。该截止阀芯7的密封垫77在弹簧73的弹力作用下与阀芯71的顶端紧紧贴紧,保证阀门的关闭。阀芯71外周面通过密封圈78和79玉阀座64密封连接(参见图1和图2)。当需要开启阀门时,阀门驱动器9驱动阀杆72向上移动,阀杆72带动密封垫77同步动作,流体即可从阀芯71的凹口A进入,从阀芯的顶端流出。当阀门驱动器9驱动阀杆72复位后阀门关闭。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阀门驱动器9由单向磁滞同步马达驱动,阀门弹簧复位,阀门不工作时处于常闭状态。当需要工作时,由温控器提供一个开启信号,阀门驱动器接通交流电源而动作,开启阀芯7,冷冻水或热水通过流量控制筒4进入冷(热)盘管,为房间提供冷气或暖气。当室温达到温控器设定值时,温控器令阀门驱动器断电,复位弹簧使阀门关闭,从而截断进入冷(热)盘管的水流。当系统中的水压高于设定值时,流量控制筒4内的内壳42在压力的作用下压缩弹簧43,向外壳41内移动,致使内壳42上的控流孔423的过流面积减小,减小了流量。而当压力正常时,内壳42在弹簧43的恢复力的作用下复位。达到了自动调节流量的目的,使流量恒定在流量控制筒4标定的流量范围内。通过对阀门的关闭和开启,使室温始终保持在温控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在设计时通过选择合适的阀门口径和压差范围,能够使水系统达到动态平衡,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权利要求1.一种动态平衡电动两通阀,包括阀体(6)、截止阀芯(7)和阀门驱动器(9),截止阀芯(7)安装在阀体(6)内,截止阀芯(7)的一端密封穿出阀体(6)并与阀门驱动器(9)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阀体(6)的出口内设有利用流体压力对流体的流量进行自动控制的流量控制筒(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平衡电动两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量控制筒(4)包括外壳(41)、内壳(42)、弹簧(43)、上垫圈、下垫圈和中垫圈,筒形的外壳(41)的上端为敞开并设有外凸缘,下端设有缩口;筒形的内壳(42)的下端为敞开,并设有外凸缘,内壳(42)的上端封闭,在内壳(42)的的筒体上设有导流孔和控流孔,该导流孔的位置靠近筒体的封闭端,控流孔的形状为一头大一头小,其大头端靠近筒体的敞开端;在外壳(41)的缩口内依次置入下垫圈、弹簧(43)、和内壳(42)的外凸缘端,在内壳(42)筒体外依次套有中垫圈和上垫圈,该上垫圈固定在内壳(42)筒体的敞开口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态平衡电动两通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阀体(6)的阀芯底部与出口之间设有安装所述的流量控制筒(4)的流量控制筒阀腔,两者的轴心呈锐角;该流量控制筒阀腔的下端设有缩口并与阀体(6)的出口端相通,该流量控制筒阀腔的上端设有内螺纹,该流量控制筒阀腔的一侧与阀体(6)的阀芯底部相通;所述的流量控制筒(4)的下端置入所述的流量控制筒阀腔,并使其外壳的上凸缘至流量控制筒阀腔下端的缩口内,流量控制筒(4)的上端设有顶盖并通过螺纹与流量控制筒阀腔上端的内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态平衡电动两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截止阀芯(7)包括阀芯、阀杆、弹簧、阀芯盖、密封板和若干密封圈,阀芯由同轴的首部筒体和尾部筒体构成,两者之间设有轴心孔;所述首部筒体的一侧开有小于半园的凹口,尾部筒体的尾端设有内螺纹;阀杆首端穿过所述的轴心孔至阀芯的首部筒体端,在阀杆首端依次套有密封板、密封圈和密封垫,并通过卡片卡在阀杆首端的卡槽内;在阀芯的尾部筒体内置入弹簧,在该弹簧的两端设有垫片,垫片外面用卡片与阀杆卡接;所述的阀杆尾端穿过阀芯盖的中心孔,该阀芯盖与阀芯的下端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在所述的首部筒体的外周面设有两个环形凹槽,在其内各设有一密封圈。
专利摘要一种动态平衡电动两通阀,包括阀体(6)、截止阀芯(7)和阀门驱动器(9),截止阀芯(7)安装在阀体(6)内,截止阀芯(7)的一端密封穿出阀体(6)并与阀门驱动器(9)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阀体(6)的出口内设有利用流体压力对流体的流量进行自动控制的流量控制筒(4)。本实用新型在现有的电动两通阀的基础上,通过阀门结构变化,巧妙地与流量控制筒结合,使阀门开启时不因系统压力变化而改变通过阀门的流量,自动稳定了流量,其精度在标称值的±5%以内。
文档编号F16K1/32GK2797788SQ20052001893
公开日2006年7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16日
发明者陈振双, 高常江 申请人:陈振双, 高常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