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无刷减速轮毂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02843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改进的无刷减速轮毂电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毂电机,特别涉及一种改进的无刷减速轮毂 电机。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上的轮毂电机已普遍应用。与同转速的 普通电机相比,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传动方式和传动效率高等优点。 轮毂电机大体可分为有刷轮毂电机和无刷轮毂电机。其中尤以无刷轮毂 电机的寿命长、免维护等优点成为以后轮毂电机的发展趋势。
应用于电动自行车、摩托上的无刷轮毂电机已大多为带有齿轮减速 组件的高速轮毂电机,与低速轮毂电机相比,不仅体积减小,而且重量 减轻将近一半左右。并且由于重量大大减轻,电机的主要材料如钢片、 铜线的消耗量也大幅下降,降低了生产成本。
目前,无刷减速轮毂电机虽具有上述优点,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电机芯轴多是两跟芯轴连接,在电机高速转动的时候芯轴之间存在径向 跳动,同轴度差,导致齿轮之间的摩擦、噪音大、温度升高,使用寿命 縮短等问题,并且无形中增加了生产制造的难度。而一根芯轴贯穿的机 构则多为外转子电机或是一级齿轮减速,电机的传动输出效率大大降低。
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5年7月2 0日授权公告的专利号为 "200420084943.9",名称为"具减速齿轮组的轮毂马达结构"的实用 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具减速齿轮组的轮毂马达结构,于马达壳配设 有第一终端轴承,而于齿轮架内配设有第二终端轴承,进行构件组配时, 转子心轴的两自由端恰可位于第一、二终端轴承内,进行强制准确定位 组配;藉此马达转子可通过第一、二终端轴承及中置轴承作为运转承载, 即使马达受到重力负载,心轴仍可保持位于中心位置运转;据使心轴上 的输出齿轮得与减速齿轮组的齿合平均。在该方案中,虽然提出了如何 解决芯轴对接带来的同心度差等问题,但由于其方案本身仍为多根芯轴 对接的方式,从根本上仍存在着径向跳动、摩擦等问题,无法从本质上 予以解决。并且在该方案中,减速组件中的上行星支架通过设置在其上 的枢轴31插入下行星支架对应的通孔中固定以此实现上、下形成支架的 固定连接,这种轴与孔的固定连接结构在轮毂电机高速转动时仍存在无 法有效克服径向跳动的问题,使行星齿轮、太阳轮和内齿轮圈之间存在 摩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的无刷 减速轮毂电机。采用一根芯轴贯穿内转子电机、齿轮减速组件以及轮毂 壳体,上下行星支架之间为端面固定连接,保证了同心度,减少了工作 时齿轮间的磨损、噪音,延长使用寿命。减速齿轮组件采用二级行星齿 轮减速,提高马达的输出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改进的无刷减速轮毂电机,包 括轮毂壳体、端盖、减速齿轮组件、内转子电机和芯轴;所述内转子电 机包括绕组定子、贴有磁钢的转子和电子换向器,所述转子容置于定子
内;所述减速齿轮组件包括相啮合的太阳轮、行星齿轮、内齿轮圈以及 定位行星齿轮的行星支架;所述减速齿轮组件、内转子电机位于轮毂壳 体内,所述芯轴贯穿于所述内转子电机、减速齿轮组件和轮毂壳体,其 两端伸出轮毂壳体外;所述转子和太阳轮套于所述芯轴上,所述行星齿 轮为具有两个齿轮面的二阶行星齿轮,所述太阳轮与所述二阶行星齿轮 的第一齿轮面相啮合,所述内齿轮圈与二阶行星齿轮的第二齿轮面相啮 合;所述内齿轮圈与所述轮毂壳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如下附属技术特征所述行星支架包括上行星支 架和下行星支架,所述行星齿轮定位于上、下行星支架之间,所述上行 星支架与下行星支架为端面对接固定。
所述上行星支架设有连接支柱,所述下行星支架设有与所述连接支 柱对应的连接座,所述连接支柱的端面与所述连接座的端面对接固定。
所述连接支柱开有螺栓通孔,所述连接座开有螺纹孔,所述连接支 柱与连接座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螺栓上套有一定位套,所述定位套位于所述螺栓通孔与螺纹孔内。
采用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无刷减速 轮毂电机的基础上,采用一根芯轴贯穿内转子电机、齿轮减速组件以及 轮毂壳体的结构,同时采用上、下行星支架之间为端面固定连接的结构, 与现有多轴连接的轮毂电机相比,有效保证了同心度,减少了工作时齿
轮间的磨损、降低了噪音,延长了使用寿命。(2)本实用新型减速齿轮 组件中的行星齿轮采用二阶行星齿轮减速,内齿轮圈与二阶行星齿轮的 第二齿轮面相啮合,与现有减速齿轮组件中的一阶行星齿轮相比,提高 了马达的转速和输出效率。

图l为本实用新型轮毂电机的正剖视图2为本实用新型轮毂电机的扇面剖视图3为本实用新型轮毂电机的部件拆分示意图4为本实用新型轮毂电机在另一视角下的部件拆分示意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下行星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6为本实用新型上、下行星支架的部件拆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述-
如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改进的无刷减速轮毂电 机,包括轮毂壳体l、端盖2、减速齿轮组件、内转子电机和芯轴4。内转 子电机包括绕组定子31、贴有磁钢的转子32和电子换向器,转子32容置 于定子31内。减速齿轮组件包括相啮合的太阳轮5、行星齿轮6、内齿轮 圈7以及定位行星齿轮6的行星支架。
上述内转子电机以及减速齿轮组件的机构均为现有成熟技术,本实 用新型提供的附图以现该结构,在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l、图2所示,减速齿轮组件、内转子电机位于轮毂壳体l内,芯 轴4贯穿于内转子电机、减速齿轮组件和轮毂壳体l,其两端伸出轮毂壳 体1外。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一根芯轴4贯穿内转子电机、齿轮减速组 件以及轮毂壳体, 一根芯轴的结构有效的保证了同心度,减少了工作时 齿轮间的磨损、噪音,延长了使用寿命。
如图1至图4所示,转子32和太阳轮5套于芯轴4上,行星齿轮6为具有 两个齿轮面的二阶行星齿轮,太阳轮5与二阶行星齿轮6的第一齿轮面61 相啮合,内齿轮圈7与二阶行星齿轮6的第二齿轮面62相啮合。内齿轮圈7 与轮毂壳体l固定连接。当轮毂电机工作时,内转子电机通过太阳轮5带 动行星齿轮6转动,行星齿轮6带动与第二齿轮面62相啮合的内齿轮圈7转 动,最后由与轮毂壳体1固定的内齿轮圈7带轮毂壳体1转动,将电机转速
输出出去。与现有一阶行星齿轮相比,提高了马达的转速和输出效率。
如图5、图6所示,行星支架包括上行星支架8和下行星支架9,行星 齿轮6定位于上、下行星支架之间,上行星支架8与下行星支架9为端面对 接固定。上行星支架8设有连接支柱81,下行星支架9设有与连接支柱81 对应的连接座91,连接支柱81的端面与连接座91的端面对接固定。连接 支柱81开有螺栓通孔82,连接座91开有螺纹孔92,连接支柱81与连接座 91通过一螺栓10固定连接。螺栓10上套有一定位套11,定位套ll位于螺 栓通孔82与螺纹孔92内。这种固定上、下行星支架之间为端面固定连接 的结构,有效的保证了轮毂电机工作时齿轮减速组件内各个齿轮间的同 心度,减少了工作时齿轮间的磨损、降低了噪音,延长了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无刷减速轮毂电机,包括轮毂壳体(1)、端盖(2)、减速齿轮组件、内转子电机和芯轴(4);所述内转子电机包括绕组定子(31)、贴有磁钢的转子(32)和电子换向器,所述转子(32)容置于定子(31)内;所述减速齿轮组件包括相啮合的太阳轮(5)、行星齿轮(6)、内齿轮圈(7)以及定位行星齿轮(6)的行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齿轮组件、内转子电机位于轮毂壳体(1)内,所述芯轴(4)贯穿于所述内转子电机、减速齿轮组件和轮毂壳体(1),其两端伸出轮毂壳体(1)外;所述转子(32)和太阳轮(5)套于所述芯轴(4)上,所述行星齿轮(6)为具有两个齿轮面的二阶行星齿轮,所述太阳轮(5)与所述二阶行星齿轮(6)的第一齿轮面(61)相啮合,所述内齿轮圈(7)与二阶行星齿轮(6)的第二齿轮面(62)相啮合;所述内齿轮圈(7)与所述轮毂壳体(1)固定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无刷减速轮毂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 星支架包括上行星支架(8)和下行星支架(9),所述行星齿轮(6)定 位于上、下行星支架之间,所述上行星支架(8)与下行星支架(9)为 端面对接固定。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刷减速轮毂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 行星支架(8)设有连接支柱(81),所述下行星支架(9)设有与所述 连接支柱(81)对应的连接座(91),所述连接支柱(81)的端面与所 述连接座(91)的端面对接固定。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刷减速轮毂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 接支柱(81)开有螺栓通孔(82),所述连接座(91)开有螺纹孔(92), 所述连接支柱(81)与连接座(91)通过一螺栓(10)固定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刷减速轮毂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螺 栓(10)上套有一定位套(11),所述定位套(11)位于所述螺栓通孔(82)与螺纹孔(92)内。
专利摘要一种改进的无刷减速轮毂电机,包括轮毂壳体、端盖、减速齿轮组件、内转子电机和芯轴。减速齿轮组件、内转子电机位于轮毂壳体内,芯轴贯穿于内转子电机、减速齿轮组件和轮毂壳体,其两端伸出轮毂壳体外。转子和太阳轮套于芯轴上,行星齿轮为二阶行星齿轮,太阳轮和内齿轮圈分别与二阶行星齿轮的第一齿轮面、第二齿轮面相啮合。内齿轮圈与轮毂壳体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一根芯轴贯穿内转子电机、齿轮减速组件以及轮毂壳体,上、下行星支架之间为端面固定连接,有效的保证了同轴度,减少工作时齿轮间的磨损、降低了噪音,延长了使用寿命。另外,内齿轮圈与二阶行星齿轮的第二齿轮面相啮合,与现有一阶行星齿轮相比,提高了马达的转速和输出效率。
文档编号F16H1/28GK201185372SQ20082000565
公开日2009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8日
发明者罗新华 申请人:美尔顿车业(东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