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脚轮避震结构及弹性垫及轴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02835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行李箱脚轮避震结构及弹性垫及轴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李箱,包括行李箱脚轮的避震结构以及其中弹性垫型态的创新设 计,特别涉及一种其脚轮避震结构具有至少二个独立动作空间,使行李箱轮座能够达到最灵 活顺畅的转动性,让使用者推拉行李箱转向时更加轻松省力又兼具良好避震效果的创新独特 设计。
背景技术
传统行李箱脚轮结构设计上,由于对于避震效果方面的考虑很少,因此当行李箱被拖行 过程中,如果经过凹凸不平的路面时,容易引起脚轮和行李箱本体剧烈的震动现象,如此而 容易造成行李箱内部物品的剧烈碰撞、损坏,脚轮和行李箱也容易因剧烈震动而提早损坏, 而且,剧烈的震动现象更会产生过大噪音的缺陷。
基于上述原因,后续有业内人士开发出一种于脚轮结构上组配有弹性构件的改良型态, 然而,现有脚轮避震结构设计上,由于其弹性构件与滚动件构件组合后是被挤迫于同一个动 作空间中,所以造成脚轮的轮座根本无法顺畅转动的窘态。
承上,所述现有脚轮避震结构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它是在行李箱基座02底面与轮座 03顶面之间由上而下依序组设一弹性垫圈04、 一硬质垫圈05、 一滚动件06,再利用由一轴 销07加以共同穿组达成定位;接着,我们再将这种现有结构的缺点说明分析如下-
1、如图2所示,由于该轴销07的顶端08施以铆合定位时,会同时对弹性垫圈04、硬 质垫圈05、滚动件06三者产生夹置式的迫压作用力(如图中箭号L1所示),其中弹性垫圈 04受压时将产生弹性预压,所以轴销07完成定位后,弹性垫圈04的弹性反作用力(如图中 箭号L2所示)会反向顶推硬质垫圈05和滚动件06,如此一来,由于该滚动件06被压迫太 紧,将造成轮座03转动性受到阻碍而无法灵活自由转向的缺点,这样一来,我们先看图3 所示,为使用者操控行李箱A呈站立式前进的示意图,由于使用者是通过手部握持拉杆A2 控制行李箱前进及转向,加上行李箱的重量,造成使用者手肘部位于常态下已经必须承担一 定的重量;而当行李箱脚轮采用前述现有结构时,由于其脚轮09的轮座03无法自由转动, 因此如图4所示,当使用者控制行李箱A转向时(如箭号L3所示),将因为其脚轮09的轮 座03状态紧涩而无法使行李箱A随着使用者顺畅转向(如路径L4所示)而产生阻力,而这 样的阻力将造成使用者手部必须施以较大力量强制使轮座03转向的现象,进而让使用者容易
感到手部酸痛和费力的情形,导致操控上莫大伯负担,使行李箱的使用方便性及质量均大打 折扣。
2、另一方面,所述弹性垫圈04设为呈一板片状结构型态,其弹力作用是利用其弹性材 质(如橡胶)所构成的板片厚度产生,因此能够发挥的弹力效果相当微弱,且当行李箱呈倾 斜角度行进时,该弹性垫圈04将无法产生足够的弹性避震效果,进而造成功效不明显的问题。
所以,针对上述现有行李箱脚轮避震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如何开发一种更具理想实用性 的创新结构,是使用消费者所殷切企盼,也是相关业内人士须努力研发突破的目标及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李箱脚轮避震结构及弹性垫及轴销, 针对现有行李箱脚轮的避震结构设计上存在无法兼顾避震效果与脚轮轮座转动灵活顺畅性, 造成使用者易感到手部酸痛费力,以及其弹性垫圈弹力效果差等问题加以突破。
新设计的行李箱脚轮避震结构,所述脚轮枢组于一轮座,该轮座通过轴销枢组于基座, 该轮座与基座之间沿着该轴销的轴向组设有弹性垫以及滚动件;该轴销外径设成至少三个定 位部而形成至少二个动作空间,弹性垫组设于其中一动作空间而受一定位部限位,轮座顶端 枢组部位组设于另一动作空间而受另一定位部限位。
新设计的弹性垫具有一个以上呈倾斜伸设的弹性脚。
新设计的轴销外径设成至少三个定位部而形成至少二个动作空间。
采用上述创新独特设计,使本实用新型可达到如下有益效果其一使该弹性垫以及滚动 件的活动范围能够各自获得具体的限定,以使行李箱脚轮的避震结构能够兼顾避震效果及轮 座灵活顺畅转动性,大幅降低使用者手部操控时的负担,达到使用更加轻松省力、更加自在 的方便性,并且大大地提升了行李箱的质量。其二是针对不同规格的行李箱荷重状态,可通 过所述轴销所设其中一动作空间高度的改变,即可获得不同的弹性垫伸縮行程,达到灵活运 用及满足多元需求的进步性。其三是通过弹性垫具有一个以上呈倾斜伸设状弹性脚的型态设 计,使弹性垫达到更佳的弹性伸縮量以及更多向性的弹性避震效果,以此,行李箱无论处于 直立角度或倾斜角度,均能具备弹性避震效果而达到大幅提升行李箱脚轮避震效能的实用进 步性。


图1为现有结构的组合剖视图。
图2为现有结构的定位状态平面示意图。
图3为使用者操控行李箱前进的示意图。
图4为现有脚轮避震结构应用于行李箱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垫局部受压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脚轮避震结构应用于行李箱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脚轮呈直立角度的避震状态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脚轮呈倾斜角度的避震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5、图6、图7、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脚轮避震结构及弹性垫及轴销的较 佳实施例,此等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的限制;所述脚轮10枢组 于一轮座20,该轮座20则通过一轴销30枢组于行李箱40 (如图ll所示)所设基座50部位,又 该轮座20与基座50之间沿着该轴销30的轴向由上而下组设有一弹性垫60、 一硬质垫70以及一 滚动件80 (可为滚珠盘);所述避震方法主要是通过外径变化手段,于所述轴销30的外径形 成数个定位部,进而构成轴径不同的一基座定位区段31、 一第一动作空间32以及一第二动作 空间33的具有至少二独立动作空间的结构型态;以此,使该弹性垫60仅能于所述第一动作空 间32范围内进行其预定的弹性伸縮变化,且不致逾越至所述第二动作空间33范围内,以防止 弹性垫60压迫轮座20,进而达到轮座20转动不受干涉且更加顺畅的功效。
就更进一步的结构组配型态而言,该轴销30的基座定位区段31可利用铆合手段结合定位 于基座50所设一定位孔51,该轴销30的第一动作空间32与基座定位区段31之间形成第一定位 部321,轴销30的第一动作空间32与第二动作空间33之间形成第二定位部322,又轴销30的第 二动作空间33底部形成第三定位部323,再使轴销30由下往上依序穿过该轮座20、滚动件80 、硬质垫70、弹性垫60的中央穿孔201、 801、 701、 601,进而促使该第一定位部321抵靠于弹 性垫60底面,且该硬质垫70底面受弹性垫60的向下弹力而抵靠于第二定位部322,使弹性垫60
与硬质垫70均组设于第一动作空间32位置处,又该被动件80以及轮座20顶端枢组部位21则组 设于第二动作空间33位置处,以使轴销30的第三定位部323供轮座20的中央穿孔201底端面抵 靠定位。
又其中,该弹性垫60具有复数呈倾斜伸设的弹性脚61,各弹性脚61可抵靠于硬质垫70的 顶面;具体实现上,该弹性垫60可为一金属板片,其周侧间隔环列位置设有曲形透空部62并 相对界定形成外侧片63,所述曲形透空部62的外端并穿破弹性垫60的边缘,再使外侧片63向 下曲折一预定倾斜角度,以此即可构成所述弹性脚61。
其中,该基座定位区段31的外径小于第一动作空间32,而该第一动作空间32的外径小 于第二动作空间33,以此构成该轴销30概呈三阶式的柱状型态。
其中,该滚动件80与轮座20顶面之间也可再组设有一下衬垫81;由于轮座20多为塑 料材质构成,滚动件80的滚珠则为坚硬的钢珠,因此通过该下衬垫81衬组于二者之间,可 避免该滚动件80的滚珠直接与轮座20磨擦造成损耗,可延长轮座20使用寿命。
上述结构组成设计,由于所述弹性垫60及硬质垫70组设于第一动作空间32位置,而且弹 性垫60利用中央穿孔601的内孔壁602底面抵靠于第一定位部321,所以弹性垫60的弹性伸縮最 大行程将被限制于该第一动作空间32的范围内,该弹性垫60的弹性脚61将硬质垫70向下顶推 的最大距离,将促使硬质垫70利用中央穿孔701的内孔壁702底面抵靠于第一动作空间32与第 二动作空间33之间所设第二定位部322而被挡止限位,因此,滚动件80连同轮座20的旋转运动 将可恒常保持灵活旋转状态不受弹性垫60伸縮变化所影响;以此如图10所示,当行李箱40进 行转向时(如箭号L5所示),其轮座20将可灵敏地跟随使用者的转向意念而促使行李箱40产 生转向变化(如L6路径所示),因此使用者操控行李箱40时,手部将能够明显感到轻松省力 许多,推拉庞大的行李箱将不再是一种负担;由上述可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前所未见、深 具方便实用价值而无与伦比的行李箱脚轮避震结构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所述行李箱脚轮避震结构主要通过其轴销外径形成具有至少二个独立动作 空间的创新独特设计,使该弹性垫仅能于其所对应的动作空间范围内进行弹性伸缩变化而不 致逾越至另一动作空间范围内,以此,使该弹性垫以及滚动件的活动范围能够各自获得具体 的限定,以使行李箱脚轮的避震结构能够兼顾避震效果及轮座的灵活顺畅转动性,让脚轮的 轮座得以随着使用者的转向意念而促使行李箱的转向更加灵敏,大幅降低使用者手部操控时 的负担,达到使用更加轻松省力、更加自在的方便性,并且大大地提升了行李箱的质量及实 用价值。
2、 针对不同规格的行李箱荷重状态,将可通过所述轴销所设其中一动作空间高度的改变 ,即可获得不同的弹性垫伸縮行程,达到灵活运用及满足多元需求的进步性。
3、 通过所述弹性垫具有复数呈倾斜伸设状弹性脚的型态设计,使弹性垫达到更佳的弹性 伸縮量以及更多向性的弹性避震效果,如图9所示,当对该弹性垫60的局部侧施以下压作用 力时(如该图的空心箭号所示),通过其间隔环列的弹性脚61设计,同样可达到即佳的弹性 恢复力,利用此一优异弹性特质,行李箱40无轮处于直立角度(如图ll所示)或倾斜角度
(如图12所示),均能具备弹性避震效果而达到大幅提升行李箱脚轮避震效果的实用进步性。
上述实施例用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文中虽通过特定的术语进行说明,但不能以此限 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熟悉此项技术领域的人士可在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原则后对 其进行变更与修改而达到等效目的,而此等变更与修改,皆应涵盖于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范 畴中。
权利要求1.一种行李箱脚轮避震结构,所述脚轮枢组于一轮座,该轮座通过轴销枢组于基座,该轮座与基座之间沿着该轴销的轴向组设有弹性垫以及滚动件;其特征在于该轴销外径设成至少三个定位部而形成至少二个动作空间,弹性垫组设于其中一动作空间而受一定位部限位,轮座顶端枢组部位组设于另一动作空间而受另一定位部限位。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行李箱脚轮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垫底面设置硬质垫及 滚动件,轴销包括有一基座定位区段,该基座定位区段结合定位于基座,轴销的第一动作空 间与基座定位区段之间形成第一定位部,轴销的第一动作空间与第二动作空间之间形成第二 定位部,轴销的第二动作空间底部形成第三定位部,轴销依序穿过轮座、滚动件、硬质垫、 弹性垫的中央穿孔,第一定位部抵靠于弹性垫底面,且该硬质垫底面受弹性垫的向下弹力而 抵靠于第二定位部,弹性垫与硬质垫均组设于第一动作空间位置处,该滚动件以及轮座顶端 枢组部位则组设于第二动作空间位置处,轴销的第三定位部供轮座抵靠。
3、 一种行李箱脚轮避震结构,所述脚轮枢组于一轮座,该轮座通过轴销枢组于基座,该 轮座与基座之间沿着该轴销的轴向组设有弹性垫以及滚动件,该轴销外径设成至少三个定位 部而形成至少二个动作空间,弹性垫组设于其中一动作空间而受一定位部限位,轮座顶端枢 组部位组设于另一动作空间而受另一定位部限位;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垫,具有一个以上呈 倾斜伸设的弹性脚。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行李箱脚轮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垫底面设置硬质垫及 滚动件,轴销包括有一基座定位区段,该基座定位区段结合定位于基座,轴销的第一动作空 间与基座定位区段之间形成第一定位部,轴销的第一动作空间与第二动作空间之间形成第二 定位部,轴销的第二动作空间底部形成第三定位部,轴销依序穿过轮座、滚动件、硬质垫、 弹性垫的中央穿孔,第一定位部抵靠于弹性垫底面,且该硬质垫底面受弹性垫的向下弹力而 抵靠于第二定位部,弹性垫与硬质垫均组设于第一动作空间位置处,该滚动件以及轮座顶端 枢组部位则组设于第二动作空间位置处,轴销的第三定位部供轮座抵靠。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行李箱脚轮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垫为一金属板片,其 周侧间隔环列位置设有曲形透空部并相对界定形成外侧片,所述曲形透空部的外端并穿破弹 性垫边缘,外侧片向下曲折一倾斜角度构成弹性脚。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李箱脚轮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垫为弹簧或胶质弹 性体或具伸縮弹性的组件。
7、 一种组设于如权利要求l所述行李箱脚轮避震结构中的弹性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弹 性垫具有一个以上呈倾斜伸设的弹性脚。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弹性垫,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垫为一金属板片,其周侧间隔环 列位置设有曲形透空部并相对界定形成外侧片,所述曲形透空部的外端并穿破弹性垫边缘, 外侧片向下曲折一倾斜角度构成弹性脚。
9、 一种组设于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行李箱脚轮避震结构中的轴销,其特征在于该轴销 外径设成至少三个定位部而形成至少二个动作空间。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轴销,其特征在于该轴销外径由上至下形成基座定位区段、 第一动作空间、第二动作空间,基座定位区段的外径小于第一动作空间而形成第一定位部, 该第一动作空间的外径小于第二动作空间而形成第二定位部,该第二动作空间底部形成第三 定位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行李箱脚轮避震结构及弹性垫及轴销。所述脚轮的轮座通过轴销枢组于行李箱基座,轮座与基座之间沿着轴销组设有弹性垫及滚动件;该轴销外径具至少三个定位部而形成至少二个动作空间,弹性垫组设于其中一动作空间而受一定位部限位,轮座顶端枢组部位则组设于另一动作空间而受另一定位部限位。以此构成具有二个独立动作空间的行李箱脚轮避震结构,使弹性垫仅能于其对应的动作空间范围内进行弹性伸缩变化而不致逾越至另一动作空间范围内,使行李箱轮座能够具备最为灵活顺畅的转动性,让使用者操控行李箱转向时更加轻松省力而自在,又能获得良好的避震效果。
文档编号F16F15/04GK201194600SQ20082000547
公开日2009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9日
发明者卢国裕 申请人:卢国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