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器衬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31080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稳定器衬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设在稳定杆与安装在车辆的车身上的托架之间并抑制稳定杆的振动传递到车身的稳定器衬套。
背景技术
图6中示出车辆的悬架的示意图。另外,细线表示转弯前的状态,粗线表示转弯过程中的状态。如图6所示,稳定器衬套700L、700R借助托架701L、701R固定在车辆的车身 (省略图示)上。在稳定器衬套700L、700R的保持孔702L、702R上配置有稳定杆703。例如,在车辆向左转弯时,如图6所示,由于离心力,右侧(外轮侧)的前轮704R相对于左侧(内轮侧)的前轮704L下沉。因此,在图中从左侧观察,稳定杆703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扭转。稳定杆703利用相对于该扭转的弹性恢复力来抑制转弯过程中的车辆侧倾。当稳定杆703被扭转时或者当被扭转了的稳定杆703利用弹性恢复力来恢复时, 稳定杆703的外周面与保持孔702L、702R的内周面相对滑动。若滑动时的摩擦阻力较大, 则异常声音(所谓的杆滑移音)有可能会增大。另外,车辆的乘车舒适度有可能变差。鉴于这一点,以往在保持孔702L、702R中插入有摩擦系数较小的PTFE(聚四氟乙烯)制的内衬。而且,使内衬的内周面与稳定杆703的外周面滑动接触。但是,PTFE制的内衬价格比较高。因此,若采用PTFE制的内衬,则会导致稳定器衬套700L、700R的制造成本增高。因此,开发出了不需要PTFE制的内衬的稳定器衬套。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具有自润滑橡胶制的橡胶弹性体的稳定器衬套。橡胶弹性体具有保持孔。在保持孔中配置有稳定杆。根据该文献所记载的稳定器衬套,通过使作为自润滑橡胶成分的脂肪酸酰胺渗出到保持孔的内周面上,来减小稳定器衬套与稳定杆之间的摩擦阻力。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具有润滑剂和自润滑橡胶制的橡胶弹性体的稳定器衬套。橡胶弹性体具有保持孔。在保持孔中配置有稳定杆。在保持孔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格子状的肋。润滑剂保持在形成于格子状的肋之间的凹部中。该凹部作为润滑剂的贮存部发挥作用,从而提高润滑剂的保持性。根据该文献所记载的稳定器衬套,能够在稳定器衬套与稳定杆之间顺畅地持续供应润滑剂。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稳定器衬套与稳定杆之间的摩擦阻力。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第00 段落中,作为润滑剂的一个例子,公开有含有钼颗粒等具有润滑性的颗粒的干式镀膜。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5-25551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6-273181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稳定器衬套的情况下,仅靠采用自润滑橡胶,难以将稳定器衬套与稳定杆之间的摩擦阻力降低至一定满足要求的水平。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稳定器衬套的情况下,需要在保持孔的内周面上形成格子状的肋。因此,内周面的形状变得复杂。另外,在用干式镀膜覆盖自润滑橡胶制的橡胶弹性体的保持孔的内周面时,由于从橡胶弹性体渗出来的渗透性润滑剂,干式镀膜容易自保持孔的内周面剥离。另外,说起来,在渗出渗透性润滑剂的保持孔内周面上配置干式镀膜的作业本自身就是困难的。关于这一点,在专利文献2中没有具体公开在保持孔的内周面上配置干式镀膜的配置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稳定器衬套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稳定杆外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小且覆膜不容易自橡胶弹性体剥离的稳定器衬套。(1)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稳定器衬套的特征在于,包括筒状的橡胶弹性体,其由含有弹性体和渗透性润滑剂的自润滑橡胶制造,该橡胶弹性体在径向内侧具有用于保持稳定杆的保持孔,并且利用托架安装在车辆的车身上;覆膜,其覆盖上述保持孔的内周面,并且含有具有巯基的树脂,该覆膜能够追随上述橡胶弹性体的变形而变形;以及润滑膜,通过上述橡胶弹性体的上述渗透性润滑剂透过上述覆膜并渗出到该覆膜的表面上而在该覆膜的表面上形成该润滑膜,并且该润滑膜与上述稳定杆的外周面相对滑动地接触(对应于技术方案1)。本发明的稳定器衬套包括橡胶弹性体、覆膜和润滑膜。其中,润滑膜与稳定杆滑动接触。另外,在稳定器衬套与稳定杆之间的滑动界面上,假设存在润滑膜不足的部分,则含有渗透性润滑剂的覆膜从该部分暴露于表面,与稳定杆滑动接触。如此,根据本发明的稳定器衬套,主要是润滑膜与稳定杆滑动接触,备用的是覆膜与稳定杆滑动接触。另外,橡胶弹性体不与稳定杆滑动接触。因此,稳定器衬套与稳定杆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小。另外,在形成覆膜的树脂中导入有巯基(-SH)。巯基是对弹性体的反应性高的官能团。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稳定器衬套,能够牢固地接合(化学结合)橡胶弹性体与覆膜。因而,覆膜不容易自橡胶弹性体剥离。另外,覆膜容易追随橡胶弹性体的变形而变形。(1-1)优选的是,在上述(1)的结构中,上述保持孔的内周面呈大致平滑曲面状。 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稳定器衬套的情况下,利用形成在格子状的肋之间的凹部保持润滑剂。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稳定器衬套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具有透过性的覆膜来保持渗透性润滑剂。因此,在本发明的稳定器衬套的情况下,专利文献2的稳定器衬套所必需的凹部不是必需的(但是,即使具有凹部,也包含在上述(1)的结构中)。鉴于这一点,本结构的保持孔的内周面呈大致平滑曲面状(不带有人为的凹凸形状的曲面状)。因此,不必在保持孔的内周面上形成凹部。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稳定器衬套的情况下,格子状的肋的顶部与稳定杆滑动接触(线接触)。从稳定杆施加于肋的顶部的压力比较大。因此,肋的顶部容易磨损。因而,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较低。与此相对,在本结构的保持孔的内周面上未带有凹凸形状。因此,内周面借助覆膜及润滑膜(根据情况只有覆膜)大致在整个面上与稳定杆面接触。因而,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较高。(2)优选的是,在上述(1)的结构中,上述覆膜还含有固体润滑剂(对应于技术方案2)。根据本结构,覆膜自身相对于稳定杆的摩擦阻力变小。因此,在稳定器衬套与稳定杆之间的滑动界面上,当稳定器衬套存在润滑膜不足的部分时,也能够减小稳定器衬套与稳定杆之间的摩擦阻力。
(3)优选的是,在上述(2)的结构中,上述固体润滑剂为聚四氟乙烯制(对应于技术方案3)。聚四氟乙烯在固体润滑剂中摩擦系数也特别小。因此,根据本结构,覆膜自身相对于稳定杆的摩擦阻力进一步变小。(4)优选的是,在上述(3)的结构中,上述覆膜相对于上述树脂的100质量份含有小于等于200质量份的上述固体润滑剂(对应于技术方案4)。在此,将固体润滑剂的含量设为小于等于200质量份是因为在超过200质量份的情况下,覆膜容易磨损。S卩,是因为覆膜的耐久性降低。(4-1)优选的是,在上述⑷的结构中,上述覆膜含有小于等于160质量份的上述固体润滑剂。这样,能够在确保覆膜的耐久性的同时,减小覆膜相对于稳定杆的摩擦阻力。(4-2)优选的是,在上述的结构中,上述覆膜含有大于等于110质量份并小于等于130质量份的上述固体润滑剂。在此,将固体润滑剂的含量设为大于等于110质量份是因为在未满110质量份的情况下,覆膜相对于稳定杆的摩擦阻力变大。另外,将固体润滑剂的含量设为小于等于130质量份是因为在超过130质量份的情况下,覆膜容易磨损。 根据本结构,能够进一步在确保覆膜的耐久性的同时,减小覆膜相对于稳定杆的摩擦阻力。(5)优选的是,在上述(1) ⑷的任意结构中,上述树脂为有机硅树脂(对应于技术方案幻。根据本结构,覆膜形成为含有有机硅树脂。因此,橡胶弹性体的渗透性润滑剂容易透过覆膜。因而,能够在覆膜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可靠地形成润滑膜。另外,由于覆膜形成为含有有机硅树脂,因此覆膜比较柔软。因而,覆膜进一步容易追随橡胶弹性体的变形而变形。(6)优选的是,在上述(5)的结构中,上述有机硅树脂的交联结构比纯有机硅树脂及其改性产物的交联结构稀疏,并且上述有机硅树脂具有橡胶弹性(对应于技术方案6)。在此,“纯有机硅树脂”是指仅含有甲基的有机硅树脂及仅含有甲基苯基的有机硅树脂。另外,作为“存有机硅树脂的改性产物”,可列举环氧改性有机硅树脂、醇酸改性有机硅树脂、聚酯改性有机硅树脂、二氧化硅改性有机硅树脂、丙烯酸改性有机硅树脂等。另外, 作为“具有橡胶弹性”的有机硅树脂,可列举用于橡胶类涂层剂等的橡胶复合有机硅树脂、 橡胶弹性有机硅树脂等。根据本结构,由于有机硅树脂的交联结构稀疏,因此橡胶弹性体的渗透性润滑剂进一步容易透过覆膜。因而,能够在覆膜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进一步可靠地形成润滑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与稳定杆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小且覆膜不容易自橡胶弹性体剥离的稳定器衬套。


图1是本发明的稳定器衬套的一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的布置图;图2是该稳定器衬套与托架的组合立体图;图3是该稳定器衬套与托架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2的IV-IV方向剖面图;图5是图4的框V内的放大图;图6是车辆的悬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稳定器衬套的实施方式。[稳定器衬套的布置]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的布置。在图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的布置图。如图1所示,在车辆9的前轮附近配置有悬架90、轮毂单元91、转向齿轮92、 驱动轴93等构件。悬架90具有弹簧900L、900R、减震器901L、901R、下悬架臂902L、902R、 稳定杆903等。稳定杆903为钢制,呈以C字形向前方鼓出的长轴管状。稳定杆903的左右方向两端与下悬架臂902L、902R相连结。稳定杆903的中间部分的左右两个部位借助稳定器衬套1L、1R、托架2L、2R与车辆9的车身(省略图示)相连结。如此,稳定器衬套1L、 IR夹设在稳定杆903与车辆9的车身之间。稳定器衬套1L、1R抑制从前轮输入的振动经由稳定杆903传递到车辆9的车身。[稳定器衬套的构造]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L、1R的构造。左右两个稳定器衬套1L、1R 的结构相同。以下,说明左侧的稳定器衬套IL的结构,将该说明兼作对右侧的稳定器衬套 IR的结构的说明。图2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与托架的组合立体图。图3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与托架的分解立体图。图4中示出图2的IV-IV方向剖面图。如图2 图 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IL具有橡胶弹性体10L、覆膜IlL和润滑膜12L。从左方向或右方向观察,橡胶弹性体IOL呈实心的U字形。即,橡胶弹性体IOL的上部分呈长方形状。橡胶弹性体的下部分呈半圆状。橡胶弹性体IOL具有沿左右方向贯穿的保持孔100L。保持孔100L的内周面呈具有预定曲率的大致平滑曲面状。S卩,在保持孔 100L的内周面上未形成有人为的凹凸(例如专利文献2的格子状肋)。橡胶弹性体IOL的外部与保持孔100L的内部经由断开部IOlL相连通。在保持孔100L中配置有稳定杆903。 稳定杆903从橡胶弹性体IOL的外部经由沿上下方向打开断开部IOlL而形成的开口插入保持孔100L的内部。在橡胶弹性体IOL的左右两边缘上形成有一对凸缘部104L。一对凸缘部104L分别呈向上方开口的U字形。覆膜IlL呈圆筒状。覆膜IlL覆盖保持孔100L的内周面。覆膜IlL的膜厚(径向厚度)为大约20μπι。润滑膜12L为液状,覆盖覆膜IlL的表面(内周面)。润滑膜12L 的表面(当润滑膜12L不足时为覆膜IlL的表面)与稳定杆903的外周面相抵接。[稳定器衬套的材质]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L、1R的材质。图5中示出图4的框V内的放大图。另外,图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L、1R的功能的示意图。橡胶弹性体IOL为自润滑橡胶制。橡胶弹性体IOL包括NR (天然橡胶)与BR (丁二烯橡胶)的混合橡胶(以下简称作“混合橡胶”)102L ;和油酸酰胺103L。混合橡胶102L 被包含在本发明的弹性体(-,7卜7—)中。油酸酰胺103L被包含在本发明的渗透性润滑剂(— K性潤滑剤)中。覆膜IlL(例如采用日本STT株式会社的“S0LVEST 398”制造)包括含有巯基的有机硅树脂IlOL ;和PTFE制的固体润滑剂111L。固体润滑剂IllL相对于有机硅树脂IlOL 的100质量份含有120质量份。固体润滑剂IllL呈粒径(中值粒径)为约1 μ m以下、平均粒径为约0. 5 μ m的大致球状。润滑膜12L由橡胶弹性体IOL的油酸酰胺103L形成。即,橡胶弹性体IOL的油酸酰胺103L如图5中的空心箭头所示那样透过覆膜11L。然后,从覆膜IlL的表面渗出。利用渗出的油酸酰胺103L形成润滑膜12L。如图5中的空心双向箭头所示,稳定杆903根据车辆9的动作绕轴线扭转。另一方面,稳定器衬套IL借助后述的托架2L固定在车辆9的车身上。因此,润滑膜12L的表面 (当润滑膜12L不足时为覆膜IlL的表面)与稳定杆903的外周面相对滑动地接触。[托架的构造]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托架2L、2R的构造。左右两个托架2L、2R的构造相同。 以下,说明左侧托架2L的构造,将该说明兼作对右侧托架2R的构造说明。如图2 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托架2L为钢制,包括衬套保持部20L和一对固定部21L。从左方向或右方向观察,衬套保持部20L呈向上方开口的U字形。在衬套保持部 20L的左右两边缘上形成有一对凸缘部200L。在衬套保持部20L的U字开口内部容纳有稳定器衬套IL上的一对凸缘部104L之间的部分。一对凸缘部200L从左右方向内侧与一对凸缘部104L相抵接。通过该抵接,能够抑制稳定器衬套IL从托架2L向左右方向脱落。一对固定部21L分别呈长方形板状。一对固定部21L与衬套保持部20L的U字两端相连。在一对固定部21L上分别贯穿设置有螺栓贯穿孔210L。在一对螺栓贯穿孔210L 中分别从下方贯穿有螺栓211L。另一方面,在车辆9的车身95的下表面上配置有凹部950L 和一对螺栓固定安装孔951L。凹部950L的内部空间呈长方体状。在凹部950L中插入有稳定器衬套IL的上部分。在凹部950L的前后方向上配置有一对螺栓固定安装孔951L。螺栓 211L贯穿螺栓贯穿孔210L,螺纹固定在螺栓固定安装孔951L中。如此,利用一对螺栓211L 将托架2L固定在车身95的下表面上。另外,稳定器衬套IL被夹持、固定在托架2L与车身 95的下表面之间。在进行固定时,橡胶弹性体IOL的上部分被压缩与变形过盈量S(参照图 2、图幻相当的量。通过该过盈量S,将稳定器衬套IL压接在稳定杆903的外周面上。[稳定器衬套的制造方法]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L、1R的制造方法。左右两个稳定器衬套1L、 IR的制造方法相同。以下,说明左侧稳定器衬套IL的制造方法,将该说明兼作对右侧稳定器衬套IR的制造方法的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L、1R的制造方法包括组合物调制工序、交联工序、脱脂工序、涂布工序和烧结工序。在组合物调制工序中,通过混炼混合橡胶102L的原料、油酸酰胺103L、交联剂等来调制组合物。在交联工序中,将组合物注入已合模的模具的模腔内,使模腔内的混合橡胶102L 的原料产生交联反应。接着,打开模具,从模腔回收橡胶弹性体10L。之后,在橡胶弹性体 IOL上形成断开部IOlL(参照图4)。另外,油酸酰胺103L向橡胶弹性体IOL的保持孔100L 的内周面渗出。在脱脂工序中,利用IPA (异丙醇)对橡胶弹性体IOL的保持孔100L的内周面进行脱脂。然后,从保持孔100L的内周面去除油酸酰胺103L。在涂布工序中,对清洁的保持孔100L的内周面涂布涂料。该涂料含有具有巯基的有机硅树脂IlOL的原料和PTFE制的固体润滑剂111L。
在烧结工序中,烧结涂布有涂料的橡胶弹性体10L。具有巯基的有机硅树脂IlOL 的原料因烧结而热固化。这样,在保持孔100L的内周面上形成覆膜11L。橡胶弹性体IOL 的油酸酰胺103L透过所形成的覆膜11L。利用透过了覆膜IlL的油酸酰胺103L,在覆膜 IlL的表面上形成润滑膜12L。这样,制造出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L。[作用效果]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L、1R的作用效果。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L、1R的润滑膜12L与稳定杆903滑动接触。另外,例如当由于润滑膜12L的暂时断膜等而在稳定器衬套1L、1R与稳定杆903的滑动界面上存在润滑膜12L不足的部分时,覆膜 IlL从该部分暴露于表面,与稳定杆903滑动接触。即,即使在润滑膜12L不足的情况下, 含有油酸酰胺103L及固体润滑剂IllL的覆膜IlL与稳定杆903也会滑动接触。如此,若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L、1R,则一般是润滑膜12L与稳定杆903滑动接触。另外, 当润滑膜12L不足时,覆膜IlL与稳定杆903滑动接触。另外,橡胶弹性体IOL不与稳定杆 903滑动接触。因此,稳定器衬套1L、1R与稳定杆903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小。另外,在形成覆膜IlL的有机硅树脂IlOL上导入有巯基(_SH)。巯基是对弹性体的反应性高的官能团。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L、1R,能够牢固地接合(化学结合)橡胶弹性体IOL与覆膜11L。因而,覆膜IlL不容易自橡胶弹性体IOL剥离。另外, 覆膜IlL容易追随橡胶弹性体IOL的变形而变形。另外,固体润滑剂IllL采用摩擦系数特别小的PTFE制造。在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L、1R的覆膜IlL相对于稳定杆 903的摩擦阻力也较小。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L、1R,固体润滑剂IllL相对于有机硅树脂 IlOL的100质量份含有120质量份。因此,能够在确保覆膜IlL的耐久性的同时,减小覆膜 IlL相对于稳定杆903的摩擦阻力。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L、1R,形成覆膜IlL的树脂是有机硅树脂 110L。因此,橡胶弹性体IOL的油酸酰胺103L容易透过覆膜11L。因而,能够在覆膜IlL 表面上可靠地形成润滑膜12L。另外,由于覆膜IlL形成为含有有机硅树脂110L,因此覆膜 IlL比较柔软。因而,在这一点上,覆膜IlL也容易追随橡胶弹性体IOL的变形而变形。另外,形成覆膜IlL(例如采用日本STT株式会社的“S0LVEST 398”制造)的有机硅树脂IlOL为橡胶弹性有机硅树脂。有机硅树脂IlOL的交联结构比纯有机硅树脂及其改性产物的交联结构稀疏,具有橡胶弹性。因此,橡胶弹性体IOL的油酸酰胺103L进一步容易透过覆膜11L。因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形成润滑膜12L。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L、1R,能够利用具有透过性的覆膜IlL来保持油酸酰胺103L。因此,不必如上述专利文献2的稳定器衬套那样在橡胶弹性体IOL上形成用于保持油酸酰胺103L的凹部。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L、1R,橡胶弹性体IOL与覆膜IlL之间的界面在微观上呈凹凸形状。即,橡胶弹性体IOL与覆膜IlL在界面处彼此咬入。因此,利用所谓的“锚固效应”能够牢固地接合橡胶弹性体IOL与覆膜11L。< 其他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稳定器衬套的实施方式。但是,实施方式并不特别限于上述方式。也可以以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进行的各种变形方式、改进方式实施。
橡胶弹性体IOL的弹性体材质并不特别地限定。例如,可采用NR、BR、IR(异戊二烯橡胶)、SBR(苯乙烯-丁二烯橡胶)、CR(氯丁二烯橡胶)、NBR(丙烯腈-丁二烯橡胶)、 EPDM(乙烯-丙稀-二烯烃橡胶)、IIR( 丁基橡胶)、ACM(丙烯酸酯橡胶)、U (聚氨酯橡胶)、 硅酮橡胶或者这些的混合材料等。另外,橡胶弹性体IOL的渗透性润滑剂的材质也并不特别地限定。例如可采用脂肪酸酰胺(不饱和脂肪酸酰胺(油酸酰胺、芥酸酰胺等)、饱和脂肪酸酰胺(硬脂酸酰胺、山嵛酸酰胺等))、硅油、聚乙烯乙二醇型表面活性剂等。另外,覆膜IlL的树脂材质也并不特别地限定。例如可采用聚酯、丙烯酸、聚氨酯寸。另外,覆膜IlL的固体润滑剂IllL的材质也并不特别地限定。例如可采用黑铅、 二硫化钼、氟树脂等。另外,作为氟树脂,例如可采用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FEP (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CTFE (聚三氟氯乙烯)、ETFE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CTFE (三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PVDF (聚偏氟乙烯)、PVF (聚氟乙烯)等。实施例以下,说明对本发明的稳定器衬套进行的扭矩试验。[样品]在试验中使用的样品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L(参照图2 图幻中将覆膜IlL的固体润滑剂IllL的含量设定为了 4个基准的样品。实施例1是固体润滑剂IllL的含量相对于有机硅树脂IlOL的100质量份为0质量份的情况。另外,实施例2是固体润滑剂IllL的含量相对于有机硅树脂IlOL的100质量份为120质量份(即上述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IL本身)的情况。另外,实施例3是固体润滑剂IllL的含量相对于有机硅树脂IlOL的100质量份为160质量份的情况。另夕卜, 实施例4是固体润滑剂IllL的含量相对于有机硅树脂IlOL的100质量份为200质量份的情况。另外,将只有橡胶弹性体IOL(没有覆膜11L、润滑膜12L)的样品作为比较例。[试验方法]首先,利用托架2L将各样品固定在夹具(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9的车身95 的下表面)上。接着,将轴(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稳定杆903)贯穿到各样品的保持孔 100L中。之后,使用扭矩扳手使轴绕轴线扭转士 15°左右。然后,测量施加在轴上的扭转扭矩。当轴与样品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小时,施加在轴上的扭转扭矩变小。反之,当轴与样品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大时,施加在轴上的扭转扭矩变大。[试验结果]当将比较例的扭转扭矩设为100%时,实施例1的扭转扭矩为23%。另外,实施例 2的扭转扭矩为25%。另外,实施例3的扭转扭矩为42%。另外,实施例4的扭转扭矩为 55%。由此可知,实施例1 实施例4的扭转扭矩小于比较例的扭转扭矩。S卩,可知实施例 1 实施例4的样品与轴之间的摩擦阻力小于比较例的样品与轴之间的摩擦阻力。附图标记说明1L、稳定器衬套;1R、稳定器衬套;2L、托架;2R、托架;9、车辆。10L、橡胶弹性体;11L、覆膜;12L、润滑膜;20L、衬套保持部;21L、固定部;90、悬架;91、轮毂单元;92、转向齿轮;93、驱动轴;95、车身。
100L、保持孔;101L、断开部;102L、混合橡胶(弹性体);103L、油酸酰胺(渗透性润滑剂);104L、凸缘部;110L、有机硅树脂;111L、固体润滑剂;200L、凸缘部;210L、螺栓贯穿孔;211L、螺栓;900L、弹簧;900R、弹簧;901L、减震器;901R、减震器;902L、下悬架臂; 902R、下悬架臂;903、稳定杆;950L、凹部;951L、螺栓固定安装孔。S、过盈量。
权利要求
1.一种稳定器衬套,包括筒状的橡胶弹性体,其由含有弹性体和渗透性润滑剂的自润滑橡胶制造,该橡胶弹性体在径向内侧具有用于保持稳定杆的保持孔,并且利用托架安装在车辆的车身上;覆膜,其覆盖上述保持孔的内周面,并且含有具有巯基的树脂,该覆膜能够追随上述橡胶弹性体的变形而变形;以及润滑膜,通过上述橡胶弹性体的上述渗透性润滑剂透过上述覆膜并渗出到该覆膜的表面上而在该覆膜的表面上形成该润滑膜,并且该润滑膜与上述稳定杆的外周面相对滑动地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中, 上述覆膜还含有固体润滑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中, 上述固体润滑剂为聚四氟乙烯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中,上述覆膜相对于上述树脂的100质量份含有小于等于200质量份的上述固体润滑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中, 上述树脂为有机硅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中,上述有机硅树脂的交联结构比纯有机硅树脂及其改性产物的交联结构稀疏,并且上述有机硅树脂具有橡胶弹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与稳定杆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小且覆膜不容易自橡胶弹性体剥离的稳定器衬套。稳定器衬套(1L、1R)包括筒状的橡胶弹性体(10L),其由含有弹性体(102L)和渗透性润滑剂(103L)的自润滑橡胶制造,该橡胶弹性体(10L)在径向内侧具有用于保持稳定杆(903)的保持孔(100L),并且利用托架(2L、2R)安装在车辆(9)的车身(95)上;覆膜(11L),其覆盖保持孔(100L)的内周面,并且含有具有巯基的树脂(110L),该覆膜(11L)能够追随橡胶弹性体(10L)的变形而变形;以及润滑膜(12L),通过橡胶弹性体(10L)的渗透性润滑剂(103L)透过覆膜(11L)并渗出到覆膜(11L)的表面上而在覆膜(11L)的表面上形成该润滑膜(11L),并且该润滑膜(11L)与稳定杆(903)的外周面相对滑动地接触。
文档编号F16F1/36GK102171483SQ200980138728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30日
发明者三轮启介, 中村顺和, 加藤贤一 申请人: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