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换挡互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73759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换挡互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换挡变速机构,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换挡互锁装置。
背景技术
为防止车辆换挡时同时挂两个挡导致变速器打齿或被破坏,现有的汽车手动变速器都配有防错措施,大多采用在换挡轴上安装一个互锁板的方式。挂挡时,换挡轴转动,换挡拨头随轴一起转动,换挡拨头的转动作用到换挡拨块,使拨叉轴轴向移动,实现中间拨叉轴的换挡;互锁板由一个定位螺栓固定,使其不能转动,另外两个换挡拨块被互锁指阻挡, 不能轴向移动,实现互锁。但上述的现有防错方式存在如下的不足互锁板于在换挡轴上装配时的难度大、 误差大;现有互锁板结构加工工序多,容易出现问题,生产节拍长。专利号为200420110574. 6的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手动变速器内的档位互锁机构”实用新型专利,在拨叉轴的侧部设有圆弧凹槽,设于拨叉轴圆弧凹槽间的工字形互锁块两侧设有圆弧面,当拨叉轴外径的轴向移动推动互锁块,利用互锁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互锁功能。同时,通过工字形互锁块的平移推动相邻互锁块,形成处于空挡位置的相隔拨叉轴之间的互锁。该专利技术方案因未对拨叉轴的轴向进行限位,因此互锁效果有限,而且配合部位不易加工,长期使用易出现互锁失效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换挡互锁装置,互锁板和螺栓组合实现互锁目的,能够提高换挡安全性,使用寿命长;互锁板设于拨叉轴之间,采用螺栓进行限位,拨叉轴运动方向单一,从而导致装配误差小;整体机构简单,装配方便;互锁板为冲压件,加工简单,成本低廉。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种汽车换挡互锁装置,包括拨叉轴、互锁板、互锁板限位螺栓、壳体,其中①拨叉轴的主体为圆柱状,其沿长度方向的下部处带有向中心轴线处凹陷的环槽,所述环槽处的相应轴径为直径渐小——等径——直径渐大的三部分,环槽处轴体的边缘处为〕形;②互锁板的主体结构为平板状,其一侧带有反C形缺口,即其该侧为向中心处凹陷的弧形结构;互锁板的弧形结构限位于拨叉轴的环槽的等径处;互锁板的另一端也能于另一拨叉轴的环槽的等径处限位;互锁板的厚度与拨叉轴环槽的等径处的高度相当;互锁板的中心处还设有沿其厚度方向上下通透的互锁板限位螺栓孔;③壳体的主体为平板状,设于互锁板的下方,其上设有与互锁板限位螺栓孔位置上下相应的定位螺纹孔;[0013]壳体上还设有与拨叉轴相配的限位孔,限位孔的孔径与拨叉轴非环槽处的轴径相当,拨叉轴于限位孔处与壳体间于轴向滑动配合;④互锁板限位螺栓为一体式结构,自上而下分为螺栓头、阶梯柱、螺纹柱,阶梯柱的高度大于互锁板的厚度;互锁板限位螺栓的底部自上而下地依次穿过互锁板上的互锁板限位螺栓孔、壳体上的定位孔而将螺栓头落于互锁板的上方。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拨叉轴在壳体上的限位孔的约束下,只能在轴向移动,当换挡时某一拨叉轴轴向移动,在环槽斜面的作用下,使得互锁板径向运动,直到互锁板到达另外两个拨叉轴的凹槽中,从而卡死另外两个拨叉轴,使得左右两个拨叉轴不能沿轴向上下运动,即中间拨叉轴的轴向移动促使另外两个拨叉轴不能轴向移动,从而锁死另外两个拨叉轴;互锁板限位螺栓均固定在壳体上,对互锁板起到轴向限位和径向限位作用,由于阶梯柱高于互锁板厚度,互锁板不会被固定死,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绕着螺栓在垂直于拨叉轴的平面内平移或转动。本实用新型通过互锁板和螺栓组合实现互锁目的,能够提高换挡安全性,使用寿命长;互锁板设于拨叉轴之间,采用螺栓进行限位,拨叉轴运动方向单一,从而导致装配误差小;整体机构简单,装配方便;互锁板为冲压件,加工简单,成本低廉。作为互锁板的具体结构的一种,左右两侧分别带有反C形、C形缺口,即其两侧均为向中心处凹陷的弧形结构;互锁板两侧的弧形结构分别限位于设于互锁板左、右的拨叉轴的环槽的等径处。作为互锁板的具体结构的另外一种方式,其另外一侧带有圆孔,该圆孔套于相应侧拨叉轴的环槽的等径处,且所述圆孔的孔径与环槽等径处的拨叉轴轴径相适配。作为本实作新型互锁板限位构件的另一种方式,所述互锁板限位螺栓以内六角螺栓替代。限位螺栓以为内六角螺栓替换,从而可以使产品应用到更小的空间。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技术进步在于所提供的汽车换挡互锁装置通过互锁螺栓将互锁板进行了固定,限制了轴向移动,使得在互锁效果更好、更稳定;并且整体机构简单,加工、装配更加方便,装配误差小,长期使用不易出现互锁失效的现象,可延长使用寿命;互锁板为冲压件,加工简单,成本低廉。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汽车,作为换挡机构的互锁装置。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后视图;图3为图2的1一1视图;图4与图5为图1 一图3所示实施例中拨叉轴1的立体图与主视图;图6与图7为图1 一图3所示实施例中互锁板2的主视图与俯视图;图8图1 一图3所示实施例中互锁板限位螺栓3的主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外一种结构的互锁板2的主视图。[0031 ] 图中1 一拨叉轴,2—互锁板,3—互锁板限位螺栓,4一壳体,5—环槽,6—换挡拨块,7—互锁板限位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图1 一图3所示为一种汽车换挡互锁装置,包括三根拨叉轴1、两块互锁板2、三根互锁板限位螺栓3、壳体4 (图中只显示局部)。其中①拨叉轴1的结构如图4与图5所示,其主体为圆柱状,其沿长度方向的下部处带有向中心轴线处凹陷的环槽5。环槽5处的相应轴径为直径渐小——等径——直径渐大的三部分,环槽5处的轴体的为边缘处呈“〕,,形结构的回转体。三根拨叉轴1均竖向设置,它们的上部处相邻两者间联接有换挡拨块6。②互锁板2的结构如图6与图7所示,其主体结构为平板状,其右侧带有C形缺口, 左侧带有反C形缺口,即其两侧均为向中心处凹陷的弧形结构。互锁板2两侧的弧形结构分别限位于设于互锁板2左、右的拨叉轴1的环槽5的等径处。互锁板2的厚度与拨叉轴1上环槽5的等径处的高度相当。互锁板2的中心处还设有沿其厚度方向上下通透的互锁板限位螺栓孔7,为左右尺寸大于前后尺寸的长圆形或椭圆形。③壳体4的主体为平板状,设于互锁板2的下方,其上设有与互锁板限位螺栓孔7 位置上下相应的定位螺纹孔。壳体4上还设有与拨叉轴1相配的限位孔,限位孔的孔径与拨叉轴1非环槽处的轴径相当,拨叉轴1于限位孔处与壳体4间于轴向滑动配合。④互锁板限位螺栓3为一体式结构,如图8所示,它自上而下分为螺栓头、阶梯柱、 螺纹柱,阶梯柱的高度大于互锁板2的厚度。互锁板限位螺栓3的底部自上而下地依次穿过互锁板2上的互锁板限位螺栓孔7、 壳体4上的定位孔而将螺栓头落于互锁板2的上方。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不限于以上的实施例,其各种特征均可以有相应方式的等效变换,都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如①互锁板2的具体结构还可以用如图9所示的方式,即其另外一侧带有圆孔,该圆孔套于相应侧拨叉轴1的环槽5的等径处,且圆孔的孔径与环槽5等径处的拨叉轴1轴径相适配。②互锁板限位螺栓3还可以用内六角螺栓替代。③三根拨叉轴1虽平行但它们的轴线或不共面,这种情况下互锁板2的上边缘、下边缘就不会共线。④拨叉轴1的数量根据汽车的挡位数而定,可以灵活确定。相应地,互锁板2的数量、互锁板限位螺栓3 (或六角螺栓)的数量都作相应调整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换挡互锁装置,包括拨叉轴、互锁板,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互锁板限位螺栓、壳体,其中①拨叉轴的主体为圆柱状,其沿长度方向的下部处带有向中心轴线处凹陷的环槽,所述环槽处的相应轴径为直径渐小一等径一直径渐大的三部分,环槽处轴体的边缘处为〕形;②互锁板的主体结构为平板状,其一侧带有反C形缺口,即其该侧为向中心处凹陷的弧形结构;互锁板的弧形结构限位于拨叉轴的环槽的等径处;互锁板的另一端也能于另一拨叉轴的环槽的等径处限位;互锁板的厚度与拨叉轴环槽的等径处的高度相当;互锁板的中心处还设有沿其厚度方向上下通透的互锁板限位螺栓孔;③壳体的主体为平板状,设于互锁板的下方,其上设有与互锁板限位螺栓孔位置上下相应的定位螺纹孔;壳体上还设有与拨叉轴相配的限位孔,限位孔的孔径与拨叉轴非环槽处的轴径相当, 拨叉轴于限位孔处与壳体间于轴向滑动配合;④互锁板限位螺栓为一体式结构,自上而下分为螺栓头、阶梯柱、螺纹柱,阶梯柱的高度大于互锁板的厚度;互锁板限位螺栓的底部自上而下地依次穿过互锁板上的互锁板限位螺栓孔、壳体上的定位孔而将螺栓头落于互锁板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换挡互锁装置,其特征在于互锁板的左右两侧分别带有反C形、C形缺口,即其两侧均为向中心处凹陷的弧形结构;互锁板两侧的弧形结构分别限位于设于互锁板左、右的拨叉轴的环槽的等径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换挡互锁装置,其特征在于互锁板的另外一侧带有圆孔,该圆孔套于相应侧拨叉轴的环槽的等径处,且所述圆孔的孔径与环槽等径处的拨叉轴轴径相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1一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换挡互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互锁板限位螺栓以内六角螺栓替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换挡互锁装置,包括拨叉轴、互锁板、互锁板限位螺栓、壳体,其拨叉轴穿于壳体的限位孔中,互锁板经互锁板限位螺栓限位于壳体上,拨叉轴的下部带有内陷环槽,互锁板左右两侧与环槽相配。本实用新型利用互锁板和螺栓的组合实现互锁目的,能够提高换挡安全性,使用寿命长;互锁板设于拨叉轴之间,采用螺栓进行限位,拨叉轴运动方向单一,从而导致装配误差小;整体机构简单,装配方便;互锁板为冲压件,加工简单,成本低廉。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汽车,作为换挡机构的互锁装置。
文档编号F16H63/36GK202215730SQ20112027361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9日
发明者李力康, 王龙, 魏明家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