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531228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马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该马达装置将用于容纳旋转轴的马达壳体和用于容纳齿轮机构的齿轮箱连结而形成。
背景技术
作为设置于汽车等车辆的自动窗装置、雨刮装置和天窗装置等的驱动源,大多采用利用搭载在车辆的电池等电源而工作的电动马达。为了使电动马达适用于上述装置,需要将马达的转速减速到所需的转速。因此,作为这种用途的电动马达,以往采用将减速机构安装于电动马达主体而作为一个单元的带减速机构的马达(马达装置)。在带减速机构的马达中,马达主体的马达壳体(磁轭:3 —夕)中固定有齿轮箱,减速机构容纳在设置于齿轮箱中的浴缸曲线状的容纳部。作为减速机构,大多采用小型且能够获得较大的减速比的蜗轮蜗杆机构,马达轴(旋转轴)的旋转被减速机构减速到预定的转速并传递到输出齿轮。另外,构成为容纳部的开口由盖闭塞,输出齿轮穿过设置在盖的贯穿孔而向齿轮箱的外部突出的结构。在这样结构的带减速机构的马达中,为了防止雨水等水、尘埃等进入齿轮箱的内部,在用于对容纳部进行闭塞的盖上设置有密封构造。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如下的带减速机构的马达:在盖的贯穿孔的内周缘安装有与输出齿轮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圆环状的密封部件,并且在盖的外周部与齿轮箱的开口端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O形密封圈)。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 - 1465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过,如专利文献I所示,在盖的贯穿孔的内周缘和盖的外周部分别设置有密封部件的构造中,密封部件与盖之间的交界部分与齿轮箱的内侧和外侧相连地形成,因此,水有可能沿着密封部件与盖之间的交界部分而进入齿轮箱的内部。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防止雨水等进入齿轮箱的内部的马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本发明的马达装置是将用于容纳旋转轴的马达壳体和用于容纳齿轮机构的齿轮箱连结而形成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马达装置包括齿轮盖和密封部件,所述齿轮盖用于对所述齿轮箱的开口部进行闭塞,在该齿轮盖的中心部具有供输出轴贯穿的贯穿孔;所述密封部件设置于所述齿轮盖的一侧面,所述密封部件由覆盖所述齿轮盖的一侧面的平板主体部、第I唇部和第2唇部形成,该第I唇部设置于所述平板主体部的内周缘部以对所述齿轮盖与所述输出轴之间进行密封,该第2唇部设置于所述平板主体部的外周缘部以对所述齿轮盖与所述齿轮箱之间进行密封。本发明的马达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件利用双色成型一体地设置于所述齿轮盖,在所述平板主体部上设置有浇口部,利用该浇口部能够从与所述齿轮盖的一侧面垂直的方向供给熔融橡胶,所述平板主体部的所述熔融橡胶彼此碰撞的冲突部位设置有溢流部,该溢流部从所述齿轮盖的一侧面朝向另一侧面延伸。本发明的马达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I唇部和所述第2唇部中的至少任一个唇部由沿着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呈多层排列的的唇片形成。本发明的马达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穿过设置在所述齿轮盖上的安装孔而卡止在所述齿轮盖的另一侧面侧。

本发明的马达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盖具有用于将该齿轮盖固定于所述齿轮箱的卡止爪。本发明的马达装置的制造方法是将用于容纳旋转轴的马达壳体和用于容纳齿轮机构的齿轮箱连结而形成的马达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马达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第I工序,其中,将第I模具和第2模具对接(突t合t # ),向形成在所述第I模具与所述第2模具之间的空洞部供给溶融树脂,该第I模具用于成型齿轮盖的一侧面,该齿轮盖用于对所述齿轮箱的开口部进行闭塞,在齿轮盖的中心部具有供输出轴贯穿的贯穿孔 ’第2模具用于成型所述齿轮盖的另一侧面,第2工序,其中,形成为仅使所述第I模具与在所述第I工序中形成的所述齿轮盖分离而在所述第2模具上安装有所述齿轮盖的状态,第3工序,其中,将第3模具与安装有所述齿轮盖的所述第2模具对接,向形成在所述第2模具与所述第3模具之间的空洞部供给熔融橡胶,该第3模具用于成型密封部件的一侧面,该密封部件设置于所述齿轮盖的一侧面,具有环状的平板主体部、第I唇部和第2唇部,该第I唇部设置于所述平板主体部的内周缘部,用于对所述齿轮盖与所述输出轴之间进行密封,该第2唇部设置于所述平板主体部的外周缘部,用于对所述齿轮盖与所述齿轮箱之间进行密封,第4工序,其中,使所述第2模具与所述第3模具分离,从所述第2模具和所述第3模具卸下使所述密封部件一体化而成的所述齿轮盖。本发明的马达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3工序中,在所述平板主体部上形成浇口部,用来从与所述齿轮盖的一侧面垂直的方向供给熔融橡胶,并且,在所述平板主体部的熔融橡胶彼此碰撞的冲突部位形成从所述齿轮盖的一侧面朝向另一侧面延伸的溢流部。本发明的马达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模具与所述第3模具对接的部分成型所述第I唇部。本发明的马达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第3模具由第I分割模具和第2分割模具形成,在所述第I分割模具和所述第2分割模具对接的部分成型所述第2唇部。发明的效果采用本发明,构成为设置在齿轮盖的一侧面的密封部件与该齿轮盖之间的交界部分仅与齿轮箱的外侧相连而不与齿轮箱的内侧相连的构造。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雨水等水沿着密封部件与齿轮盖之间的交界部分而进入齿轮箱的内部。
另外,采用本发明,密封部件与齿轮盖之间的交界部分仅与齿轮箱的外侧相连而不与齿轮箱的内侧相连,因此,不使用粘接剂等就使密封部件与齿轮盖密合,能够可靠地防止雨水等进入齿轮箱的内部。因而,通过安装孔而将固定部卡止于齿轮盖的表侧面,即形成为将密封部件安装于齿轮盖的简单的构造,也能够可靠地防止雨水等进入齿轮箱的内部,因此,能够降低该马达装置的成本。并且,采用本发明,利用双色成型使密封部件与齿轮盖的一侧面一体化,因此,密封构造能够由将密封部件一体化而形成的齿轮盖(共两个部件)形成,能够废除组装作业而谋求简单化。并且,采用本发明,密封部件包括环状的平板主体部、第I唇部和第2唇部,该第I唇部设置于平板主体部的内周缘部,用于对齿轮盖与输出轴之间进行密封,该第2唇部设置于平板主体部的外周缘部,用于对齿轮盖与齿轮箱之间进行密封,由于在平板主体部上设置有为了从与齿轮盖的一侧面垂直的方向供给熔融橡胶而形成的浇口部,在平板主体部的熔融橡胶彼此碰撞的冲突部位设置有从齿轮盖的一侧面朝向另一侧面延伸的溢流部,因此,能够在熔融橡胶彼此碰撞的冲突部位越过唇部而向齿轮盖的另一侧面引导熔融橡胶。由此,能够抑制在唇部周边的熔融橡胶的冲突部位产生熔接点(々工&卜O,进而能够提高密封部件的密封性能。并且,采用本发明,第I唇部和第2唇部中的至少任一个唇部由沿着输出轴的轴向呈多层排列的唇片形成,因此,即使在唇部周边产生熔接点,多个唇片中的没有熔接点的正常唇片也能够防止密封不良的产生。并且,采用本发明的马达装置的制造方法,在第3工序中,形成为不将在第I工序中形成的齿轮盖从第2模具卸下、安装有齿轮盖的状态,因此,能够谋求成型工序的简化。另外,由于在从第I工序到第3工序的期间内齿轮盖处于保持在第2模具的状态,因此,能够利用第2模具限制齿轮盖因冷却所产生的变形,从而提高齿轮盖的成型精度。由此,在第3工序中,能够以充分的强度将齿轮盖和密封部件熔接,能够提高其成型精度,从而抑制偏差的产生。并且,采用本发明的马达装置的制造方法,在第2模具与第3模具对接的部分成型第I唇部,因此,能够从第2模具与第3模具对接的部分将空洞部内的空气(气体)向外部排出,能够防止第I唇部形成为不良形状,能够高精度地形成第I唇部。并且,采用本发明的马达装置的制造方法,第3模具由第I分割模具和第2分割模具形成,在第I分割模具和第2分割模具对接的部分成型第2唇部,因此,能够从第I分割模具和第2分割模具对接的部分将空洞部内的空气(气体)向外部排出,能够防止第2唇部形成为不良形状,能够高精度地形成第2唇部。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自动窗马达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A —A线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盖固定于齿轮箱的构造的放大剖视图。图4 (a)是表示齿轮盖的详细情况的俯视图,(b)是沿着(a)所示的B — B线的剖视图。
图5 (a)、(b)是分别表示在密封部件与齿轮盖之间的交界部分的水的流动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带减速机构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沿着图6的C —C线的剖视图。图8 (a)、(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底盖的立体图。图9 Ca)是沿着图8 (b)的D — D线的剖视图,(b)是沿着图8 (b)的E — E线的剖视图。图10 (a)、(b)是用于说明盖主体的成型工序的说明图。图11 (a)、(b)是说明盖主体的第I卡止爪的成型状况的说明图。图12 (a)、(b)是说明密封部件的成型工序的说明图。图13 (a)、(b)是说明熔融橡胶的流动状态的说明图。图1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底盖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图1所示的作为马达装置的自动窗马达11用作被设置于汽车等车辆的自动窗装置的驱动源,借助调节器(>—夕)来驱动车辆的窗玻璃而使窗玻璃自动地开闭。该自动窗马达11具有马达主体12和减速机13,减速机13通过安装于马达主体12而形成为I个单元。马达主体12为有刷电动马达,其马达轴12a (旋转轴)向正转方向和反转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另一方面,减速机13具有铝合金制的齿轮箱14。齿轮箱14具有容纳部14a和马达安装部14b,马达安装部14b安装于作为马达主体12的马达壳体的磁轭(3 —12b的开口端。容纳部14a形成为一侧开口的有底圆筒状即大致圆形的浴缸曲线状,其开口部由作为齿轮盖的盖16闭塞。盖16利用树脂材料形成为大致圆板状,在其轴心(中心部)设置有贯穿孔16a。另夕卜,在盖16的外周部以沿着周向等间隔地排列的方式设置有3个卡止爪16b,如图3所示,将盖16安装于齿轮箱14,将各卡止爪16b卡止于设置在齿轮箱14的容纳部14a的外周部的卡止片17,从而使盖16固定于齿轮箱14。在齿轮箱14的容纳部14a的底部以与容纳部14a同轴的方式一体地设置有支承轴18。该支承轴18从容纳部14a的底部朝向齿轮箱14的外侧沿着轴向突出,在其基端侧设置有大径部18a,在其顶端侧设置有直径比大径部18a小的小径部18b。在支承轴18的小径部18b上安装有作为输出轴的输出部件21。输出部件21利用树脂材料形成为圆柱状,输出部件21在设置于其轴心的安装孔21a被小径部18b支承并且输出部件21的轴向端部与大径部18a的轴向端部抵接,从而输出部件21被支承轴18支承成旋转自如。另外,输出部件21的作为轴向的一端侧的基端部被容纳于容纳部14a,作为轴向的另一端侧的顶端部穿过盖16的贯穿孔16a而向齿轮箱14的外部突出。输出部件21的突出到齿轮箱14的外部的部分在其外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齿轮部21b而构成为小齿轮,该齿轮部21b通过与设置在车辆的门内的未图示的调节器的驱动齿轮啮合,将自动窗马达11的输出传递到调节器。此外,在图示的情况下,输出部件21与齿轮部21b形成为一体地设置的构造,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够形成为将相对于输出部件21独立地形成的齿轮部21b固定于输出部件21的构造。为了将马达轴12a的旋转减速而传递到输出部件21,在齿轮箱14的容纳部14a中容纳有作为齿轮机构的减速机构31。作为该减速机构31,采用包括蜗杆31a以及与蜗杆31a啮合的蜗轮31b的蜗轮蜗杆机构。马达轴12a的顶端侧从磁轭12b突出而容纳于齿轮箱14的容纳部14a,蜗杆31a与马达轴12a的容纳在容纳部14a的部分外周面形成为一体。另一方面,蜗轮31b利用树脂材料形成为外径比容纳部14a的内径稍小的圆环状,支承轴18的大径部18a安装于设置在蜗轮31b的轴心的安装孔31bl中。由此,蜗轮31b以支承轴18为中心在容纳部14a的内部旋转自如。另外,蜗轮31b与输出部件21形成为一体而与输出部件21 —起旋转。采用这样的结构,若马达主体12工作而使马达轴12a旋转,则马达轴12a的旋转由蜗杆31a和蜗轮31b减速到预定的转速而从输出部件21输出。此外,在图示的情况下,利用树脂材料将输出部件21和蜗轮31b形成为一体,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够构成为将输出部件21和蜗轮31b独立地形成,利用连结构造将输出部件21和蜗轮31b连结起来而进行动力传递。为了防止雨水等水进入齿轮箱14的内部,在盖16上安装有密封部件41。密封部件41由合成橡胶等弹性体形成,如图4所示,密封部件41具有作为平板主体部的板状部41a、作为第I唇部的内侧密封部41b以及作为第2唇部的外侧密封部41c,成为它们形成为一体的结构。板状部41a形成为在安装于盖16的内侧面即齿轮箱14时与朝向容纳部14a的内方的面大致相同的形状的圆板状,与盖16的一侧面即内侧面重叠地配置而覆盖整个该内侧面。内侧密封部41b形成为圆环状,以使其外周面与盖16的贯穿孔16a的内周缘抵接的方式沿着该内周缘配置。在内侧密封部41b的内周面侧以沿着轴向排列的方式设置有一对唇41bl。这些唇41bl分别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其内径稍小于输出部件21的外径,以朝向径向外侧稍微弹性变形的状态滑动接触于输出部件21的齿轮部21b与基端部之间的外周面。由此,盖16的贯穿孔16a与输出部件21之间被内侧密封部41b密闭,防止雨水等水从贯穿孔16a与输出部件21之间进入。外侧密封部41c形成为沿着板状部41a的外周部的圆环状,其径向截面为朝向容纳部14a侧开口的-字形状,嵌入到沿着盖16的内侧面的外周部设置的凹部16c中而配置于盖16的外周部。外侧密封部41c通过使容纳部14a的开口端卡合于外侧密封部41c的-字的内侧而与该开口端抵接。由此,盖16的外周部与容纳部14a的开口端的组合部被外侧密封部41c密闭,防止雨水等水从盖16的外周部与容纳部14a的开口端的组合部进入。为了将密封部件41固定于盖16,在密封部件41上设置有9个固定部41d。在盖16上,以沿着周向等间隔地排列的方式设置有9个沿着轴向贯穿盖16的安装孔16d,各固定部41d通过所对应的安装孔16d而卡止于盖16的表侧面即安装有齿轮箱14时朝向与容纳部14a相反的一侧的面,从而使密封部件41固定于盖16。也就是说,各固定部41d具有分别从板状部41a朝向轴向突出的支脚部41dl以及一体地设置于支脚部41dl的顶端的卡止部41d2,支脚部41dl贯穿盖16的安装孔16d,卡止部41d2形成为外径比安装孔16d的内径大的圆板状而卡合于盖16的表侧面。由此,盖16夹在卡止部41d2与板状部41a之间,从而使密封部件41固定于盖16。此外,在盖16的表侧面与卡止部41d2对应地设置有凹部16e,卡止部41d2配置于所对应的凹部16e,从而盖16的表侧面和卡止部41d2形成为同一面状。除了彼此沿着周向以120度间隔排列的3个安装孔16d之外的6个安装孔16d利用分别设置于盖16的表侧面的槽16f与盖16的贯穿孔16a的内周缘相连。与上述6个安装孔16d相对应的各固定部41d的卡止部41d2沿着槽16f延伸到盖16的内周缘,与内侧密封部41b的外周部连接。由此,内侧密封部41b被支承于板状部41a和卡止部41d2,可靠地配置于盖16的贯穿孔16a的内周缘。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发明的自动窗马达11所采用的密封部件41配置在用于覆盖盖16的内侧面的板状部41a与盖16的贯穿孔16a的内周缘并与滑动接触于输出部件21的外周面的内侧密封部41b形成为一体,因此,如图5中的(a)所示,即使雨水等水从盖16的贯穿孔16a的内周缘与内侧密封部41b之间的交界部分进入,该进入了的水通过盖16的内侧面与密封部件41的板状部41a之间的交界部分而引导到盖16的外周部,通过抵接于容纳部14a的开口端的外侧密封部41c与盖16之间的交界部分而向容纳部14a的开口端的外侧即齿轮箱14的外侧排出。另外,即使雨水等水从固定部41d的卡止部41d2与盖16之间的交界部分进入,该水经由支脚部41dl与安装孔16d之间的交界部分而到达盖16的内侧面与密封部件41的板状部41a之间的交界部分,从该交界部分与上述同样地向齿轮箱14的外侧排出。并且,如图5中的(b)所示,在盖16上设置有槽16f的部分也同样,从固定部41d的卡止部41d2与盖16之间的交界部分进入了的雨水等水经由支脚部41dl与安装孔16d之间的交界部分到达盖16的内侧面与密封部件41的板状部41a之间的交界部分,从该交界部分向齿轮箱14的外侧排出。这样,在该自动窗马达11中,安装于盖16的密封部件41与盖16之间的交界部分仅与齿轮箱14的外侧相连,不与齿轮箱14的内侧相连,因此,即使雨水等水从密封部件41与盖16之间的交界部分进入,水也不会沿着该交界部分进入齿轮箱14的内部。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雨水等水进入齿轮箱14的内部。另外,在该自动窗马达11中,从密封部件41与盖16之间的交界部分进入了的雨水等水不会通过该交界部分而到达齿轮箱14的内部,因此,不使用粘接剂等就使密封部件41与盖16密合,能够可靠地防止雨水等水进入齿轮箱14的内部。因而,作为将密封部件41固定于盖16的构造,不使用已采用了粘接剂的粘接构造,使用将固定部41d卡止于盖16的表侧面的简单的构造,能够降低该自动窗马达11的成本。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带减速机构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图7表示沿着图6的C 一 C线的剖视图,图8中的(a)和(b)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底盖的立体图,图9中的(a)表示沿着图8中的(b)的D — D线的剖视图,图9中的(b)表示沿着图8中的(b)的E — E线的首I]视图。如图6所示,作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装置的带减速机构的马达110用作搭载于汽车等车辆上的自动窗装置(未图示)的驱动源,用于驱动使窗玻璃升降的窗调节器(未图示)。带减速机构的马达110设置在形成于车辆门内的窄幅空间(未图示)内,因此,如图7所示那样形成为扁平形状。带减速机构的马达110具有马达部120和齿轮部140,马达部120和齿轮部140利用多个紧固螺钉111 (在图示中,为两个)连结起来(单元化)。马达部120具有通过对由磁性材料构成的钢板进行冲压加工(拉深加工)而形成为有底筒状的马达壳体121。在马达壳体121的内部固定有截面形成为大致圆弧形状的多个磁体122 (在图示中为两个),在各磁体122的内侧,以隔着预定的间隙旋转自如地容纳有卷绕有线圈(未图示)的电枢123。并且,刷保持架124安装在马达壳体121的开口侧(图中右侧),马达壳体121的开口侧由该刷保持架124闭塞。在电枢123的旋转中心,贯穿并固定有作为旋转轴的电枢轴125。在电枢轴125的与电枢123接近的部位设置有集电器126,该集电器126与卷绕在电枢123上的线圈的端部电连接。集电器126的外周部与保持在刷保持架124的一对刷127滑动接触,各刷127利用弹簧部件128分别朝向集电器126以预定压力弹性接触。由此,通过从控制器(未图示)将驱动电流向各刷127供给,电枢123产生旋转力(电磁力),进而电枢轴125以预定的转速和转矩旋转。马达壳体121的底部侧(图中左侧)形成为带台阶形状,在该部位设置有成为直径比马达壳体121的主体部的直径小的有底筒部121a。在有底筒部121a上安装有第I向心轴承129,第I向心轴承129将电枢轴125的轴向一侧(图中左侧)支承成旋转自如。在有底筒部121a的底部侧设置有第I推力轴承130,在该第I推力轴承130与电枢轴125之间设置有第I钢珠131。在刷保持架124上安装有第2向心轴承132,第2向心轴承132将电枢轴125的轴向另一侧(图中右侧)支承成旋转自如。这样,在电枢轴125的轴向一侧设置有第I向心轴承129、第I推力轴承130以及第I钢珠131,在电枢轴125的轴向另一侧设置有第2向心轴承132,从而能够几乎不产生旋转阻力地使电枢轴125 (电枢123)顺畅地旋转。齿轮部140具有齿轮箱141、连接器部件142以及底盖143。齿轮箱141通过对塑料等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型而形成为预定形状,借助连接器部件142连结于马达壳体121的开口侧。在齿轮箱141的内部以蜗杆144a —体成型在外周侧而成的蜗杆轴144,在外周侧具有与蜗杆144a啮合的齿部145a的蜗轮145旋转自如的方式容纳有蜗杆轴144和蜗轮145。在此,蜗杆144a形成为螺旋状,齿部145a朝向蜗轮145的轴向以平缓的倾斜角度倾斜。由此,能够从蜗杆轴144向蜗轮145进行平稳的动力传递。在此,蜗杆144a和蜗轮145形成减速机构,构成本发明中的齿轮机构。蜗杆轴144与电枢轴125设置在同轴上。蜗杆轴144的沿着轴向的马达壳体121侦仪图中左侧)借助连结部件150能够动力传递地连结于电枢轴125的沿着轴向的齿轮箱141侧(图中右侧)。连结部件150具有对蜗杆轴144与电枢轴125之间的轴错位进行吸收的轴错位吸收功能,由此,即使形成带减速机构的马达110的构成零部件产生尺寸误差等、各轴125、144产生了轴错位,也能够将电枢轴125的旋转顺畅地传递到蜗杆轴144。蜗杆轴144的沿着轴向的与马达壳体121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在齿轮箱141的内部从轴向支承蜗杆轴144的第2推力轴承146,在该第2推力轴承146与蜗杆轴144之间设置有第2钢珠147。第2推力轴承146和第2钢珠147用于使蜗杆轴144顺畅地旋转。另夕卜,在蜗杆轴144的沿着轴向的蜗杆144a的两侧设置有第3向心轴承148和第4向心轴承149,各向心轴承148、149在齿轮箱141的内部固定在同轴上。由此,能够几乎不产生旋转阻力地使蜗杆轴144顺畅地旋转。在连结部件150的外周侧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有环状的传感器磁体151。传感器磁体151由利用树脂等粘合剂将磁体粉末结合而成的粘合磁体等形成,以N极、S极沿着其周向交替地排列的方式被磁化。另一方面,在连接器部件142的内部固定有传感器基板142a,在该传感器基板142a的与传感器磁体151相对的部位安装有一对霍耳IC142b(在图示中,为I个)。各霍耳IC142b根据随着传感器磁体151的旋转而产生的磁极的变化进行开关动作,将随着该开关动作而产生的开关信号(矩形波信号)向控制器送出。控制器对来自各霍耳IC142b的矩形波信号的长度等进行检测,计算出蜗杆轴144的旋转速度等(旋转状态)。并且,在蜗杆轴144 (蜗轮145)的旋转速度降低了的情况下,例如,控制器执行如下控制:判断出障碍物已与窗玻璃接触,使带减速机构的马达110的旋转驱动停止或者进行反转动作。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替代霍耳IC142b而使用MR传感器(磁阻元件)。如图7所示,在齿轮箱141的底部141,一体地设置有用于将蜗轮145支承成旋转自如的空心状的支承筒141b,该支承筒141b朝向齿轮箱141的内部突出。在支承筒141b的径向内侧,贯穿并固定有用于将作为输出轴的输出部件170支承成旋转自如的支承销141c,该支承销141c的顶端侧(图中上侧)贯穿齿轮箱141的内部而延伸到齿轮箱141的外部。在蜗轮145上安装有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缓冲部件160以及由塑料等树脂材料构成的输出部件170。在蜗轮145、缓冲部件160以及输出部件170分别一体化的状态(总成化后的状态)的基础上,从齿轮箱141的开口部141d安装,形成为易于组装的构造。在缓冲部件160上一体地设置有弹性变形部(未图示),该弹性变形部沿着蜗轮145的周向夹持在蜗轮145的转矩输出部145b与输出部件170的转矩承受部171a之间。由此,在蜗轮145向正反方向旋转时,转矩从转矩输出部145b借助弹性变形部向转矩承受部171a传递。此时,弹性变形部进行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对随着转矩的剧烈的变动等所产生的冲击进行缓和。输出部件170从蜗轮145侧开始具有形成为大致圆盘形状的大径部171、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的小径部172、直径形成得比小径部172小并在外周侧就有细齿173a的细齿部173。在大径部171的靠蜗轮145侧(图中下侧)的部分一体地设置有多个转矩承受部171a(例如3个)。小径部172设置在大径部171的沿着轴向的与各转矩承受部171a侧相反的一侧(图中上侧),底盖143的第I唇部192与小径部172的外周侧滑动接触。在此,底盖143通过第2唇部193密封(闭塞)齿轮箱141的开口部141d,所以能够防止雨水、尘埃等进入齿轮箱141的内部。细齿部173作为带减速机构的马达110的输出部起作用,细齿部173的细齿173a与形成窗调节器的鼓轮(未图示)啮合。并且,蜗杆轴144的随着电枢轴125的旋转而产生的旋转被蜗轮145减速,高转矩化后的输出经由缓冲部件160从输出部件170的细齿部173向窗调节器的鼓轮传递。蜗轮145通过对塑料等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型而形成为有底圆筒状。蜗轮145具有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齿轮箱141的支承筒141b的小径圆筒部145c、在外周侧具有齿部145a的大径圆筒部145d和将小径圆筒部145c和大径圆筒部145d连结起来的底部145e。在底部145e —体地设置有朝向蜗轮145的内侧突出的多个转矩输出部145b (例如3个)。如图7至图9所示,底盖143具有盖主体180和密封部件190。盖主体180构成本发明的齿轮盖,通过对溶融后的塑料材料(溶融树脂)等进行注塑成型而形成为环状。在盖主体180的径向外周侧一体地设置有朝向盖主体180的一侧面(齿轮箱141侧面)突出的环状凸部181,该环状凸部181从底盖143的径向内侧支承密封部件190的第2唇部193。在盖主体180的径向外周侧,沿着周向以等间隔(90°间隔)设置有3个第I卡止爪182和I个第2卡止爪183。各卡止爪182、183 (共4个)分别卡止于被分别设置于齿轮箱141的开口部141d的附近的4个卡止凸部(未图示),由此,能够将底盖143相对于齿轮箱141不会脱落且牢固地固定于齿轮箱141。在此,第2卡止爪183的长度尺寸设定得小于第I卡止爪182长度尺寸,其原因在于,第2卡止爪183配置在齿轮箱141的大致中央部分,不沿着蜗轮145的轴向延伸。另外,在各第I卡止爪182的顶端部分分别设置有向蜗轮145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加强凸部182a。各加强凸部182a用于防止在对盖主体180进行注塑成型时在各第I卡止爪182的顶端部分产生熔接点,用于对各第I卡止爪182顶端部分进行加强。在盖主体180的中心部分形成有输出轴孔(贯穿孔)184,输出部件170的小径部172贯穿在该输出轴孔184中。也就是说,输出部件170的大径部171配置在齿轮箱141内,输出部件170的细齿部173配置在齿轮箱141外。在输出轴孔184与小径部172之间形成有预定的环状间隙,在该环状间隙中配置有密封部件190的第I唇部192。密封部件190通过对溶融后的橡胶材料(熔融橡胶)等进行注塑成型而形成为环状,具有平板主体部191、第I唇部192和第2唇部193。密封部件190利用双色成型而与盖主体180的一侧面一体化,密封部件190和盖主体180彼此牢固地熔接而不容易脱落。平板主体部191的厚度尺寸设定得小于盖主体180的厚度尺寸,平板主体部191对盖主体180的一侧面的大致整个区域进行覆盖。在平板主体部191的内周缘部(径向内侦D—体地设置有第I唇部192,该第I唇部192具有沿着盖主体180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唇主体192a、从唇主体192a朝向输出部件170侧突出的一对第I唇片(唇片)192b。各第I唇片192b沿着输出部件170的轴向呈双层排列地设置,以具有挠性的方式柔软地形成。各第I唇片192b的顶端部分一边弹性变形一边与小径部172的外周部接触,由此,一边确保输出部件170的顺畅的旋转、一边防止雨水、尘埃等从小径部172与输出轴孔184之间进入齿轮箱141内。也就是说,第I唇部192对盖主体180与输出部件170之间进行密封。在平板主体部191的外周缘部(径向外侧)一体地设置有第2唇部193,该第2唇部193配置在被设置于盖主体180的环状凸部181的径向外侧。第2唇部193具有朝向与输出部件170侧相反的一侧、即齿轮箱141的开口部141d侧突出的一对第2唇片(唇片)193a0各第2唇片193a沿着输出部件170的轴向呈双层排列地设置,以具有挠性的方式柔软地形成。各第2唇片193a的顶端部分一边弹性变形一边与开口部141d的内周部接触,由此,防止雨水、尘埃等从开口部141d与环状凸部181之间进入齿轮箱141内。也就是说,第2唇部193对盖主体180与齿轮箱141之间进行密封。另外,如图8中的(b)所示,密封部件190 —体地形成有对盖主体180的一侧面进行覆盖的平板主体部191和配置在盖主体180的输出轴孔184的内周缘而与输出部件170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第I唇部192,而且一体地形成有被配置在平板主体部191与盖主体180的环状凸部181的径向外侧的第2唇部193。因而,形成于盖主体180的密封部件190与盖主体180之间的交界部分仅与齿轮箱141的外侧相连,不与齿轮箱141的内侧相连,因此,例如,即使雨水等水从盖主体180的输出轴孔184的内周缘与第I唇部192之间的交界部分、盖主体180的环状凸部181与第2唇部193之间的交界部分进入,水也不会进入齿轮箱141的内部。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雨水等水进入齿轮箱141的内部。如图8中的(b)所示,在平板主体部191上一体地设置有为了从与盖主体180的一侧面垂直的方向供给熔融橡胶而形成的浇口部194。浇口部194靠平板主体部191的径向外侧,并且设置在沿着盖主体180的周向的各第I卡止爪182之间。在此,在对密封部件190进行注塑成型时,使熔融橡胶以从浇口部194的部位起沿着盖主体180的一侧面的方式流动,由此,将密封部件190与盖主体180 —体化。在密封部件190的比第2唇部193靠径向外侧的部位一体地设置有溢流部195,该溢流部195为了在对密封部件190进行注塑成型时使熔融橡胶从盖主体180的一侧面朝向另一侧面流动而形成。溢流部195从盖主体180的一侧面朝向另一侧面延伸,设置于隔着平板主体部191的中心部分与浇口部194相对的相对部分。另外,溢流部195从平板主体部191越过第2唇部193而配置在密封部件190的最外周部分,也就是说,溢流部195设置于最远离浇口部194的位置(最远的位置)。在此,平板主体部191的与浇口部194相对的相对部分成为在对密封部件190进行注塑成型时从浇口部194的部位分支的熔融橡胶流过来而熔融橡胶彼此碰撞的冲突部位CP (参照图13),溢流部195与该冲突部位CP相对应地设置。接着,采用附图对形成带减速机构的马达110的底盖143的制造工序进行详细地说明。图10中的(a)和(b)表示对盖主体的成型工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11中的(a)和(b)表示对盖主体的第I卡止爪的成型的状况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12中的(a)和(b)是表示对密封部件的成型工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13中的(a)和(b)是表示对熔融橡胶的流动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底盖143通过使用三个模具来对溶融树脂和熔融橡胶进行双色成型而形成为预定形状。首先,在说明底盖143的制造工序之前,说明3个模具。如图10所示,第I模具200为能够相对于第2模具210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上模,用于成型盖主体180的一侧面。第I模具200具有用于成型盖主体180的一侧面的第I凹部201和成为比第I凹部201深的底且用于成型环状凸部181的第2凹部202。第I模具200具有凸部203,该凸部203用于成型盖主体180的外周部分并成型用于在盖主体180形成密封部件190的溢流部195的供熔融橡胶进入的凹部185。该凸部203以沿着第I模具200的径向和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第I模具200具有用于成型盖主体180的输出轴孔184并形成该输出轴孔184的形状的圆柱部204。第I模具200具有成型各卡止爪182、183并形成各卡止爪182、183的形状的4个卡止爪成型孔(参照图11中的(b))。在此,在图11中的(b)中仅示出了成型图11中的(a)所示的第I卡止爪182的卡止爪成型孔205。在隔着第I模具200的圆柱部204与凸部203相对的相对部分设置有用于向形成在第I模具200和第2模具210之间的空洞部HPl供给溶融树脂MP的溶融树脂供给浇口Gl0第2模具210是固定于未图示的成型装置(双色成型装置)的基台(底座)等的下模,用于成型盖主体180的另一侧面。第2模具210形成为大致平坦的圆盘形状,在用于成型盖主体180的盖主体成型工序、用于成型密封部件190的密封部件成型工序这两个工序中使用。如图12所示,第3模具220是能够相对于第2模具210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上模,用于成型密封部件190的一侧面。第3模具220由第I分割模具230和第2分割模具240形成,在第I分割模具230上具有用于成型密封部件190的一侧面的第I凹部231、成为比第I凹部231深的底且用于成型各第2唇片193a中的一个的第2凹部232。第I分割模具230具有用于成型密封部件190的第I唇部192并形成该第I唇部192的形状的带台阶的圆柱部233。在第I分割模具230的隔着带台阶的圆柱部233与形成于盖主体180的凹部185相对的相对部分设置有用于向形成于第3模具220(第I分割模具230、第2分割模具240)与第2模具210之间的空洞部HP2供给熔融橡胶MR的熔融橡胶供给浇口 G2。在第2分割模具240的径向外侧(图中左侧)且在与第I分割模具230对接的对接部分设置有用于成型各第2唇片193a中的另一个的第2唇片成型部241。在第2分割模具240的径向外侧且在靠与第2模具210对接的对接部分的部位设置有用于覆盖盖主体180的外周部分而成型密封部件190的溢流部195的第3凹部242。接着,对使用了以上那样形成的三个模具(第I模具200、第2模具210,第3模具220)的底盖143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盖主体成型工序〕首先,如图10中的(a)所示,驱动成型装置的驱动源(未图示)而使其下降,从而使第I模具200与第2模具210接近移动,将各模具200、210彼此对接。接下来,通过驱动成型装置的溶融树脂供给源(未图示),从第I模具200的溶融树脂供给浇口 Gl朝向空洞部HPl以预定压力供给溶融树脂MP。于是,之后成为盖主体180的溶融树脂MP在空洞部HPl内以与盖主体180的形状相仿的方式逐渐流动开来,成型了盖主体180。此时,原本存在于空洞部HPl内的空气(Air)经由第I模具200与第2模具210的对接部分的微小间隙如图中箭头所示那样向外部排出。由此,溶融树脂MP遍布空洞部HPl内的各个角落,能够高精度地成型盖主体180 (第I工序)。在此,对图11中的(a)所示的第I卡止爪182成型状态进行说明,如图11中的(b)所示,溶融树脂MP在卡止爪成型孔205内流动时从相对的方向向用于成型加强凸部182a的部位流动来的溶融树脂MP在用于成型该加强凸部182a的部位进行了冲突之后,使其流向成为相同方向(图中下方)地流动(图中虚线箭头)。因此,能够抑制在第I卡止爪182顶端部分产生熔接点,能够使第I卡止爪182的强度更充分。在成型了盖主体180之后,如图10中的(b)的箭头Ml所示,驱动成型装置的驱动源而使其上升,从而使第I模具200与第2模具210分离。此时,成为仅使第I模具200与盖主体180的分离、在第2模具210安装有盖主体180的状态(第2工序)。由此,盖主体180的成型工序结束,而进行过渡到下一工序的准备。〔密封部件成型工序〕接下来,如图12中的(a)所示,驱动成型装置的驱动源而使其下降,从而使由第I分割模具230和第2分割模具240组合而成的第3模具220向安装有盖主体180的第2模具210接近移动,使各模具220、210彼此对接。接下来,通过驱动成型装置的熔融橡胶供给源(未图示),从第I分割模具230的熔融橡胶供给浇口 G2朝向空洞部HP2以预定压力供给熔融橡胶MR。于是,之后成为密封部件190的熔融橡胶MR在空洞部HP2内以与密封部件190的形状相仿的方式逐渐流动开来,密封部件190被熔接于盖主体180。此时,在利用第2模具210保持着盖主体180的状态下,从盖主体成型工序过渡到密封部件成型工序,因此,能够利用第2模具210对盖主体180因冷却而产生的变形进行限制,能够提高盖主体180的成型精度。由此,能够将密封部件190牢固地熔接(双色成型)于盖主体180。另外,原本存在于空洞部HP2内的空气(Air)经由第I分割模具230与第2分割模具240对接的对接部分的微小间隙、第2分割模具240 (第3模具220)与第2模具210对接的对接部分的微小间隙如图中箭头所示那样向外部排出。由此,熔融橡胶MR遍布空洞部HP2内的各个角落,高精度地成型密封部件190,完成了底盖143 (第3工序)。在此,从熔融橡胶供给浇口 G2朝向空洞部HP2供给的熔融橡胶MR如图13中的(a)所示那样成型浇口部194,并且,在盖主体180的一侧面中分支成第I支流(I)和第2支流
(2)。并且,在盖主体180的处于沿着径向与浇口部194相对的相对部分的冲突部位CP,分支了的熔融橡胶MR彼此碰撞。之后,如图13中的(b)所示,熔融橡胶MR成为合流(3),一边成型第2唇部193、一边与在冲突部位CP和第2唇部193产生的气泡等一起流入盖主体180的凹部185 (参照图12中的(a)),成型在图中网格线部分所示的溢流部195。溢流部195为密封部件190中的所谓无用部分,因此,滞留在溢流部195的气泡等不会对密封部件190的密封性能带来不良影响。另外,如图12所示,在设置于第2分割模具240的与第I分割模具230对接的对接部分附近的第2唇片成型部241中,成型了另一个第2唇片193a,在第2分割模具240 (第3模具220)与第2模具210对接的对接部分中,成型了一个第I唇片192b。因而,能够将与另一个第2唇片193a和一个第I唇片192b相对应的空洞部HP2内的空气(Air)可靠地向外部排出,进而使第I唇部192和第2唇部193不会成为不良形状。〔卸下工序〕等待一定程度的冷却时间、或者利用设置于成型装置的冷却机构(未图示)对底盖143进行冷却而使其硬化后,如图12 (b)中的箭头M2所示,驱动成型装置的驱动源而使其上升。由此,第3模具220 (第I分割模具230,第2分割模具240)与第2模具210分离。之后,将使盖主体180和密封部件190 —体化而成的底盖143从第2模具210和第3模具220卸下(第4工序)。此外,一边使密封部件190弹性变形一边将底盖143从第3模具220卸下,即通过所谓的强行去除来卸下。另外,通过作业者的手工作业,或者设置于成型装置的卸下机构(未图示)来进行将底盖143从各模具210、220卸下的作业。如以上所详述那样,采用第2实施方式的带减速机构的马达110,利用双色成型将密封部件190与盖主体180的一侧面一体化,因此,能够将密封构造由具有密封部件190和盖主体180 (共两个部件)的底盖143形成,能够废除组装作业而谋求简化。另外,密封部件190由环状的平板主体部191、设置于平板主体部191的内周缘部来对盖主体180与小径部172之间进行密封的第I唇部192、设置于平板主体部191的外周缘部来对盖主体180与齿轮箱141之间进行密封的第2唇部19形成,在平板主体部191上设置有为了从与盖主体180的一侧面垂直的方向供给熔融橡胶而形成的浇口部194,在平板主体部191的熔融橡胶MR彼此碰撞的冲突部位CP设置有从盖主体180的一侧面朝向另一侧面延伸的溢流部195。因而,在熔融橡胶MR彼此碰撞的冲突部位CP中,能够越过第2唇部193而向盖主体180的另一侧面引导熔融橡胶MR。由此,能够抑制在第2唇部193周边的熔融橡胶MR的冲突部位CP产生熔接点,进而能够提高密封部件190的密封性能。另外,采用第2实施方式的带减速机构的马达110,第I唇部192和第2唇部193由沿着输出部件170的轴向呈双层排列的各唇片192b、193a形成,因此,即使在各唇部192、193的周边产生熔接点,也防止各唇片192b、193a中的不具有熔接点的正常唇片变得密封不良。并且,采用第2实施方式的带减速机构的马达110的制造方法,在第3工序中,形成了不将在第I工序中形成的盖主体180从第2模具210卸下而安装有盖主体180的状态,能够谋求成型工序的简化。另外,成为在第I工序 第3工序的期间内盖主体180保持于第2模具210的状态,因此,能够利用第2模具210对盖主体180因冷却而产生的变形进行限制,从而提高盖主体180的成型精度。由此,在第3工序中,能够以充分的强度熔接盖主体180和密封部件190,能够提高其成型精度并抑制偏差的产生。并且,采用第2实施方式的带减速机构的马达110的制造方法,在第2模具210与第2分割模具240 (第3模具220)对接的对接部分成型了第I唇部192,因此,能够将空洞部内的空气(Air)从第2模具210与第2分割模具240的对接部分向外部排出,能够防止第I唇部192成为不良形状,能够高精度地形成第I唇部192。另外,采用第2实施方式的带减速机构的马达110的制造方法,第3模具220由第I分割模具230和第2分割模具240形成,在第I分割模具230与第2分割模具240对接的对接部分成型了第2唇部193,因此,能够将空洞部内的空气(Air)从第I分割模具230与第2分割模具240的对接部分向外部排出,能够防止第2唇部193成为不良形状,能够高精度地形成第2唇部193。接着,使用图面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此外,对于具有与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图14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底盖的立体图。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在如下两点不同:在形成底盖143的密封部件190的平板主体部191上设置有两处为了从与盖主体180的一侧面垂直的方向供给熔融橡胶MR而形成的浇口部194以及在最远离各浇口部194的位置(最远的位置)设置有一对溢流部195。各浇口部194以隔着盖主体180的中心部分相对的方式以180°间隔设置,靠平板主体部191的径向外侧,而且,设置于沿着盖主体180的周向的各卡止爪182、183之间。另夕卜,各溢流部195以隔着盖主体180的中心部分相对的方式以180°间隔设置,从平板主体部191越过第2唇部193而设置于密封部件190的最外周部分。各浇口部194和各溢流部195以盖主体180中心而配置在将相位错开了 90°的位置,由此,各溢流部195配置在最远离各浇口部194的位置。对于熔融橡胶MR的流动,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从各浇口部194分别成为支流
(I)、( 2 )地流动。之后,各支流(I)、( 2 )在各自的冲突部位CP成为合流(3 ),以此方式来成型各溢流部195。在以上那样形成的第3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采用第3实施方式,从两处朝向盖主体180的一侧面供给熔融橡胶MR,因此,能够缩短底盖143的成型时间。但是,为了更加缩短底盖143的成型时间,也能够设置有三处以上的浇口部194。在该情况下,与形成在3处以上的冲突部位CP相对应地分别设置有溢流部195。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自不待言,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马达装置适用于作为车辆用的自动窗装置的驱动源而使用的自动窗马达11、带减速机构的马达110,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例如作为雨刮装置的驱动源所使用的雨刮马达、作为天窗装置的驱动源所使用的天窗马达等其他马达装置。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马达主体12、马达部120,采用了有刷电动马达,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采用无刷电动马达等。并且,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唇41bl、第I唇部192以及第2唇部193呈双层唇构造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够仅设置于溢流部195的附近的第2唇部193、也就是说易于产生熔接点的唇部(距浇口部194较远的)呈双层唇构造。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唇41bl、第I唇部192以及第2唇部193呈双层唇构造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能够采用单层唇构造、3层以上的唇构造。工业可利用性在制造自动窗马达、雨刮马达等马达装置时能够利用本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马达装置,该马达装置是将用于容纳旋转轴的马达壳体和用于容纳齿轮机构的齿轮箱连结而形成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装置包括齿轮盖和密封部件, 所述齿轮盖用于闭塞所述齿轮箱的开口部,并在该齿轮盖的中心部形成有供输出轴贯穿的贯穿孔; 所述密封部件设置于所述齿轮盖的一侧面, 所述密封部件由覆盖在所述齿轮盖的一侧面上的平板主体部、第I唇部和第2唇部形成,该第I唇部设置在所述平板主体部的内周缘部以对所述齿轮盖与所述输出轴之间进行密封,该第2唇部设置于所述平板主体部的外周缘部以对所述齿轮盖与所述齿轮箱之间进行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利用双色成型一体地设置于所述齿轮盖, 所述平板主体部上设置有浇口部,利用该浇口部能够从与所述齿轮盖的一侧面垂直的方向供给熔融橡胶, 所述平板主体部的所述熔融橡胶彼此碰撞的冲突部位设置有溢流部,该溢流部从所述齿轮盖的一侧面朝向另一侧面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唇 部和所述第2唇部中的至少任一个唇部由沿着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呈多层排列的唇片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穿过设置在所述齿轮盖上的安装孔而卡止在所述齿轮盖的另一侧面侧。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盖具有用于将该齿轮盖固定于所述齿轮箱的卡止爪。
6.一种马达装置的制造方法,该马达装置的制造方法是将用于容纳旋转轴的马达壳体和用于容纳齿轮机构的齿轮箱连结而形成的马达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马达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第I工序,其中,将第I模具和第2模具对接,向形成在所述第I模具与所述第2模具之间的空洞部供给溶融树脂,该第I模具用于成型齿轮盖的一侧面,该齿轮盖用于对所述齿轮箱的开口部进行闭塞,在该齿轮盖的中心部具有供输出轴贯穿的贯穿孔;该第2模具用于成型所述齿轮盖的另一侧面, 第2工序,其中,形成为仅使所述第I模具与在所述第I工序中形成的所述齿轮盖分离而在所述第2模具上安装有所述齿轮盖的状态, 第3工序,其中,将第3模具与安装有所述齿轮盖的所述第2模具对接,向形成在所述第2模具与所述第3模具之间的空洞部供给熔融橡胶,该第3模具用于成型密封部件的一侧面,该密封部件设置于所述齿轮盖的一侧面,具有环状的平板主体部、第I唇部和第2唇部,该第I唇部设置于所述平板主体部的内周缘部,用于对所述齿轮盖与所述输出轴之间进行密封,该第2唇部设置于所述平板主体部的外周缘部,用于对所述齿轮盖与所述齿轮箱之间进行密封,第4工序,其中,使所述第2模具与所述第3模具分离,从所述第2模具和所述第3模具卸下使所述密封部件一体化而形成的所述齿轮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3工序中,在所述平板主体部上形成浇口部,用于从与所述齿轮盖的一侧面垂直的方向供给熔融橡胶, 并且,在所述平板主体部的熔融橡胶彼此碰撞的冲突部位形成从所述齿轮盖的一侧面朝向另一侧面延伸的溢流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模具与所述第3模具对接的部分成型所述第I唇部。
9.根据权利要求6 8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模具由第I分割模具和第2分割模具形成, 在所述第I分割模具与所述第2分割模 具对接的部分成型所述第2唇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将密封部件(41)安装在用于对齿轮箱的容纳部进行闭塞的盖(16)。密封部件(41)为如下结构利用弹性体将覆盖在盖(16)的内侧面的形成为圆板状的板状部(41a)、配置在贯穿孔(16a)的内周缘并与输出部件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内侧密封部(41b)、配置在盖(16)的外周部并与容纳部的开口端抵接的外侧密封部(41c)、贯穿被设置于盖(16)的安装孔(16d)而卡止于盖(16)的表侧面的固定部(41d)形成为一体而成的结构,密封部件(41)与盖(16)之间的交界部分仅与齿轮箱的外侧相连,不与齿轮箱的内侧相连。
文档编号F16H57/02GK103180638SQ201180050680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3日
发明者须藤正士, 高村有一, 三田正树, 内村浩之, 阿部功, 荻原诚, 荻野成人, 冈田幸夫, 关口顺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美姿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