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换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470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快速换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换油系统。
背景技术
在机械设备及交通运输工具中,都使用着润滑油、液压油及液力传动油,机械润滑系统的作用就是在机械工作时连续不断地将数量足够、温度适中的机油输送到全部传动部件的摩擦表面,在所有摩擦表面之间形成连续的油膜,实现液体摩擦,从而减小摩擦阻力、 减轻机件磨损、降低功率消耗,以达到提高发动机工作可靠性和耐久性的目的。另外,机油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流经机件的工作表面,可以降低机件的温度,带走摩擦所产生的金属碎末。与此同时,形成的油膜还可以起到密封防漏和防止机件发生锈蚀的作用。随着机械设备的使用,各种油长时间在高温、高压、高速的环境中工作,很容易发生变质,其一方面是因为油在高温下被空气氧化,导致其物理化学性能发生改变,影响机油的使用性能;另一方面,机械件相对运动所产生的金属碎屑以及来自于外界环境的灰尘和杂质,混杂在油中,也是导致油变质的一大原因。油变质之后,其对机件保护作用也会大幅度削弱,变质的油不仅起不到润滑、冷却、清洗的作用,反而会加剧机件磨损、增加消耗,严重时甚至有可能破坏机器的正常运转,因此,需要定期对油进行更换。
以交通运输工具汽车换机油为例,汽车使用润滑油以来,换油都是使用人工换油的方法,将汽车举升后,打开发动机护板,拧开发动机底部油底壳螺栓放油,此时,将旧油放入接油盆中,排完旧油后再拧回放油螺钉,更换机油滤清器后,再从发动上部机油孔处加入新机油。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越来越多,当车主前往售后服务站维修换油时,经常需要排队等待,车主得不到及时服务,导致浪费车主的时间。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维修换油工位不够是引起车主等待的重要原因之一。售后服务站为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需要在有限的场地提高维修换油工位的利用率,从而解决维修换油工位不够的问题,传统的手工放油换油, 唯一提高效率办法是缩短换油时间,但缩短时间就会使旧的润滑油没有流干净就拧上油底壳螺栓,加入新油时就会与残留的旧油混合,如此会导致新油污染,从而影响换油质量,影响机件性能,对机件造成磨损,弓I起客户的不满意。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换油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手工换油时间长且旧油放不干净而使旧油污染新油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快速换油系统,用于对一待换油容器进行换油, 所述快速换油系统包括用于由所述待换油容器内抽出旧油的抽吸旧油单元、用于将新油加入所述述待换油容器内的加注新油单元、控制所述抽吸旧油单元和所述加注新油单元动作的控制系统、接收所述抽吸旧油单元抽吸出来的旧油的旧油储油容器、给所述加注新油单元提供新油的供油单元、连接于所述加注新油单元的新油管路及连接于所述抽吸旧油单元的旧油管路。
进一步地,所述抽吸旧油单元包括真空发生器、真空泵、电动油泵或气动油泵。
进一步地,所述加注新油单元包括电动油泵、气动油泵或带压力的供油系统及用于切断油液流动的气控截止阀、电控截止阀或手动截止阀,所述带压力的供油系统为外置集中式供油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快速换油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新油管路上且对加入所述待换油容器内的新油进行计量的新油计量传感器及设置于所述旧油储油容器内的旧油油量传感器,所述新油计量传感器与所述旧油油量传感器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新油计量传感器为容积式流量计、叶轮式流量计、差压式流量计、 变面积式流量计、动量式流量计、冲量式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流体振荡式流量计或质量流量计。
进一步地,所述旧油油量传感器为浮子式油位传感器、光电式油量传感器、超声式油位传感器或称重式油量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待换油容器内设置有油标尺导管,所述新油管路的自由端和所述旧油管路的自由端可根据系统中进行新油加注动作还是旧油抽吸动作来选择地由所述油标尺导管插入所述待换油容器内。
进一步地,所述快速换油系统还包括用于安装于所述待换油容器上的流体更换装置,所述流体更换装置包括流体更换部件和放流公接头部件;所述流体更换部件包括连接于所述待换油容器上的本体,所述本体上开设有用于供流体流出的出液通道;所述本体上还设有第一弹性件和可弹性封堵于所述出液通道的弹性密封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顶于所述本体,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抵顶于所述弹性密封件;所述放流公接头部件包括可抵顶于所述弹性密封件且可使所述出液通道导通的顶针体,所述顶针体上开设有可与所述出液通道连通的过液通道,所述顶针体的外侧滑动套设有可弹性抵顶于所述本体的密封滑套,所述密封滑套与所述顶针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
进一步地,所述新油管路的自由端和所述旧油管路的自由端可根据系统中进行新油加注动作还是旧油抽吸动作来选择地接入所述流体更换装置的顶针体的过液通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快速换油系统还包括二位三通阀,所述二位三通阀具有第一油口、 第二油口及第三油口,所述快速换油系统还包括连接所述二位三通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待换油容器的连接管路,所述旧油管路连接所述二位三通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抽吸旧油单元,所述新油管路连接所述二位三通阀的第三油口与所述加注新油单元。
通过所述控制系统的控制,所述抽吸旧油单元将所述待换油容器内的旧油抽吸至所述旧油储油容器。所述加注新油单元将由所述供油单元提供的新油加入至所述待换油容器内,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快速换油系统在所述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能够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回收旧油及加注新油,节约了时间,提高换油效率,并降低了旧油对新油的污染程度。


图I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快速换油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图I的快速换油系统的流体更换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的流体更换装置的流体更换部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2的流体更换装置的放流公接头部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快速换油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对一待换油容器90进行换油的快速换油系统100,其包括用于由所述待换油容器90内抽出旧油的抽吸旧油单元30、用于将新油加入所述述待换油容器90内的加注新油单元40、控制所述抽吸旧油单元30和所述加注新油单元40动作的控制系统80、接收所述抽吸旧油单元30抽吸出来的旧油的旧油储油容器50、给所述加注新油单元40提供新油的的供油单元60、连接于所述加注新油单元40的新油管路72及连接于所述抽吸旧油单元30的旧油管路71。
通过所述控制系统80的控制,所述抽吸旧油单元30将所述待换油容器90内的旧油抽吸至所述旧油储油容器50。所述加注新油单元40将由所述供油单元60提供的新油加入至所述待换油容器90内,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快速换油系统100在所述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能够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回收旧油及加注新油,节约了时间,提高换油效率,并降低了旧油对新油的污染程度。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待换油容器90以发动机油底壳为例,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任何需要换油的装置均可适用。
所述抽吸旧油单元30包括真空发生器、真空泵、电动油泵或气动油泵。所述抽吸旧油单元30可以产生负压抽吸旧油,作用是将所述待换油容器90内的旧油抽吸干净彻底。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快速换油系统100通过所述抽吸旧油单元30将旧油抽吸干净,降低新油与旧油的混和污染。在抽吸过程中,吸力能使机械设备及润滑油道内的旧油抽出,达到类似用压缩空气从加油口吹除旧油的作用,减少旧油对新油造成的污染。采用本发明,可以使更换润滑油达到标准化作业,防止作业中人员操作偷工减料,保护车主切身利润。
所述加注新油单元40包括电动油泵、气动油泵或带压力的供油系统及用于切断油液流动的气控截止阀、电控截止阀或手动截止阀41。所述带压力的供油系统为外置集中式供油系统。所述截止阀41能迅速切断新油流动,以提高加注精度。当然,所述新油管路 72上可以设置此种截止阀41来适时切断油液流动。
所述加注新油单元40的目的是将所述供油单元60提供的新油加注至所述待换油容器90内,以补充所需要润滑油。所述供油单元60为储油容器或带压力的供油系统。
所述快速换油系统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新油管路72上且对加入所述待换油容器90内的新油进行计量的新油计量传感器81及设置于所述旧油储油容器50内的旧油油量传感器82,所述新油计量传感器81与所述旧油油量传感器82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系统。 所述新油计量传感器81及所述旧油油量传感器82的使用,使得所述快速换油系统100的抽吸工作及加注新油工作变得更准确,更可控。
所述新油计量传感器81为容积式流量计、叶轮式流量计、差压式流量计、变面积式流量计、动量式流量计、冲量式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流体振荡式流量计或质量流量计。所述新油计量传感器81的作用是对所述加注新油单元40所加注出去的新油进行计量,并将计量信号传至所述控制系统。
所述旧油油量传感器82为浮子式油位传感器、光电式油量传感器、超声式油位传感器或称重式油量传感器。所述旧油油量传感器82的作用是对抽吸出来的旧油进行油量检测,并将油量信号传至所述控制系统,以作为旧油有没有抽吸干净的依据。
在本发明中,所述旧油油量传感器82与所述新油计量传感器81的油量检测可以使用对旧油与新油进行称重的方式来实现,旧油流量可以使用旧油称重传感器来检测旧油流出的量,新油油量也可以用新油称重传感器来检测新油量,来达到本发明对旧油油量和新油油量的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新油计量传感器81来计量新油量,然后发信号至所述控制系统,然后,所述控制系统将预设的新油量值与所述新油计量传感器81发出的新油量信号进行比较,如果二者相等,则所述控制系统停止加注新油,否则继续加注新油。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新油计量传感器81可省略,所述新油计量传感器81可以用一根带刻度可任意调节高低的吸油管来代替,调节吸油管插入新油内的深度,调整好高度后,插入新油桶内的吸油管只能吸取插入深度的新油,可以实现新油加注定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主板80,所述控制主板80主要由单片机、 存储器、数码管显示、IO输入输出、继电器控制、按键输入、计数模块等等单元组成。图中仅以方框示意出了所述控制主板80,并未示出所述控制主板80的细部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可主要通过手动操作各种控制开关来实现旧油的抽吸与新油的加注。
所述快速换油系统100还包括二位三通阀95。所述二位三通阀95具有第一油口 91、第二油口 92及第三油口 93。所述快速换油系统100还包括连接所述二位三通阀95的第一油口 91与所述待换油容器90的连接管路70、所述旧油管路71连接所述二位三通阀 95的第二油口 92与所述抽吸旧油单元30,所述新油管路72连接所述二位三通阀95的第三油口 93与所述加注新油单元40。
当所述二位三通阀95接通所述第一油口 91与所述第二油口 92时,所述抽吸旧油单元30将所述待换油容器90内的旧油抽吸干净,然后,所述二位三通阀95接通所述第一油口 91与所述第三油口 93,所述加注新油单元40将新油加入至所述待换油容器90内。
所述二位三通阀95为手动式二位三通阀、气控式二位三通阀、液控式二位三通阀或电控式二位三通阀。所述二位三通阀95起到切换油路的作用。
请参阅图2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快速换油系统100还包括用于安装于所述待换油容器90上的流体更换装置94。所述连接管路70插入所述流体更换装置94内。所述图I中仅简化标示出所述流体更换装置94,所述流体更换装置94的具体结构如图2至图 4所示。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采用传统换油方法换油时,就要拧松与拧紧放油螺栓一次, 操作不当或多次换油会导致放油螺栓丝口损坏,不得不换新的油底壳,导致车主费用增高, 由于放油螺栓处漏油是发动机常见的漏油之一,车辆制造厂为了减少漏油,换一次油更换一次铜垫或“O”形密封圈,如此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和日趋枯竭的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因此,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快速换油系统100配合所述流体更换装置94避免了频繁旋拧油底壳螺栓而造成的一系列不利于车主及环保的问题。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使用所述流体更换装置94来达到快速换油的目的,例如,所述待换油容器90内设置有油标尺导管, 所述新油管路72的自由端和所述旧油管路71的自由端可根据系统中进行新油加注动作还是旧油抽吸动作来选择地由所述油标尺导管插入所述待换油容器90内,同样也避免了频繁旋抒油底壳螺栓。
所述流体更换装置94包括流体更换部件I和放流公接头部件2 ;所述流体更换部件I包括可连接于所述待换油容器90上的本体11,本体11上开设有用于供流体流出的出液通道10 ;所述本体11上还设有第一弹性件12和可弹性封堵于所述出液通道10的弹性密封件13 ;所述第一弹性件12的一端抵顶于本体11,第一弹性件12的另一端抵顶于弹性密封件13 ;所述放流公接头部件2包括可抵顶于弹性密封件13且可使出液通道10导通的顶针体21,所述顶针体21上开设有可与所述出液通道10连通的过液通道20,所述顶针体 21的外侧滑动套设有可弹性抵顶于本体11的密封滑套22,密封滑套22与顶针体21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23。
所述流体更换部件I可用于快速放出液压油、机油等液体或气体。所述流体更换部件I安装于所述待换油容器90上。
所述弹性密封件13可以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所述弹性密封件13与所述出液通道10可形成可靠的密封面。若将弹性密封件13设置为钢性的球体,其与出液通道10仅能形成线接触,密封效果较差,流体容易渗漏,尤其是在震动环境下。所述第一弹性件12可为弹簧。这样,在常态下,在第一弹性件12的弹性作用力下,弹性密封件13可以保持抵顶于出液通道10上并将出液通道10封闭,所述待换油容器90内的油液不能通过出液通道10 流出,防止油液随意漏出。
出液通道10的内周壁固设有台阶部103,弹性密封件13抵顶于台阶部103上;台阶部103凸设于出液通道10的内周壁,台阶部103与弹性密封件13相贴的一面,设置为斜面,弹性密封件13设置有可与台阶部103上斜面相贴的倾斜面。通过将台阶部103与弹性密封件13相贴处设置为斜面,其密封面积更大,且斜面可以起到导向、对齐的作用,以便于使弹性密封件13可靠地封堵于出液通道10。
弹性密封件13包括芯座131及套设于芯座131上的弹性胶圈132,弹性胶圈132 的外侧为倾斜设置并可与台阶部103的斜面相贴。弹性胶圈132可采用耐高温橡胶材料制成。
具体地,出液通道10包括阶梯孔通道101和斜孔通道102,阶梯孔通道101自本体 11的一端开设;本实施例中,阶梯孔通道101自本体11的下端开设,且贯通于本体11,本体 11的上设通过盖帽16密封阶梯孔通道101。斜孔通道102自本体11的侧面开设且斜向贯通于阶梯孔通道101,弹性密封件13设置于阶梯孔通道101内,斜孔通道102倾斜设置,倾斜方向与流体流动方向相近,斜孔通道102截面面积大,可减小流体的流动阻力,利于流体快速排出。优选地,斜孔通道102设置有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
具体地,本体11的外周壁设置有外螺纹104,其可以螺纹连接于所述待换油容器, 安装十分方便。
具体地,本体11的外周壁凸设有轴肩部115,轴肩部115上设置有密封垫14,密封垫14可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当将本体11螺纹连接于所述待换油容器90上时,密封垫14 可夹设于轴肩部115与待换油容器90的底部之间,以防止流体从本体11与油壳底之间渗出。密封可靠性佳。密封垫14可为淬火紫铜垫或铜包垫或由耐温橡胶材料制成。
具体地,本体1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磁性件15,阶梯孔通道101自本体11的另一端且沿本体11的轴向设置。本实施例中,磁性件15固定于设置于本体11的上端处。本实施例中,阶梯孔通道101的上端卡嵌有盖帽16,盖帽16位于磁性件15的上端,磁性件15可吸附机械运动中摩擦中产生的铁屑。
所述放流公接头部件2与所述流体更换部件I配套使用。通过采用该放流公接头部件2,可以很方便地将流体更换部件I中的弹性密封件13顶开而使流体从出液通道10排出。
所述放流公接头部件2可拆卸式固定连接于上述本体11上。所述第二弹性件23 可为弹簧。密封滑套22与顶针体21的过液通道20可实现自封,当放流公接头部件2未连接于流体更换部件I上时,过液通道20由密封滑套22密封,形成了可靠的自封结构。这样, 当将放流公接头部件2连接于流体更换部件I上之后,出液通道10方可与过液通道20连通,放流公接头部件2中的顶针体21将抵顶于流体更换部件I中的弹性密封件13,使出液通道10导通;同时,顶针体21与密封滑套22相对滑动而使顶针体21上的过液通道20被导通,流体可依次流经出液通道10和过液通道20而排出。
具体地,本体11上开设有卡孔116,顶针体21上径向穿设有可旋卡于卡孔116内的卡位销24 ;顶针体21的外周壁与密封滑套22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25 ;本实施例中, 第一密封圈25设置有两个,且均套设于顶针体21的外周壁,流体不会从顶针体21与密封滑套22之间漏出。密封滑套22的上端可抵顶于本体11的下端,密封滑套22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密封圈26。密封滑套22的上端设置有环形卡槽226,第二密封圈26卡设于该环形卡槽226内。第二密封圈26夹设于本体11的下端与密封滑套22的上端之间。使用时,只需将顶针体21插入卡孔116内,再将放流公接头部件2旋转一定的角度,卡位销24可卡止于卡孔116内,顶针体21便可以可靠地连接于本体11上,且顶针体21同时将弹性密封件 13顶起而导通出液通道10,油液可以通过出液通道10、过液通道20排出。放油或加油结束后,只需反向旋转放流公接头部件2 —定的角度,卡位销24可从卡孔116中移出,顶针体 21脱离弹性密封件13,弹性密封件13复位而封闭出液通道10,同时密封滑套22在第二弹性件23的作用下复位,过液通道20也被封闭,流体更换部件I和放流公接头部件2均可实现自封。
具体地,顶针体21可以呈“山”字形状,顶针体21的前端为顶针,顶针体21中间是导柱部分,且导柱部分设有两道用于安装第二密封圈26的环形槽。
具体地,过液通道20包括轴向孔通道201和径向导流通道202,轴向孔通道201沿顶针体21的轴向设置,径向导流通道202沿顶针体21的径向开设;密封滑套22开设有滑动通孔221,顶针体21滑动穿设于滑动通孔221,顶针体21将弹性密封件13顶起时,径向导流通道202连通于出液通道10。当放流公接头部件2未连接至流体更换部件I上时,径向导流通道202位于滑动通孔221内,形成可靠的自封结构。当放流公接头部件2连接至流体更换部件I上时,径向导流通道202可滑出滑动通孔221,并与出液通道10连通。
具体地,滑动通孔221内周壁上端处,卡设有第三密封圈27。于放流公接头部件2未连接至流体更换部件I上时,第三密封圈27可卡设于径向导流通道202的上端处,形成了可靠的自封结构。当放流公接头部件2连接至流体更换部件I上时,径向导流通道202 相对密封滑套22滑动并越过第三密封圈27,以使径向导流通道202与出液通道10导通。
具体地,顶针体21的后段设置有连接接口 212,以与所述连接管路70进行连接。 具体地,连接接口 212可以为螺纹孔,以连接所述连接管路70。
所述流体更换部件I和放流公接头部件2均具有自封功能,不仅可防止流体外溢, 而且在换油的操作过程中不需要拆装油底壳螺丝,节省操作工时,减轻了劳动强度。也不会因为反复的拆装油底壳螺丝损坏汽车引擎油底壳及汽车引擎,从而达到保护汽车引擎的目的。
本发明的快速换油系统100的工作流程如下
将所述连接管路70通过所述流体更换装置94连接至所述待换油容器90,操作前在所述控制系统的控制主板80上输入加注新油的油量,然后,启动所述快速换油系统100, 所述二位三通阀95的第一油口 91与第二油口 92连通,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抽吸旧油单元30工作,所述抽吸旧油单元30产生负压将所述待换油容器90内的旧油抽吸出来,收集在所述旧油储油容器50内,在抽吸过程中,所述待换油容器90内旧油将减少,所述旧油储油容器50内的旧油增多,所述旧油油量传感器82将油量增加信号传至所述控制主板80,所述控制主板80检测到油量继续增加,说明所述待换油容器90内旧油还没有抽吸干净,当旧油油量传感器82没有发出增加信号时,说明所述待换油容器90内旧油已经抽吸干净,此时保持负压持续抽吸一定时间,保证旧油完全抽吸彻底。
当旧油抽吸工作完成后,所述控制主板80控制所述加注新油单元40工作,所述二位三通阀95的第一油口 91与第三油口 93连通,所述加注新油单元40将所述供油单元60 的新油加注至所述待换油容器90,补充所需要润滑油。在所述加注新油单元40工作过程中,所述新油计量传感器81对流至所述待换油容器90内的新油进行计量,并将油量信号传至所述控制主板80,当加注入所述待换油容器90内的油量在增加,当增加的油量与所述控制主板80已经输入的油量相等时,所述控制主板80控制所述加注新油单元40停止工作, 完成加注新油工作。此时将本发明的快速换油系统100与所述待换油容器90断开,整个工作流程结束。
在传统的换油方法中,拧开螺栓流出的旧油会收集于一接油盆里,但旧油在接油盆处撞击产生油滴,会污染地板。用布料与沙料等清洁油滴时,会污染固定物;在清洗地板时,油滴会流入下水道而污染环境。在换油完成后,维修工拧紧螺栓时,会使用化油器清洗剂清洗放油螺栓旁的油污,而化油器清洗剂是由甲醇、丙酮、甲苯、溶剂油及抛射剂原料高压丙烷组成,这些物质对大气与地球环境有着污染。如果全球车辆每半年做一次机油更换, 产生的污染是相当惊人的,采用本发明的快速换油系统100,杜绝了接油盆处撞击产生的油滴,不会产生污染环境;减少化油器清洗剂的使用,从而避免环境及大气的污染。
总体来讲,本发明的快速换油系统100的有益效果如下
I)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控制吸旧油与加新油工作,能自动回收与加注,节约了时间, 提高换油效率,解决了手工加油时不小心倒在加油孔外的污染与加油时间慢的问题。
2)能将旧油抽吸干净,降低新油与旧油的混和污染,在抽吸过程中,吸力能使机械设备及润滑油道内的旧油抽出,达到类似用压缩空气从加油口吹除旧油的作用,减少旧油对新油造成的污染,采用本发明,可使更换润滑油达到标准化作业,防止作业中人员操作偷工减料,保护车主切身利润;
3)杜绝了接油盆处撞击产生油滴,不会产生污染环境;
4)减少化油器清洗剂的使用,从而避免环境及大气的污染;
5)减少由于换油时带来的放油螺栓丝口损坏而更换发动机油底壳的风险,减少车主负担;
6)杜绝每次换油时,更换发动机油底壳螺栓上的密封“O”形圈或铜、铝密封垫,节约地球资源。
本发明的快速换油系统100达到环保、安全、提高换油质量、缩短换油时间、减少人力成本及节约人力资源。
请参阅图5,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快速换油系统2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快速换油系统100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在第二实施例中省略了第一实施例的二位三通阀, 而使新油管路72a的自由端和旧油管路71a的自由端可根据系统中进行新油加注动作还是旧油抽吸动作来选择地接入所述流体更换装置94a的顶针体21的过液通道20内,以实现旧油抽吸及新油加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快速换油系统,用于对一待换油容器进行换油,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换油系统包括用于由所述待换油容器内抽出旧油的抽吸旧油单元、用于将新油加入所述述待换油容器内的加注新油单元、控制所述抽吸旧油单元和所述加注新油单元动作的控制系统、接收所述抽吸旧油单元抽吸出来的旧油的旧油储油容器、给所述加注新油单元提供新油的供油单元、连接于所述加注新油单元的新油管路及连接于所述抽吸旧油单元的旧油管路。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快速换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旧油单元包括真空发生器、真空泵、电动油泵或气动油泵。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快速换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注新油单元包括电动油泵、气动油泵或带压力的供油系统及用于切断油液流动的气控截止阀、电控截止阀或手动截止阀,所述带压力的供油系统为外置集中式供油系统。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快速换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换油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新油管路上且对加入所述待换油容器内的新油进行计量的新油计量传感器及设置于所述旧油储油容器内的旧油油量传感器,所述新油计量传感器与所述旧油油量传感器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系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快速换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油计量传感器为容积式流量计、叶轮式流量计、差压式流量计、变面积式流量计、动量式流量计、冲量式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流体振荡式流量计或质量流量计。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快速换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旧油油量传感器为浮子式油位传感器、光电式油量传感器、超声式油位传感器或称重式油量传感器。
7.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快速换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换油容器内设置有油标尺导管,所述新油管路的自由端和所述旧油管路的自由端可根据系统中进行新油加注动作还是旧油抽吸动作来选择地由所述油标尺导管插入所述待换油容器内。
8.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快速换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换油系统还包括用于安装于所述待换油容器上的流体更换装置,所述流体更换装置包括流体更换部件和放流公接头部件;所述流体更换部件包括连接于所述待换油容器上的本体,所述本体上开设有用于供流体流出的出液通道;所述本体上还设有第一弹性件和可弹性封堵于所述出液通道的弹性密封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顶于所述本体,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抵顶于所述弹性密封件;所述放流公接头部件包括可抵顶于所述弹性密封件且可使所述出液通道导通的顶针体,所述顶针体上开设有可与所述出液通道连通的过液通道,所述顶针体的外侧滑动套设有可弹性抵顶于所述本体的密封滑套,所述密封滑套与所述顶针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快速换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油管路的自由端和所述旧油管路的自由端可根据系统中进行新油加注动作还是旧油抽吸动作来选择地接入所述流体更换装置的顶针体的过液通道内。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快速换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换油系统还包括二位三通阀,所述二位三通阀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及第三油口,所述快速换油系统还包括连接所述二位三通阀的第一油口与所述待换油容器的连接管路,所述旧油管路连接所述二位三通阀的第二油口与所述抽吸旧油单元,所述新油管路连接所述二位三通阀的第三油口与所述加注新油单元。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对一待换油容器进行换油的快速换油系统,其包括用于由所述待换油容器内抽出旧油的抽吸旧油单元、用于将新油加入所述述待换油容器内的加注新油单元、控制所述抽吸旧油单元和所述加注新油单元动作的控制系统、接收所述抽吸旧油单元抽吸出来的旧油的旧油储油容器、给所述加注新油单元提供新油的供油单元、连接于所述加注新油单元的新油管路及连接于所述抽吸旧油单元的旧油管路。本发明的快速换油系统在所述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能够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回收旧油及加注新油,节约了时间,提高换油效率,并降低了旧油对新油的污染程度。
文档编号F16N37/00GK102980017SQ20121016818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8日
发明者张勇华, 张湘云, 阳勇 申请人:深圳市车安达汽保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