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换向阀及具有上述多路换向阀的多路换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7857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路换向阀及具有上述多路换向阀的多路换向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程元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阀,特别是一种多路换向阀。本发明属于工程元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阀,特别是一种具有上述多路换向阀的多路换向系统。
背景技术
多路换向阀是借助阀芯与阀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来改变连接在阀体上各油道的通断关系的阀。为了对多路换向阀的结构进行改进,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
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单阀杆多路换向阀[申请号CN89212444.X],由端盖I,弹簧座,复位弹簧,阀杆,阀体,限位销,定位弹簧座,定位弹簧I,定位钢球I,联结销,单向阀,安全阀,定位弹簧11,定位钢球II组成。该方案的特征是阀杆与阀体之间有一阀套,阀套上开有若干槽和孔,与阀套对应,在阀体上边开有若干孔和三组孔口。通过前后推动操纵杆使阀杆作轴向移动,来改变液流方向。左右转动操纵杆,通过拨叉,转盘联结销,带动阀套转动,实现阀与阀之间的转换。还有人实用新型了一种高低压切换阀[申请号CN200520109691. 5],其结构是阀体内装有阀芯,阀体两端各装有端盖。该方案采用i^一段的阶梯轴为阀芯,阀体的结构匹配该阀芯,利用阀芯每段的尺寸以及上面开有的孔,同时靠孔相连的组合实现油路的高低压切换。上述方案均能够实现换向,但并不能适应全部工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多路换向阀,本发明是为了丰富产品型号,以适应某些工况。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多路换向阀,包括阀体和呈圆柱状的阀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上开有与阀芯形状和大小相对于的定位槽,所述的阀芯的一端穿入定位槽;所述的阀芯外端部和阀体之间设有使阀芯轴向定位且使阀芯内端面与定位槽底面相抵靠的定位结构;所述的阀体的定位槽底面上至少开有两个底部连通通道,所述的底部连通通道位于定位槽底面同一周向线上且沿上述的周向线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的阀芯内开有与底部连通通道数量相同的第一连接通道,所有所述的第一连接通道一端均位于阀芯内端面上且能与底部连通通道一一对应地同步相连通;所述的第一连接通道或底部连通通道在阀芯内端面或定位槽底面上开有沿上述的周向线且沿同一方向延伸的延伸通道;所有所述的第一连接通道另一端均位于阀芯侧面上;所有所述的第一连接通道另一端口位于阀芯同一横截面上且沿上述截面周向均匀设置;所述的阀体上开有与第一连接通道数量相同的第一侧部连通通道和第二侧部连通通道;所述的第一侧部连通通道和第二侧部连通通道位于同一定位槽横截面上,
所述的阀芯内还设有当第一侧部连通通道与所有所述的第一连接通道另一端同步相连通时将第二侧部连通通道一一对应相连接,或当第二侧部连通通道与所有所述的第一连接通道另一端同步相连通时将第一侧部连通通道一一对应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通道。在上述的多路换向阀中,所述的底部连通通道的数量为2个,所述的延伸通道延伸的角度为60° 90°。在上述的多路换向阀中,所述的底部连通通道的数量为3个,所述的延伸通道延伸的角度为45° 60°。在上述的多路换向阀中,所述的底部连通通道的数量为4个,所述的延伸通道延伸的角度为40° 45°。在上述的多路换向阀中,所述的定位结构包括压帽,所述的阀芯外端部具有抵压 凹肩,所述的压帽套设在阀芯上且压帽端面与抵压凹肩底面相抵靠,所述的压帽与阀体通过螺纹连接。在上述的多路换向阀中,所述的定位结构包括卡簧,所述的阀芯外侧面上开有卡簧槽一,所述的阀体的定位槽侧壁上开有与卡簧槽一位置相对应的卡簧槽二,所述的卡簧嵌入卡簧槽一和卡簧槽二。在上述的多路换向阀中,所述的抵压凹肩的底面上开有凹槽,所述的阀体上开有与凹槽运动轨迹相对应的限程槽,所述的凹槽上固定有限程杆,所述的限程杆穿入限程槽内。限制阀芯周向转动角度与延伸通道延伸的角度相同,即当第一侧部连通通道与所有第一连接通道另一端同步相连通时限程杆与限程槽一侧壁相抵靠;当第二侧部连通通道与所有第一连接通道另一端同步相连通时限程杆与限程槽另一侧壁相抵靠。在上述的多路换向阀中,所述的定位结构和第一连接通道另一端口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的定位槽侧壁上开有安装槽;所述的密封圈套设在阀芯上且嵌入安装槽内。一种具有上述多路换向阀的多路换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上述的多路换向阀,两个所述的多路换向阀的阀体相固连或连为一体,两个所述的多路换向阀的底部连通通道一一对应地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多路换向阀至少能够实现三路通道之间换向连通,具有上述多路换向阀的多路换向系统至少能够实现四路通道之间连通。本多路换向阀和具有上述多路换向阀的多路换向系统可以弥补多种多路换向阀型号。本多路换向阀仅包括阀体、阀芯和定位结构等,具有零部件少,结构简单。本多路换向阀还具有通道设计合理,布置紧凑等优点。


图I是本多路换向阀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多路换向阀的轴侧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多路换向阀的另一轴侧视角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多路换向阀的阀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多路换向阀的阀体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B-B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多路换向阀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C-C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多路换向阀中各个通道线可见的状态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D-D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多路换向阀中各个通道线可见的状态二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中E-E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6是具有上述多路换向阀的多路换向系统中各个通道线可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I、阀体;la、限程槽;lb、定位槽;2、阀芯;2a、抵压凹肩;2b、凹槽;3、压帽;4、第二侧部连通通道;4a、进液第二侧部连通通道;4b、出液第二侧部连通通道5、第一侧部连通通道5 ;5a、进液第一侧部连通通道;5b、出液第一侧部连通通道;6、底部连通通道;6a、出液底部连通通道;6b、进液底部连通通道;7、第一连接通道;8、第二连接通道;9、延伸通道;10、限程杆;A、多路换向阀。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I至图9所示,本多路换向阀包括阀体I、阀芯2和定位结构。具体来说,阀芯2呈圆柱状。阀体I上开有与阀芯2形状和大小相对于的定位槽Ib ;阀芯2的一端穿入定位槽lb,即使阀芯2侧面和定位槽Ib侧面之间具有密封性。阀芯2另一端位于阀体I外且具有供扳手等工具施力的着力部。定位结构位于阀芯2外端部和阀体I之间,它使阀芯2轴向定位且使阀芯2内端面与定位槽Ib底面相抵靠;即保证阀芯2能够周向转动且保证阀芯2端面和定位槽Ib端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密封性。定位结构包括压帽3,阀芯2外端部具有抵压凹肩2a,压帽3套设在阀芯2上且压帽3端面与抵压凹肩2a底面相抵靠,压帽3与阀体I通过螺纹连接。根据实际工况可旋拧压帽3即能使阀芯2端面和定位槽Ib端面之间密封性符合工况要求,又能使阀芯2灵活地转动。如图5至图7所示,阀体I的定位槽Ib底面上开有两个底部连通通道6,底部连通通道6的内端口位于定位槽Ib底面同一周向线上且沿上述的周向线周向均匀分布。如图9至图15所示,阀芯2内开有与底部连通通道6数量相同的第一连接通道7,所有第一连接通道7 —端均位于阀芯2内端面上且能与底部连通通道6 —一对应地同步相连通。底部连通通道6在定位槽Ib底面上开有沿上述的周向线且沿同一方向延伸的延伸通道9。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延伸通道9也可使第一连接通道7在阀芯2内端面上开有沿上述的周向线且沿同一方向延伸。延伸通道9延伸的角度为60° 90°。本说明书附图给出的延伸通道9延伸的角度为90°,该值也为优选值,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可在60° 90°中选择任意一数值。所有第一连接通道7另一端均位于阀芯2侧面上;所有第一连接通道7另一端口位于阀芯2同一横截面上且沿上述截面周向均匀设置。阀体I上开有与第一连接通道7数量相同的第一侧部连通通道5和第二侧部连通通道4 ;第一侧部连通通道5和第二侧部连通通道4位于同一定位槽Ib横截面上。阀芯2内还设有当第一侧部连通通道5与所有第一连接通道7另一端同步相连通时将第二侧部连通通道4 一一对应相连接,或当第二侧部连通通道4与所有第一连接通道7另一端同步相连通时将第一侧部连通通道5 —一对应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通道8。为了限制阀芯2周向转动行程,作用优选方案在抵 压凹肩2a的底面上开有凹槽2b,阀体I上开有与凹槽2b运动轨迹相对应的限程槽Ia,凹槽2b上固定有限程杆10,限程杆10穿入限程槽Ia内。压帽3与抵压凹肩2a的底面相抵靠时同时将限程杆10压住,于是实现对限程杆10的固定,因此具有结构布置合理且紧凑、装配方便且不影响阀的外形美观性的优点。为了避免介质泄露,作为优选方案在定位结构和第一连接通道7另一端口之间设有密封圈,定位槽Ib侧壁上开有安装槽;密封圈套设在阀芯2上且嵌入安装槽内。如图10至图12所示,本换向阀处于状态一下,即第二侧部连通通道4通过第二连接通道8相连通;第一侧部连通通道5与底部连通通道6通过对应的第一连接通道7 —一对应地相连通。假设第一侧部连通通道5、底部连通通道6通和第二侧部连通通道4中的一个为进液通道,另一个为出液通道。则有进液第一侧部连通通道5a、出液第一侧部连通通道5b、进液第二侧部连通通道4a、出液第二侧部连通通道4b、进液底部连通通道6b通和出液底部连通通道6a通。在状态一下,介质从进液第一侧部连通通道5a进入,从出液底部连通通道6a通排出;从进液第二侧部连通通道4a进入,从出液第二侧部连通通道4b排出;从进液底部连通通道6b通进入,从出液第一侧部连通通道5b排出。如图13至图15所示,沿延伸通道9延伸旋转90°后,介质从进液第一侧部连通通道5a进入,则从出液第一侧部连通通道5b排出;从进液第二侧部连通通道4a进入,则出液底部连通通道6a通排出;从进液底部连通通道6b通进入,则从出液第二侧部连通通道4b排出。一种具有上述多路换向阀的多路换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上述的多路换向阀A,两个所述的多路换向阀A的阀体I相固连或连为一体,两个所述的多路换向阀A的底部连通通道6 —一对应地相连通。实施例二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底部连通通道6的数量为3个,延伸通道9延伸的角度为45° 60°。其优选60°。实施例三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底部连通通道6的数量为4个,延伸通道9延伸的角度为40° 45°。其优选45°。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定位结构包括卡簧,阀芯2外侧面上开有卡簧槽一,阀体I的定位槽Ib侧壁上开有与卡簧槽一位置相对应的卡簧槽二,卡簧嵌入卡簧槽一和卡簧槽二。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 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多路换向阀,包括阀体和呈圆柱状的阀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上开有与阀芯形状和大小相对于的定位槽,所述的阀芯的一端穿入定位槽;所述的阀芯外端部和阀体之间设有使阀芯轴向定位且使阀芯内端面与定位槽底面相抵靠的定位结构;所述的阀体的定位槽底面上至少开有两个底部连通通道,所述的底部连通通道位于定位槽底面同一周向线上且沿上述的周向线周向均匀分布; 所述的阀芯内开有与底部连通通道数量相同的第一连接通道,所有所述的第一连接通道一端均位于阀芯内端面上且能与底部连通通道一一对应地同步相连通; 所述的第一连接通道或底部连通通道在阀芯内端面或定位槽底面上开有沿上述的周向线且沿同一方向延伸的延伸通道; 所有所述的第一连接通道另一端均位于阀芯侧面上;所有所述的第一连接通道另一端口位于阀芯同一横截面上且沿上述截面周向均匀设置; 所述的阀体上开有与第一连接通道数量相同的第一侧部连通通道和第二侧部连通通道;所述的第一侧部连通通道和第二侧部连通通道位于同一定位槽横截面上, 所述的阀芯内还设有当第一侧部连通通道与所有所述的第一连接通道另一端同步相连通时将第二侧部连通通道一一对应相连接,或当第二侧部连通通道与所有所述的第一连接通道另一端同步相连通时将第一侧部连通通道一一对应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路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部连通通道的数量为2个,所述的延伸通道延伸的角度为60° 90°。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路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部连通通道的数量为3个,所述的延伸通道延伸的角度为45° 60°。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路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部连通通道的数量为4个,所述的延伸通道延伸的角度为40° 45°。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多路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结构包括压帽,所述的阀芯外端部具有抵压凹肩,所述的压帽套设在阀芯上且压帽端面与抵压凹肩底面相抵靠,所述的压帽与阀体通过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多路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结构包括卡簧,所述的阀芯外侧面上开有卡簧槽一,所述的阀体的定位槽侧壁上开有与卡簧槽一位置相对应的卡簧槽二,所述的卡簧嵌入卡簧槽一和卡簧槽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路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抵压凹肩的底面上开有凹槽,所述的阀体上开有与凹槽运动轨迹相对应的限程槽,所述的凹槽上固定有限程杆,所述的限程杆穿入限程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多路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结构和第一连接通道另一端口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的定位槽侧壁上开有安装槽;所述的密封圈套设在阀芯上且嵌入安装槽内。
9.一种具有上述多路换向阀的多路换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上述的多路换向阀,两个所述的多路换向阀的阀体相固连或连为一体,两个所述的多路换向阀的底部连通通道一一对应地相连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路换向阀及具有上述多路换向阀的多路换向系统,属于工程元件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多路换向阀均能够实现换向,但并不能适应全部工况。本多路换向阀,包括阀体和呈圆柱状的阀芯,阀体上开有定位槽,阀芯的一端穿入定位槽;阀体内还具有底部连通通道、第一侧部连通通道和第二侧部连通通道,阀芯内具有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本多路换向阀和具有上述多路换向阀的多路换向系统可以弥补多种多路换向阀型号。本多路换向阀仅包括阀体、阀芯和定位结构等,具有零部件少,结构简单。本多路换向阀还具有通道设计合理,布置紧凑等优点。
文档编号F16K11/22GK102818048SQ20121032112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1日
发明者姚必聪 申请人:姚必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