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箱冷却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95297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传动箱冷却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关于一种传动箱构造,尤指一种适用于机车之传动箱冷却构造。
背景技术
机车与汽车皆属于路上载具,汽车除体积大、重量较重而几乎无法一人独自推动之外,其设计难度与制造成本也较高;相较而言机车具有行动灵敏、易以一人之力推动、成本较低等优势。因此机车在地窄人稠地区有其普遍性。速克达机车是常见的机车车种之一,其特点为所占空间较小、重量轻、操作方便。速克达机车配备之皮带式无段传动机构是其操作方便的重要因素之一。皮带式传动机构主要包括有一滑动驱动盘、一固定驱动盘、一驱动轴、一滑动传动 盘、一固定传动盘、一传动轴及一 V型皮带,上述构件都是容置在一变速箱内。驱动轴承接曲轴旋转动力,传动轴则是传动机构之最后动力输出轴。滑动驱动盘滑设在驱动轴上,固定驱动盘固设在驱动轴上;滑动传动盘滑设在传动轴上,固定传动盘固设在传动轴上。滑动驱动盘与固定驱动盘共同界定出一前端皮带沟槽,滑动传动盘与固定传动盘则共同界定出一后端皮带沟槽。V型皮带是同时嵌入前端皮带沟槽与后端皮带沟槽,且由于上述两皮带沟槽是可变截面的,因此皮带的回转半径也可以变动。当车辆行驶于高速状态时,传动箱内之机构不可避免会产生高温,因此必须提供一冷却设计以降低传动机构之温度。图I为一种习知之传动箱构造分解图,习知传动机构冷却设计系利用一导管92直接连接于传动箱之最外侧壳体91上,使外部空气沿导管进入箱内空间。此外,考虑到异物粉尘若伴随空气进入箱内空间会影响传动机构作动甚至损毁传动机构93包括皮带,更于导管92与壳体91所构成之通道中安装滤芯94,防止异物入侵传动箱。参考图2,为另一种习知传动箱构造分解图。图中显示传动箱主要包括两壳体95a,95b与一外侧装饰盖96。在传动箱之其中一壳体95b上形成有一安装座97,安装座97底部并设一开口 971与传动箱内部空间相通。一滤芯98固定在安装座97中。当外侧装饰盖96透过复数螺锁件锁附固定在传动箱之壳体95b时,除了罩住大部分滤芯98之外,其与该壳体95b还界定出一进气口 972。外部冷却空气即是由此进气口 972而抵达滤芯98,达到过滤之目的。上述任一种设计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发生滤芯阻塞而需更换之情形。更换图I之滤芯94时需将导管92自传动箱壳体91拆卸分离,由于导管92是固定在车架上,此拆卸步骤牵涉到车壳、车架螺锁件之卸除,堪称复杂费时。而更换图2之滤芯98时则需拆卸大面积的外侧装饰盖96,其复数螺锁件之卸除工作同样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系在提供一种传动箱冷却构造,俾能一方面提供变速箱内传动机构适当的空气冷却作用,以避免传动机构因过热而变形或损毁,另一方面也事先将外部空气进行过滤,避免异物颗粒进入传动箱内破坏传动机构。此外,在滤芯的更换方面也相较于任一习知设计都更为方便快速。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之传动箱冷却构造之包括一第一传动箱壳体、一第二传动箱壳体、一外盖及一滤芯。上述两传动箱壳体相结合而界定出一收容空间,其中第二壳体并包括有一壳体开口系与收容空间连通。上述外盖是固定于第二传动箱壳体之外侧,并包括有一操作手孔系对应于壳体开口。上述滤芯可移除地固定于第二传动箱壳体,并对应于壳体开口。藉由上述结构设计,欲更换净化空气之滤芯时,操作人员可直接将滤芯从传动箱之壳体卸下,而不须经过卸除外盖之步骤,因此大为提升更换滤芯之效率。上述滤芯可以是透过一螺栓而锁附于第二传动箱壳体,当然,并不以此为限,其它 可移除的固定方式例如卡合、栓锁亦可适用。前述第二传动箱壳体可更包括有一锁附部,锁附部位于第二壳体之壳体开口范围内,且螺栓穿过滤芯而锁入锁附部。锁附部可为复数支条所构成,复数支条自壳体开口之边缘向内汇聚而形成一螺锁孔,螺栓即锁入螺锁孔。滤芯可包括一轮型保持架、一轮型泡棉及一盖板,其中轮型保持架轴向凹设有一保持槽,轮型泡棉收容于保持槽,盖板轴向压固轮型泡棉。螺栓可以是穿过滤芯之中心。第二传动箱壳体可于外侧表面更形成有至少一凸肋,用于导引空气气流,且凸肋之间可以是相互平行设置。本实用新型之传动箱冷却构造可更包括一扇叶体,容置于收容空间中,用以强迫抽取外部空气进入传动箱内。上述扇叶体之摆设位置较佳地与壳体开口对应。

图I系习知之传动箱分解图。图2系另一种习知传动箱分解图。图3系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传动箱分解图。图4系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传动箱剖视图。图5系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传动箱平视图。图6系图5之凸肋放大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壳体91,95a, 95b导管 92传动机构93滤芯94,98外侧装饰盖96安装座97开口971进气口 972传动箱10第一传动箱壳体11第一结合面110第二传动箱壳体12第二结合面120壳体开口 121外盖13前端进风口 131后端进风口 132操作手孔133[0035]环形垫片14锁附部15螺锁孔151传动机构20驱动盘组21驱动轴211滑动驱动盘212固定驱动盘213推动滚子214扇叶体215扇叶结构216传动盘组22传动轴221滑动传动盘222固定传动盘223弹簧224皮带23前端皮带沟槽24后端皮带沟槽25滤芯30轮型保持架301轮型泡棉302盖板303保持槽304螺栓31凸肋32缺口 321汽缸头40汽缸体41曲轴箱42曲轴室420活塞连杆组43曲轴44收容空间S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3 5,分别为一较佳实施例之传动箱分解图、剖视图、平视图。本实施例系以一速克达机车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之应用。图3中示出传动系统包括有一传动箱10以及收容于传动箱10内之传动机构20,图4则示出机车之汽缸头40结合于汽缸体41顶部,曲轴箱42结合于汽缸体41底部,传动箱10结合于曲轴箱42侧旁。汽缸体41收容有与动力产生相关之活塞连杆组43。曲轴箱42内界定有复数腔室,包括一曲轴室420,曲轴室420收容有一曲轴44。曲轴44将活塞连杆组43之往复运动转换成旋转型态动力输出。传动箱10主要由一第一传动箱壳体11、一第二传动箱壳体12以及一外盖13构成,其中第一传动箱壳体11以其第一结合面110结合于第二传动箱壳体12之第二结合面120,两壳体11,12并共同界定出一收容空间S。曲轴44由曲轴室420向外延伸出并进入传动箱10之收容空间S。当外盖13组装至第二传动箱壳体12之外侧表面时,两部件共同界定出分别朝向车辆前方与后方之一前端进风口 131与一后端进风口 132。外盖13本身还贯设有一操作手孔133。当然,为获得较佳密封效果,另可在两壳体11,12结合交界夹设一环形垫片14。第二传动箱壳体12之外侧表面开设有一壳体开口 121,其与上述收容空间S相连通、且对应外盖13之操作手孔133,主要作为外部空气进入传动箱10之埠口。传动机构20包括有一驱动盘组21、一传动盘组22以及耦合前述二者以传递动力于期间之V型皮带23。驱动盘组21包括一驱动轴211、一滑动驱动盘212、一固定驱动盘213及复数推动滚子214,其中驱动轴211同轴耦合于曲轴44并随之同步转动,滑动驱动盘212滑设在驱动轴211上,固定驱动盘213固设在驱动轴211上,滑动驱动盘212与固定驱动盘213以其几何外型共同界定出一前端皮带沟槽24。复数推动滚子214因应引擎转速而推顶滑动驱动盘212,使前端皮带沟槽24之宽度产生变化。传动盘组22包括一传动轴221、一滑动传动盘222、一固定传动盘223及一弹簧224,其中滑动传动盘222 滑设在传动轴上221,固定传动盘223固设在传动轴221上,滑动传动盘222与固定传动盘223以其几何外型共同界定出一后端皮带沟槽25。因此,V型皮带23同时绕设及耦合于驱动盘组21与传动盘组22,亦即嵌入前端皮带沟槽24与后端皮带沟槽25,藉此将旋转动力从驱动轴211传递至传动轴221。类似地,弹簧224可伸缩地抵顶于滑动传动盘222,使后端皮带沟槽25之宽度产生变化。一般传动箱内会设置具有吸风效果之装置以强制风气进入传动箱内。例如本实施例中固定驱动盘213之一侧形成有扇叶结构216而成为一扇叶体215,恰重迭对应于第二传动箱壳体12之壳体开口 121。当然,也可以另外制作一独立扇叶体固设在驱动轴211。在壳体开口 121边缘延伸有一锁附部15,详细而言此锁附部15是由复数例如三个支条构成,复数支条彼此以特定角度间隔并径向向内延伸,最后汇聚连结而形成一螺锁孔151。—滤芯30以可移除方式固定在第二传动箱壳体12上,并对应遮盖于壳体开口121。本实施例中,滤芯30包括一轮型保持架301、一轮型泡棉302及一盖板303,其中轮型保持架301轴向凹设有一保持槽304,轮型泡棉302收容于保持槽304,盖板303轴向压固轮型泡棉302。一螺栓31置中地穿过盖板303、泡棉302及保持架301,最后锁入前述螺锁孔151,因此滤芯30稳固地安装在第二传动箱壳体12上。当车辆引擎启动后,曲轴44之转动会直接传递到传动箱10内之驱动轴211,再透过V型皮带23而使传动轴221也跟着转动。因为扇叶体215会跟着驱动轴211 —起转动,一股将外部空气吸入收容空间S之吸力因此产生,外部空气便直接经过滤芯30过滤之后进入传动箱10。如图4箭头清楚表示出风流从两进风口 131,132进入,并吹击在轮型泡棉302之外周侧而后经由壳体开口 121进入收容空间S。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之传动箱构造可适当引入外部空气作为冷却源降低传动机构20温度,以避免传动机构20之各元件过热而故障,例如V型皮带23是很容易因高热断裂的。此外,因为以一滤芯30将外部空气事先过滤,避免了传动机构20之元件遭异物撞击而损毁之憾事,例如V型皮带23由于其材质特性以及高速运转下是很容易因外力断裂的。本实用新型之传动箱构造之其它特点在于可先将外盖13组装固定在第二传动箱壳体12,最后才将滤芯30穿过外盖13之操作手孔133而直接固定到第二传动箱壳体12,这也意味着当滤芯30使用一段时间而布满尘埃颗粒时,操作人员只需直接拆下滤芯30,不需牵涉到外盖13,故更换所需时间与难度大幅降低。参考图5与图6,图6系图5之凸肋放大图。第二传动箱壳体12于外侧表面更形成有复数平行排列之凸肋32,两两凸肋32之间形成风道可用于导流。而且每一凸肋32又开设有一缺口 321,当传动箱壳体12上存在泥水时,泥水可流进缺口 321而非沿着凸肋32进入传动箱10内部或滴落到滤芯30而致污损。上述实施例仅系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之权利范围自应以申请专利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权利要求1.一种传动箱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传动箱壳体; 一第二传动箱壳体,与该第一传动箱壳体结合而界定出一收容空间,并包括有一壳体开口系与该收容空间连通; 一外盖,固定于该第二传动箱壳体之外侧,并包括有一操作手孔系对应于该壳体开口 ;以及 一滤芯,可移除地固定于该第二传动箱壳体,并对应于该壳体开口。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传动箱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滤芯系透过一螺栓锁附于该第二传动箱壳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箱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传动箱壳体更包括有一锁附部系位于该壳体开口范围内,该螺栓穿过该滤芯而锁入该锁附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动箱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锁附部为复数支条,该复数支条自壳体开口之边缘向内汇聚而形成一螺锁孔,该螺栓系锁入该螺锁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动箱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滤芯包括一轮型保持架、一轮型泡棉及一盖板,该轮型保持架轴向凹设有一保持槽,该轮型泡棉收容于该保持槽,该盖板轴向压固该轮型泡棉。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动箱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螺栓穿过该滤芯之中心。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传动箱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传动箱壳体于外侧表面更形成有复数凸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动箱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复数凸肋相互平行。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传动箱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扇叶体,容置于该收容空间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动箱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扇叶体与该壳体开口对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动箱冷却构造,包括一第一传动箱壳体、一第二传动箱壳体、一外盖及一滤芯。第二传动箱壳体与第一传动箱壳体结合而界定出一收容空间,并包括有一壳体开口系与收容空间连通。外盖固定于第二传动箱壳体之外侧,并包括有一操作手孔系对应于壳体开口。滤芯可移除地固定于第二传动箱壳体,并对应于壳体开口。藉此,不仅避免冷却空气所夹杂之颗粒异物入传动箱内部,而且滤芯的更换不牵涉到外侧饰盖之拆卸,提升维修的效率。
文档编号F16H57/04GK202451805SQ20122007166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9日
发明者吕骏嵘, 周柏宇, 王友颖, 詹清奇, 谢荣凌, 郑宪隆, 黄明达 申请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