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99035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速器操纵机构,具体地,涉及一种变速器远距离操纵的双杆操纵机构。
背景技术
在普通的手动换挡操作的车辆中,驾驶员通过操作操纵杆来进行选挡和换挡,从而实现变速器的变速操作。变速器操纵机构一般包括操纵杆、选挡臂和换挡臂,并且变速器操纵机构一般包括直接操纵式、远距离连杆操纵式和远距离软轴操纵式三种类型。其中,在远距离连杆操纵式中,按照变速器的选挡轴和换挡轴是否分开可分为双杆式和单杆式两种。在轻型客车中,变速器主要采用双杆式操纵机构,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 负载效率高、换挡力小,操纵手感好,挡位清晰,使用可靠,使得整个系统灵活轻便。在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中,操纵杆的选挡臂和变速器的选挡臂之间以及操纵杆的换挡臂与变速器换挡臂之间分别连接有连杆传动装置。由于连杆的刚性好,操纵力的传递效率较高,选挡和换挡操纵时具有较好的手感。但是,由于操纵杆和变速器的选挡臂、换挡臂需要位于变速器的轴线的同一侧,才能实现操纵杆与变速器的选挡臂、换挡臂的连接以及传动。因而,当操纵杆与变速器的选挡臂、换挡臂位于变速器的相对两侧时,操纵杆和变速器的选挡臂、换挡臂无法通过连杆连接,导致不能进行传动,从而变速器在整车上的布置受到限制,使得变速器的安装不灵活,适应性较差。因此,需要一种布置灵活、适应性较好的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该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使得操纵杆和变速器的选挡臂、换挡臂位于变速器的轴线的相对两侧,变速器的布置方式灵活,并且操纵力的传递效率较高,操纵挡位清晰。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该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包括操纵杆、第一选挡臂、第一换挡臂、第二选挡臂和第二换挡臂,所述操纵杆与所述第一选挡臂的一端连接,所述操纵杆与所述第一换挡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选挡臂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换挡臂的一端均与所述变速器连接,其中,所述变速器操纵机构还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杆、第二杆和第三杆,所述第一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选挡臂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换挡臂的另一端一一对应地铰接,所述第一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杆的一端一一对应地铰接,所述第二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杆的一端一一对应地铰接,所述第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选挡臂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换挡臂的另一端一一对应地铰接,并且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三杆沿所述变速器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二杆沿所述变速器的横向设置,所述第二杆通过固定件固定,所述第二杆穿过所述固定件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件转动。优选地,所述固定件包括壳体和衬套,该壳体固定在所述变速器上,所述衬套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所述第二杆穿过所述衬套设置。[0009]优选地,所述固定件还包括两个端盖,该两个端盖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两端并且封闭所述壳体。优选地,所述第二杆的位于所述衬套内的部分的直径大于其余部分的直径,并且所述两个端盖分别抵靠在该部分的两端。优选地,该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还包括四个连接件,该四个连接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杆的两端,所述第一杆的另一端通过两个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杆的一端一一对应地铰接,所述第二杆的另一端通过其余的两个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三杆的一端一一对应地铰接。优选地,所述铰接为销轴连接或者球铰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杆、第二杆和第三杆分别为两根,并且三者依次对应地连接形成两组连杆机构,从而各组连杆机构分别将第一选挡臂和第二选挡臂以及第一换挡臂 和第二换挡臂连接在一起,使得操纵杆的换挡和选档操作分别通过两组连杆机构传递到变速器,实现换挡和选档。由于第一选挡臂和第二选挡臂之间以及第一换挡臂和第二换挡臂之间均通过铰接的第一杆、第二杆和第三杆连接,并且三者形成为大致为U形的形状,第一杆的轴向运动转换为第二杆的转动,然后第二杆的转动带动第三杆轴向运动,从而操作操作杆能够对变速器产生相应的选挡和换挡操作,并且使得位于变速器的轴线的相对两侧的操纵杆和第二选挡臂、第二换挡臂能够通过杆连接,变速器的布置方式灵活,并且操纵力的传递效率较高,操纵挡位清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的主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的侧视图;以及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的局部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 操纵杆21第一选挡臂22第一换挡臂31第二选挡臂32第二换挡臂4 第一杆5 第二杆6 第三杆7 变速器8 固定件81 壳体82衬套83端盖9 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一种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该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包括操纵杆I、第一选挡臂21、第一换挡臂22、第二选挡臂31和第二换挡臂32,所述操纵杆I与所述第一选挡臂21的一端连接,所述操纵杆I与所述第一换挡臂2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选挡臂3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换挡臂32的一端均与所述变速器7连接,其中,所述变速器操纵机构还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杆4、第二杆5和第三杆6,所述第一杆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选挡臂21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换挡臂22的另一端一一对应地铰接,所述第一杆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杆5的一端一一对应地铰接,所述第二杆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杆6的一端一一对应地铰接,所述第三杆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选挡臂31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换挡臂32的另一端一一对应地铰接,并且所述第一杆4和所述第三杆6沿所述变速器7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二杆5沿所述变速器7的横向设置,所述第二杆5通过固定件8固定,所述第二杆5穿过所述固定件8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件8转动。第一杆4、第二杆5和第三杆6分别为两根,并且三者依次对应地连接形成两组连·杆机构,从而各组连杆机构分别将第一选挡臂21和第二选挡臂31以及第一换挡臂22和第二换挡臂32连接在一起,使得操纵杆I的换挡和选档操作分别通过两组连杆机构传递到变速器7,实现换挡和选档。由于第一选挡臂21和第二选挡臂31之间以及第一换挡臂22和第二换挡臂32之间均通过铰接的第一杆4、第二杆5和第三杆6连接,并且三者形成为大致为U形的形状,第一杆4的轴向运动转换为第二杆5的转动,然后第二杆5的转动带动第三杆6轴向运动,从而操作操作杆I能够对变速器7产生相应的选挡和换挡操作,并且位于变速器7的轴线的相对两侧的操纵杆I和第二选挡臂31、第二换挡臂32能够通过杆连接,变速器7的布置方式灵活,并且操纵力的传递效率较高,操纵挡位清晰。为了防止第二杆5转动的过程中发生磨损,如图5所示,优选地,所述固定件8包括壳体81和衬套82,该壳体81固定在所述变速器7上,所述衬套82设置在所述壳体81内并且所述第二杆5穿过所述衬套82设置。衬套82可以由橡胶、树脂、毛毡等柔软的材料制成,以保证容纳在其中的第二杆5的部分不容易受到磨损,并且转动顺畅,保证选挡和换挡的顺畅。壳体81可以由钢铁、不锈钢等硬质的材料制成具有空心腔体的形状,空心腔体部分用于容纳衬套82,壳体81用于保护其内部的部件,并且壳体81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变速器7的壳体上,当然壳体81也可以固定在周围的部件上,只要方便固定即可。如图5所示,为了保证固定件8的密封性,优选地,所述固定件8还包括两个端盖83,该两个端盖83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81的两端并且封闭所述壳体81。两个端盖83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到壳体上,从而使得壳体81形成封闭的空间,衬套82容纳在其内,避免外界的杂质(例如沙粒)等进入第二杆5和衬套82之间造成第二杆5的磨损,从而起到保护第二杆5的作用。如图5所示,为了对第二杆5进行轴向定位,优选地,所述第二杆5的位于所述衬套82内的部分的直径大于其余部分的直径,并且所述两个端盖83分别抵靠在该部分的两端。第二杆5形成为阶梯轴,通过两个端盖83与第二杆5的直径较大的部分的配合,从而对第二杆5进行轴向定位,防止换挡和选挡操作的过程中第二杆5的位置发生偏移,使得换挡和选挡操作准确,变速器的挡位清晰。如图I所示,为了使得操纵杆I的操作能够更加有效地传递给变速器7,优选地,该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还包括四个连接件9,该四个连接件9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杆5的两端,所述第一杆4的另一端通过两个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杆5的一端一一对应地铰接,所述第二杆5的另一端通过其余的两个所述连接件9与所述第三杆6的一端一一对应地铰接。连接件9可以为各种合适的形状,例如平板状或者L形板,第一杆4的轴向运动通过两个连接件9转换为第二杆5的转动,第二杆5的转动通过其余的两个连接件9转换为第三杆6的轴向运动,从而使得第一杆4、第二杆5和第三杆6两两之间的连接方便,三者之间的运动传递准确,操纵力传递较好。铰接可以采用各种公知的方式,优选地,所述铰接为销轴连接或者球铰接。例如,选挡操作的杆系之间为销轴连接,换挡操作的杆系之间为球铰接(即通过球头连接),使得各杆之间的相对运动能够有效传递,并且操纵力的传递顺畅,不会发生杆的弯曲或断裂,并且力的传递方向精确。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1.一种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该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包括操纵杆(I)、第一选挡臂(21)、第一换挡臂(22)、第二选挡臂(31)和第二换挡臂(32),所述操纵杆(I)与所述第一选挡臂(21)的一端连接,所述操纵杆(I)与所述第一换挡臂(2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选挡臂(3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换挡臂(32)的一端均与所述变速器(7)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操纵机构还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杆(4)、第二杆(5)和第三杆¢),所述第一杆(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选挡臂(21)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换挡臂(22)的另一端一一对应地铰接,所述第一杆(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杆(5)的一端一一对应地铰接,所述第二杆(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杆¢)的一端一一对应地铰接,所述第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选挡臂(31)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换挡臂(32)的另一端一一对应地铰接,并且所述第一杆(4)和所述第三杆(6)沿所述变速器(7)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二杆(5)沿所述变速器(7)的横向设置,所述第二杆(5)通过固定件(8)固定,所述第二杆(5)穿过所述固定件(8)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件(8)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8)包括壳体(81)和衬套(82),该壳体(81)固定在所述变速器(7)上,所述衬套(82)设置在所述壳体(81)内并且所述第二杆(5)穿过所述衬套(82)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8)还包括两个端盖(83),该两个端盖(83)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81)的两端并且封闭所述壳体(8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5)的位于所述衬套(82)内的部分的直径大于其余部分的直径,并且所述两个端盖(83)分别抵靠在该部分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还包括四个连接件(9),该四个连接件(9)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杆(5)的两端,所述第一杆(4)的另一端通过两个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杆(5)的一端一一对应地铰接,所述第二杆(5)的另一端通过其余的两个所述连接件(9)与所述第三杆¢)的一端一一对应地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为销轴连接或者球铰接。
专利摘要一种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包括操纵杆、第一选挡臂、第一换挡臂、第二选挡臂和第二换挡臂,第一选挡臂的一端和第一换挡臂的一端均与操纵杆连接,第二选挡臂的一端和第二换挡臂的一端均与变速器连接,其中,还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杆、第二杆和第三杆,第一杆的一端分别与第一选挡臂的另一端、第一换挡臂的另一端铰接,第一杆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杆的一端铰接,第二杆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杆的一端铰接,第三杆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选挡臂的另一端、第二换挡臂的另一端铰接,第一杆和第三杆沿变速器的轴向设置,第二杆沿变速器的横向设置,第二杆穿过固定件固定且相对于固定件转动。该变速器双杆操纵机构使得变速器的布置方式灵活,操纵力的传递效率较高。
文档编号F16H61/34GK202597673SQ20122015179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1日
发明者张玉文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