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液比例控制多路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04276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电液比例控制多路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走机械用多路控制阀,具体涉及一种电液比例控制多路阀。
背景技术
液压比例控制多路阀的比例流量控制,主要通过在主阀口前设置二通压力补偿器,将主阀口前后的压力引入,实现前后压差定值,进而保证过阀口的流量不受外部负载的干扰,而仅仅受到阀口开度的影响。 目前国内各种液压多路阀主要有手动与液动控制两种,手动控制的方式是采用操纵杆通过连杆直接将操纵位移转换为控制阀杆的位移;液动控制的方式是采用液控先导手柄输出控制压力,通过油路系统传递压力至控制阀杆,进而阀杆受力不平衡产生位移;以上两种方式,控制信号向控制阀杆传递的线路长,易出现不稳定状况。同时,为减小流道阻力,传统阀体多采用铸件加工而成,形式为多片铸件拼装或整体铸件,生产周期长,加工复杂。现有大流量比例控制阀的重量、结构体积很大,不仅增加主机质量,而且对主机装配空间要求高。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了现有液压比例控制多路阀控制信号传递线路长、阀体生产周期长、整体结构质量大以及结构空间大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电液比例控制阀,通过将手动或液动的控制方式向电控的方式转变,铸造阀体向加工阀体转变,系统压力控制从主油路向先导油路转变等转变,实现多路阀控制系统的简化、结构重量轻化、结构空间利用率更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液比例控制多路阀,包括主阀体一 3、主阀体二15、控制块6和盖板18 ;所述的主阀体一 3内配有主溢流阀I、先导溢流阀2、减压阀4、溢流阀5,同时至少设置有一组或多组比例控制阀8、二通压力补偿器11,另外主阀体上有用于连接的油口 XL、T、P、Y ;所述的主阀体二 15内设置有一组或多组比例控制阀8、二通压力补偿器11,另外主阀体二 15上有用于连接的油口 XL、T、Y1、X、P、Y ;所述的控制块6上设置有与比例控制阀8数量成比例的比例减压阀7 ;所述盖板18上设置有补偿器调节螺栓20和阀杆限位螺栓21 ;所述主阀体一 3、主阀体二 15内有贯通的压力油路P、回油路T、负载敏感油路XL、泄油路Y,所述的主溢流阀I、先导溢流阀2、溢流阀5的出油口均与回油T相通。上述的主溢流阀I包括阀套I. I、阀芯I. 2、弹簧I. 3、控制盖板I. 4 ;先导溢流阀2包括先导阀座2. I、先导阀芯2. 2、先导弹簧2. 3、调节螺杆2. 4 ;其中,主溢流阀I的弹簧腔q2通过阻尼流道a4与压力油路P腔相通,流道a31与弹簧腔q2相通,同时通过a32、a33通至先导溢流阀2,先导溢流阀2出油口通过a34与回油T相通。上述与减压阀4相通的油路a23通过a24、a25、a26与泄油路Y相通,同时油路a27通过a28、a29、a30与压力油路P相通。[0008]上述的比例控制阀8包括连接螺栓8. I、导向套8. 2、弹簧8. 3、弹簧座8. 4、主阀杆8. 5,同时主阀杆8. 5上设有敏感油路一 al4与敏感油路二 a5,并且,敏感油路一 al4与工作油口 A相通,敏感油路二 a5与工作油口 B相通。上述的二通压力补偿器11包括止位螺堵11. I、补偿器阀芯11. 2、补偿器弹簧11. 3、弹簧支座11.4。
上述的敏感油路a5与油路a6、油路a8、油路a9、油路alO相通,通过单向阀一 9之后,再由油路all、al2、al3、al9、a21,与单向阀二 14相通,通过单向阀14后,进入负载敏感油路XL ;敏感油路al4通过油路al5、油路al6、油路17、油路al8连通油路al9 ;与此同时,油路a6通过油路a7、油路a36通至Ls溢流阀13前腔。上述的控制块6上设有两组比例减压阀7,其中一组通过油路a38与比例控制阀8的弹簧腔q3相通。另一组则通过油路a53、a54、a55至盖板18与比例控制阀8的另一腔相通;而比例减压阀7的进油腔q4,与油路a39或油路a41相通,进而通过油路a40、a42、a43与减压阀4出油口油路a44相通,其泄油腔q5,与油路a45或油路a47相通,进而通过油路a46、a48、a49、a50、a51与泄油油路Y相通。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采取上述方案,通过将手动或液动的控制方式向电控的方式转变,铸造阀体向加工阀体转变,系统压力控制从主油路向先导油路转变等转变,实现多路阀控制系统的简化、结构重量轻化、结构空间利用率更高。

附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液控制液压工作原理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总图。附图3是图2中A方向的局部视图。附图4是图2中B-B方向的截面剖视视图。附图5是图2中C-C方向的截面剖视视图。附图6是图3中D方向的局部视图。附图7是图6中E方向的局部视图。附图8是图4中F-F方向的截面局部剖视视图。附图9是图4中H-H方向的截面局部剖视视图。附图10是图8中G-G方向的截面剖视视图。附图11是图4中I-I方向的截面局部剖视视图。附图12是图6中J-J方向的截面局部剖视视图。附图13是图6中K-K方向的截面局部剖视视图。附图14是图7中L-L方向的截面局部剖视视图。附图15是图7中M-M方向的截面局部剖视视图。附图16是图2中0-0方向的截面局部剖视视图。附图17是图2中P-P方向的截面局部剖视视图。附图18是图16中Q-Q方向的截面局部剖视视图。图中I-王溢流阀,I. I-阀套,I. 2_阀芯,I. 3~弹黃,I. 4-控制盖板,2~先导溢流阀,2. I-先导阀座,2. 2-先导阀芯,2. 3-弹簧,2. 4-调节螺杆,3-主阀体一,4-减压阀,5-溢流阀,6-控制块,7-比例减压阀,8-比例控制阀,8. I-连接螺栓,8. 2-导向套,8. 3-弹簧,8. 4-弹簧座,8. 5-主阀杆,9-单向阀一,11- 二通压力补偿器,11. 1_止位螺堵,11. 2-补偿器阀芯,11. 3-补偿器弹簧,11. 4-弹簧支座,12- Ls溢流阀一,13- Ls溢流阀二,14-单向阀二,15-主阀体二,16-连接螺栓,17-螺堵,18-盖板,19-盖板螺栓,20-补偿器调节螺栓,21-阀杆限位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由图I至图18所示,一种电液比例控制多路阀,包括主阀体一 3、主阀体二 15、控制块6和盖板18 ;所述的主阀体一 3内配有主溢流阀I、先导溢流阀2、减压阀4、溢流阀5,同时至少设置有一组或多组比例控制阀8、二通压力补偿器11,另外主阀体上有用于连接的油口 XL、T、P、Y ;所述的主阀体二 15内设置有一组或多组比例控制阀8、二通压力补偿 器11,另外主阀体二 15上有用于连接的油口 XL、T、Y1、X、P、Y ;所述的控制块6上设置有与比例控制阀8数量成比例的比例减压阀7 ;所述盖板18上设置有补偿器调节螺栓20和阀杆限位螺栓21 ;所述主阀体一 3、主阀体二 15内有贯通的压力油路P、回油路T、负载敏感油路XL、泄油路Y,所述的主溢流阀I、先导溢流阀2、溢流阀5的出油口均与回油T相通。主溢流阀I包括阀套I. I、阀芯I. 2、弹簧I. 3、控制盖板I. 4 ;先导溢流阀2包括先导阀座2. I、先导阀芯2. 2、弹簧2. 3、调节螺杆2. 4 ;其中,主溢流阀I的弹簧腔q2通过阻尼流道a4与P腔相通,流道a31与弹簧腔q2相通,同时通过a32、a33通至先导溢流阀2,先导溢流阀2出油口通过a34与回油T相通。与减压阀4相通的油路a23通过a24、a25、a26与泄油路Y相通,同时油路a27通过a28、a29、a30与压力油路P相通。比例控制阀8包括连接螺栓8. I、导向套8. 2、弹簧8. 3、弹簧座8. 4、主阀杆8. 5,同时主阀杆8. 5上设有敏感油路一 al4与敏感油路二 a5,并且,敏感油路一 al4与工作油口 A相通,敏感油路二 a5与工作油口 B相通。二通压力补偿器11包括止位螺堵IL I、补偿器阀芯11. 2、补偿器弹簧11. 3、弹簧支座11.4。敏感油路a5与油路a6、油路a8、油路a9、油路alO相通,通过单向阀一 9之后,再由油路all、al2、al3、al9、a21,与单向阀二 14相通,通过单向阀14后,进入负载敏感油路XL ;敏感油路al4通过油路al5、油路al6、油路17、油路al8连通油路al9 ;与此同时,油路a6通过油路a7、油路a36通至Ls溢流阀13前腔。控制块6上设有两组比例减压阀7,其中一组通过油路a38与比例控制阀8的弹簧腔q3相通。另一组则通过油路a53、a54、a55至盖板18与比例控制阀8的另一腔相通;而比例减压阀7的进油腔q4,与油路a39或a41相通,进而通过a40、a42、a43与减压阀4出油口油路a44相通,其泄油腔q5,与油路a45或a47相通,进而通过油路a46、a48、a49、a50、a51与泄油油路Y相通。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功能如下进油安全保护功能P 口进油,通过油路al与各联进油口相通,同时,P 口直接连接主溢流阀I,保持P 口压力处于安全压力之下。[0042]比例控制功能P 口进油,通过油路al,进入二通压力补偿器11,通过补偿器阀芯11. 2,进入Pf腔,同时,Pf腔压力引入补偿器阀芯11. 2前腔,工作油口 A、B油口通过油路与a20相通,进而与补偿器弹簧11. 3所在的腔相通,即Pf腔压力与工作油口 A、B之间的压差为定值,根据流量公式,通过比例阀杆8. 5的流量仅与其开口度大小相关。其开口面积随着比例阀杆8. 5的位移变化而比例变化,因此,实现控制流量的比例特性。负载油路安全保护功能工作油口 A、B通过敏感油路a5、油路al5与相应的Ls溢流阀相通,保护工作油口 A、B的压力处于安全范围之内。比例液控功能P 口压力通过减压阀4输出至油路a44,此时减压阀调定压力稍高于比例减压阀7的减压压力,油路a44通过a40、a42、a43与比例减压阀7进油口相通,通过电控比例减压阀,即可实现比例液控功能。本实用新型采取上述方案,通过将手动或液动的控制方式向电控的方式转变,铸 造阀体向加工阀体转变,系统压力控制从主油路向先导油路转变等转变,实现多路阀控制系统的简化、结构重量轻化、结构空间利用率更高。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例已被阐明,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做出的各种变化或者改型都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电液比例控制多路阀,包括主阀体ー(3)、主阀体ニ(15)、控制块(6)和盖板(1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阀体ー(3)内配有主溢流阀(I)、先导溢流阀(2)、减压阀(4)、溢流阀(5),同时至少设置有ー组或多组比例控制阀(8)、二通压カ补偿器(11),另外主阀体上有用于连接的油ロ(XL、T、P、Y);所述的主阀体ニ(15)内设置有ー组或多组比例控制阀(8)、二通压カ补偿器(11),另外主阀体ニ(15)上有用于连接的油ロ(XL、T、Y1、X、P、Y);所述的控制块(6)上设置有与比例控制阀⑶数量成比例的比例减压阀(7);所述盖板(18)上设置有补偿器调节螺栓(20)和阀杆限位螺栓(21);所述主阀体一(3)、主阀体ニ(15)内有贯通的压カ油路(P)、回油路(T)、负载敏感油路(XL)、泄油路(Y),所述的主溢流阀(I)、先导溢流阀(2)、溢流阀(5)的出油ロ均与回油(T)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电液比例控制多路阀,其特征在于主溢流阀(I)包括阀套(I. I)、阀芯(I. 2)、弹簧(I. 3)、控制盖板(I. 4);先导溢流阀(2)包括先导阀座(2. I)、先导阀芯(2. 2)、先导弹簧(2. 3)、调节螺杆(2.4);其中,主溢流阀(I)的弹簧腔(q2)通过阻尼流道(a4)与压カ油路(P)腔相通,流道(a31)与弹簧腔(q2)相通,同时通过(a32、a33)通至先导溢流阀(2),先导溢流阀(2)出油ロ通过(a34)与回油(T)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电液比例控制多路阀,其特征在于与减压阀(4)相通的油路(a23)通过油路(a24、a25、a26)与泄油路(Y)相通,同时油路(a27)通过油路(a28、a29、a30)与压カ油路(P)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电液比例控制多路阀,其特征在干比例控制阀(8)包括连接螺栓(8. I)、导向套(8. 2)、弹簧(8. 3)、弹簧座(8. 4)、主阀杆(8. 5),同时主阀杆(8. 5)上设有敏感油路ー(al4)与敏感油路ニ(a5),并且,敏感油路ー(al4)与工作油ロ(A)相通,敏感油路ニ(a5)与工作油ロ(B)相通。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电液比例控制多路阀,其特征在于二通压カ补偿器(11)包括止位螺堵(11. I)、补偿阀芯(11. 2)、补偿器弹簧(11. 3)、弹簧支座(11. 4)。
6.根据权利要求I或4所述的ー种电液比例控制多路阀,其特征在于敏感油路(a5)与油路(a6)、油路(a8)、油路(a9)、油路(alO)相通,通过单向阀ー(9)之后,再由油路(all、al2、al3、al9、a21)与单向阀ニ(14)相通,通过单向阀(14)后,进入负载敏感油路(XL);敏感油路(al4)通过油路(al5)、油路(al6)、油路(17)、油路(18)连通油路(19);与此同时,油路(a6)通过油路(a7)、油路(a36)通至Ls溢流阀(13)前腔。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电液比例控制多路阀,其特征在于控制块(6)上设有两组比例减压阀(7),其中ー组通过油路(a38)与比例控制阀(8)的弹簧腔(q3)相通;另一组则通过油路(a53、a54、a55)至盖板(18)与比例控制阀(8)的另ー腔相通;而比例减压阀⑵的进油腔(q4),与油路(a39)或油路(a41)相通,进而通过油路(a40、a42、a43)与减压阀⑷出油ロ油路(a44)相通,其泄油腔(q5)与油路(a45)或油路(a47)相通,进而通过油路(a46、a48、a49、a50、a51)与泄油油路(Y)相通。
专利摘要一种电液比例控制多路阀,解决了现有比例控制多路阀比例控制系统复杂,阀体生产周期长、阀杆加工复杂、体积大等问题。其特征在于主阀体一与主阀体二上设置四联比例方向阀,比例方向阀包括流量补偿阀、比例阀杆以及比例控制油路;其两侧分别设置控制块与盖板,主阀体一上同时设置主溢流阀、先导溢流阀以及减压阀;控制块上设置有电比例减压阀,盖板上设置有流量补偿阀与比例阀杆位置的调节螺栓。该电液比例控制多路阀改变了传统的比例节流口过流面积的控制形式,采用入口流道与比例阀杆边缘组成的弓形截面进行控制,优化了比例阀的结构,实现体积缩减,缩短生产周期,简化工艺。
文档编号F16K11/22GK202612725SQ20122024346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4日
发明者姜洪, 王震山 申请人:圣邦有限公司, 浙江圣邦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