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途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49692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多用途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多用途带,该多用途带用于保持一种装置,尤其是重量较轻的手持式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领域中常常会用到一些手持式检测、信号输出装置或校准装置,例如万用表、遥控器、校准器等。例如,在使用万用表进行检测时,检测人员需要用双手分别拿着万用表的两个表笔,同时把万用表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以便于其观察万用表上显示的测量数据。但是由于检测区域内工作环境的限制,常常难以在检测区域内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来放置万用表。因此,万用表往往被放在地上或者其他不便读数的位置,给检测带来不便。在此情况下,如果请其他工作人员帮助检测人员拿着万用表,则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针对该问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用于万用表的保持带。该保持带由柔性材料制成,其一端与万用表相连,另一端上设置有磁铁。在检测时,检测人员可以利用该保持带上的磁铁将万用表吸附在检测区域内的磁性构件(例如铁制电气柜)表面上的合适位置处。但是,该保持带只能用于设有磁性构件的工作环境,并且该磁性构件的形状和放置位置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其适用范围受到较多限制。如果检测区域内没有磁性构件,或者磁性构件的位置过高、过低或者离待测物体过远时,就无法利用该保持带将万用表固定在便于检测人员观察的位置处。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多用途带,该多用途带用于保持一种装置,包括:第一硬质段和第二硬质段,其中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一端具有连接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硬质段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装置;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所述第二硬质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硬质段具有能够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质段的附接机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多用途带可进一步包括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第一硬质段和第二硬质段之间的第三硬质段,其中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第三硬质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硬质段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第二硬质段的第一端连接。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多用途带可进一步包括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第一硬质段和第二硬质段之间的第三硬质段和第四硬质段,其中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所述第三硬质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硬质段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所述第四硬质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硬质段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所述第二硬质段的第一端连接。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多用途带可进一步包括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硬质段的第一端之间的至少一个硬质段。根据本申请的 另一个方面,多用途带可进一步包括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硬质段的第二端的至少一个硬质段。[0009]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多用途带可进一步包括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硬质段的第一端之间的至少一个硬质段,以及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硬质段的第二端的至少一个硬质段。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多用途带可进一步包括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一端的至少一个硬质段。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附接机构位于第二硬质段的第二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第一硬质段和附接机构包括能够相互吸附的磁性材料,从而使所述附接机构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质段。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附接机构制成为磁扣,所述第一硬质段包括磁性金属材料。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附接机构可以是构造成能够使所述附接机构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质段的夹子。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第一硬质段和附接机构上可以包括能够彼此结合的粘扣带,从而使所述附接机构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质段。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连接机构可以构造成钩状。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至少一对相邻硬质段可以通过柔性的带或片状物彼此连接。根据本申请的另一 个方面,多用途带进一步包括柔性织物带,所述硬质段埋入所述织物带内并且在两个相邻硬质段之间具有间隔。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第一硬质段和第二硬质段具有细长形状。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第一硬质段比第二硬质段长。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第一硬质段比第二硬质段、第三硬质段和第四硬质段中的任何一个都长。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硬质段中的一个比其他硬质段宽。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装置可以是检测装置、信号输出装置或校准装置。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装置可以进一步是万用表、遥控器或校准器。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至少一个硬质段由塑料材料制成。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用途带,该多用途带用于保持一种装置,包括:第一硬质段和第二段,其中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一端具有连接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硬质段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装置;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所述第二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段具有能够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质段的附接机构。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上述第二段可以是柔性段。附图简要说明本申请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将通过结合以下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书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展示了根据本申请的若干实施例,因此不应被视为是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除非特别说明,附图不必是成比例的,并且其中类似的标号一般表示类似的部件。


图1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多用途带结构的示意图;图2A、2B和2C是连接至装置的
图1所示多用途带的透视图,其中图2A显示了多用途带处于站立状态,图2B显示了多用途带处于环扣状态,图2C显示了多用途带处于吊挂状态;图3是与图2A相对应的多用途带的侧视示意图;图4示例性地显示了
图1所示多用途带的一个变形例的侧视图,其中多用途带处于站立状态;图5示例性地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多用途带的透视图,其中多用途带处于站立状态;图6A和6B示例性地显示了图5所示多用途带的一个变形例的侧视图;图7示例性地显示了图5所示多用途带的另一个变形例的侧视图;图8示例性地显示了图5所示多用途带的又一个变形例的侧视图;图9A和9B示例性地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多用途带的透视图;
图10示例性地显示了图9A所示的多用途带的剖视图;
图11示例性地显示了图9A所示多用途带的一个变形例的透视图;
图12A和12B示例性地显示了
图11所示多用途带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详细说明中引用了作为本文组成部分的附图。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实施例并非出于限制目的。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实施例和做出其他改变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主题范围。应当理解,在此说明并图示的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可以在很多的不同配置中被布置、替换、组合、分离和设计,这些不同配置都隐含包括在本文中。在下文中,为了对具体实施例进行清楚的描述,将采用一些特定的术语。然而采用这些术语的本意并非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这些术语的范围应该扩展至任何以大致相同的手段达到大致相同的目的的等效替换。下面将以万用表10为例来说明根据本申请的多用途带的具体结构及其使用状态。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多用途带也可以用于任何适合其支撑的装置,例如检测装置(如万用表)、信号输出装置(如遥控器)、校准装置(如校准器)等。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这些装置便于手持使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这些装置的重量在3千克以内。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这些装置的重量在2千克以内。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这些装置的重量在I千克以内。
图1示例性地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多用途带100。如
图1所示,多用途带100包括第一硬质段101和第二硬质段102。各个硬质段101,102的形状没有特殊限制,可以是细长形状或者任何其他合适的形状,优选第一硬质段101比第二硬质段102长。硬质段101,102可以由任何不易弯折的硬质材料制成,例如金属、木材、塑料、有机玻璃等。第一硬质段101的第一端设有连接机构130,用于将第一硬质段101可枢转地连接到作为装置实例的万用表10上。具体地,如
图1所示,连接机构130被构造成钩状,其可插入万用表10上的相应安装缝内,使得第一硬质段101能够相对于万用表10枢转。第一硬质段101的第二端通过可弯折的柔性带或柔性片状物110与第二硬质段102的第一端连接,使得第一硬质段101可相对于第二硬质段102枢转或折叠。本文中提到的柔性带或柔性片状物110可以由任何合适的柔性材料制成,例如无纺布、塑料、橡胶等,也可以是其他合适的材料制成的柔性链或带。柔性带或柔性片状物可通过诸如注塑、粘贴、缝合、焊接等公知的连接方式连接至第一硬质段101和第二硬质段102。所述柔性带或片状物的形状可以为带状、片状、线状或者其他合适的形状。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很容易想到,也可以用本领域中已知的其他枢转机构(例如铰链)来枢转连接第一硬质段101和第二硬质段102。在第二硬质段102上设置有作为附接机构的磁扣120。尽管图中显示磁扣120设置于第二硬质段102的第二端,但磁扣120在第二硬质段102上的设置位置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变化,例如可以位于第二硬质段102的中间部分。相应地,第一硬质段101包含可与磁扣120吸合的磁性材料,例如铁、钢、镍等磁性材料,并且该磁性材料可以分布于第一硬质段101的整个长度或者部分长度上。利用上述结构的多用途带100,检测人员能够在检测时调整多用途带100的各硬质段的相互位置,将其进行适当的折叠,使多用途带100处于合适的工作状态,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例如,可以通过枢转调整第一硬质段101、第二硬质段102和万用表10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多用途带100对万用表10形成三角支撑,使多用途带100处于站立状态。如图2A和3所示,在站立状态,磁扣120抵靠万用表10的下端以限定其位置,第一硬质段101、第二硬质段102和万用表10形成一个三角形,从而将万用表10支撑在合适的放置平面上。另外,还可采用诸如增大第二硬质段102的宽度、在第二硬质段102与放置平面接触的表面上形成防滑图案或在其上附贴防滑材料等方法来增大第二硬质段102与放置平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支撑的稳定性。除了利用站立状态的多用途带100来保持万用表10,检测人员还可以把多用途带100绕在合适的物体20 (例如横杆、把手、腰带等)上,把磁扣120附接到第一硬质段101,使多用途带100形成闭合的环状,从而将万用表10挂在该物体20上(此时,多用途带100处于环扣状态),如图2B所示。另外,还可以如图2C那样,用磁扣120将多用途带100吸附在检测现场的磁性物体30 (例如铁制电气柜)的表面上,从 而使万用表10被吊挂在该磁性物体30的表面(此时,多用途带100处于吊挂状态)。在上述实例中,磁扣120与第一硬质段101和物体30之间产生的吸附力应大到足以使万用表10挂在物体20和物体30上。磁扣120的形状没有特殊要求,可以采用图中所示的扁圆柱状,或者方柱状、多棱柱、半球状、卵形等其他合适的形状。进一步地,图4给出了上述多用途带100的一个变形例。如图4所示,多用途带100’也包括两个彼此可枢转地连接的硬质段101和102。但与多用途带100不同,多用途带100’的第二硬质段102的表面上设置有作为附接机构的粘扣带121,第一硬质段101的表面上相应地设置有可与粘扣带121接合的粘扣带121’。所述粘扣带121’,121可以分别覆盖第一硬质段101和第二硬质段102的整个表面,或者仅覆盖其部分表面。本文中所说的“粘扣带”包括两个分离的但是可以相互粘附的部分,也可以是指两个部分中的一个。常见的粘扣带为维克罗(Velcro)粘扣带,其中的一个部分的表面上设有微小线钩,另一个部分的表面上设有微小毛绒圈,当将这两个部分压在一起时,线钩勾住毛绒圈,从而使这两个部分粘附在一起。此处所述粘扣带121,121’分别指一粘扣带的两个部分,其可相互粘附而结合在一起。在站立状态下,万用表IO的下端抵靠第二硬质段102上的粘扣带121,由于粘扣带121的表面比较粗糙,可以提供足够的摩擦力以使万用表10保持图4所示的姿态。检测人员能够调整万用表10的下端,使其抵靠在粘扣带121的不同位置处,由此调节万用表10的站立角度,使之更便于读数。而当多用途带100’处于环扣状态时,两硬质段101,102上的粘扣带121’,121彼此接合,多用途带100’形成绕过物体20的闭合环,从而将万用表10吊挂在物体20上,该物体20可以是使用者的腰带,也可以是检测区域内的支撑物件,例如电气柜的把手等。尽管以上说明的多用途带100和100’均包括不易弯折的硬质材料制成的第二硬质段102,但用柔性材料制成的第二段来代替第二硬质段也可以实现本申请的构思。具有柔性的第二段的多用途带的结构和使用状态可参考上述多用途带100,100’,在此不再赘述。以下将结合图5来介绍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多用途带200。在以下的说明中,如无特殊说明,多用途带200的未作详细说明的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如图5所示,多用途带200包括三个硬质段:第一硬质段101,第二硬质段102以及连接在这两个硬质段之间的第三硬质段103。其中,第一硬质段101比第二硬质段102和第三硬质段103两者都长。第三硬质段103的两端分别通过柔性带或柔性片状物110与第一硬质段101和第二硬质段102相连,使得第一硬质段101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第三硬质段10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硬质段103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第二硬质段102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二硬质段102的第二端设有作为附接机构实例的夹子122。夹子122的夹口尺寸设定成使夹子122可夹紧第一硬质段101。优选将夹子122构造成可弹性变形的弹性夹,以增大夹子122的夹持力。夹子122可以通过诸如缝制、焊接、一体注塑等已知连接方式连至第二硬质段102的第二端。在利用多用途带200支撑万用表10时,检测人员可以如图5所示那样将多用途带200的各个硬质段相对万用表10向内折叠成三角形支架。当然,也可以相对万用表10向外折叠成三角形支架,使得第一硬质段101的一面抵靠万用表10的背面,第二硬质段102的第二端抵靠第一硬质段 101的另一面,从而形成更为稳定的三角形支架。待调整好各个硬质段的角度后,检测人员可以用夹子122夹住第一硬质段101,从而固定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得多用途带200对万用表10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支撑。与前面提到的多用途带100相类似,检测人员也可以将多用途带200吊挂在物体20上:多用途带200绕在物体20上,用夹子122夹住第一硬质段101,使得多用途带200形成围绕物体20的闭合环,从而将万用表10吊挂在物体20上。进一步地,附接手段的具体形式不限于图5所示的夹子,还可以构造成其他形式的附接机构。例如,可以在第二硬质段102的第二端设置图6A和6B中所示的磁扣120’,在第一硬质段101上相应设置可与磁扣120’吸合的磁性材料,通过两者间磁性吸附作用实现第二硬质段102的第二端与第一硬质段101的附接。或者如图7所示那样,在第一硬质段101和第二硬质段102的表面上分别设置可彼此结合的粘扣带121’,121,通过粘扣带121,121’来实现附接。或者,像图8所示的那样,把粘扣带121可枢转地附接到第二硬质段102的第二端,而在第一硬质段101上设置可与该粘扣带121接合的粘扣带121’。另外,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也可以通过增加第三硬质段103的宽度或者增大其表面粗糙度的方式来提高多用途带200在站立状态下对万用表10的支撑稳定性。以下将结合图9-10来介绍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多用途带300。在以下说明中,如无特殊说明,多用途带300的未作详细说明的部分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同。
图10示例性地示出了多用途带300的剖视图。如
图10所示,多用途带300包括四个硬质段,即第一硬质段101,第二硬质段102,第三硬质段103和第四硬质段104。多用途带300还包括柔性织物带140,各个硬质段埋入该织物带140内,并且两个相邻硬质段之间有间隔。利用该配置,第三硬质段103和第四硬质段104可枢转地连接在第一硬质段101和第二硬质段102之间。具体来说,第一硬质段101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第三硬质段10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硬质段103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第四硬质段10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硬质段104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第二硬质段10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硬质段101比第二硬质段102、第三硬质段103和第四硬质段104中的每一个都长。在此,尽管图中未明确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二硬质段102上也设有附接机构。附接机构的具体形式可以选用以上介绍的磁扣、粘扣带和夹子中的任何一种或其组合,或者其他适合的附接机构。附接机构的位置可以设置在第二硬质段102上的任意合适的地方,以便于各硬质带折叠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如图9A所示,在站立状态下,多用途带300的四个硬质段101,102,103,104可相对万用表10被向外折叠成三角形,以对万用表10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支撑,其中第一硬质段101的一个表面抵靠万用表10的背面,第二硬质段102通过附接机构而附接到第一硬质段101的另一个表面。根据附接机构的类型,也可以像图9B所述那样向内折叠多用途带300而形成三角形支撑,其中第二硬质段102抵靠第一硬质段101,而第四硬质段104抵靠万用表10的背面。为了提高多用途带300在站立状态下对万用表10的支撑稳定性,也可以增加第三硬质段103的宽度或者增大其表面粗糙度。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类似,也可以通过附接机构将第二硬质段附接至第一硬质段,而使多用途带300配置在环扣状态;或者将第二硬质段绕过物体20,然后将第二硬质段附接至第一硬质段,以使多用途带300吊挂于物体30,处于吊挂状态。
由于各硬质段埋入织物带140中,多用途带300的外观变得更吸引人。并且,织物带140包围整个硬质段,可以减少前面提到的柔性带或片状物与硬质段分离的风险,使该结构更稳定耐用。进一步地,
图11示例性地显示了多用途带300的一个变形例。如
图11所示,多用途带300’的连接机构被构造成可以套在万用表10上的弹性套330,优选弹性套330的自由端卡在万用表10正面的相应凹槽内。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弹性套330具有与万用表10上端外部形状相符的内表面,并且其尺寸相符,从而可以套在万用表10上端以形成紧密配合。多用途带300’也可以被向外折叠(如
图12A)或向内折叠(如
图12B)而被设置在站立状态。除了站立状态,多用途带300’也可以被相应地设成环扣状态和/或吊挂状态。除了前面提到的钩状连接机构、铰链状连接机构、弹性套形式的连接机构,第一硬质段上带有的连接机构还可以是其他任何适合于可枢转地连接第一硬质段和其所支撑的装置的机构。除了前面介绍的几种多用途带的具体形式,还可以在第一硬质段的第一端、第二硬质段的第二端和/或第一硬质段与第二硬质段之间附加若干数量的硬质段,使得硬质段的总数达到五个或更多个。[0073]另外,前面介绍的各种形式的连接机构、附接机构和相邻硬质段之间的连接手段也可以互相替换和进行组合,或者采用其他手段来实现上述机构的功能。尽管在此公开了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和实施例,但其他方面和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也是显而易见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文所述各个方面和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多用途带的各技术特征进行任意修改、等效替换和组合,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在此公开的各个方面和实施例仅用于说明目的,而非限制目的。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和精神由后附的权利 要求书来确定。
权利要求1.一种多用途带,该多用途带用于保持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硬质段和第二硬质段, 其中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一端具有连接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硬质段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装置;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所述第二硬质段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硬质段具有能够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质段的附接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途带进一步包括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第一硬质段和第二硬质段之间的第三硬质段,其中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第三硬质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硬质段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第二硬质段的第一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途带进一步包括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第一硬质段和第二硬质段之间的第三硬质段和第四硬质段,其中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所述第三硬质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硬质段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所述第四硬质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硬质段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所述第二硬质段的第一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途带进一步包括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硬质段的第一端之间的至少一个硬质段。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途带进一步包括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硬质段的第二端的至少一个硬质段。
6.如权利要求1 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途带进一步包括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硬质段的第一端之间的至少一个硬质段,以及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硬质段的第二端的至少一个硬质段。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途带进一步包括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一端的至少一个硬质段。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附接机构位于所述第二硬质段的第二端。
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段和所述附接机构包括能够相互吸附的磁性材料,从而使所述附接机构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质段。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附接机构制成为磁扣,所述第一硬质段包括磁性金属材料。
11.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附接机构是构造成能够使所述附接机构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质段的夹子。
12.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段和附接机构上分别包括能够彼此结合的粘扣带,从而使所述附接机构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质段。
13.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构造成钩状。
14.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对相邻硬质段通过柔性的带或片状物彼此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用途带进一步包括柔性织物带,所述硬质段埋入所述织物带内并且两个相邻硬质段之间具有间隔。
16.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段和第二硬质段具有细长形状。
1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段比所述第二硬质段长。
1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段比所述第二硬质段、第三硬质段和第四硬质段中的任何一个都长。
1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段中的一个比其他硬质段宽。
20.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是检测装置、信号输出装置或校准装置。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是万用表、遥控器或校准器。
22.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硬质段由塑料材料制成。
23.一种多用途带,该多用途带用于保持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硬质段和第二段, 其中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一端具有连接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硬质段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装置;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所述第二段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段具有能够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质段的附接机构。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多用途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是柔性段。
专利摘要本申请涉及一种多用途带,用于保持一种装置,包括第一硬质段和第二硬质段,其中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一端具有连接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硬质段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装置;所述第一硬质段的第二端可枢转地与所述第二硬质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硬质段具有能够附接至所述第一硬质段的附接机构。该多用途带可以被设置成以站立状态、环扣状态和/或吊挂状态等多种方式保持装置,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文档编号F16M13/04GK203099268SQ20122073466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7日
发明者史蒂夫·契克, 王辉, 李佩青, 康良 申请人:丹纳赫(上海)工业仪器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