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56310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防振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防振装置包括内筒(11)、从内筒的径向外侧围绕内筒(11)的外筒(12)和联接内筒(11)和外筒(12)的弹性体(13)。多个受压流体室(35、36)被布置于外筒(12)的内部,且包括通过第一限制通道(37)互连的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35)和通过第二限制通道连接于副流体室(28)的第二受压流体室(36),受压流体室(35、36)的壁的一部分由弹性体(13)形成,副流体室(28)中填充有流体。该对第一受压流体室(35)被布置成将内筒(11)夹在其间。第二受压流体室(36)在正交方向(C)上与内筒(11)平行配置,该正交方向垂直于内筒(11)的轴向和夹持方向(B),内筒(11)在夹持方向(B)上被夹在该对第一受压流体室(35)之间。内筒(11)沿着该对第一受压流体室(35)和第二受压流体室(36)的在所述轴向上的整个长度延设。
【专利说明】防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振装置,该防振装置例如应用于机动车辆或工业机械,从而吸收和减弱诸如发动机等振动产生部的振动。
[0002]本申请要求于2011年7月15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157004号的优先权,该优先权的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背景技术】
[0003]传统上,已知例如以下专利文献I所披露的防振装置。这种防振装置包括内筒、夕卜筒以及弹性体,内筒联接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吸收部中的一方,外筒从内筒的径向外侧围绕内筒且接合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吸收部中的另一方,弹性体接合于内筒和外筒。多个受压流体室布置于外筒内部,所述受压流体室填充有流体且流体室的壁的一部分由弹性体形成。这些受压流体室包括通过第一限制通道彼此连通的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还包括第二受压流体室,所述第二受压流体室通过第二限制通道与填充有流体的副流体室连通。
[0004]该对第一受压流体室被布置成将内筒夹在其间,且第二受压流体室与内筒的轴向平行布置。防振装置吸收或减弱轴向以及该对第一受压流体室夹着内筒的夹持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的振动。
[0005]引用列表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277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9]然而,在传统的防振装置中,难以长时间保持弹性体的性能。
[0010]考虑到这种情况做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长时间保持弹性体的性能的防振装置。
[0011]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手段。
[0013]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防振装置包括:内筒,所述内筒联接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吸收部中的一方;外筒,所述外筒从所述内筒的径向外侧围绕所述内筒,且所述外筒联接于所述振动产生部和所述振动吸收部中的另一方;以及弹性体,所述弹性体联接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此外,填充有流体的多个受压流体室被布置在所述外筒的内部,所述多个受压流体室的壁的一部分由所述弹性体形成。此外,所述受压流体室包括通过第一限制通道彼此连通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以及通过第二限制通道与副流体室连通的第二受压流体室,所述副流体室填充有流体。此外,所述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被布置成将所述内筒夹在所述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之间。此外,所述第二受压流体室在正交方向上与所述内筒平行配置,所述正交方向垂直于所述内筒的轴向和夹持方向,所述内筒在所述夹持方向上被夹在所述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之间。另外,所述内筒沿着所述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和所述第二受压流体室的在所述轴向上的整个长度延设。
[0014]在这种情况下,当在夹持方向上振动被输入到防振装置时,内筒和外筒在弹性体弹性变形的同时在夹持方向上相对移位。因此,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分别膨胀或收缩。流体流经第一限制通道,振动被吸收并减弱。
[0015]此外,当在正交方向上振动被输入到防振装置时,内筒和外筒在弹性体弹性变形的同时在正交方向上相对移位。因此,第二受压流体室膨胀或收缩。流体流经第二受压流体室和副流体室之间的第二限制通道,振动被吸收并减弱。
[0016]内筒沿着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和第二受压流体室的在所述轴向上的整个长度延伸。因此,当夹持方向上的振动和正交方向上的振动被输入到防振装置时,内筒和外筒在夹持方向上和正交方向上相对移位。因此,受压流体室能够在其轴向上的整个长度上大程度变形和膨胀或收缩。因此,易于在抑制弹性体的弹性变形量的同时大程度地使受压流体室膨胀或收缩。因此,能够抑制施加于弹性体的负荷,从而容易地长时间保持弹性体的性能。
[0017]此外,当从所述轴向上的前方观察防振装置时,外筒可形成为具有一对第一边部和一对第二边部的矩形形状,该对第一边部在夹持方向上延伸,该对第二边部在正交方向上延伸。
[0018]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外筒形成了上述结构,能够容易地区分夹持方向和正交方向。因此,能够改进防振装置的可操作性。
[0019]当所述防振装置被安装于车辆中的具有预定限制尺寸的空间中时,相比于具有圆形外筒的防振装置被安装于该空间中的情况,能够确保外筒的大的内部空间。因此,能够装配具有大体积的弹性体。因此,能够改进弹性特性。此外,能够提供具有大容积的流体室。因此,能够改进防振装置的衰减性能。换句话说,与圆形外筒相比,矩形外筒确保了大的内部空间,且具有能够被用于各种应用的空间。因此,能够改进设计防振装置的自由度,且能够应对车辆所需的预定尺寸。
[0020]此外,弹性体可包括在内筒的周向上将第一受压流体室和第二受压流体室分开的分隔部。另外,当从所述前方观察时,分隔部可在相对于夹持方向和正交方向都倾斜的方向上从外筒的角部延伸,以联接于内筒。
[0021]在这种情况下,当从前方观察时,分隔部在倾斜方向上从外筒的角部延伸,且联接于内筒。因此,相比于分隔部在夹持方向和正交方向上延伸的情况,分隔部可形成长尺寸。因此,当分隔部弹性变形时,能够将施加于分隔部的负荷分散至整个分隔部,且能够限制负荷局部集中于分隔部上。因此,能够容易地长时间保持分隔部的性能。
[0022]此外,与外筒的内周面和内筒的外周面中的一方联接的止动部布置于外筒的内部。当内筒和外筒在夹持方向上相对移位时,以及当内筒和外筒在正交方向上相对移位时,止动部可在另一侧接合于外筒的内周面和内筒的外周面中的一方,且限制额外移位。
[0023]在这种情况下,在内筒和外筒在夹持方向上相对移位时以及在内筒和外筒在正交方向上相对移位时,由于止动部在另一侧接合于外筒的内周面和内筒的外周面中的一方,限制了额外移位,因此,能够限制弹性体过度变形。因此,能够容易长时间地、可靠地保持弹性体的性能。
[0024]另外,由于止动部布置于外筒的内部,能够抑制防振装置由于设置止动部而变大。[0025]发明的效果
[0026]在根据本发明的防振装置中,能够容易地长时间保持弹性体的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的立体图。
[0028]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防振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29]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防振装置在一个方向及另一方向上的截面图。
[0030]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防振装置在一个方向及另一方向上的截面图。
[0031]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防振装置在轴向及一个方向上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此后,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
[0033]如图1和图2所示,防振装置10包括内筒11、外筒12以及弹性体13,所述内筒11联接到振动产生部和振动吸收部中的一方,所述外筒12从内筒11的径向外侧围绕内筒11且联接到振动产生部和振动吸收部中的另一方,弹性体13联接内筒11和外筒12。防振装置10填充有 作为流体的例如乙二醇、水或硅油等。防振装置10为所谓的流体填充型防振
装置。
[0034]内筒11是由诸如金属材料等硬质材料形成的。在内筒11的轴向A上延伸的插入构件(未示出)被插入内筒11内。振动产生部和振动吸收部中的一方经由该插入构件联接到内筒11。
[0035]此外,如图3所示,当从轴向A的前方观察防振装置10时,内筒11形成为具有一对对边IIa和Ilb的梯形形状,该对对边Ila和Ilb沿着与内筒11的轴线O垂直的正交平面(未示出)在一个方向(夹持方向)B上延伸。在示出的示例中,当从前方观察时,内筒11是沿着垂直于正交平面和一个方向B的另一方向(正交方向)C而形成的。内筒11形成为关于通过内筒11的轴线O的假想线L线对称,这被称为等腰梯形形状。
[0036]以下,在一个方向B上延伸的该对对边I Ia和Ilb中,长边Ila所在的一侧被称为上侧,且短边Ilb所在的一侧被称为下侧。
[0037]外筒12被配置成与内筒11同轴。当从前方观察时,外筒12形成为具有在一个方向B上延伸的一对第一边部12a和在另一方向C上延伸的一对第二边部12b的矩形形状。外筒12嵌合到支架构件(未示出)中,且振动产生部和振动吸收部中的另一方经由该支架构件联接到外筒12。.[0038]如图2所示,外筒12包括由诸如金属材料等硬质材料形成的外筒部15和内筒部16,且外筒12具有内筒部16嵌合到外筒部15中的双筒结构。外筒部15和内筒部16的轴向A上的尺寸彼此相等。一对环形凸缘部17通过一对环形凸缘部17的内周缘被分别联接到内筒部16的位于轴向A上的相反两端缘,该对环形凸缘部17具有与外筒部15相同的外径。环形凸缘部17限制了外筒部15和内筒部16之间的、在轴向A上的相对运动。
[0039]当从一个方向B上的一侧观察防振装置10时,内筒部16的指向一个方向B的部分分别形成有在轴向A及另一方向C上延伸的第一开口 18,每个第一开口 18均具有矩形形状。[0040]此外,如图3所示,内筒部16的从内筒11的下侧与内筒11相对的部分形成有第二开口 19。第二开口 19空间上与保持凹部21连接,该保持凹部21形成在外筒部15的内周面,且膜构件20保持于该保持凹部21中。如图2所示,当从另一方向C的上方观察防振装置10时,膜构件20由诸如橡胶材料等形成,且膜构件20被形成为在轴向A和一个方向B上延伸以具有矩形形状。通过嵌合到第二开口 19中的压板22来限制膜构件20从保持凹部21的内部分离。
[0041]此外,如图3所示,外筒部15的外周面形成有流体室凹部24,该流体室凹部24通过形成于外筒部15的底部的多个连通孔23且与保持凹部21连通。流体室凹部24在另一方向C上与保持凹部21平行设置。在示出的示例中,流体室凹部24位于保持凹部21的下方。此外,流体室凹部24通过大径部25和小径部26形成为台阶形状,该大径部25位于流体室凹部24的下侧,且朝向外筒部15的外周面开口,该小径部26位于流体室凹部24的上侦牝且具有比保持凹部21的内径大的内径。
[0042]流体室凹部24由隔膜构件27闭塞,因此形成了填充有流体且响应于流体压力的变化而膨胀或收缩的副流体室28。如图2所示,当从上方观察时,隔膜构件27通过在轴向A和一个方向B上延伸而形成为矩形形状。如图3所示,隔膜构件27被嵌合到流体室凹部24的大径部25中。此外,在隔膜构件27中,位于外周缘内侧的中央部分向上鼓起且布置于流体室凹部24的小径部26的内侧。隔膜构件27响应于副流体室28的流体压力的变化而变形。
[0043]在示出的示例中,外筒部15以如下方式构成:沿着在轴向A和一个方向B上延伸的分割平面(未示出),在一个方向B上将外筒部15分割成一对分割体29,该对分割体29彼此组合。
[0044]弹性体13例如由橡胶材料形成,且被硫化粘接于外筒12的内周面和内筒11的外周面。构成外筒12的内周面且未与弹性体13硫化粘接的部分由覆膜30覆盖,该覆膜30由与弹性体13相同的材料一体形成。
[0045]弹性体13包括配置于内筒11上方的主壁部31以及配置于内筒11下方的副壁部(分隔部)32。
[0046]主壁部31在一个方向B上延伸。内筒11的外周面从主壁部31的位于一个方向B上的中央部分的下侧联接于主壁部31的中央部分。主壁部31的位于一个方向B上的相反两端缘分别联接于构成外筒12的内周面且位于第一开口 18上方的部分。在示出的示例中,位于主壁部31的一个方向B上的中央部分外侧的主壁部31的相反两端部以比主壁部31的中央部分薄的厚度形成,且能够容易地承受弹性变形。
[0047]此外,止动部33连接于主壁部31,且以固定的量或更大的量限制内筒11和外筒12之间产生的一个方向B和另一方向C上的相对位移。止动部33布置于外筒12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动部33通过弹性体13的主壁部31连接于内筒11的外周面。使用与弹性体13相同的材料一体形成止动部33,且止动部33在一个方向B上延伸。止动部33的位于一个方向B上的中央部分从主壁部31的中央部分的上部连接于主壁部31的位于一个方向B上的中央部分。
[0048]在止动部33的位于一个方向B上的中央部分的上方,在止动部33的中央部分和外筒12的内周面之间设置上间隙G1。此外,一个方向B上的侧间隙G2分别设置于止动部33的位于一个方向B上的相反两端缘与外筒12的内周面之间。
[0049]一对副壁部32间隔开地设置于一个方向B上。从前方观察时,通过在相对于一个方向B和另一方向C都倾斜的方向上从外筒12的角部延伸来设置每个副壁部32。副壁部32联接于内筒11。在本实施方式中,副壁部32分别联合于外筒12的四个角部中的两个角部,其中该两个角部位于下侧。从底部到顶部,副壁部32在一个方向B上逐渐向内延伸。当从前方观察时,副壁部32分别联接于内筒11的连接一对对边Ila和Ilb的斜边11c。当从前方观察时,副壁部32分别在连接角部Ild上联接于主壁部31的位于一个方向B上的中央部分,每个连接角部Ild均连接长边Ila和斜边11c。通过与副壁部32相同的材料一体形成且覆盖短边Ilb的连接膜34 —体地联接两个副壁部32。
[0050]填充有流体且壁的一部分由弹性体13形成的多个受压流体室35、36被布置于外筒12内部。如图3、4所示,这些受压流体室35和36包括通过第一限制通道37彼此连通的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35,还包括通过第二限制通道38与副流体室28连通的第二受压流体室3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受压流体室35和第二受压流体室36通过弹性体13的副壁部32在内筒11的周向上分开。
[0051]如图3、5所不,该对第一受压流体室35在轴向A上延伸,且被布置成在一个方向B上将内筒11夹在其间。第一受压流体室35以如下方式形成:在主壁部31的位于一个方向B上的每个侧端与每个副壁部32之间形成的空间中,轴向A上的相反两端分别由一对第一闭塞壁39闭塞,该对第一闭塞壁39使用与主壁部31和副壁部32相同的材料一体形成。第一受压流体室35与第一开口 18连通。
[0052]如图3所示,一对第一限制通道37以分别与各个第一受压流体室35和副流体室28连通的方式被设置。此外,在示出的示例中,该对第一受压流体室35通过第一限制通道37和副流体室28彼此连通。
[0053]第一限制通道37的通道长度和通道截面面积被设定(调整)成使得第一限制通道37的共振频率为预定的频率。例如,预定的频率包括怠速振动频率(例如,频率在18Hz和30Hz之间,且振幅等于或小于±0.5mm)和比怠速振动频率小的抖振(shake vibration)频率(例如,频率等于或小于14Hz,且振幅大于±0.5mm)ο
[0054]第一限制通道37包括形成于外筒12的外周面中的第一周向槽40、使得第一周向槽40的一个周向端与第一受压流体室35彼此连通的第一受压连通部41以及使得第一周向槽40的另一周向端与副流体室28彼此连通的第一副连通部42。第一限制通道37以如下方式形成:这些组件的第一周向槽40的开口通过支架构件从外侧闭塞。
[0055]第一周向槽40的一个周向端和另一周向端分别位于第一受压流体室35和副流体室28的一个方向B上的外侧。第一受压连通部41和第一副连通部42在一个方向B上延伸。
[0056]如图4和5所示,第二受压流体室36在轴向A上延伸,且在另一方向C上与内筒11平行布置。第二受压流体室36以如下方式形成:在形成于一对副壁部32、内筒11和压板22之间的空间中,轴向A上的相反两端分别由一对第二闭塞壁43闭塞,该对第二闭塞壁43由与副壁部32和连接膜34相同的材料一体形成。如图4所示,第二受压流体室36配置在内筒11下方。第二受压流体室36和副流体室28与另一方向C平行配置,将保持凹部21夹在第二受压流体室36和副流体室28之间。[0057]第二限制通道38的通道长度和通道截面面积被设定(调整)成使得第二限制通道38的共振频率为预定的频率。
[0058]第二限制通道38包括形成于外筒12的外周面中的第二周向槽44、使得第二周向槽44的一个周向端与第二受压流体室36彼此连通的第二受压连通部45以及使得第二周向槽44的另一周向端与副流体室28彼此连通的第二副连通部46。第二限制通道38以如下方式形成:这些组件的第二周向槽44的开口通过支架构件从外侧闭塞。
[0059]第二周向槽44于外筒12的外周面中在周向上延伸,从而避开流体室凹部24。第二周向槽44的两个周向端被定位成在一个方向B上将流体室凹部24夹在其间。第二受压连通部45在一个方向B上从第二周向槽44的一个周向端向内延伸。接着,第二受压连通部45向上弯曲以向压板22开口,且通过通孔47与第二受压流体室36的内部连通,所述通孔47被设置成在另一方向C上穿过压板22。此外,第二副连通部46在一个方向B上延伸。
[0060]在示出的示例中,多个通孔47形成于压板22中。此外,一些通孔47使得第二受压流体室36和保持凹部21彼此连通。第二受压流体室36的流体压力的改变通过一些通孔47对膜构件20产生影响。
[0061]如图5所不,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筒11在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35以及第二受压流体室36的轴向A上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在图5的示例中,内筒11的位于轴向A上的相反两端缘在轴向A上从外筒12向外突出。第一闭塞壁39和第二闭塞壁43在轴向A上位于内筒11的位于轴向A上的相反两端缘以及外筒12的位于轴向A上的相反两端缘的内侧。
[0062]防振装置10是具有被安装成第二受压流体室36位于竖向上侧且副流体室28位于竖向下侧的结构的压缩型(直立型)防振装置。例如,当防振装置10被安装于机动车辆时,外筒12通过支架构架联接于作为振动产生部的发动机。此外,内筒11通过插入构件联接于作为振动吸收部的车体。在机动车辆中,在竖向上主振动容易地由发动机输入到车体,且在车体纵向或横向上次振动容易地从发动机输入到车体。例如,防振装置10以一个方向B与纵向或横向一致的方式被安装。因此,主振动在另一方向C上被输入,且次振动在一个方向B上被输入。
[0063]接着,将描述以此方式构成的防振装置10的作用。
[0064]首先,当从振动产生部输入主振动时,内筒11和外筒12在使得弹性体13弹性变形的同时在另一方向C上相对移位。
[0065]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由于内筒11和外筒12之间的相对移位以及副壁部32的弹性变形,第二受压流体室35膨胀或收缩。在如图4所示的第二受压流体室36和副流体室28之间,流体流经第二限制通道38的内部,且在第二限制通道38中产生流体柱共振(fluidcolumn resonance)。因此,具有与第二限制通道38的共振频率相同的频率的振动被吸收并减弱。由于内筒11在第二受压流体室36的轴向A上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因此第二受压流体室36在其轴向A上的整个长度上大程度变形,且膨胀或收缩。
[0066]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由于主壁部31和副壁部32的弹性变形,每个第一受压流体室35膨胀或收缩。在如图3所示的第一受压流体室35和副流体室28之间,流体流经第一限制通道37的内部,且在第一限制通道37中产生流体柱共振。因此,具有与第一限制通道37的共振频率相同的频率的振动被吸收并减弱。内筒11在第一受压流体室35的轴向A上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因此,第一受压流体室35在其轴向A上的整个长度上大程度变形,且膨胀或收缩。
[0067]当内筒11和外筒12在另一方向C上相对移位时,上间隙Gl变窄,此时止动部33与外筒12的内周面接合,且限制了内筒11和外筒12之间的额外相对移位。
[0068]此外,当从振动产生部输入次振动时,内筒11和外筒12在使得弹性体13弹性变形的同时在一个方向B上相对移位。因此,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35分别膨胀或收缩。流体流经第一受压流体室35和副流体室28之间的第一限制通道37的内部,且在第一限制通道37中产生流体柱振动。此外,具有与第一限制通道37的共振频率相同的频率的振动被吸收并减弱。内筒11在第一受压流体室35的轴向A上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因此,第一受压流体室35在其轴向A上的整个长度上大程度变形,且膨胀或收缩。
[0069]以这种方式,当内筒11和外筒12在一个方向B上相对移位时,侧间隙G2变窄,此时止动部33与外筒12的内周面接合,且限制了内筒11和外筒12之间的额外的相对移位。
[0070]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0中,内筒11在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35以及第二受压流体室36的轴向A上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因此,当一个方向B和另一方向C上的振动被输入至防振装置10时,内筒11和外筒12在一个方向B和另一方向C上相对移位。因此,受压流体室35和36可在其轴向A上的整个长度上大程度变形和膨胀或收缩。因此,能够在抑制弹性体13的弹性变形量的同时容易地使受压流体室35和36大程度地膨胀或收缩,且能够抑制施加于弹性体13的负荷以容易地长时间保持弹性体13的性能。
[0071]此外,当从前方观察时,外筒12形成为具有第一边部12a和第二边部12b的矩形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区分一个方向B和另一方向C,能够提高防振装置10的可操作性。
[0072]此外,当该防振装置被安装于车辆中的具有预定限制尺寸的空间中时,相比于具有圆形外筒的防振装置被安装于该空间的情况,能够确保外筒的大的内部空间。因此,能够装配具有大体积的弹性体。因此能够改进弹性特性。此外,能够设置具有高容量的流体室。因此,能够改进防振装置的衰减性能。也就是说,与圆形外筒相比,矩形外筒确保了大的内部空间,且具有能够用于不同应用的空间。因此,能够提高设计防振装置的自由度,且能够应对车辆类型所需要的预定尺寸。
[0073]此外,当从前方观察时,副壁部32在倾斜方向上从外筒12的角部延伸,且联接于内筒11。因此,与副壁部32在一个方向B和另一方向C上延伸的情况相比,副壁部32能够形成长尺寸。因此当副壁部32弹性变形时,能够将施加于副壁部32的负荷分散到整个副壁部32,且能够限制负荷局部集中于副壁部32上。因此,能够容易地长时间保持副壁部32的性能。
[0074]此外,当内筒11和外筒12在一个方向B上相对移位时和当内筒11和外筒12在另一方向C上相对移位时,止动部33与外筒12的内周面接合,且限制了额外的移位。因此,能够限制弹性体13过度变形,且能够容易长时间地、可靠地保持弹性体13的性能。
[0075]此外,由于止动部33布置于外筒12内侧,能够限制防振装置10由于设置止动部33而变大。
[0076]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以各种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修改。
[0077]例如,环形凸缘部17、膜构件20、保持凹部21、压板22、连通孔23、覆膜30、止动部33和连接膜34可被省略。[0078]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外筒12被构造成使得内筒部16嵌合于外筒部15中。不限于此,例如,外筒12可由一个筒状构件构成。
[0079]此外,在实施方式中,止动部33被构造成通过弹性体12联接于内筒11的外周面。然而,不限于此,止动部33可不通过弹性体13而直接联接于内筒11的外后面。
[0080]此外,在实施方式中,止动部33联接于内筒11的外周面。不限于此,止动部33可联接于外筒12的内周面,且可与内筒11的外周面接合,从而在内筒11和外筒12在一个方向B上相对移位时和在内筒11和外筒12在另一方向C上相对移位时限制额外的移位。 [0081]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当从前方观察时,副壁部32在相对于一个方向B和另一方向C倾斜的方向上从外筒12的角部延伸,且联接于内筒11。不限于此,例如,副壁部32可在一个方向B和另一方向C上延伸。
[0082]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当从前方观察时,外筒12形成为矩形形状。不限于此,例如,外筒12可形成为椭圆形状或形成为圆形形状。
[0083]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当从前方观察时,内筒11形成为梯形形状。不限于此,例如内筒11可形成为椭圆形状或形成为圆形形状。
[0084]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外筒12和内筒11同轴配置。不限于此,例如外筒12的轴线和内筒11的轴向可彼此错开。
[0085]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35通过第一限制通道37和副流体室28彼此连通。不限于此,例如,该对第一受压流体室35可仅通过第一限制通道37而不通过副流体室28互连。
[0086]此外,在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作为压缩型防振装置的防振装置10。防振装置可以是以第二受压流体室36位于竖向下侧且副流体室28位于竖向上侧的方式安装的悬挂的防振
>j-U ρ?α装直。
[0087]此外,根据本方面的防振装置10不限于车辆的发动机支架。防振装置10还可以被应用于除了发动机支架的组件。例如,防振装置还可以被应用于安装于施工机械的发电机的支架,或应用于安装于工厂中的机械的支架。
[0088]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组件可利用已知的组件适当地替换,另外,这些组件可适当地与上述的修改例组合。
[0089]产业h的可利用件
[0090]根据本发明,能获得能够容易地长时间保持弹性体的性能的防振装置。
[0091]附图标记列表
[0092]10:防振装置
[0093]11:内筒
[0094]12:外筒
[0095]13:弹性体
[0096]15:外筒部
[0097]16:内筒部
[0098]28:副流体室
[0099]32:副壁部(分隔部)
[0100]35:第一受压流体室[0101]36:第二受压流体室
[0102]37:第一限制通道
[0103]38:第二限制通道
[0104]A:轴向
[0105]B: 一个方向(夹持方向)
[0106]C:另一方向(正交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振装置,其包括: 内筒,所述内筒联接于振动产生部和振动吸收部中的一方; 外筒,所述外筒从所述内筒的径向外侧围绕所述内筒,且所述外筒联接于所述振动产生部和所述振动吸收部中的另一方;和 弹性体,所述弹性体联接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 其中,填充有流体的多个受压流体室被布置在所述外筒的内部,所述多个受压流体室的壁的一部分由所述弹性体形成, 所述受压流体室包括通过第一限制通道彼此连通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以及通过第二限制通道与副流体室连通的第二受压流体室,所述副流体室填充有流体, 所述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被布置成将所述内筒夹在所述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之间,所述第二受压流体室在正交方向上与所述内筒平行配置,所述正交方向垂直于所述内筒的轴向和夹持方向,所述内筒在所述夹持方向上被夹在所述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之间,所述内筒沿着所述一对第一受压流体室和所述第二受压流体室的在所述轴向上的整个长度延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当从所述轴向上的前方观察所述防振装置时,所述外筒形成为具有一对第一边部和一对第二边部的矩形形状,所述一对第一边部在所述夹持方向上延伸,所述一对第二边部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包括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在所述内筒的周向上将所述第一受压流体室和所述第二受压流体室分开; 当从所述前方观察时,所述分隔部在相对于所述夹持方向和所述正交方向都倾斜的方向上从所述外筒的角部延伸,以联接于所述内筒。
【文档编号】F16F13/18GK103703271SQ201280034445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5日
【发明者】小岛宏 申请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