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挡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64276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换挡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换挡装置,能够在第一移动路径与第二移动路径的连通方向上小型化。在换挡杆装置(10)中,当换挡杆(18)沿手动变速孔(26B)转动时,换挡杆(18)的第一卡合部(20)或者第二卡合部(22)插入于强度门(24)的第一卡止孔(28)或者第二卡止孔(30),换挡杆的向自动变速孔(26A)侧的转动被卡止。这里,在换挡杆中,在支承体(18B)的车辆前侧以及车辆后侧配置有第一卡合部以及第二卡合部。因此,能够抑制换挡杆由于第一卡合部以及第二卡合部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大型化,且能够使换挡杆的向车辆左右方向的转动范围变小,从而能够使换挡杆装置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小型化。
【专利说明】换挡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通过换挡部件移动来变更换挡位置的换挡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下述专利文献I记载的换挡杆装置中,杆贯通壁的自动变速用换挡路径与手动变速用换挡路径在选挡方向上连通,换挡杆能够在自动变速用换挡路径和手动变速用换挡路径之间移动。并且,当换挡杆在手动变速用换挡路径移动时,通过换挡杆的卡合爪部与杆贯通壁的卡合突部卡合,因而换挡杆的朝向自动变速用换挡路一侧的移动被卡止。
[0003]然而,在该换挡杆装置中,在换挡杆的选挡方向一侧配置有卡合爪部。因此,换挡杆由于卡合爪部而在选挡方向上大型化,所以换挡杆的朝向选挡方向的移动范围变大,从而换挡杆装置在选挡方向上大型化。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559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在第一移动路径与第二移动路径的连通方向上能够小型化的换挡装置。
[0006]技术方案I记载的换挡装置具备:换挡部件,其通过在连通方向上连通的第一移动路径和第二移动路径上移动来变更换挡位置;卡合部,其设置于上述换挡部件,且在上述换挡部件的上述第一移动路径延伸侧配置或者开口 ;以及卡止部,当在上述换挡部件在上述第一移动路径上移动时,该卡止部与上述卡合部卡合而使上述换挡部件的朝向上述第二移动路径一侧的移动被卡止。
[0007]根据技术方案I记载的换挡装置,技术方案2记载的换挡装置中,在上述换挡部件的连通方向侧配置上述卡合部。
[0008]根据技术方案I或者技术方案2记载的换挡装置,技术方案3记载的换挡装置中,具备引导部,其设置于上述卡合部以及上述卡止部的至少一方,且引导上述卡合部对上述卡止部的卡合。
[0009]根据技术方案I?技术方案3任一项记载的换挡装置,技术方案4记载的换挡装置中,具备限制部,其设置于上述卡合部以及上述卡止部的至少一方,且限制上述卡合部与上述卡止部的卡合的解除。
[0010]在技术方案I记载的换挡装置中,通过第一移动路径和第二移动路径在连通方向上连通,且换挡部件在第一移动路径和第二移动路径上移动,来变更换挡位置。并且,换挡部件在第一移动路径上移动时,换挡部件的卡合部与卡止部卡合,从而换挡部件的朝向第二移动路径侧的移动被卡止。
[0011]这里,在换挡部件的第一移动路径延伸侧配置有或者开口有卡合部。因此,换挡部件通过卡合部能够抑制在连通方向上大型化,且能够使换挡部件的朝向连通方向的移动范围变小,从而能够使换挡装置在连通方向上小型化。[0012]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换挡装置中,卡合部配置于换挡部件的连通方向侧。因此,换挡部件为了配置卡合部而向连通方向侧突出,所以换挡部件向连通方向的移动被该突出部分的卡止而卡止,因而能够使在换挡部件的第一移动路径与第二移动路径之间的移动量变小。
[0013]在技术方案3记载的换挡装置中,设置于卡合部以及卡止部的至少一方的引导部引导卡合部对卡止部的卡合。因此,卡合部能够容易地与卡止部卡合。
[0014]在技术方案4记载的换挡装置中,设置于卡合部以及卡止部的至少一方的限制部限制卡合部与卡止部的卡合的解除。因此,能够良好地卡止在第一移动路径移动的换挡部件向第二移动路径侧的移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的从车辆左斜后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0016]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的强度门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0017]图3的(A)以及(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的强度门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A)图表示换挡杆配置于“M”位置时,(B)图表示换挡杆转动至“ + ”位置以及“一”位置时。
[0018]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的强度门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0019]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的强度门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10...换挡杆装置(换挡装置);18...换挡杆(换挡部件);20...第一卡合部(卡合部);22...第二卡合部(卡合部);26A...自动变速孔(第二移动路径);26B...手动变速孔(第一移动路径);28...第—^止孔(卡止部);30...第二卡止孔(卡止部);50...换挡杆装置(换挡装置);52...第一突部(限制部);52A...第一倾斜面(引导部);54...第二突部(限制部);54A...第二倾斜面(引导部);56...第一突起(限制部);56A...第一引导面(引导部);58...第二突起(限制部);58A...第二引导面(引导部);80...换挡杆装置(换挡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2]第一实施方式
[0023]图1用从车辆左斜后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的换挡杆装置10。此外,在附图中,用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用箭头RH表示车辆右方,用箭头UP表示上方。
[0024]本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10是所谓的地板式装置,设置于作为车身侧的车室的地板部(地板)。
[0025]如图1所示,换挡杆装置10具备作为支承部件的大致长方体形箱状的壳体12,壳体12固定于车室的地板部,并且上表面开口。[0026]在壳体12内的下端设置有作为第一轴的圆轴状的换挡轴14,对于换挡轴14而言,配置为轴向与车辆左右方向(车宽度方向)平行,并且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壳体12的车辆右侧壁以及车辆左侧壁。在换挡轴14上能够旋转地支承有作为第二轴的圆轴状的选择轴16,选择轴16的轴向沿换挡轴14的径向(例如车辆前后方向)配置。
[0027]在选择轴16支承有换挡杆18的下端,换挡杆18自如地以换挡轴14为中心轴而朝向车辆前后方向(换挡方向)进行转动(移动)操作,并且自如地以选择轴16为中心轴而朝向车辆左右方向(选挡方向)进行转动(移动)操作。
[0028]在换挡杆18的上侧部分,设置有金属制的圆筒状的杆18A,杆18A的轴向沿换挡杆18的转动径向配置。在换挡杆18的下侧部分设置有树脂制的支承体18B,支承体18B被选择轴16支承。在支承体18B嵌入成型并固定有杆18A,支承体18B的上端相对于杆18A向车辆前后方向两侧以及车辆左右方向两侧突出。
[0029]在支承体18B的上端,在车辆右侧部分,一体地形成有作为卡合部的长方体状的第一卡合部20以及第二卡合部22,第一卡合部20从支承体18B向车辆前侧突出,并且第二卡合部22从支承体18B向车辆后侧突出。第一卡合部20以及第二卡合部22的突出中心轴线相对于支承体18B上端的左右方向中央以及杆18A的中心轴线配置于车辆右侧(第一卡合部20以及第二卡合部22的车辆左侧端也可以相对于杆18A的车辆右侧端配置于车辆右侧),第一卡合部20以及第二卡合部22的车辆右侧面构成支承体18B上端的车辆右侧面。
[0030]在壳体12内的上端,固定有作为卡止部件的大致矩形板状的强度门24,强度门24覆盖壳体12的上表面开口。
[0031]如图2所示,在强度门24上贯通形成有俯视L字状的换挡孔26,在换挡孔26插通(贯通)有换挡杆18的支承体18B上端。由此,换挡杆18在支承体18B上端被换挡孔26引导并能够转动。
[0032]在换挡孔26的车辆左侧部分,设置有作为第二移动路径的自动变速孔26A,自动变速孔26A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换挡孔26的车辆右侧部分设置有作为第一移动路径的手动变速孔26B,手动变速孔26B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手动变速孔26B配置于自动变速孔26A的车辆后侧部的车辆右侧,手动变速孔26B的车辆前后方向整体与自动变速孔26A的车辆后侧部在车辆左右方向(连通方向)直接连通。
[0033]在强度门24上贯通形成有作为卡止部的俯视呈矩形形状的第一卡止孔28以及第二卡止孔30,第一卡止孔28以及第二卡止孔30分别配置于手动变速孔26B的车辆前侧以及车辆后侧。第一卡止孔28以及第二卡止孔30与手动变速孔26B连通,并且第一卡止孔28以及第二卡止孔30的车辆右侧面与手动变速孔26B的车辆右侧面为一个面。
[0034]在换挡杆18 (支承体18B上端)沿自动变速孔26A转动时,换挡杆18的换挡位置从车辆前侧向车辆后侧按顺序变更为“P”位置(驻车挡位)、“R”位置(倒车挡位)、“N”位置(空挡挡位)、图2所示的“D”位置(驱动挡位)。并且,换挡杆18 (支承体18B上端)从自动变速孔26A转动到手动变速孔26B后沿手动变速孔26B转动时,换挡杆18的换挡位置从车辆前侧向车辆后侧按顺序变更为图3的(B)中实线所示的“ + ”位置(加挡位)、图3 (A)所示的“M”位置(手动挡位,顺序挡位)、图3的(B)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一”位置(减挡位)。
[0035]在换挡杆18的换挡位置从“M”位置变更为“ + ”位置时,换挡杆18的第一卡合部20插入(卡合)于强度门24的第一卡止孔28。换挡杆18的换挡位置从“M”位置变更为“一”位置时,换挡杆18的第二卡合部22插入(卡合)强度门24的第二卡止孔30。
[0036]换挡杆18的从自动变速孔26A到手动变速孔26B的向车辆右侧的转动,通过换挡杆18的支承体18B上端(包含第一卡合部20以及第二卡合部22)的车辆右侧面与手动变速孔26B的车辆右侧的外周面卡止而卡止。换挡杆18的从手动变速孔26B到自动变速孔26A的向车辆左侧的转动,通过换挡杆18的支承体18B上端的车辆左侧面与自动变速孔26A的车辆左侧的外周面卡止而卡止。
[0037]换挡杆18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省略图示)联动。在换挡杆18的换挡位置变更为“P”位置、“R”位置、“N”位置、“D”位置时,自动变速器的换挡范围分别变更为“P”范围(驻车范围)、“R”范围(倒档范围)、“N”范围(空挡范围)、“D”范围(驱动范围)。并且,在换挡杆18的换挡位置变更为“M”位置时,自动变速器的换挡范围变更为“M”范围(手动范围、顺序范围),之后,通过换挡杆18的换挡位置从“M”位置变更为“ + ”位置,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挡一挡一挡地上升,并且通过换挡杆18的换挡位置从“M”位置变为“一”位置,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挡一挡一挡下降。
[0038]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0039]在以上的结构的换挡杆装置10中,在强度门24的换挡孔26设置有自动变速孔26A以及手动变速孔26B,且通过换挡杆18沿自动变速孔26A转动,换挡杆18的换挡位置变更为“P”位置、“R”位置、“N”位置、“D”位置。并且,通过换挡杆18从自动变速孔26A转动至手动变速孔26B而沿手动变速孔26B转动,换挡杆18的换挡位置变更为“M”位置、“ + ”位置以及“一”位置。
[0040]另外,换挡杆18的换挡位置从“M”位置变更为“ + ”位置时,换挡杆18的第一卡合部20插入于强度门24的第一卡止孔28。并且,在换挡杆18的换挡位置从“M”位置变更为“一”位置时,换挡杆18的第二卡合部22插入于强度门24的第二卡止孔30。因此,在换挡杆18沿手动变速孔26B转动时,由于第一卡合部20插入第一卡止孔28或者第二卡合部22插入第二卡止孔30,所以换挡杆18向自动变速孔26A侧的转动被卡止。
[0041 ] 这里,在换挡杆18中,在支承体18B的车辆前侧以及车辆后侧(手动变速孔26B延伸侧)配置有第一卡合部20以及第二卡合部22。因此,换挡杆18能够通过第一卡合部20以及第二卡合部22抑制车辆左右方向的大型化,且能够使向换挡杆18的车辆左右方向的转动范围变小,从而能够使换挡杆装置10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小型化。
[0042]并且,在换挡杆18中,在杆18A的车辆右侧配置有第一卡合部20以及第二卡合部22,支承体18B为了配置第一卡合部20以及第二卡合部22,相对于杆18A向车辆右侧突出。因此,支承体18B的该突出部分(包括第一卡合部20以及第二卡合部22)卡止于手动变速孔26B的车辆右侧的外周面,由于换挡杆18从自动变速孔26A到手动变速孔26B的向车辆右侧的转动被卡止,所以能够使换挡杆18在自动变速孔26A与手动变速孔26B之间的转动量(转动角度)变小。由此,换挡杆18在自动变速孔26A与手动变速孔26B之间能够容易地转动,且能够使换挡杆18在自动变速孔26A配置状态(自动变速模式)和手动变速孔26B配置状态(手动变速模式、顺序变速模式)中容易地切换。
[0043]第二实施方式
[0044]图4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的换挡杆装置50的强度门24。
[0045]本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50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几乎相同的结构,但是在以下的方面不同。
[0046]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50中,在换挡杆18的第一^^合部20上,在车辆左侧面的车辆前侧端,一体地设置有作为限制部的三角形柱状的第一突部52,第一突部52从第一卡合部20向车辆左侧突出。第一突部52的车辆前侧面为作为引导部的第一倾斜面52A,第一倾斜面52A随着朝向车辆前侧沿朝着车辆右侧的方向倾斜。
[0047]在换挡杆18的第二卡合部22,在车辆左侧面的车辆后侧端,一体地设置有作为限制部的三角形柱状的第二突部54,第二突部54从第二卡合部22向车辆左侧突出。第二突部54的车辆后侧面为作为引导部的第二倾斜面54A,第二倾斜面54A随着朝向车辆后侧沿朝向车辆右侧的方向倾斜。
[0048]在强度门24的第一卡止孔28,在车辆左侧面的车辆后侧端,一体地设置有作为限制部的三角形柱状的第一突起56,第一突起56从第一卡止孔28的车辆左侧面向车辆右侧突出。第一突起56的车辆后侧面为作为引导部的第一引导面56A,第一引导面56A随着朝向车辆前侧沿朝向车辆右侧的方向倾斜。
[0049]在强度门24的第二卡止孔30,在车辆左侧面的车辆前侧端,一体地设置有作为限制部的三角形柱状的第二突起58,第二突起58从第二卡止孔30的车辆左侧面向车辆右侧突出。第二突起58的车辆前侧面为作为引导部的第二引导面58A,第二引导面58A随着朝向车辆后侧沿朝向车辆右侧的方向倾斜。
[0050]这里,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0051]并且,当换挡杆18的换挡位置从“M”位置变更为“ + ”位置而换挡杆18的第一卡合部20插入于强度门24的第一卡止孔28时,第一卡合部20的第一突部52的第一倾斜面52A在第一卡止孔28中的第一突起56的第一引导面56A上滑动,从而引导第一卡合部20向第—^止孔28的插入。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合部20插入于第—^止孔28。
[0052]并且,当换挡杆18的换挡位置从“M”位置变更为“一”位置而换挡杆18的第二卡合部22插入于强度门24的第二卡止孔30时,第二卡合部22的第二突部54的第二倾斜面54A在第二卡止孔30中的第二突起58的第二引导面58A上滑动,从而引导第二卡合部22向第二卡止孔30的插入。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二卡合部22插入第二卡止孔30。
[0053]这样,因为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卡合部20插入第一卡止孔28,并且能够容易地将第二卡合部22插入第二卡止孔30,所以能够容易地将沿手动变速孔26B转动的换挡杆18的向自动变速孔26A侧的转动卡止。
[0054]另外,当换挡杆18的第一卡合部20插入于强度门24的第一卡止孔28时,通过第一卡止孔28的第一突起56与第一卡合部20的车辆左侧面(特别是第一突部52)卡合,能够限制第—^合部20向第—^止孔28的插入被解除。
[0055]并且,在换挡杆18的第二卡合部22插入于强度门24的第二卡止孔30时,通过第二卡止孔30的第二突起58与第二卡合部22的车辆左侧面(特别是第二突部54)卡合,能够限制第二卡合部22向第二卡止孔30的插入被解除。
[0056]这样,因为能够限制第一卡合部20向第一卡止孔28的插入被解除,并且能够限制第二卡合部22向第二卡止孔30的插入被解除,所以能够良好地卡止沿手动变速孔26B转动的换挡杆18的向自动变速孔26A侧的转动。
[005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 ^合部20设置第一突部52,并且在第 ^止孔28设置第一突起56。然而,也可以仅设置第一突部52以及第一突起56中的一方。
[0058]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卡合部22设置第二突部54,并且在第二卡止孔30设置第二突起58。然而,也可以仅设置第二突部54以及第二突起58中的一方。
[0059]第三实施方式
[0060]在图5中,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的换挡杆装置80的强度门24。
[0061]本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80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几乎相同的结构,但是在以下的方面不同。
[0062]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80中,换挡杆18的第一^^合部20以及第二卡合部22成为金属制(例如铁制)且圆柱状,将基端部嵌入成型而固定于支承体18B,第一卡合部20以及第二卡合部22分别从支承体18B向车辆前侧以及车辆后侧突出。第一卡合部20以及第二卡合部22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支承体18B上端的左右方向中央以及杆18A的中心轴线配置于车辆右侧(第一卡合部20以及第二卡合部22的车辆左侧端也可以相对于杆18A的车辆右侧端配置于车辆右侧),第一卡合部20以及第二卡合部22的车辆右侧端配置于支承体18B上端的车辆右侧面的车辆左侧附近。
[0063]强度门24的第一卡止孔28以及第二卡止孔30形成为圆柱状,分别从手动变速孔26B向车辆前侧以及车辆后侧延伸,第一卡止孔28以及第二卡止孔30的车辆右侧端配置于手动变速孔26B的车辆右侧面的车·辆左侧附近。
[0064]这里,当换挡杆18的换挡位置从“M”位置变更为“ + ”位置时,换挡杆18的第一卡合部20插入强度门24的第一卡止孔28。并且,换挡杆18的换挡位置从“M”位置变更为“一”位置时,换挡杆18的第二卡合部22插入强度门24的第二卡止孔30。
[0065]因此,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006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部52、第一突起56、第二突部54以及第二突起58的至少一个。
[0067]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换挡杆18的支承体18B上设置了卡合部(第一卡合部20以及第二卡合部22)。然而,也可以在换挡杆18的杆18A上设置卡合部。
[0068]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换挡杆18上设置突状的卡合部(第一卡合部20以及第二卡合部22),并且在强度门24上设置了孔状的卡止部(第一卡止孔28以及第二卡止孔30)。然而,也可以在换挡杆18上设置孔状的卡合部,并且在强度门24上设置突状的卡止部。在该情况下,孔状的卡合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从换挡杆18开口,并且突状的卡止部从手动变速孔26B的外周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突出。
[0069]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将换挡杆装置10、50、80设为自动变速孔26A仅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谓直线式的装置。然而,也可以将换挡杆装置10、50、80设为自动变速孔26A沿车辆前后方向以及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所谓门型的装置。
[0070]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换挡杆18沿手动变速孔26B转动时,换挡杆18的换挡位置从车辆前侧向车辆后侧按顺序变更为“ + ”位置、“M”位置、“一”位置。然而,在换挡杆18沿手动变速孔26B转动时,换挡杆18的换挡位置也可以从车辆前侧向车辆后侧按顺序变更为“ 一 ”位置、“M”位置、“ + ”位置。
[0071]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车辆为右舵车,在换挡孔26中的自动变速孔26A的车辆右侧配置有手动变速孔26B。然而,在车辆为左舵车的情况下,换挡杆装置10、50、80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反转,例如在换挡孔26中的自动变速孔26A的车辆左侧配置有手动变速孔26B。
[0072]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将换挡杆装置10、50、80设为地板式的并设置于车室的地板部。然而,也可以将换挡杆装置10、50、80设置于车辆的转向柱、仪表板。
【权利要求】
1.一种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换挡部件,其通过在连通方向上连通的第一移动路径和第二移动路径上移动来变更换挡位置; 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换挡部件,且在所述换挡部件的所述第一移动路径延伸侧配置或者开口 ; 以及卡止部,当所述换挡部件在所述第一移动路径移动时,该卡止部与所述卡合部卡合而使所述换挡部件朝向所述第二移动路径侧的移动被卡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换挡部件的连通方向侧配置所述卡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引导部,其设置于所述卡合部以及所述卡止部的至少一方,且引导所述卡合部对所述卡止部的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限制部,其设置于所述卡合部以及所述卡止部的至少一方,且限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卡止部的卡合的解除。
【文档编号】F16H59/02GK103851175SQ201310611411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9日
【发明者】加藤政史, 加古健一, 森勇人, 中西谦二, 樋口怜士, 岩崎佳史, 后藤健太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