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及集中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79227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及集中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包括壳体、泵体、排油部件、堵头、大弹簧、大柱塞、小柱塞、小弹簧,泵体一端连接排油部件,用于排出废油脂,另一端连接堵头,用于与压力系统连接;壳体连接有连接接头;大柱塞设置在泵体内靠近堵头一端,大弹簧一端与大柱塞连接,另一端与泵体固定在一起;小柱塞设置在泵体内靠近排油部件的一端,小弹簧一端与小柱塞相连,另一端同排油部件连在一起,大柱塞、小柱塞和泵体之间形成一个腔体。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采用该装置的集中润滑系统。本实用新型非常适合对设备维护要求高、维护不方便的润滑系统,可以和单线润滑系统一起使用,废油脂的回收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专利说明】一种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及集中润滑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设备润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和集中润滑系统,用于单线和递进式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所有回转支撑轴承的集中润滑都是消耗型的,新油脂加入润滑部位后,废旧油脂被挤出,随意滴落废弃,不能回收,对设备和作业环境污染严重。这种被动式排油,不能确定轴承加多少油脂,相应的排除多少油脂。轴承内加注过多的油脂,不但使轴承的摩擦转矩增大,而且轴承温升直线提高,对轴承运转特别不利,寿命直线下降。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为了满足对轴承润滑维护的需要(特别是对设备维护要求比较高的工程机械,风力发电等设备),采用主动吸油的方式,在集中润滑系统对轴承加注多少油脂,相应的在出油口吸收多少废油脂,以此来保证对轴承的润滑维护。
[0004]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集中润滑系统和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被动排油的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润滑保养效果不好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方案:
[0006]一种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包括壳体、泵体、排油部件、堵头、大弹簧、大柱塞、小柱塞、小弹簧,泵体一端连接排油部件,用于排出废油脂,另一端连接堵头,用于与压力系统连接;泵体外的壳体上具有连接接口,连接有连接接头;大柱塞设置在泵体内靠近堵头一端,大弹簧一端与大柱塞连接,另一端与泵体固定在一起;小柱塞设置在泵体内靠近排油部件的一端,小弹簧一端与小柱塞相连,另一端同排油部件连在一起,大柱塞、小柱塞和泵体之间形成一个腔体。
[0007]其中,所述排油部件包括出口接头、单向阀和液压接头,单向阀设置在出口接头内,单向阀上设置液压接头。单向阀由钢球和锥弹簧组成。
[0008]其中,壳体和泵体之间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
[0009]其中,大弹簧一端通过弹簧挡圈与大柱塞连接。
[0010]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集中润滑系统,包括压力系统、主动力油管、废油容器以及上述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其中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用液压管接头和密封安装在回转轴承的出油口,均匀布置。
[0011]其中,主动力油管的一端连接压力系统,另一端连接堵头端的液压接头,用于给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提供动力,排油部件一端的液压接头连接废油脂回收管路,废油脂回收管路连接到废油容器。
[0012]其中,压力系统包括电动润滑泵、可调压力开关、电磁阀、安全阀、泄压管路和管路附件。
[0013]本实用新型非常适合对设备维护要求高、维护不方便的润滑系统,可以和单线润滑系统一起使用,废油脂的回收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集中润滑系统和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0015]图2: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的剖视图;
[0016]图3: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油脂收集示意图;
[0017]图4: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废油脂排出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电动润滑泵,2.可调压力开关,3.电磁阀,
[0020]4.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5.废油容器,6.安全阀,
[0021]7.主动力油管,8.泄压管路,9.废油脂回收管路,
[0022]10.连接接头,11.轴用挡圈,12.泵体,
[0023]13.液压接头,14.堵头,15.弹黃挡圈,
[0024]16.密封圈,17.大弹簧,18.大柱塞,
[0025]19.小柱塞,20.小弹簧,21.钢球,
[0026]22.出口接头;23.锥弹簧,24.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说明。
[0028]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4包括如下部件:壳体24、连接接头10、轴用挡圈11、泵体12、液压接头13、堵头14、弹簧挡圈15、密封圈16、大弹簧17、大柱塞18、小柱塞19、小弹簧20、钢球21、出口接头22、锥弹簧23。泵体12 —端接有出口接头22,另一端接有堵头14,泵体12的外部壳体24上连接有连接接头10 ;大柱塞18设置在泵体内靠近堵头14 一端,大弹簧17 —端通过弹簧挡圈15与大柱塞18连接,另一端与泵体12固定在一起;小柱塞设直在栗体12内罪近出口接头22 —端,小弹黃20 —端与小柱塞19相连,另一端同出口接头22连在一起,大柱塞18、小柱塞19和泵体12之间形成一个腔体。出口接头22内有钢球21和锥弹簧23组成的单向阀,单向阀上设置有液压接头13。壳体24和泵体12之间通过密封圈16进行密封。
[0029]如图1所示,集中润滑系统包括电动润滑泵1、可调压力开关2、电磁阀3、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4、废油容器5、安全阀6、主动力油管7、泄压管路8和管路附件等。各部件用液压管接头相连接和密封,主动力油管7采用高压油管,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4用液压管接头和密封安装在回转轴承的出油口,均匀布置。电动润滑泵I提供压力,堵头14端的液压接头13连接主动力油管7用于给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4提供动力。出口接头22 —端的液压接头13连接废油脂回收管路9,废油脂回收管路9连接到废油容器。
[0030]集中润滑系统处于泄压状态时,如图3所示,大柱塞18和小柱塞19都在弹簧的作用下,向右移动,回位,大小柱塞堵住进出口,在大柱塞18和小柱塞19之间形成真空腔室,真空腔室与连接接头10连通,将回转轴承的废油脂吸入到真空腔室。
[0031]当需要排出废油脂时,集中润滑系统加压,电动润滑泵I通过主动力油管7给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4压力,如图4所示,压力油通过液压接头13和堵头14使大柱塞18向左运动,也使小柱塞19向左运动,从而使真空腔室与出口接头22之间形成通路,将上一次循环吸入的废油脂通过小柱塞19和出口接头22排到废油脂回收管路9和废油容器5内;出口接头22内的锥弹簧23和钢球21共同组成单向阀,确保废油脂单向流动,不能倒流回到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4内。当系统的压力达到设定的压力时,可调压力开关2动作,使电磁阀3打开,主动力油管7内的油通过泄压管路8,回流到电动润滑泵I内,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4内的大柱塞18在弹簧17的作用下,向右移动,回位,在大柱塞18和小柱塞19之间形成真空腔室,完成一次循环,可再次吸入回转轴承的废油脂。
[0032]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实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包括壳体(24)、泵体(12)、排油部件、堵头(14)、大弹簧(17)、大柱塞(18)、小柱塞(19)、小弹簧(20),其特征在于:泵体(12)—端连接排油部件,用于排出废油脂,另一端连接堵头(14),用于与压力系统连接;泵体(12)外的壳体(24)上具有连接接口,连接有连接接头(10);大柱塞(18)设置在泵体内靠近堵头(14) 一端,大弹簧(17)—端与大柱塞(18)连接,另一端与泵体(12)固定在一起;小柱塞设置在泵体(12)内靠近排油部件的一端,小弹簧(20) —端与小柱塞(19)相连,另一端同排油部件连在一起,大柱塞(18)、小柱塞(19)和泵体(12)之间形成一个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部件包括出口接头(22)、单向阀和液压接头(13),单向阀设置在出口接头(22)内,单向阀上设置液压接头(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单向阀由钢球(21)和锥弹簧(23)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24)和泵体(12)之间通过密封圈(16)进行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大弹簧(17)—端通过弹簧挡圈(15 )与大柱塞(18 )连接。
6.一种集中润滑系统,包括压力系统、主动力油管(7)和废油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其中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4)用液压管接头和密封安装在回转轴承的出油口,均匀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中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主动力油管(7)的一端连接压力系统,另一端连接堵头(14)端的液压接头(13),用于给废油脂主动回收装置(4)提供动力,排油部件一端的液压接头(13)连接废油脂回收管路(9),废油脂回收管路(9)连接到废油容器(5)。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集中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压力系统包括电动润滑泵(I)、可调压力开关(2)、电磁阀(3)、安全阀(6)、泄压管路(8)和管路附件。
【文档编号】F16N31/02GK203594962SQ201320701960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8日
【发明者】李昌健 申请人:青岛盘古润滑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