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轨道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87596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滑动轨道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滑动轨道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滑动轨道包括结合在固定轨道(5)上的杆部件(8)。杆部件(8)在移动轨道(6)从固定轨道(5)完全拆卸的状态下,使球保持架(7)相对于固定轨道(5)固定成不能滑动。而在移动轨道(6)组装于固定轨道(5)的状态下,解除球保持架(7)的上述固定。杆部件(8)具有可以从球保持架(7)的窗部(74)突出的受压部(84)。在移动轨道(6)组装于固定轨道(5)时,通过用移动轨道(6)的按压部(66)按压该受压部(84),使利用杆部件(8)的球保持架(7)的上述固定得以解除。据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已脱离的移动轨道相对于固定轨道的组装,而且还能够维持顺滑的滑动操作感。
【专利说明】滑动轨道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备固定轨道与移动轨道的滑动轨道,以及具备该滑动轨道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有的可以沿水平方向拉出装置本体的一部分或者容纳在装置本体内容纳的单元。例如,存在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构成为被一体地组装于装置本体的一个侧壁上的片材输送单元可从装置本体拉出。在此情况下,为了使上述单元的拉出及其后的安装变得容易而采用滑动轨道。滑动轨道具备固定轨道与移动轨道,并分别将上述固定轨道装配在装置本体侧,将上述移动轨道装配在上述单元侧。一般而言,上述移动轨道通过可在上述固定轨道内移动的球保持架保持。
[0003]上述移动轨道的滑动范围,即上述移动轨道相对于上述固定轨道可拉出的范围通过挡块来进行限制。但是,在进行维护等时,有时需要拆卸上述挡块,使上述单元完全从装置本体脱离。此时,上述移动轨道也从上述球保持架拆下,并与上述单元一起脱离。在维护等作业结束后,当上述单元被组装于装置本体上时,上述移动轨道被嵌入上述球保持架。但是,因为球保持架相对于固定轨道是自由移动的,所以存在从上述单元的拉出面观察该球保持架位于内侧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有时无法容易地将上述移动轨道组装于上述球保持架。
[0004]例如,存在一种滑动轨道,其为了使已脱离的移动轨道相对于固定轨道的组装变得容易,在固定轨道的前端缘设置支承部件。但是,因配置上述支承部件而使该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轨道时常摩擦接触,不利于上述单元的顺畅拉出。亦即,损害球保持架所具备的顺滑的滑动操作感。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进行已脱离的移动轨道相对于固定轨道的组装,而且还能够维持顺滑的滑动操作感的滑动轨道;以及具备该滑动轨道的图像形成装置。
[0006]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滑动轨道,具备多个轨道,包括:
[0007]固定轨道,其具有沿单向延伸的导向部;
[0008]移动轨道,其能够在容纳于所述固定轨道的第一状态、通过在所述导向部的引导下沿所述单向滑动而一部分从所述固定轨道伸出的第二状态、从所述固定轨道完全地拆卸的第三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
[0009]保持部件,其组装在所述固定轨道上,并能够在所述导向部延伸的范围内沿所述导向部滑动,同时保持所述移动轨道可滑动;
[0010]固定部,其在所述移动轨道处于所述第三状态时,使所述保持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轨道固定成不能滑动,在所述移动轨道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时,解除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固定。
[0011]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0012]容纳用于进行图像形成的器件的装置本体;
[0013]从所述装置本体沿水平方向拉出的单元;以及
[0014]沿水平方向可滑动地支承所述单元的上述的滑动轨道,
[0015]所述固定轨道装配于所述装置本体,所述移动轨道装配于所述单元。
[0016]根据这些发明,可获得能够容易地进行已脱离的移动轨道相对于固定轨道的组装,而且还能够维持顺滑的滑动操作感的滑动轨道。特别是在具备具有较大重量的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为该单元的拉出而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轨道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户进行的该单元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拆装作业性得以改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构造的截面图。
[0018]图2是显示输送单元从装置本体通过滑动轨道引导并拉出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9]图3是显示滑动轨道的要部的立体图。
[0020]图4是显示限制部件的装入状况的立体图。
[0021]图5是显示输送单元从装置本体拆卸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2]图6是滑动轨道的立体图,是显示移动轨道完全容纳于固定轨道的状态的图。
[0023]图7是滑动轨道的立体图,图7A是显示移动轨道从固定轨道拉出一半左右的状态的图,图7B是显示移动轨道从固定轨道拉出最大限度的状态的图。
[0024]图8A及图8B是固定轨道的立体图,图8C为侧视图。
[0025]图9A及图9B是移动轨道的立体图,图9C为侧视图。
[0026]图1OA及图1OB是球保持架的立体图,图1OC为侧视图。
[0027]图1lA及图1lB是挡块的立体图。
[0028]图12A及图12B是限制部件的立体图。
[0029]图13A及图13B是显示球保持架以及杆(lever)部件组装于固定轨道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0]图14A及图14B为杆部件的立体图,图14C为侧视图。
[0031]图15是杆部件的配置位置附近的滑动轨道的立体图。
[0032]图16是沿图15的XV1-XVI截取的截面图。
[0033]图17 (A)是暂时拆卸的移动轨道正在嵌入固定轨道(球保持架)的状态下的滑动轨道的截面图,图17 (B)是图17 (A)的要部放大截面图。
[0034]图18 (A)是移动轨道从图17 (A)的状态起,进一步嵌入固定轨道的状态下的滑动轨道的截面图,图18 (B)为图18 (A)的要部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基于附图来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内部构造的截面图。图像形成装置I是单色复印机,包括由大致长方体的壳体构成的装置本体10 ;和配置在装置本体10上面的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装置本体10是容纳对片材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各种器件的框体。
[0036]装置本体10包括: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下部框体;配设于该下部框体的上方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上部框体;和联结这两个框体的联结框体。在下部框体中容纳有用于将调色剂像转印在片材上的图像形成部20。在联结框体中容纳有定影部30。在上部框体中容纳有用于以光学方式读取原稿片材的图像的扫描器装置13。由下部框体、上部框体以及联结框体所包围的壳体内空间为可容纳图像形成后的片材的壳体内排纸部14。
[0037]上述联结框体具备:配置于装置本体10的右侧面一侧、为了将片材排出至壳体内排纸部14而朝向上述壳体内空间开口的第一排出口 141 ;在高于该第一排出口 141的位置处朝向上述壳体内空间开口的片材排出用的第二排出口 142。上述壳体内空间的底部通过壳体内排纸托盘143划定。从第一排出口 141所排出的片材堆叠在在该壳体内排纸托盘143上。在壳体内排纸托盘143的上方安装有辅助排纸托盘144。从第二排出口 142所排出的片材堆叠在辅助排纸托盘144上,或者双面打印的片材临时排出至辅助排纸托盘144以进行回转输送。
[0038]在装置本体10的下部可自由拆装地安装有容纳将被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片材的供纸盒15。此外,在装置本体10的右侧面IOR具备有可通过后述的滑动轨道4向右方拉出的侧面单元17。在该侧面单元17上搭载着输送单元TO。
[0039]图像形成部20包括:感光体滚筒21 ;配置于该感光体滚筒21的周围的带电器22、曝光单元23、显影装置24、转印辊25和清洁装置26。感光体滚筒21绕其轴进行旋转,具备形成静电潜影以及调色剂像的周面。带电器22使感光体滚筒21的上述周面均匀地带电。曝光单元23对感光体滚筒21的上述周面照射激光以形成静电潜影。显影装置24对感光体滚筒21的周面供给调色剂,以使形成在感光体滚筒21上的静电潜影进行显影。转印辊25与感光体滚筒21形成转印辊隙部,将感光体滚筒2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上。清洁装置26清扫调色剂像转印后的感光体滚筒21的周面。向显影装置24补充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27配置成邻接显影装置24。
[0040]定影部30包括:内置有热源的定影辊31 ;与定影辊31 —起形成定影辊隙部的加压辊32。定影部30通过在上述定影辊隙部对在上述转印辊隙部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片材进行加热以及加压,实施定影处理。经过定影处理的片材从第一排出口 141或第二排出口 142向壳体内排纸部14排出。
[0041]在装置本体10的内部设置有用于输送片材的片材输送路径。片材输送路径包括从装置本体10的下部附近到上部附近,经由图像形成部20以及定影部30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主输送路径P1。在主输送路径Pl的下游端附近,分岔出将片材引导至第一排出口 141的第一排出输送路径P2。此外,在主输送路径Pl的最下游端(上端)连接着将片材引导至第二排出口 142的第二排出输送路径P3。而且,在双面打印时反转输送片材的反转输送路径P4设置成从主输送路径Pl的最下游端起延伸到上游端附近。
[0042]供纸盒15具备容纳片材捆的片材容纳部151。在片材容纳部151的右上方附近具备:逐张抽取上述片材捆的最上层片材的搓纸辊152 ;将该片材送出到主输送路径Pl的上游端的供纸辊对153。此外,在装置本体10的右侧面IOR设置有手动供纸用的手动托盘171。载置于手动托盘171的片材通过手动供纸辊172送出到主输送路径Pl的上游端。在主输送路径Pl上的图像形成部20的上游侧,配置有以规定的定时将片材送出到转印辊隙部的对齐棍(resistance roller)对 154。
[0043]在侧面单元(Unit)17上还搭载有上述的手动托盘171以及手动供纸辊172。在输送单元I3U上搭载有转印辊25、对齐辊对154的一个辊、片材输送用的辊对的一个辊等。输送单元PU的内侧面是区划主输送路径Pl的一侧壁面,外侧面是区划反转输送路径P4的一侧壁面。
[0044]在对片材进行单面打印(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下,片材从片材容纳部151或手动托盘171送出到主输送路径P1,并分别在图像形成部20对该片材实施调色剂像的转印处理,和在定影部30实施使转印的调色剂定影于片材的定影处理。之后,该片材经第一排出输送路径P2从第一排出口 141排纸到壳体内排纸托盘143上。另一方面,在对片材进行双面打印处理的情况下,在对片材单面实施了转印处理以及定影处理以后,该片材经过第二排出输送路径P3,片材的一部分从第二排出口 142排至辅助排纸托盘144上。之后,该片材被转回输送,并经反转输送路径P4返回到主输送路径Pl的上游端附近。然后,对片材的另一面实施转印处理以及定影处理,该片材经第一排出输送路径P2从第一排出口 141排到壳体内排纸托盘143上。
[0045]图2是显示输送单元I3U与侧面单元17 —起从装置本体10的右侧面10R,通过滑动轨道4引导并拉出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中,作为滑动轨道4显示了在装置本体10的前面侧下部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前侧滑动轨道4F和在装置本体10的后面侧下部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后侧滑动轨道
[0046]4B的例子。前侧滑动轨道4F以及后侧滑动轨道4B具备相同的构造。
[0047]侧面单元17平时处于紧靠装置本体10的前框架18F以及后框架18B的安装状态,在拉出时朝图2中的右方远离这些框架18F、18B。当侧面单元17处于上述安装状态时,由具有感光体滚筒21的图像形成单元28的右侧面和输送单元的内侧面(左侧面)形成上述主输送路径Pl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若侧面单元17被拉出则主输送路径Pl敞开,可进行片材的卡纸处理或者图像形成单元28及其他单元的更换或维护。
[0048]滑动轨道4 (4F、4B)包括:装配于装置本体10侧的固定轨道5 ;装配于侧面单元17侧的移动轨道6 ;可滑动地组装在固定轨道5内、同时可滑动地保持移动轨道6的球保持架7 (保持部件)。固定轨道5在其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具有稍微短于装置本体10左右方向之宽度的长度,其固定在形成装置本体10的骨架的构造框架(省略图示)的下部。更详细而言,前侧滑动轨道4F的固定轨道5固定在上述构造框架的前侧部分,后侧滑动轨道4B的固定轨道5固定在上述构造框架的后侧部分。
[0049]移动轨道6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与固定轨道5大致相同。移动轨道6的右端侧固定在侧面单元17上。移动轨道6可以在容纳于固定轨道5的第一状态和通过相对于固定轨道5朝右方(单向)滑动而一部分从固定轨道5伸出的第二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球保持架7以移动轨道6的滑动移动量的大概1/2的滑动移动量,在固定轨道5内沿左右方向滑动。图2所示的状态表示移动轨道6处于上述第二状态,即从固定轨道5最大限度地伸出的状态。此状态为侧面单元17从装置本体10最大限度地拉出的状态。
[0050]虽然图2显示在侧面单元17与装置本体10的结合状态未解除的状态下,侧面单元17从装置本体10最大限度地拉出的状态,但是也可以从装置本体10拆卸侧面单元17。在此情况下,通过从固定轨道5完全地拆卸移动轨道6 (第三状态)来解除侧面单元17与装置本体10的结合状态。
[0051]图3是显示滑动轨道4 (4B)的要部的立体图。球保持架7通过组装于固定轨道5右端的挡块41来限制其从固定轨道5脱落。另一方面,移动轨道6通过组装于固定轨道5右端附近的限制部件42来限制其从固定轨道5脱落。限制部件42通过螺钉43固定在固定轨道5上。图4是显示挡块41以及限制部件42装入固定轨道5的状况的立体图。再者,关于这些部件的具体构成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0052]图5是显示侧面单元17从装置本体10拆卸的状态的立体图。用户通过松开上述螺钉43来拆卸限制部件42,就能够将移动轨道6从固定轨道5 (球保持架7)抽出。据此,如图5所示,用户能够在使侧面单元17从装置本体10完全地离开的状态下,进行维护及零件更换作业。在上述作业结束后,用户将移动轨道6的左端嵌入固定轨道5 (球保持架7)的右端,进而将限制部件42安装在固定轨道5上。但是,球保持架7相对于固定轨道5是自由移动的。因此,存在球保持架7位于图5中的左方(从侧面单元17的拉出面观察为内侦D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有时就无法容易地进行移动轨道6向球保持架7的组装。
[0053]鉴于这一点,本实施方式的滑动轨道4具备杆(lever)部件8 (固定部件),其在移动轨道6从固定轨道5完全地拆卸的状态(第三状态)时,使球保持架7相对于固定轨道5固定,不能滑动,并在移动轨道6相对于固定轨道5结合的状态(第一状态或者上述第二状态)时,解除球保持架7的上述固定。下面依次参照图6?图18来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轨道4。
[0054]图6为滑动轨道4的立体图,是显示移动轨道6完全地容纳于固定轨道5中的状态(第一状态)的图。图7亦为滑动轨道4的立体图,图7 (A)是显示移动轨道6从固定轨道5被拉出其可滑动范围的一半左右的状态(第二状态之一)的图,图7 (B)是显示移动轨道6从固定轨道5最大限度地拉出的状态(第二状态之一)的图。
[0055]图6的状态对应于侧面单元17被安装于装置本体10的右侧面IOR的状态。如上述那样,因固定轨道5以及移动轨道6长度方向的长度大体上相等,所以固定轨道5以及移动轨道6的左端5L及6L和右端5R及6R处于大概一致的位置。保持着移动轨道6的球保持架7位于固定轨道5内的可动范围的最左端侧。
[0056]在图7 (A)的状态下,移动轨道6相对于固定轨道5滑动而成为移动轨道6的右端6R比固定轨道5的右端5R还朝右方伸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就是侧面单元17从装置本体10的右侧面IOR被拉出某种程度的状态。球保持架7相对于固定轨道5朝右方移动
滑动移动量的一半左右。
[0057]图7 (B)的状态对应于图2所示的侧面单元17从装置本体10的右侧面IOR最大限度拉出的状态。在此状态下,移动轨道6相对于固定轨道5滑动而成为移动轨道6的右端6R相对于固定轨道5的右端5R最大限度地朝右方突出的状态。在此状态下,移动轨道6的后述折弯部64抵接于上述限制部件42。此外,在该状态下,球保持架7位于固定轨道5内的可动范围的最右端侧,并抵接于上述挡块41。
[0058]下面对滑动轨道4的各构成部件详细地进行说明。图8 (A)是从背面(针对上述构造框架的固定面)侧来观看固定轨道5的立体图,图8 (B)是从表面侧来观看固定轨道5的立体图,图8 (C)是从右方来观看固定轨道5的侧视图。固定轨道5由金属板材构成,具备沿单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带状底板51 ;和分别从该底板51的两方侧缘部翘立并沿上述单向延伸的一对导向部52。
[0059]导向部52借助于球保持架7来达到引导移动轨道6的上述滑动移动的作用。一对导向部52之间的距离当然大于移动轨道6的宽度,也大于球保持架7的宽度,。此外,导向部52的高度与移动轨道6以及球保持架7的高度相等或者导向部52的高度略高。从而,就可在由底板51和一对导向部52所形成的U字形空间内基本上容纳移动轨道6以及球保持架7。
[0060]导向部52是对底板51的两侧边缘部进行折弯加工所形成的部分。如图8 (C)所示,导向部52具备与垂直于底板51的折弯部分即基端部分相连接的前端部分,这是以朝外侧鼓起的方式而弯曲的弯曲部52H。在一对导向部52上分别具备的弯曲部52H的内侧圆弧面相互对置。由该弯曲部52H的内侧圆弧面直接地引导的部件为球保持架7的球7B(参照图10)。从而,弯曲部52H的内侧圆弧面具有与球7B的外径相吻合的曲面。
[0061]在固定轨道5的左端5L具备终端挡块53。终端挡块53是将底板51的左端与导向部52同方向地直角折弯所形成的部分。通过移动轨道6的左端6L抵接于该终端挡块53,来谋求移动轨道6相对于固定轨道5的左方向防脱。与其不同,在固定轨道5的右端5R,在一对导向部52间不存在障碍物。因此,在该右端5R—侧可自如地将已拆卸的移动轨道6嵌入固定轨道5以及进行移动轨道6的装拆。
[0062]在底板51的左右方向中央稍微靠右侧配置有:矩形的开口部54 ;隔着此开口部54而配置的第一冲压凸起部551以及第二冲压凸起部552。开口部54作为用于允许后述杆部件8的自由弹性变形动作的避让孔而发挥功能,第一以及第二冲压凸起部551、552为保持杆部件8的左右端缘的钩状突起。
[0063]在固定轨道5的右端5R附近,在底板51上具备两个固定窗56、螺钉孔57以及定位孔58。固定窗56是用于使挡块41定位并将其固定在底板51上的开口。参照图3以及图4,螺钉孔57是用于通过螺钉43将限制部件42固定在底板51上的孔,定位孔58是用于使限制部件42定位于底板51的孔。而且,在固定轨道5的靠左端5L的位置,在底板51上突设有一对第三冲压凸起部59。第三冲压凸起部59是用于谋求球保持架7相对于固定轨道5的左方防脱的突起。
[0064]图9 (A)是从背面(与面对固定轨道5 —面相反侧的面)侧来观看移动轨道6的立体图,图9 (B)是从表面侧来观看移动轨道6的立体图,图9 (C)是从右方来观看移动轨道6的侧视图。移动轨道6由金属板材构成,具备沿单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带状底板61 ;和分别从该底板61的两侧边缘部翘立并沿上述单向延伸的一对被导向部62。
[0065]被导向部62是借助球保持架7由固定轨道5的导向部52所引导的部分。被导向部62是对底板61的两侧边缘部进行折弯加工所形成的部分。如图9 (C)所示,被导向部62具备与垂直于底板61的折弯部分即基端部分相连接的前端部分,即以朝向外侧翘曲的方式而弯曲的弯曲部62H。弯曲部62H的外侧圆弧面与球保持架7的球托部73 (参照图10)滑动接触。此外,弯曲部62H的前端部分进入处于球托部73内部的结合空间73H (参照图10 (C)),由此而成为移动轨道6与球保持架7结合(嵌合)的状态。在移动轨道6的左端6L,设置有缩小一对被导向部62的间隔的锥部621。由于存在此锥部621,所以能够使用户将完全拆卸的移动轨道6嵌入球保持架7时的作业变得容易。
[0066]移动轨道6的右端6R附近的区域是用于将该移动轨道6固定于侧面单元17的固定部63。使用该固定部63上所具备的螺钉孔和省略图示的螺钉,使移动轨道6固定于侧面单元17。
[0067]在底板61的左右方向中央稍微靠左侧,具备用于谋求移动轨道6相对于固定轨道5的右方向防脱的折弯部64。折弯部64是通过将底板61的一部分与被导向部62同方向地折弯而形成的突起,如图9 (C)所示,其翘立在一对被导向部62之间。折弯部64通过与限制部件42的碰停部423 (参照图12)相干涉,来限制移动轨道6相对于固定轨道5的右方滑动。也就是说,当移动轨道6相对于固定轨道5朝右方最大限度地拉出时,通过折弯部64碰撞到碰停部423而实现移动轨道6的防脱。同时参照图3,在折弯部64的右侧附近穿设有圆形的开口 65。用户能够通过此开口 65插入工具来进行螺钉43的拆装。
[0068]在移动轨道6的左端6L附近,在底板61上具备对底板61的一部分实施拉深加工而鼓起的按压部66。按压部66鼓起的方向与被导向部62的翅立方向相同。按压部66是按压后述杆部件8的部位,通过该按压使杆部件8的姿态从固定球保持架7的干涉姿态变成解除上述固定的退避姿态。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0069]图10 (A)是从表面(与移动轨道6对置的面)侧来观看球保持架7的立体图;图10 (B)是从背面侧来观看球保持架7的立体图;图10 (C)是球保持架7的侧视图。球保持架7配置于固定轨道5与移动轨道6之间,保持沿着固定轨道5的导向部52转动的多个球7B。球保持架7是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的长度为固定轨道5及移动轨道6的长度的约1/3左右的部件,其具备底板框架71 ;和分别从底板框架71的两侧边缘部翘立的侧板框架72。
[0070]底板框架71具备:基底部711 ;和处在高于该基底部711的位置的凸条部712。底板框架71的形状为在相互平行的一对带状基底部711之间配置呈凸形隆起的凸条部712而成的形状。在凸条部712的背面侧形成有空间。
[0071]一对侧板框架72是与固定轨道5的导向部52对置的部位,分别从基底部711的侧缘部沿铅垂方向而翘立。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了侧板框架72由沿球保持架7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侧板构件72U所形成的例子。各侧板构件72U具备折弯片720和两个球托部
73。球托部73是在折弯片720上朝向内侧凹设的、半球状的拉深凹部。由钢球所形成的球7B以可转动的状态容纳在各个球托部73内。球7B通过球托部73和在固定轨道5的导向部52上所具备的弯曲部52H的内侧圆弧面夹持。当球保持架7相对于固定轨道5滑动时,由球托部73所保持的球7B在弯曲部52H的内侧圆弧面上转动,据此来确保球保持架7的顺畅的滑动。
[0072]球托部73凹设在侧板框架72 (折弯片720)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附近。据此如图10 (C)所示,在球托部73与基底部711之间形成可以容纳具有规定厚度的部件的结合空间73H。如上述那样,在此结合空间73H容纳在移动轨道6的被导向部62上所具备的弯曲部62H的前端部分。
[0073]在凸条部712上设置有大致矩形的开口部即窗部74。此窗部74是用于使后述的杆部件8的受压部84 (参照图14以及图15)突出的开口。在窗部74上连接设置有受压部84嵌入的锥部842的槽部741。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了两个窗部74设置于凸条部712的例子,但实际使用的是某一个窗部74。这是为了能够使用户在将球保持架7组装于固定轨道5时,不考虑方向性而容易地进行组装。[0074]球保持架I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边缘碰撞到在固定轨道5上所组装的挡块41,另一端边缘碰撞到底板51的第三冲压凸起部59。这样,通过挡块41以及第三冲压凸起部59来限制移动范围,但球保持架7可以在固定轨道5的导向部52延伸的范围内,沿着导向部52而滑动。此外,球保持架7在移动轨道6的被导向部62结合于结合空间73H的状态下,可滑动地保持移动轨道6。
[0075]再者,凸条部712的背面侧空间的高度被设定成高于在固定轨道5的底板51上所翘立的第一以及第二冲压凸起部551、552。因为第一以及第二冲压凸起部551、552突设在底板5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所以在球保持架7的上述滑动时,它们不会与凸条部712相干涉。另一方面,一对第三冲压凸起部59突设在靠端部的位置而并非是在底板5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因此,一对基底部711的端缘分别与一对第三冲压凸起部59相干涉。
[0076]图11 (A)为挡块41的立体图,图11 (B)为改变了视线方向的挡块41的立体图。挡块41是装配在固定轨道5的右端5R,限制球保持架7从固定轨道5脱落的部件。挡块41包括与固定轨道5的底板51面接触的大致正方形的板部件411。在板部件411的两侧部分别伸出有延长部412。在这些延长部412之间形成有容纳下述的限制部件42的容纳部41H。
[0077]在板部件411的反面(在图11 (B)中显示的面)突设有具有长方体形状的一对定位突起413。定位突起413被嵌入在底板51上穿设的固定窗56。此外,在板部件411的临近于容纳部41H的边缘面处凹设有限制部件42的突片424嵌入的凹槽41A。
[0078]从各延长部412的外侧端缘分别翘立有侧板414。在该侧板414的前端设置有内侧弯曲凸片415和外侧弯曲凸片416。外侧弯曲凸片416嵌入在固定轨道5的导向部52上所具备的弯曲部52H的内侧圆弧面。另一方面,内侧弯曲凸片415具有大致吻合于在移动轨道6的被导向部62上所具备的弯曲部62H的外侧圆弧面的曲面。在挡块41被装配于固定轨道5的状态下,这些弯曲凸片415、416将填补固定轨道5的弯曲部52H与移动轨道6的弯曲部62H之间的间隙。据此,球保持架7的端缘会碰撞到侧板414,球保持架7从固定轨道5向右方的脱落得以限制。
[0079]图12 (A)为限制部件42的立体图,图12 (B)为改变了视线方向的限制部件42的立体图。限制部件42是装配在固定轨道5的右端5R,限制移动轨道6从固定轨道5脱落的部件。同时参照图4,限制部件42包括与固定轨道5的底板51面接触的板部件421。从板部件421的外侧端缘分别翘立有侧板422。侧板422包括自板部件421突出的部分,该突出的部分的前端缘被作为碰停部423。通过移动轨道6的折弯部64与该碰停部423发生干涉,移动轨道6从固定轨道5向右方的脱落得以限制。
[0080]板部件421具备突设于一端缘的突片424。如上述那样,突片424嵌入到挡块41的凹槽41A。在板部件421的另一端缘连接设置有在用户将限制部件42组装于固定轨道5等时进行握持的握持部425。而且,在板部件421上还具备:当通过螺钉43将限制部件42固定于底板51时螺钉43贯通的长孔426 ;和嵌入底板51的定位孔58的凸起部427。
[0081]当从固定轨道5拆卸限制部件42时,用户松开螺钉43来进行拆卸,并提起握持部425从定位孔58拔起凸起部427,进而将握持部425拉到右方(图4表示这一状态)。反之,在将限制部件42装配于固定轨道5时,用户将限制部件42从斜方向插入固定轨道5的右端5R。此时,一边将突片424嵌入凹槽41A,一边将凸起部427嵌入定位孔58。于是,使长孔426与固定轨道5的螺钉孔57位置对合。之后,用户将螺钉43通过移动轨道6的开口65插入长孔426,并抒紧该螺钉43。
[0082]如以上那样所构成的滑动轨道4还具备杆部件8,杆部件8在移动轨道6从固定轨道5完全拆卸的状态(第三状态;参照图5)时,使球保持架7相对于固定轨道5固定,不能滑动,并在移动轨道6与固定轨道5结合的状态(第一状态或者上述第二状态;参照图2)时,解除球保持架7的上述固定。
[0083]图13 (A)以及图13 (B)是显示在固定轨道5上组装了球保持架7以及杆部件8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 (A)是球保持架7位于其滑动范围内的固定轨道5的最右端5R侧的状态,这是对应于上述第三状态的状态。此时,球保持架7的右端碰到挡块41。在这种状态下,杆部件8的一部分(受压部84)从球保持架7的窗部74突出,杆部件8与球保持架7相互干涉(干涉姿态)。从而,球保持架7处于相对于固定轨道5不能滑动的状态。
[0084]因此,如图5所示,能够使将从装置本体10已拆卸的状态的侧面单元17再次组装于装置本体10时的作业变得容易。亦即,球保持架7在固定轨道5的右端5R (第一端部)附近处于由杆部件8所固定的状态。因此,当用户将移动轨道6的左端6L嵌入球保持架7的右端时,能够将移动轨道6的左端6L嵌入被固定于固定轨道5的状态的球保持架7。因此,不会有在嵌入时因从移动轨道6的左端6L所受到的按压而使球保持架7从侧面单元17的拉出面来看朝内侧移动这样的情况,用户能够将移动轨道6的左端6L容易地嵌入球保持架7的右端。
[0085]也就是说,在移动轨道6被拆卸的状态下,因为球保持架7处于最接近于固定轨道5的右端5R的位置,所以能够容易地将暂时拆卸的移动轨道6装入固定轨道5。此外,因为杆部件8是被配置于在球保持架7的固定轨道5靠左端5L (第二端部)的位置中,固定该球保持架7的位置,所以即便将移动轨道6装入固定轨道5,球保持架7的固定状态也不会立即解除。从而,能够使移动轨道6的组装作业性变得方便。
[0086]另一方面,图13 (B)是球保持架7位于其滑动移动范围内的固定轨道5的最左端5L侧的状态,这是与移动轨道6完全容纳于固定轨道5的状态(第一状态)相对应的状态。此时,球保持架7的左端碰撞到第三冲压凸起部59。在此状态下,杆部件8的受压部84的邻近部分与球保持架7的窗部74的周缘脱离结合,球保持架7处于相对于固定轨道5可以滑动的状态。从而,球保持架7及移动轨道6能够进行本来的滑动,而不会被杆部件8的存在所影响。
[0087]图14 (A)为杆部件8的立体图,图14 (B)是改变了视线方向的杆部件8的立体图,图14(C)是杆部件8的侧视图。杆部件8配置在固定轨道5与球保持架7之间,同时以可变更姿态的状态卡接在固定轨道5上。杆部件8是在俯视下具有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并在侧视下具有稍微弯曲的形状的部件。杆部件8例如通过使用了树脂材料或橡胶材料的模具成型而制成。杆部件8具备第一板部81以及第二板部82 (结合部);挠曲部83 (变形部);受压部84 ;第一保持片85以及第二保持片86。
[0088]第一板部81以及第二板部82都是具有规定壁厚的大致平板状的部件,通过挠曲部83联结起来。挠曲部83是在侧视下具有半圆弧状的形状的凹部,杆部件8的壁厚在该挠曲部83中较其他部分而言非常薄。杆部件8具有在该挠曲部83的部分缓慢地弯曲的形态。据此,如图14 (C)所示,在挠曲部83的邻近处,杆部件8的背面相对于支承面G上浮高度h。
[0089]受压部84是被移动轨道6的按压部66按压的部分。若对受压部84施予来自上方的按压力,则杆部件8在挠曲部83处弹性变形,就成为在侧视下更加接近于直线的状态。杆部件8至少能够在高度h的范围内进行变形,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因在固定轨道5具备开口部54,所以将开口部54作为避让孔可实现上述高度h以上的变形。另一方面,若针对受压部84的按压力被释放,则挠曲部83的弹性变形恢复而返回到图14 (C)所示的状态。亦即杆部件8是通过具备挠曲部83而可进行与板簧同样的弹性变形动作的部件。
[0090]受压部84由在挠曲部83的邻近处从第一板部81的表面所突设的、一对三角形的突起部所组成。实际上受压部84的顶部841附近成为被按压部66所按压的部分。从此顶部841朝下方倾斜的锥部842嵌入在球保持架7的窗部74所具备的槽部741。
[0091]第一保持片85是从第一板部81的端缘伸出的一对突出片,在这些突出片之间形成有第一结合切口 85H。同样地,第二保持片85是从第二板部82的端缘伸出的一对突出片,在这些突出片之间形成有第二结合切口 86H。第一结合切口 85H被固定轨道5的第二冲压凸起部552所嵌入。另一方面,第二结合切口 86H被第一冲压凸起部551所嵌入。这些嵌入并不紧密,而是在第一、第二结合切口 85H、86H的切口深度的范围内允许第一、第二保持片85、86左右移动的嵌入。据此,能够对应与杆部件8的上述弹性变形相伴随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变动。
[0092]图15是放大显示图13 (A)的要部的立体图,图16是沿图15的XVI — XVI线截取的截面图。如先前所说明那样,这里所示的杆部件8的姿态是杆部件8的受压部84从球保持架7的窗部74突出,杆部件8与球保持架7相互干涉的干涉姿态。更详细而言,因为是受压部84的顶部841尚未被按压的状态,所以杆部件8处于图14所示的本来姿态,受压部84通过窗部74从球保持架7的凸条部712的上面突出。而且,锥部842嵌入从窗部74的右方侧缘部742所延伸的槽部741。
[0093]在此状态下,如图16所示,第一板部81的受压部84邻近的上面(称之为第一结合部81P)被压在窗部74的右方侧缘部742的下面。此外,第二板部82的挠曲部83邻近的上面(称之为第二结合部82P)被按在窗部74的左方侧缘部743的下面。也就是说,在此干涉姿态下,在受压部84从窗部74鼓出的作用下,第一结合部81P及第二结合部82P (杆部件的一部分)与窗部74的缘部(保持部件的一部分)相结合。借助于此结合,球保持架7不能滑动移动地得以固定。特别是因通过第二结合部82P与左方侧缘部743的下面的结合,而使球保持架7向左方的移动得以限制,故能够容易地将被拆卸的移动轨道6嵌入球保持架7。
[0094]处于干涉姿态的杆部件8通过受压部84被移动轨道6的按压部66所按压,而姿态变成与球保持架7不干涉的退避姿态。具体而言,在移动轨道6由从固定轨道5完全拆卸的状态(第三状态)到被组装于固定轨道5而结合的状态(第二状态)时,通过按压部66按压受压部84而使杆部件8在挠曲部83弹性变形,杆部件8的姿态从上述干涉姿态变成上述退避姿态。
[0095]图17 (A)是暂时拆卸的移动轨道6正在嵌入固定轨道5 (球保持架7)的状态下的滑动轨道4的截面图,图17 (B)是图17 (A)的要部放大截面图。在移动轨道6的左端6L从固定轨道5的右端5R脱离时,如图13 (A)所示那样,球保持架7移动到最右端,恰好使窗部74与杆部件8的受压部84的位置对合,受压部84从窗部74突出。因此,球保持架7处于不能滑动的状态,同时受压部84成为可与移动轨道6的按压部66相干涉的状态。从而,若被拆卸的移动轨道6的左端6L嵌入固定轨道5的右端5R,移动轨道6以一定长度插入球保持架7,则按压部66就会按压受压部84。详细而言,首先按压部66的插入方向前端侧的倾斜部661与受压部84的锥部842相干涉,伴随着移动轨道6的进一步插入,逐渐地使压下量增加。接着,突出到最下方的按压本体部662按压受压部84的顶部841。
[0096]当到达这一状态时,受压部84的顶部841就从窗部74消失,并下垂到与球保持架7的凸条部712的上表面大约相同高度的位置。也就是说,杆部件8在挠曲部83处弹性变形,成为第一板部81以及第二板部82大约在一直线上并排的状态。从而,第一结合部81P以及第二结合部82P与球保持架7的窗部74的缘部的结合已得以解除。亦即,杆部件8的姿态变成与球保持架7实质上不干涉的退避姿态。从而,若伴随于移动轨道6的进一步插入的推进力作用于球保持架7,则该球保持架7朝左方滑动。
[0097]图18 (A)是移动轨道6从图17 (A)的状态起,进一步嵌入固定轨道5的状态下的滑动轨道4的截面图,图18 (B)为图18 (A)的要部放大截面图。在此状态下,受压部84的顶部841滑动接触于球保持架7的凸条部712的反面。据此,杆部件8维持上述退避姿态。再者,因为此状态为顶部841点接触于凸条部712程度的状态,所以不会对球保持架7的滑动移动带来影响。
[0098]在移动轨道6完全容纳于固定轨道5的状态(第一状态)下,如图13 (B)所示那样,球保持架7完全地通过杆部件8的配置位置。伴随于此,针对杆部件8的受压部84的按压力被释放,杆部件8恢复到原来的姿态(干涉姿态)。
[0099]之后,若移动轨道6 (侧面单元17)被拉出,则球保持架7也朝右方移动。此时,球保持架7的右端与杆部件8的受压部84相干涉。但是,侧面单元17的重量叠加在移动轨道6上,该移动轨道6具有较大的推进力。因此,球保持架7容易使杆部件8的姿态变成退避姿态,其向右方的滑动不会受到阻碍。
[0100]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轨道4,在移动轨道6从固定轨道5完全地拆卸的状态下,利用杆部件8使球保持架7相对于固定轨道5固定,不能滑动。从而,能够使被拆卸的移动轨道6经球保持架7组装在固定轨道5时的作业性变得方便。另一方面,在移动轨道6嵌合于固定轨道5这一状态时,由于利用杆部件8的球保持架7的上述固定得以解除,所以亦不会损害作为滑动轨道4的本来的滑动操作感。
[0101]具体而言,通过已拆卸的移动轨道6组装于固定轨道5时的移动轨道6的按压部66与杆部件8的受压部84的接触,杆部件8的姿态从上述干涉姿态变更至上述退避姿态。从而,仅通过进行将移动轨道6组装于固定轨道5的动作,便能够使球保持架7的上述固定得以解除,而不用特意操作杆部件8。因此,对于杆部件8而言不需要使其具备机械上的动作元件,此外,亦不会使用户承担新的操作负担。进而,通过利用了球保持架7的窗部74的受压部84的出没动作,能够实现球保持架7的固定和杆部件8的姿态变更这两种动作,有助于构造的简化。
[0102]因此,可获得能够容易地进行已脱离的移动轨道6相对于固定轨道5的组装,而且还能够维持顺滑的滑动操作感的滑动轨道4。特别是在具备具有较大重量的单元例如上述侧面单元17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在为拉出该单元而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轨道4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户所进行的该单元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I本体的拆装作业性得以改
口 O
[0103]以上就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例如,还能够采用如下变形实施方式。
[0104](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滑动轨道4用在用于拉出图像形成装置I的侧面单元1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滑动轨道4的应用用途并不限于此,还能够应用于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单元以及后处理装置上所具备的单元的拉出。此外,并不限于图像形成装置1,在其他机械装置、电气机械装置上也能够广泛地应用本发明的滑动轨道4。
[0105](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薄壁的挠曲部83以及受压部84的杆部件8作为固定部件。还能够取而代之使用具备相当于受压部84这一部分的金属制造的板簧部件。或者,还可以将利用螺旋弹簧或扭转螺旋弹簧加强具备相当于受压部84的部分的部件作为固定部件。
[0106](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保持部件例示了球保持架7。还可以取而代之使用具备滑动滚轮或车轮的部件作为保持部件。
[0107]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显而易见地获得本发明各种各样的修正方式以及变更方式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以及主旨。此外,应当理解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所记载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滑动轨道,具备多个轨道,包括: 固定轨道,其具有沿单向延伸的导向部; 移动轨道,其能够在容纳于所述固定轨道的第一状态、通过在所述导向部的引导下沿所述单向滑动而一部分从所述固定轨道伸出的第二状态、从所述固定轨道完全地拆卸的第三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更; 保持部件,其组装在所述固定轨道上,并能够在所述导向部延伸的范围内沿所述导向部滑动,同时保持所述移动轨道可滑动; 固定部,其在所述移动轨道处于所述第三状态时,使所述保持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轨道固定成不能滑动,而在所述移动轨道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或所述第二状态时,解除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滑动轨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能够在与所述保持部件相干涉的干涉姿态和与所述保持部件不干涉的退避姿态之间进行姿态变更,并在所述干涉姿态下固定所述保持部件, 在所述移动轨道从所述第三状态起到被组装于所述固定轨道而进入所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在所述移动轨道与所述固定部相接触的作用下,所述固定部的姿态从所述干涉姿态变更成所述退避姿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滑动轨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轨道具备按压部, 所述固定部是具备在所述干涉姿态下被所述按压部按压的受压部、在所述干涉姿态下与所述保持部件的一部分相结合而在所述退避姿态下与所述保持部件的一部分不结合的结合部、和在所述姿态变更时弹性变形的变形部的杆部件, 在所述移动轨道从所述第三状态起到被组装于所述固定轨道而进入所述第二状态时,通过所述按压部按压所述受压部,使所述杆部件在所述变形部弹性变形,使所述结合部与所述保持部件解除结合,所述杆部件的姿态从所述干涉姿态变更成所述退避姿态。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滑动轨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是配置在所述固定轨道与所述移动轨道之间并保持沿着所述导向部转动的多个球的球保持架。
5.如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滑动轨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是配置在所述固定轨道与所述移动轨道之间并保持沿着所述导向部转动的多个球的球保持架,该球保持架包括窗部, 所述杆部件配置在所述固定轨道与所述球保持架之间,同时以可进行所述姿态变更的状态卡接在所述固定轨道上,在所述干涉姿态下,所述受压部通过所述窗部突出而成为能够与所述移动轨道的所述按压部相干涉的状态,同时在所述窗部利用该杆部件的一部分来卡接所述球保持架,通过所述受压部被所述按压部所按压,所述受压部从所述窗部隐没,所述杆部件的姿态从所述干涉姿态变更至所述退避姿态。
6.如权利要求5所记载的滑动轨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轨道具有所述移动轨道伸出的第一端部和该第一端部相反侧的第二端部, 所述球保持架在最接近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状态下被所述杆部件所卡接, 所述杆部件的配置位置确定成使得所述球保持架的卡接位置为该球保持架的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位置。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容纳用于进行图像形成的器件的装置本体; 从所述装置本体沿水平方向拉出的单元;以及 沿水平方向可滑动地支承所述单元的权利要求1、2、3、5及6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滑动轨道, 所述固定轨道装配于所述装置本体,所述移动轨道装配于所述单元。
【文档编号】F16C29/04GK103967931SQ201410026357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4日
【发明者】和田博, 三木雅文 申请人: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