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716560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弹簧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弹簧装置,旨在提供一种限定弹簧伸缩范围以及固定弹簧伸缩状态的弹簧装置,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主要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弹簧、定位杆以及可伸缩的支撑杆,支撑杆两端分别与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相连接成一体,弹簧套设在支撑杆外周,并且弹簧两端与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相连,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均为中空套筒,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套在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外,第二支撑杆在第一支撑杆内可滑动设置,定位杆贯穿支撑杆并穿过两个通孔,定位杆与通孔螺纹配合,该弹簧装置还设有拉伸限制机构。该实用新型弹簧装置可以很方便实现弹簧伸缩和弹簧位置固定,可以保持弹簧的稳定性还能防止弹簧过度拉伸。
【专利说明】弹簧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簧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限定弹簧伸缩范围以及固定弹簧伸缩状态的弹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申请号为201420008673.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弹簧装置,它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支座、限位连接机构、可伸缩支撑杆和设置在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之间的弹簧,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通过限位连接结构连接成一体并在限位连接机构所限定的预设长度内相对运动,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中的一个与限位杆滑动导向连接,限位杆两端均设有阻挡部,两端阻挡部之间的距离形成预设长度。可伸缩的弹簧连接于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之间并在限位杆的预设长度内伸缩,弹簧套设在支撑杆外周,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第一支座连接,第二支撑杆的一端与第二支座连接,第一支撑杆为中空套筒,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插入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并在第一支撑杆内可滑动地设置。这种弹簧装置利用限位连接机构将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连接成一体,并将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的运动限制在一定的长度内,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两个支座与弹簧呈分离状态而导致弹簧装置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使弹簧装置在非工作状态形成一个整体而不会散作一团,也克服了弹簧被过度拉伸的技术问题。但其至少要三根限位杆才能实现弹簧装置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过多的限位杆增大了弹簧伸缩运动时的摩擦阻力,不利于弹簧功效的实现,另外,所述限位杆位于第二支座处为螺纹段,第二支座两侧限位杆外周的螺纹端上设有螺母,利用螺纹配合实现第二支座位置的移动和固定,但是实际操作中需要通过旋拧四个螺母才能实现弹簧的伸缩,使用极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很方便实现弹簧伸缩和弹簧位置固定的弹簧装置。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弹簧装置,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弹簧和可伸缩的支撑杆,所述弹簧设置在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之间,弹簧套设在支撑杆外周,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第一支座连接,第二支撑杆的一端与第二支座相连,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为中空套筒,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插入到第一支撑杆内并在第一支撑杆内可滑动设置,所述支撑杆内设有定位杆,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上分别开设相对应的通孔,通孔贯通支撑杆,定位杆贯穿支撑杆并穿过两个通孔,通孔内壁设有内螺纹,定位杆外壁设有外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相配合,该弹簧装置还包括拉伸限制机构。
[000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可伸缩,既满足弹簧拉伸或者收缩的需求,定位杆与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上的通过螺纹配合,仅需通过旋拧定位杆调整其与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的的配合关系就能够实现调整和保持弹簧的伸缩状态,螺纹配合也能实现对弹簧拉伸程度的精确调整。同时,支撑杆将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连接成一体,使弹簧保持稳定,另外支撑杆还限定了弹簧的最小压缩范围。
[000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拉伸限制机构主要包括位于第一支撑杆内壁的内凸缘和位于第二支撑杆外壁的外凸缘,所述内凸缘位于第一支撑杆上靠近第二支座的一端,所述外凸缘位于第二支撑杆上靠近第一支座的一端,内凸缘位于外凸缘和第二支座之间。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体描述了拉伸限制机构的构成,通过内凸缘与外凸缘的设置,限定支撑杆的最大延伸程度,即限定了弹簧的最大拉伸范围,避免弹簧过度拉伸。
[0008]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内壁直径不小于外凸缘处的最大直径,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外壁直径不大于内凸缘处的最小直径,外凸缘处的最大直径大于内凸缘处的最小直径。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体限定了内凸缘、外凸缘、第一支撑杆内壁以及第二支撑杆外壁之间的直径大小关系,使得在支撑杆延伸到预设长度时外凸缘与内凸缘相互卡住,限制支撑杆继续延伸。
[0010]进一步设置:所述定位杆为长度不小于支撑杆拉伸到最长时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之间的距离。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当支撑杆延伸到最大长度时,定位杆仍然能够与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相配合,起到保持弹簧拉伸状态的作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弹簧装置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弹簧装置实施例的正视图;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弹簧装置实施例的正面剖视图。
[0015]附图标记:1、第一支座;2、第二支座;3、弹簧;4、支撑杆;5、第一支撑杆;6、第二支撑杆;7、定位杆;11、内凸缘;12、外凸缘;15、通孔;16、外螺纹;17、内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弹簧装置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0017]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弹簧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支座I和第二支座2,第一支座I与第二支座2之间由可伸缩的支撑杆4连接,支撑杆4包括第一支撑杆5和第二支撑杆6,第一支撑杆5和第二支撑杆6都为中空套筒,第一支撑杆5的一端与第一支座I相连,第二支撑杆6的一端与第二支座2相连,第二支撑杆6的另一端套入第一支撑杆5的另一端,并在第一支撑杆5内轴向可滑动设置,弹簧3套设在支撑杆4外周,并且两端分别与第一支座I和第二支座2相连。
[0018]以上设置实现了以支撑杆4将第一支座1、第二支座2以及弹簧3连接成一体,保证弹簧3的稳定性,同时支撑杆4可伸缩,满足弹簧3拉伸或压缩的性能需求,支撑杆4只能限定弹簧3的最小压缩范围。为了限定弹簧3的最大拉伸范围,在支撑杆4内部设置拉伸限制机构:在第一支撑杆5靠近第二支座2 —端的内壁设置内凸缘11,在第二支撑杆6靠近第一支座I 一端的外壁设置外凸缘12,排列为:第一支座1、外凸缘12、内凸缘11、第二支座2。第一支撑杆5内壁的直径不小于外凸缘12处的最大直径,最优的设置应为第一支撑杆5内壁直径等于或略大于外凸缘12处的最大直径,第二支撑杆6外壁的直径不大于内凸缘11处的最小直径,最优的设置应为第二支撑杆6外壁的直径等于或略小于内凸缘11处的最小直径,内凸缘11处的最小直径小于外凸缘12处的最大直径。以此实现当支撑杆4延伸到预设长度时,外凸缘12与内凸缘11相互卡住,限制支撑杆4继续延伸,避免弹簧3过度拉伸,优选的,还可使第二支撑杆在第一支撑杆内紧密而稳定的滑动,不至于发生晃动而影响装置的稳定性。
[0019]以上设置还只是实现了对弹簧3伸缩的限定,为了固定弹簧3的伸缩状态,在支撑杆内设置定位杆。分别在第一支座I与第二支座2上开设相对应的通孔15,通孔15贯穿支撑杆4,在通孔15中装置定位杆7,定位杆7贯穿支撑杆4并穿过两个通孔15,定位杆7长度不小于支撑杆4拉伸到最长时第一支座I与第二支座2之间的距离,定位杆7两端外壁均开设外螺纹16,两端外螺纹16之间非螺纹段长度不大于支撑杆4收缩到最短时第一支座
I与第二支座2之间的距离,当然也可整根定位杆7外周全部设置外螺纹16,在第一支座I和第二支座2的通孔15内壁上均设置内螺纹17,内螺纹17与外螺纹16相配合。
[0020]使用该弹簧装置时,先将旋拧定位杆7,使其与第一支座I和第二支座2中的一个分离,然后拉伸或压缩弹簧3到预定长度,接着旋拧定位杆7,使其与第一支座I和第二支座2继续配合,从而保持弹簧3的伸缩状态。
[0021]以上所述使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弹簧装置,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弹簧和可伸缩的支撑杆,所述弹簧设置在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之间,弹簧套设在支撑杆外周,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第一支座连接,第二支撑杆的一端与第二支座相连,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为中空套筒,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插入到第一支撑杆内并在第一支撑杆内可滑动设置,其特征是:所述支撑杆内设有定位杆,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上分别开设相对应的通孔,通孔贯通支撑杆,定位杆贯穿支撑杆并穿过两个通孔,通孔内壁设有内螺纹,定位杆外壁设有外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相配合,该弹簧装置还包括拉伸限制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拉伸限制机构主要包括位于第一支撑杆内壁的内凸缘和位于第二支撑杆外壁的外凸缘,所述内凸缘位于第一支撑杆上靠近第二支座的一端,所述外凸缘位于第二支撑杆上靠近第一支座的一端,内凸缘位于外凸缘和第二支座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内壁直径不小于外凸缘处的最大直径,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外壁直径不大于内凸缘处的最小直径,外凸缘处的最大直径大于内凸缘处的最小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弹簧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定位杆为长度不小于支撑杆拉伸到最长时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之间的距离。
【文档编号】F16F1/06GK204083009SQ201420410786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3日
【发明者】潘天银 申请人:潘天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