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和管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65827发布日期:2018-09-18 19:18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防止流体管的管轴方向的脱离的脱离防止装置。更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如下的针对多个流体管连接而构成的流体管网的脱离防止装置:其具有伸缩性,以便即使在发生了地震等意想不到的外力的情况下,流体管的连接部与该外力相应地沿管轴方向以规定的允许长度伸缩;并且具有耐震性,防止流体管的连接部超过允许长度地伸缩而流体管发生脱离。



背景技术:

以往的脱离防止装置以及管接头中,在外嵌于插口管(流体管)的外周面的压圈(主体部件)的凹部内,收纳有具有多个楔部的楔部件(卡定部件),在主体部件上设有紧固件(推压部件),在基于地震等的外力沿管轴方向朝向使流体管脱离的方向产生的情况下,经由具备锥面的中介部件(夹设部件)将卡定部件推压于流体管的外周面,由此使楔部咬入流体管从而防止流体管的管轴方向的脱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以往的脱离防止装置以及管接头中,在外嵌于主管(插口管)的外周面的紧固板(主体部件)的凹部内,收纳有具有多个卡定爪(楔部)的卡合片(卡定部件),在紧固板(主体部件)上设有推压螺钉(推压部件),在基于地震等的外力沿管轴方向在使流体管脱离的方向上产生的情况下,将卡定爪(楔部)推压于流体管的外周面,由此使卡定爪(楔部)咬入流体管从而防止流体管的管轴方向的脱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另外,以往的脱离防止装置以及管接头中,在外嵌于插口管的外周面的压圈(主体部件)的凹部内,收纳有具有多个突起(楔部)的防脱部件(卡定部件)且在压圈(主体部件)上设有推压螺栓(推压部件),在基于地震等的外力沿管轴方向在使插口管脱离的方向上产生的情况下,将多个突起(楔部)推压于插口管的外周面,由此使多个突起(楔部)咬入插口管,防止插口管的管轴方向的脱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此外,以往的脱离防止装置以及管接头中,在外嵌于插入管(流体管)的外周面的压圈(主体部件)的凹部内,具有多个楔部的防脱件(卡定部件)经由保持件(弹性体)而被收纳,在主体部件上设有压紧螺栓(推压部件),在基于地震等的外力沿管轴方向在使流体管脱离的方向上产生的情况下,经由抵接部件(夹设部件)将卡定部件推压于流体管的外周面,由此使楔部咬入流体管从而防止流体管的管轴方向的脱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58-31027号公报(第3页,第3图)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52-166815号公报(第3页,第3图)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3207号公报(第5~7页,第1~4图)

专利文献4:日本实公平4-1434号公报(第3页,第6图)

然而,专利文献1中,在基于地震等的外力在使流体管脱离的方向以及与其相反地使流体管插入的方向上反复产生的情况下,在凹部内沿管轴方向无缝隙地配置的中介部件(夹设部件)会因该管轴方向的反复外力而相对于推压部件以及卡定部件的接触面局部性集中地多次碰撞,产生这些部件的该碰撞位置发生损伤的担心,结果存在显著损伤流体管的脱离防止功能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2中,在基于地震等的外力在使主管脱离的方向上作用的情况下,卡定片倾动,前侧卡定爪(主管端部侧)与后侧卡定爪(主管端部相反侧)相比被较强地推压,推压力集中于前侧卡定爪,存在前侧卡定爪过深地咬入主管的担心,存在使主管的外周面或内面衬层损伤甚至缩短主管的寿命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3中,由于防脱部件的中央部被限制于压圈与推压螺栓之间,因此来自推压螺栓的推压力集中于防脱部件的中央部的突起。另一方面,防脱部件的向侧部延伸的周侧部不被推压螺栓保持,防脱部件的周侧部成为悬臂梁的状态,因此产生周侧部变形、周侧部的突起无法充分推压至流体管的担心。其结果是,力会集中于防脱部件的中央部的突起而使其过度咬入插口管,从而局部性地使插口管的衬层损伤,另一方面,存在防脱部件的周侧部变形、周侧部的突起无法充分咬入插口管的问题。

进而,专利文献4中,由于防脱件(卡定部件)通过保持件(弹性体)而以在流体管的周向上仅在一点被施力的状态收纳于凹部内,因此组装初期的凹部内的防脱件(卡定部件)容易变得不稳定,在该脱离防止装置相对于插入管(流体管)的组装时,存在产生卡定部件或夹设部件从凹部脱落的担心的问题。

另外,在为了防止卡定部件或夹设部件从凹部脱落而改变弹性体的材质、形状从而提高弹力的情况下,该弹性体针对组装后的卡定部件依然施加高弹力,因此在基于地震等的外力在使流体管脱离的方向上产生的情况下,存在产生卡定部件无法按规定倾动而无法发挥与设计相符的卡定力的担心的问题。

本发明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点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即使在产生基于地震等的外力或向管轴方向的反复外力、并向使流体管脱离的方向作用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卡定部件的楔部向流体管的过度咬入,能够保证流体管、卡定部件、推压部件以及夹设部件不发生局部性集中地碰撞,从而能够防止这些部件的损伤,进而能够稳固地维持流体管的脱离防止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而且本发明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点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能够以不从凹部内脱落的方式稳定地收纳卡定部件,并且,组装后的卡定部件能够发挥与设计相符的卡定力。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具备:主体部件,其外嵌于流体管的外周面,且具有与所述外周面对置的凹部;卡定部件,其以能够倾动的方式收纳于所述凹部内,且能够咬入所述流体管的外周面;推压部件,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件,并推压所述卡定部件以使其咬入流体管的外周面;以及夹设部件,其夹设于所述卡定部件与所述推压部件之间,所述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防止所述流体管的管轴方向的脱离,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设部件具备与所述卡定部件的外表面抵接的锥面,且以在流体管的管轴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幅度的移动允许量的状态收纳在所述凹部内。

根据该特征,即使是在对流体管在管轴方向上作用有使其脱离或插入的外力的情况下,卡定部件与推压部件之间的夹设部件在主体部件的凹部内在管轴方向上以规定的幅度的允许量移动,与之相伴地使夹设部件的锥面与卡定部件的外表面的接触部分迁移,由此,即使使流体管脱离以及插入的管轴方向的外力反复,也能够保证卡定部件、推压部件以及夹设部件不会相互局部性集中地碰撞,能够使相互的接触部位分散,因此能够防止反复集中碰撞所导致的这些部件的损伤,进而能够稳固地维持流体管的脱离防止功能,能够良好地保持连接初期的配管构造。

本发明的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件的外表面形成为与所述夹设部件的锥面大致平行地抵接的倾斜面。

根据该特征,由于夹设部件的锥面与卡定部件的倾斜面均以倾斜的状态大致平行地抵接,因此,不必正面承受作用于管轴方向的外力,能够通过相对于管轴方向倾斜的平行面彼此的滑动接触来退避外力。

本发明的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夹设部件具备以能够倾动的方式与所述推压部件的推压面抵接的被推压面。

根据该特征,夹设部件在主体部件的凹部内在管轴方向上以规定的幅度的允许量移动,与之相伴随地,使夹设部件相对于推压部件倾动,由此,通过夹设部件的移动也能够保证推压部件、夹设部件以及卡定部件不会相互分离地保持推压力。

本发明的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推压部件以能够在流体管的径向上进退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件。

根据该特征,由于推压部件以能够在流体管的径向上进退的方式设置于主体部件,因此当进行使推压部件沿径向进退的操作时,不会出现工具等操作机构被流体管的外表面干扰的情况。

本发明的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的特征在于,从所述流体管的管轴方向的后侧起依次配置有所述推压部件的推压面的后部边缘、所述夹设部件的后端面以及所述卡定部件的后端面。

根据该特征,由于夹设部件不与推压部件的推压面的后部边缘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后部边缘的损伤,另外由于能够使夹设部件的倾动中心与卡定部件的倾动中心在管轴方向上不同,因此能够增大夹设部件以及卡定部件的倾动方式的改变,能够与外力的各种方向、大小对应地始终推压卡定部件。

本发明的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件在所述流体管的管轴的前后方向上具有多个楔部,并具备突出部,当所述流体管向管轴方向的脱离侧移动时,该突出部限制所述多个楔部中的前侧楔部咬入所述流体管。

根据该特征,当流体管向脱离的方向移动时,虽然设置于流体管轴方向的前后方向的多个楔部中的、设置于前侧的楔部向流体管咬入,但该前侧楔部的咬入通过设置于卡定部件的突出部被限制,因此能够抑制前侧楔部向流体管的过度咬入,能够防止流体管的损伤。

本发明的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设置于所述多个楔部的前侧楔部与后侧楔部之间。

根据该特征,由于突出部设置于前侧楔部与后侧楔部之间,因此在前侧楔部以某种程度咬入流体管之后,突出部限制前侧楔部向流体管的咬入,因此能够防止前侧楔部过度地咬入流体管。

本发明的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是至少通过倾动而咬入流体管的楔部。

根据该特征,不仅是至少通过倾动而咬入流体管的前侧楔部,突出部也至少通过倾动而咬入流体管,因此前侧楔部与突出部相辅相成,能够强力地防止流体管的管轴方向的脱离。

本发明的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的末端不从连结所述前侧楔部的末端与所述后侧楔部的末端的线突出。

根据该特征,由于突出部的末端不从连结前侧楔部的末端与后侧楔部的末端的线突出,因此在前侧楔部通过倾动而咬入流体管之后,突出部咬入流体管,因此能够防止前侧楔部过度地咬入流体管,并且,能够调整突出部的末端的突出量来调整前侧楔部的咬入量。

本发明的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楔部向所述流体管的管轴方向的前侧倾斜。

根据该特征,由于楔部向流体管的管轴方向的前侧倾斜,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流体管向管轴方向脱离侧的移动。

本发明的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件具有中央部和向该中央部的侧方延伸的周侧部,并具备抵接部,在所述中央部与所述凹部离开的状态下,所述周侧部与所述凹部在该抵接部处抵接。

根据该特征,当流体管向脱离方向移动时,卡定部件的周侧部被抵接部支承,在抑制了卡定部件的周侧部的变形的状态下,周侧部的楔部能够可靠地咬入插口管。另一方面,在卡定部件的中央部与凹部离开的状态下,中央部的楔部能够适度地咬入插口管,能够防止流体管的衬层的损伤。

本发明的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件的所述周侧部具备周侧部倾斜面,其从所述抵接部朝向所述流体管的径向内侧并且朝向所述流体管的管轴方向前侧倾斜。

根据该特征,由于卡定部件的周侧部具备从抵接部朝向流体管的径向内侧并且朝向流体管的管轴方向前侧倾斜的周侧部倾斜面,因此对于卡定部件而言,即使在周侧部与凹部抵接后,仍能够进一步倾动而进一步咬入插口管,因此能够强力地防止流体管的管轴方向的脱离。

本发明的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件的所述中央部的所述管轴方向的尺寸形成为比所述卡定部件的所述周侧部的所述管轴方向的尺寸大。

根据该特征,由于卡定部件的中央部的管轴方向的尺寸形成为比周侧部的管轴方向的尺寸大,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施加于卡定部件的周侧部的弯曲力矩。

本发明的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具备:与所述卡定部件的所述周侧部抵接的推压壁;以及与所述卡定部件的所述中央部对置的后侧壁。

根据该特征,由于凹部具备:与卡定部件的周侧部抵接的推压壁;以及与卡定部件的中央部对置的后侧壁,因此,当流体管向脱离方向移动时,卡定部件的周侧部与凹部的推压壁抵接而被支承,因此能够减少周侧部的变形,由于卡定部件的中央部与凹部的后侧壁对置,因此允许适度的移动、倾动,并且由于中央部的楔部推压插口管,因此能够防止向插口管的过度咬入,进而能够防止插口管的衬层的损伤。

本发明的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卡定部件上的流体管周向的端部,以朝向流体管的外径方向而宽度变窄的方式形成有嵌合槽,该嵌合槽供用于防止该卡定部件从所述凹部脱落的弹性体进行嵌合。

根据该特征,嵌合于形成为向流体管的外径方向而宽度变窄的嵌合槽内的弹性体的弹性复原力,随着向外径侧而逐渐强力地作用,因此不仅能够将卡定部件可靠地收纳而不会从凹部内脱落,而且当收纳于凹部内的卡定部件移动或倾动时,嵌合于嵌合槽的弹性体追随卡定部件的动作,因此弹性体能够在凹部内不脱嵌且不对卡定部件的移动或倾动造成影响,从而卡定部件能够与设计相符地移动或倾动。

本发明的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嵌合槽形成在设置于所述卡定部件的多个楔部之间。

根据该特征,由于能够不侵蚀多个楔部的区域而有效利用它们之间的空间来形成嵌合槽,因此不会对卡定部件的卡定能力造成影响。

本发明的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件的嵌合槽贯通流体管的径向而形成。

根据该特征,在嵌合槽的贯通方向上发生了弹性变形的弹性体与凹部内壁或流体管的外表面接触,由此能够使弹性体作为缓冲件发挥功能。

本发明的管接头的特征在于,其包括:所述流体管;以及供所述流体管的前方端部插入的承口管;以及防止所述流体管从所述承口管脱离的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

根据该特征,使用流体管的脱离防止装置,能够稳固地防止流体管从承口管脱离,因此能够提供耐震性和伸缩性优越的管接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设有实施例的脱离防止装置的管接头的侧剖视图。

图2中,(a)是图1的A方向观察的脱离防止装置的局部剖视图,(b)是(a)的B方向视图。

图3中,(a)是使卡定部件以及夹设部件组合的状态的主视图,(b)是(a)的局部侧剖视图。

图4是脱离防止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5中,(a)是推压部件的初始紧固前的脱离防止装置的侧剖视图,(b)是推压部件的初始紧固后的脱离防止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6中,(a)是示出插口管开始向流体管的管轴方向脱离侧移动时的脱离防止装置的举动的侧剖视图,(b)是示出插口管进一步向流体管的管轴方向脱离侧移动时的脱离防止装置的举动的侧剖视图。

图7是示出插口管向流体管的管轴方向脱离侧移动时的脱离防止装置的举动的最终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8中,(a)是示出卡定部件的变形例的侧剖视图,(b)是示出卡定部件的其他变形例的侧剖视图。

图9中,(a)是图2的X-X剖面,(b)是Y-Y剖面,是示出推压部件的初始紧固前的脱离防止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10中,(a)是图2的X-X剖面,(b)是Y-Y剖面,是示出推压部件的初始紧固后的脱离防止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11中,(a)是图2的X-X剖面,(b)是Y-Y剖面,是示出插口管开始向管轴方向脱离侧移动时的脱离防止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12中,(a)是图2的X-X剖面,(b)是Y-Y剖面,是示出插口管进一步向流体管的管轴方向脱离侧移动时的脱离防止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13中,(a)是图2的X-X剖面,(b)是Y-Y剖面,是示出插口管向流体管的管轴方向脱离侧移动时的脱离防止装置的最终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4中,(a)是示出插口管从初始紧固状态开始向管轴方向脱离侧移动时的脱离防止装置的举动的侧剖视图,(b)是示出插口管进一步向流体管的管轴方向脱离侧移动时的脱离防止装置的举动的侧剖视图。

图15中,(a)是示出插口管向流体管的管轴方向插入侧移动时的脱离防止装置的举动的侧剖视图,(b)是示出插口管再度向流体管的管轴方向脱离侧移动时的脱离防止装置的举动的侧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夹设部件的变形例1的侧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夹设部件的变形例2的侧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将脱离防止装置的螺栓紧固的状况的侧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在卡定部件的嵌合槽中嵌合有弹性体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0是示出弹性体的弹性复原力作用于卡定部件以及夹设部件的状态的图。

标号说明

1:管接头;2:插口管(流体管);2b:外周面;2c:前端部;3:承口管;4:紧固部件;5:密封件;10:脱离防止装置;11:主体部件;12:凹部;12b:推压壁;12f:后侧壁;13:螺栓(推压部);13a:推压面;13b:后部边缘;14:夹设部件(推压部);14a:锥面;14b:被推压面;14c:后端面;15:卡定部件;15a:倾斜面;15c:后端面;15d:嵌合槽;15e:槽壁部;15f:凸部端面;15g:中央部;15k:周侧部;15m:周侧部倾斜面;15n:抵接部;16:后侧楔部;17:前侧楔部;18:辅助楔部(突出部);19:弹性体;24:夹设部件;24a:锥面;34:夹设部件;34a:锥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脱离防止装置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对于实施例1的脱离防止装置,参照图1至图8进行说明。以下,将图1的插口管2的向承口管3插入的插入侧作为管轴方向的前侧(前方)、将插口管2的从承口管3脱离的脱离侧作为管轴方向的后侧(后方)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管接头1具备:在端部形成有承口部3a的承口管3;插入于该承口部3a的本发明的流体管即插口管2;设置于插口管2的外周面2b的脱离防止装置10;以及在承口部3a的内周面与插口部2a的外周面2b之间沿周向配置的密封件5。另外,密封件5通过形成于后述的主体部件11的环状凸部11d被向管轴方向推压,密封件5紧贴于承口部3a的内周面和插口部2a的外周面2b,由此承口管3以及插口管2呈密封状连接。

此外,本发明的管接头1是构成管网的配管的一部分,这些承口管3以及插口管2例如是埋设于地下的上水道用的球墨铸铁制,管的内周面被灰浆层包覆。此外,本发明的流体管也可以是其他铸铁、钢等金属制、或者石棉、混凝土制、氯乙烯、聚乙烯或聚烯烃制等。而且,流体管的内周面并不局限于灰浆层,也可以被例如环氧树脂等包覆,或者也可以将适当的材料通过粉体涂装而包覆于流体管的内周面。另外,本实施例中流体管内的流体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的上水,也可以是例如工业用水或农业用水、下水等,此外也可以是气体或气体与液体的气液混合体。

另外,如图1所示,配置于插口管2的外周面2b上的本发明的脱离防止装置10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外嵌于插口管2的外周面2b并具有与外周面2b对置的凹部12的主体部件11;以能够倾动的方式收纳在凹部12内并能够咬入插口管2的外周面2b的卡定部件15;以及设置于主体部件11且由推压卡定部件15的推压部件即螺栓13和夹设部件14构成的推压部。

脱离防止装置10中,主体部件11相对于承口部3a通过紧固部件4而被连接固定,并且,收纳于主体部件11的凹部12内的卡定部件15如后述那样卡定于插口管2的外周面2b,由此,能够阻止插口部2a从承口部3a脱离。以下,对构成脱离防止装置10的部件进行说明。

首先,对主体部件11进行说明。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主体部件11是能够外嵌于插口管2的外周面2b的环状的一体部件的压圈,由球墨铸铁、不锈钢、钢、铸钢等形成。此外,本发明的主体部件也可以是能够在周向上分割为规定数量的构造。在主体部件11的与插口管2的外周面2b对置的内周部上,沿周向形成有多个凹部12。各个凹部12内成为由如下部分围成的空间:在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上离开规定的间隔而形成的前侧壁12a、后侧壁12b;和在插口管2的周向上形成的周侧壁12d、12d及底部壁12c,而且该凹部12具有收纳夹设部件14的底部收纳部12e。在该凹部12内,收纳有后述的卡定部件15和夹设部件14。

如图2的(a)和图4所示,主体部件11在周向上交替地形成有凸缘部11a和在内部具备凹部12的收纳部11b,凸缘部11a与承口管3的凸缘部3b通过紧固部件4被紧固,主体部件11与承口管3被固定为一体。对于收纳部11b而言,在其内周部形成有前述的凹部12,在收纳部11b的外周部上沿径向设有内螺纹部11c。本发明的推压部件即螺栓13与内螺纹部11c螺合,通过紧固该螺栓13,从而能够经由夹设部件14将卡定部件15推压于插口管2的外周面2b。

并且,如图1以及图4所示,在主体部件11的与承口部3a对置的端面上,形成有推压密封件5的环状凸部11d。通过紧固紧固部件4,密封件5被环状凸部11d沿管轴方向推压,承口部3a与插口部2a被密封状地连接。

接着,对卡定部件15进行说明。如图3的(b)以及图4所示,卡定部件15在周侧面视图以及侧剖面视图中为非对称的多边形状,如图3的(a)所示,由大致弓型的部件构成,该大致弓型的部件在内周部具有弧状的前侧楔部17、后侧楔部16和作为突出部的辅助楔部18,且在周向上具有规定宽度。卡定部件15由球墨铸铁、钢、不锈钢等形成。另外卡定部件15在周向的中央的外周部上形成具有倾斜面15a的凸部15b,该倾斜面15a以随着趋向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的前侧而远离插口管2的外周面2b的方式扩径并倾斜。

多个楔部16、17、18在卡定部件15的与插口管2的外周面2b对置的那一侧,在管轴方向上设有规定的间隔地形成。在卡定部件15的倾斜面15a中的与插口管2的外表面在管径向上的距离比较大的管轴方向前侧,形成有前侧楔部17;在倾斜面15a中的与插口管2的外表面在管径向上的距离比较小的管轴方向后侧,形成有后侧楔部16;并且,在前侧楔部17与后侧楔部16的管轴方向之间,形成有作为本发明的突出部的辅助楔部18。

如图4所示,各楔部16、17、18的剖面形状形成为由朝向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前侧倾斜的面和与插口管2的外周面大致垂直地向插口管2的管径向外侧(外径方向)延伸的面构成的三角形,各楔部16、17、18形成为从其基端朝向插口管2的外周面而向管轴方向前侧倾斜的尖细形状。

另外,如图2的(a)以及图3的(a)、(b)所示,弧状的各楔部16、17、18的末端的内径尺寸(沿管轴方向观察的半径尺寸)以及周向尺寸被设定为如下尺寸:当通过螺栓13推压卡定部件15时或者卡定部件15如后述那样倾动时,遍及各楔部16、17、18的周向的几乎全长范围地咬入插口管2的尺寸。前侧楔部17以及后侧楔部16的周向长度S1大致相同地形成,且被设定为比作为突出部的辅助楔部18的周向长度S2大。并且,辅助楔部18的内径方向的突出量被设定为比前侧楔部17以及后侧楔部16的内径方向的突出量小,更详细地说,如图3的(a)、(b)所示,弧状的辅助楔部18的内径方向的末端被设定在从连结前侧楔部17的末端与后侧楔部16的末端的线起向径向外侧(外径方向)规定尺寸δ的位置上。

接下来,对夹设部件14进行说明。夹设部件14与作为推压部件的螺栓13一同构成推压部。如图3的(a)、(b)、图4所示,夹设部件14具有沿流体管的管轴方向的槽部,该槽部的底形成为锥面14a。夹设部件14以所述槽部覆盖卡定部件15的凸部15b的方式配设,夹设部件14的锥面14a与凸部15b的倾斜面15a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卡定部件15能够沿夹设部件14的锥面14a移动或者与锥面14a抵接地倾动。

由上述的主体部件11、卡定部件15、螺栓13以及夹设部件14构成的脱离防止装置10以如下方式组装。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在将夹设部件14收纳于主体部件11的底部收纳部12e、并且使弹性体19保持于卡定部件15的周向端部的嵌合槽15d的状态下,将卡定部件15插入到主体部件11的凹部12,将卡定部件15保持于凹部12内。进而,将收纳有夹设部件14以及卡定部件15的主体部件11以间隙配合状态外嵌于插口管2的插口部2a,在其前端侧的插口部2a的外周面2b上在规定位置外嵌密封件5。

接下来,在将外嵌有主体部件11以及密封件5的插口部2a插入到承口部3a并一边通过紧固部件4在插口部2a与承口部3a之间推压密封件5一边将主体部件11紧固于承口管3从而设置于初始组装位置的状态下,将与主体部件11的收纳部11b的内螺纹部11c螺合的螺栓13螺入,并通过规定的紧固扭矩对螺栓13进行初始紧固。

以下,从螺合于主体部件11的螺栓13的初始紧固开始,对在插口管2的管轴的脱离方向上施加有力时的脱离防止装置10的举动进行说明。

如图5的(a)所示,螺合于主体部件11的螺栓13的中心设定在从夹设部件14的管轴方向的长度尺寸的中心位置向后侧偏移的位置、以及从卡定部件15的后侧楔部16的位置向管轴后侧偏移的位置上。另外,在夹设部件14与底部收纳部12e之间以及卡定部件15与凹部12之间,形成有允许夹设部件以及卡定部件的移动、倾动的空隙。因此,若最初轻轻地紧固螺栓13,则设置为:夹设部件14向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的后侧移动而与底部收纳部12e的后侧壁12f接触的状态,或者卡定部件15以向逆时针方向倾动的状态与主体部件11的凹部的前侧壁12a接触的状态。而且,在卡定部件15向逆时针方向倾动的状态下,后侧楔部16轻轻地抵接于插口管2的外周面2b,前侧楔部17以及辅助楔部18距插口管2的外周面2b分别具有c1、c2的间隙而成为非接触状态。

接着,如图5的(b)所示,当通过规定的初始紧固扭矩对螺栓13进行紧固时,由于螺栓13的中心从卡定部件15的后侧楔部16的位置向管轴后侧偏移,因此螺栓13的初始紧固力主要集中于卡定部件15的后侧楔部16,主要是后侧楔部16咬入插口管2的外周面2b。另外,前侧楔部17成为不与插口管2接触的状态或者轻轻接触的状态,辅助楔部18距插口管2的外周面2b具有c3的间隙而保持非接触状态。此外,由于螺栓13的推压面13a形成为平面,因此螺栓13能够在宽范围内推压夹设部件14的被推压面14b,能够使楔部16、17、18在其周向长度的几乎全长范围均匀地咬入插口管2的外周面2b,因此能够防止楔部16、17、18偏斜地咬入插口管2的外周面2b。

接着,当从该初始紧固状态起对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作用脱离力时,如图6的(a)所示,卡定部件15的后侧楔部16对插口管2咬入的咬入部O点与插口管2一同向管轴方向后侧移动,卡定部件15因楔效应而被夹设部件14推压。这样一来,卡定部件15绕后侧楔部16的O点向顺时针方向倾动,同时后侧楔部16以及前侧楔部17咬入插口管2的外周面2b,辅助楔部18成为与插口管2的外周面2b不接触或者轻轻接触的状态。此外,该状态下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的脱离力由卡定部件15的前侧楔部17以及后侧楔部16这两个楔部保持。

当插口管2进一步向管轴方向后侧移动时,如图6的(b)所示,后侧楔部16以及前侧楔部17的向插口管2的外周面2b的咬入量会进一步增加。这样一来,此时,作为突出部的辅助楔部18开始向插口管2的咬入。当辅助楔部18开始向插口管2的咬入时,也由辅助楔部18保持从夹设部件14向卡定部件15的推压力,因此,限制了前侧楔部17向外周面2b的咬入。此外,该状态下,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的脱离力由前侧楔部17、后侧楔部16以及作为突出部的辅助楔部18这三个楔部保持。

而且,卡定部件15被夹设部件14推压,最终如图7所示,前侧楔部17、后侧楔部16以及辅助楔部18这三个楔部进一步咬入插口管2,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的脱离力与产生于各楔部16、17、18的卡定力平衡,能够防止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的脱离力。

此外,相对于设计上假定的脱离力具有充分余量地设定楔部的形状、大小。因此,设定成:即使设计上假定的脱离力施加于脱离防止装置而使得楔部咬入插口管2,楔部16、17、18之间的底部15e也不会与插口管2的外周面2b接触而是分离的。

假设不这样设定,则当设计上假定的脱离力作用于脱离防止装置时,会产生如下问题:会成为楔部16、17、18之间的底部15e与插口管2的外周面2b接触的状态,楔部16、17、18无法进一步咬入插口管2,无法保持更大的脱离力,插口管2会从楔部16、17、18以及楔部之间的底部15e双方受到大推压力,插口管2会大幅缩径,会使外周面或内周面的衬层损伤。

但是,通过以即使设计上假定的脱离力施加于脱离防止装置而使得楔部咬入插口管2,楔部16、17、18之间的底部15e也不与插口管2的外周面2b接触而是分离的方式设定,由此能够防止此类问题的产生。

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示的脱离防止装置起到了下述的作用效果。

在将螺合于主体部件11的螺栓13相对于插口管2进行了初始紧固的状态下,当在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上作用有脱离力时,卡定部件15倾动,前侧楔部17向插口管2咬入。而且,当卡定部件15进一步倾动时,作为突出部的辅助楔部18开始向插口管2的咬入,通过辅助楔部18的咬入限制前侧楔部17向插口管2的咬入,能够防止前侧楔部17相对于插口管2过度咬入,进而插口管2不会从前侧楔部17受到过度的推压力,因此脱离防止装置能够防止外周面以及内表面衬层的损伤。

作为突出部的辅助楔部18由于设置于前侧楔部17与后侧楔部16之间,因此在前侧楔部17以某种程度咬入插口管2后,辅助楔部18开始咬入,从而限制前侧楔部17向插口管2的咬入,因此能够防止前侧楔部向插口管2的局部性咬入。

由于辅助楔部18形成为通过卡定部件15的倾动而咬入插口管2的楔部,因此不仅是通过倾动而咬入插口管2的前侧楔部17,辅助楔部18也通过倾动而咬入插口管2,因此前侧楔部17和辅助楔部18相辅相成,能够强力地防止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的脱离。

由于辅助楔部18的末端不从连结前侧楔部17的末端与后侧楔部16的末端的线突出,因此在通过倾动而前侧楔部17咬入插口管2后,辅助楔部18咬入插口管2,因此能够防止前侧楔部17过度咬入插口管2,并且,能够调整辅助楔部18的末端的突出量来调整前侧楔部17的咬入量。

各楔部16、17、18的截面形状是由朝向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前侧倾斜的面和与插口管2的外周面2b大致垂直地向插口管2的径向外侧(外径方向)延伸的面构成的三角形,从基端朝向插口管2的外周面呈尖细形状,因此,各楔部16、17、18容易咬入插口管2的外周面2b,与插口管2的外周面2b大致垂直地向插口管2的径向外侧(外径方向)延伸的面能够强力地保持脱离力,进而能够强力地防止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的脱离。

管接头1具备插口管2、供插口管2的前端部2c插入的承口管3、以及防止插口管2从承口管3脱离的脱离防止装置10,因此,管接头1能够可靠地防止插口管2从承口管3脱离。

以上,通过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的改变、追加也同样包含于本发明。

例如,上述实施例1中,将夹设部件的锥面以及卡定部件的倾斜面形成为平面,但并不限于此,为了减少夹设部件的锥面与卡定部件的倾斜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来减少摩擦,虽未特意图示,但也可以将夹设部件的锥面形成为凹曲面或者将卡定部件的倾斜面形成为凸曲面,或者将夹设部件的锥面、卡定部件的倾斜面双方形成为凹凸曲面。

另外,上述实施例1中,设置于卡定部件15的辅助楔部18在前侧楔部17与后侧楔部16之间设有一个,但作为本发明的卡定部件的变形例,如图8的(a)所示,卡定部件25也可以在前侧楔部17与后侧楔部16之间设置两个辅助楔部18、18,以便能够进一步限制前侧楔部17向插口管2的咬入。此外,也可以在前侧楔部与后侧楔部之间设置3个以上的规定个数的辅助楔部。

并且,上述实施例1中,设置于卡定部件15的辅助楔部18在前侧楔部17与后侧楔部16之间设有一个,但作为本发明的卡定部件的其他变形例,如图8的(b)所示,卡定部件35也可以在比前侧楔部17靠流体管的管轴方向前侧的位置设有辅助楔部18。

此外,上述实施例1中,经由夹设部件14并通过螺栓13推压卡定部件15,但并不限于此,既可以不使用夹设部件而通过螺栓13直接推压卡定部件15,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主体部件11推压卡定部件15。

【实施例2】

对于实施例2的脱离防止装置,参照图1至图4、以及图9至图13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例1重复的结构省略说明。

如图3的(a)、(b)所示,卡定部件15在周向的中央的外周部上形成具有倾斜面15a的凸部15b,该倾斜面15a以随着趋向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的前侧而从插口管2的外周面2b远离的方式扩径并倾斜。另外,该倾斜面15a在管轴方向的后侧形成有与管轴大致垂直的凸部端面15f,该凸部端面15f经由倾斜面15h、15j而与周侧部15k相连。其中,凸部端面15f构成本发明的中央部15g。

周侧部15k形成为从中央部15g起在周向两侧具有规定宽度的大致弓型。如图2的(b)所示,卡定部件15的前侧壁15p与凹部12的前侧壁12a对置,卡定部件的周侧部15k的周侧部倾斜面15m与凹部12的推压壁12b对置,如后述那样,卡定部件能够在凹部12的前侧壁12a与推压壁12b之间移动、倾动。

此外,如图12的(b)所示,卡定部件15的周侧部倾斜面15m以从抵接部15n随着趋向插口管2的径向内侧(内径方向)而朝向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前侧的方式以规定的角度倾斜。

以下,从螺合于主体部件11的螺栓13的初始紧固开始,对在插口管2的管轴的脱离方向上施加有力时的脱离防止装置10的举动进行说明。

如图9的(a)、(b)所示,螺合于主体部件11的螺栓13的中心设定在从夹设部件14的管轴方向的长度尺寸的中心位置向管轴后侧偏移的位置、以及从卡定部件15的后侧楔部16的位置向管轴后侧偏移的位置上。另外,在夹设部件14与底部收纳部12e之间以及卡定部件15与凹部12之间,形成有允许夹设部件以及卡定部件15的移动、倾动的空隙。因此,若最初将螺栓13轻轻紧固,则设置为:夹设部件14向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的后侧移动而与底部收纳部12e的后侧壁12f轻轻接触的状态,或者卡定部件15以向逆时针方向倾动的状态与主体部件11的凹部12的前侧壁12a轻轻接触的状态。而且,在卡定部件15向逆时针方向倾动的状态下,后侧楔部16轻轻抵接于插口管2的外周面2b,前侧楔部17以及辅助楔部18距插口管2的外周面2b分别具有c1、c2的间隙而成为非接触状态。

接着,如图10的(a)、(b)所示,当以规定的初始紧固扭矩对螺栓13进行紧固时,由于螺栓13的中心以从卡定部件15的后侧楔部16的位置向管轴后侧偏移的状态设置,因此通过螺栓13的初始紧固力,夹设部件14被较强地压靠于底部收纳部12e的后侧壁12f,另外卡定部件15的前侧壁15p被较强地压靠于凹部12的前侧壁12a。同时,螺栓13的初始紧固力主要集中于卡定部件15的后侧楔部16,主要是后侧楔部16咬入插口管2的外周面2b。另外,前侧楔部17成为不与插口管2接触的状态或者轻轻接触的状态,辅助楔部18距插口管2的外周面2b具有c3的间隙而保持非接触状态。此外,由于螺栓13的推压面13a形成为平面,因此螺栓13能够在宽范围内推压夹设部件14的被推压面14b,因此能够对楔部16、17、18在其周向长度的几乎全长范围施加推压力。

接着,当从该初始紧固状态起在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上作用脱离力时,如图11的(a)、(b)所示,卡定部件15的后侧楔部16向插口管2咬入的咬入部点与插口管2一同向管轴方向后侧移动,卡定部件15因楔效应而被夹设部件14推压。进而卡定部件15绕后侧楔部16的咬入部点向顺时针方向倾动,同时后侧楔部16以及前侧楔部17咬入插口管2的外周面2b,辅助楔部18成为与插口管2的外周面2b不接触或者轻轻接触的状态。此外,该状态下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的脱离力由卡定部件15的前侧楔部17以及后侧楔部16这两个楔部保持。

当插口管2进一步向管轴方向脱离侧移动时,如图12的(a)所示,卡定部件15的后侧楔部16向插口管2咬入的咬入部点与插口管2一同向管轴方向后侧进一步移动,卡定部件15因楔效应而被夹设部件14推压,并绕后侧楔部16的咬入部点向顺时针方向倾动,后侧楔部16以及前侧楔部17向插口管2的外周面2b的咬入量进一步增加。这样一来,此时,辅助楔部18开始向插口管2的咬入。当辅助楔部18开始向插口管2的咬入时,也由辅助楔部18保持从夹设部件14向卡定部件15的推压力,因此限制了前侧楔部17向外周面2b的咬入。此外,该状态下,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的脱离力由前侧楔部17、后侧楔部16以及辅助楔部18这三个楔部保持。

同时,如图12的(b)所示,当插口管2向管轴方向后侧移动时,卡定部件15的抵接部15n的附近与凹部12的推压壁12b接触,插口管2的移动几乎停止。此外,在卡定部件15的周侧部15k的抵接部15n的附近开始与凹部12的推压壁12b接触的时刻,在卡定部件15的周侧部倾斜面15m与凹部12的推压壁12b之间,具有朝向插口管2的径向内侧而变宽的空隙L2。

而且,如图13的(a)、(b)所示,最终,通过基于楔效应所实现的来自夹设部件14的推压力,卡定部件15绕抵接部15n附近倾动,周侧部倾斜面15m与推压壁12b接触,插口管2的移动停止,并且,通过卡定部件15绕抵接部15n附近的倾动,楔部16、17、18这三个楔部相对于插口管2咬入,能够防止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的脱离。

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示的脱离防止装置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如图12的(a)、图13第(a)所示,卡定部件15的中央部15g的凸部端面15f与凹部12的后侧壁12f不接触,卡定部件15的中央部15g被允许适度的移动、倾动,而且卡定部件15的中央部15g附近的楔部16、17、18推压插口管2,因此能够防止向插口管2的过度的咬入。即,若卡定部件15的中央部15g被螺栓13以及夹设部件14直接支承,因此卡定部件15的中央部15g几乎不会变形,中央部15g附近的楔部16、17、18会过度咬入插口管2。因此,在使卡定部件15的中央部15g的凸部端面15f相对于凹部12的后侧壁12f离开的状态下,减弱卡定部件15的中央部15g的支承刚性,允许适度的移动、倾动,由此能够防止卡定部件15的中央部15g附近的楔部16、17、18的过度咬入。

另外,卡定部件15的中央部15g被螺栓13以及夹设部件14在正上方推压并支承,但卡定部件15的周侧部15k不被螺栓13以及夹设部件14直接支承。其结果是,卡定部件15的周侧部15k成为悬臂梁的状态,不被插口管2充分推压,卡定部件15的周侧部15k的楔部16、17、18无法充分咬入插口管2。

因此,如图12的(b)所示,当成为卡定部件15的周侧部15k的抵接部15n的附近与凹部12的推压壁12b接触的状态时,卡定部件15的周侧部15k成为被凹部12的推压壁12b支承的状态,能够抑制卡定部件15的周侧部15k的变形。而且,如图13的(a)、(b)所示,在抑制了卡定部件15的周侧部15k的变形的状态下,卡定部件15绕抵接部15n附近倾动,因此卡定部件15的周侧部15k附近的楔部16、17、18能够相对于插口管2可靠地咬入,从而能够强力地防止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的脱离。

如图12的(b)所示,卡定部件15的周侧部15k具备从抵接部15n朝向插口管2的径向内侧并且朝向管轴方向前侧倾斜的周侧部倾斜面15m,因此,卡定部件15即使是在周侧部15k与凹部12抵接后也能够进一步倾动,卡定部件15的周侧部15k的楔部能够进一步咬入插口管2,因此能够强力地防止插口管2的管轴方向的脱离。

如图3所示,卡定部件15的中央部15g的管轴方向的尺寸形成为比卡定部件15的周侧部15k的管轴方向的尺寸大,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施加于卡定部件15的周侧部15k的弯曲力矩。

由于凹部12具备与卡定部件15的周侧部15k抵接的推压壁12b和与卡定部件15的中央部15g对置的后侧壁12f,因此,当插口管向脱离方向移动时,卡定部件15的周侧部15k抵接于凹部12的推压壁12b而被支承,因此能够减少周侧部15k的变形。另外,由于卡定部件15的中央部15g与凹部12的后侧壁12f对置,因此中央部15g的楔部被允许适度的移动、倾动并推压插口管2,因此能够防止向插口管2的过度咬入,进而能够防止插口管的衬层的损伤。

【实施例3】

对于实施例3的脱离防止装置,参照图1至图4、以及图14至图18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例1、2重复的结构省略说明。

以下,针对具备上述脱离防止装置10的管接头1,对地震等的外力在管轴方向的前后反复作用的情况下的管接头1的举动进行说明。

如图14的(a)所示,在地震等的外力作用之前的初始紧固状态下,被紧固的螺栓13的推压力经由夹设部件14传递至卡定部件15,卡定部件15的至少后侧楔部16咬入插口管2的外周面。此外,该初始状态下,既可以仅仅后侧楔部16咬入插口管2的外周面,也可以不仅后侧楔部16而且前侧楔部17也咬入。

该初始紧固状态下,螺栓13对插口管2的径向推压力通过夹设部件14的锥面14a与卡定部件15的倾斜面15a的面接触而在管轴方向分支并传递,由此夹设部件14配置于凹部12内的后部,并且,卡定部件15配置于凹部12内的前部。即本实施例中,由于夹设部件14的锥面14a和卡定部件15的倾斜面15a在该初始紧固状态下形成为大致平行地倾斜并对置的平面状,因此锥面14a与倾斜面15a进行面接触。

此时,各部件13、14、15配置成从管轴方向的后方侧起顺次位于螺栓13的推压面13a的后部边缘13b的位置(P1)、夹设部件14的后端面14c的位置(P2)、以及卡定部件15的后端面15c的位置(P3)。

另外该初始紧固状态下,在凹部12内的夹设部件14的前侧,形成有允许夹设部件14的管轴方向的规定幅度的移动以及规定角度的倾动的空隙部K。即,夹设部件14配置为能够在凹部12内沿管轴方向移动以及倾动。

接下来,如图14的(a)、(b)所示,在对插口管2向管轴方向的后方、即在从承口管3脱离的方向上作用有外力的情况下,以初始紧固状态咬入插口管2的外周面的卡定部件15伴随插口管2在凹部12内向管轴方向的后方移动。由于该外力,与卡定部件15的倾斜面15a沿夹设部件14的锥面14a滑动相伴地,管轴方向的外力的一部分成为与锥面14a垂直的方向的分力(参照图14的(a)),卡定部件15被向插口管2的内径方向推压,卡定部件15的后侧楔部16以及前侧楔部17进一步咬入插口管2的外周面2b。

另外,如图14的(b)所示,针对后侧楔部16以及前侧楔部17的咬入的反作用力进行作用,由此,夹设部件14以与螺栓13的推压面13a面接触的被推压面14b的后端侧的一部分作为倾动中心,如图示顺时针倾动。此时,如前述那样,由于夹设部件14的后端面14c的位置(P2)与螺栓13的推压面13a的后部边缘13b的位置(P1)相比配置于管轴方向的前方,因此夹设部件14的倾动中心不会与螺栓13的推压面13a的后部边缘13b滑动接触,能够避免后部边缘13b的损伤。

另外,由于伴随该夹设部件14的倾动,夹设部件14的被推压面14b相对于螺栓13的推压面13a倾斜,因此在夹设部件14的被推压面14b的前侧与螺栓13的推压面13a之间产生后述的冲击吸收用的间隙R1。

接下来,如图15的(a)所示,在对插口管2向管轴方向的前方、即在插入到承口管3的方向上作用有外力的情况下,咬入插口管2的外周面的卡定部件15伴随插口管2而在凹部12内向管轴方向的前方移动。进而,插口管2的前端部2c与承口管3的内端面3c抵接,由此插口管2的移动被限制而结束。在这样插口管2的移动结束时,依然残留有卡定部件15的前表面与凹部12的前侧壁12a之间的间隙,卡定部件15不会与凹部12碰撞,因此能够避免卡定部件15的损伤。此外,也可以在插口管2的前端部2c与承口管3的内端面3c之间配设缓冲抵接所产生的冲击的缓冲件。

另外,如图15的(a)所示,伴随该插口管2的移动,螺栓13的推压面13a与夹设部件14的被推压面14b之间的间隙(R2)变大,因此,夹设部件14在凹部12内在螺栓13与卡定部件15之间与重力相应地适当移动。例如,如图的15(a)所示,夹设部件14的被推压面14b从螺栓13的推压面13a离开,同时,夹设部件14的锥面与卡定部件15的倾斜面15a滑动,这些部件14、15彼此的接触位置发生变化。

接下来,如图15的(b)所示,在再次对插口管2在从承口管3脱离的方向上作用有外力的情况下,咬入插口管2的外周面的卡定部件15伴随插口管2而在凹部12内向管轴方向的后方移动。由于该外力,卡定部件15的倾斜面15a沿夹设部件14的锥面14a滑动,同时,夹设部件14的被推压面14b的规定部位与螺栓13的推压面13a抵接。

与该夹设部件14的被推压面14b抵接的、螺栓13的推压面13a的抵接位置是比后部边缘13b的位置(P1)靠管轴方向的前方的规定位置,因此能够避免后部边缘13b的损伤。另外,图15的(b)中的夹设部件14的被推压面14b与螺栓13的推压面13a的抵接部位是与前述的图14的(a)中的抵接部位不同的新的部位。

另外,图15的(b)中的夹设部件14的被推压面14b相对于螺栓13的推压面13a倾斜,在夹设部件14的被推压面14b的前侧与螺栓13的推压面13a之间产生冲击吸收用的间隙(R3),因此在该新的部位处抵接的夹设部件14以冲击吸收用的间隙(R3)作为允许量而暂时倾动,由此夹设部件14与螺栓13不会强势碰撞,能够吸收该冲击。

以下同样地,在对管接头1向管轴方向的前后反复作用地震等的外力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夹设部件14与螺栓13局部性集中地抵接的情况,每当外力在管轴方向的前后反复,则夹设部件14与螺栓13的抵接部位便会分散,因此能够避免部件彼此的反复集中冲击导致的损伤。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夹设部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作为本发明的变形例1的夹设部件24,锥面24a形成为凹曲面,在上述的管接头的初始状态下,该锥面24a仅与卡定部件15的倾斜面15a上的管轴方向的前后两端部局部抵接,而与管轴方向的中间部分离。

通过这样设置,夹设部件24的锥面24a与卡定部件15的倾斜面15a之间的空隙区域增大,因此能够扩大地震等的外力在管轴方向的前后反复作用的情况下的冲击吸收用的间隙。

另外,如图17所示,作为本发明的变形例2的夹设部件34,锥面34a形成为凸曲面,在上述的管接头的初始状态下,该锥面34a仅与卡定部件15的倾斜面15a上的除管轴方向的端部以外的部位局部抵接,而与管轴方向的前后两端部分离。

通过这样设置,夹设部件34的锥面34a与卡定部件15的倾斜面15a之间的空隙区域增大,因此能够扩大地震等的外力在管轴方向的前后反复作用的情况下的冲击吸收用的间隙。

此外,也可以取代上述变形例1、2的夹设部件24、34,或者在该夹设部件24、34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卡定部件的倾斜面形成为曲面,例如,将该卡定部件的与夹设部件24、34的锥面24a、34a抵接的倾斜面形成为填补相互的面形状的凸曲面或者凹曲面。

另外,虽未特意图示,螺栓的推压面也可以是凹曲面或凸曲面,还可以取代该螺栓的推压面,或者在该螺栓的推压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夹设部件的被推压面形成为凹曲面或凸曲面。根据这样的结构,在螺栓的推压面与夹设部件的被推压面之间,能够确保在地震等的外力在管轴方向的前后反复作用的情况下的冲击吸收用的间隙。

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示的脱离防止装置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即使在对流体管作用有使其沿管轴方向脱离或插入的外力的情况下,卡定部件15与推压部件即螺栓13之间的夹设部件14在主体部件11的凹部12内在管轴方向上以规定的幅度的允许量移动,与之相伴地使夹设部件14的锥面14a与卡定部件15的外表面的接触部分迁移,由此,即使反复作用使流体管脱离以及插入的管轴方向的外力,卡定部件15、螺栓13以及夹设部件14也不会相互局部性集中地碰撞,而是能够使相互的接触部位分散,因此能够防止反复集中碰撞所导致的这些部件13、14、15的损伤,进而能够稳固地维持流体管的脱离防止功能,能够良好地保持连接初期的配管构造。

另外,由于夹设部件14的锥面14a和卡定部件15的倾斜面15a都以倾斜的状态大致平行地抵接,因此不会正面承受在管轴方向上作用的外力,能够通过相对于管轴方向倾斜的平行面彼此的滑动接触来躲避外力。

另外,通过与夹设部件14在主体部件11的凹部12内在管轴方向上以规定的幅度的允许量移动相伴地、使夹设部件14相对于螺栓13倾动,由此,即使由于夹设部件14的移动,螺栓13、夹设部件14以及卡定部件15也不会相互离开,能够保持推压力。

另外,如图18所示,由于螺栓13以能够沿插口管2的径向进退的方式设置于主体部件11,因此在进行使螺栓13沿径向进退的操作时,不会出现工具T等的操作机构被插口管2的外表面干扰的情况。

另外,由于夹设部件14不与螺栓13的推压面13a的后部边缘13b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后部边缘13b的损伤,另外由于能够使夹设部件14的倾动中心与卡定部件15的倾动中心在管轴方向上不同,因此能够增大夹设部件14以及卡定部件15的倾动方式的变化,能够与外力的各种方向、大小对应地始终推压卡定部件15。

【实施例4】

对于实施例4的脱离防止装置,参照图1至图4、以及图19至图20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例1至3重复的结构省略说明。

如图2的(a)所示,在周侧壁12d上设有供后述的弹性体19卡合的阶梯部。此外,也可以不设置该阶梯部。

以下,对构成本发明的脱离防止装置的卡定部件向凹部嵌合的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3的(a)、(b)所示,卡定部件15形成为具备沿插口管2的外周面的弧状的楔部16、17、18的大致弓型,并且,在该卡定部件15的周向两端部具备嵌合槽15d、15d。如图2的(a)、(b)所示,卡定部件15在各个嵌合槽15d中嵌合了具有弹性的弹性体19,且该卡定部件15被收纳于主体部件11的凹部12。因此,卡定部件15通过被嵌合槽15d和凹部12的周侧壁12d夹压而弹性收缩的弹性体19的弹性复原力而保持于凹部12内,防止其从凹部12脱落。

如图19所示,弹性体19由例如SBR、CR、NBR等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或树脂等弹性材料构成,在其自然状态下,是末端为半球面且朝向后端逐渐变得大径的大致子弹形状,且形成为比嵌合槽15d的内部稍微大型。

嵌合槽15d形成于前侧楔部17以及后侧楔部16之间,在卡定部件15的径向上内外贯通,并且,构成嵌合槽15d的槽壁部15e、15e以朝向外径方向按规定的锥角α呈锥状逐渐变窄的方式对置。

接下来,对弹性体19向嵌合槽15d的嵌合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将弹性体19的末端从嵌合槽15d的内径侧朝向外径侧逐渐插入。弹性体19的末端侧直径较小,另外嵌合槽15d的内径侧直径较大,因此在弹性体19的插入中途阶段,弹性体19的外表面不会与嵌合槽15d的槽壁部15e、15e滑动接触,能够避免弹性体19歪斜地弹性变形。

与嵌合槽15d嵌合完成的弹性体19被夹压在对置的槽壁部15e、15e之间,弹性体19的末端部以及后端部稍微弹性变形而鼓出,并且,如图19的点划线包围部所示,弹性体19的弹性复原力D在与各槽壁部15e、15e的锥状的面垂直的方向上作用。

更详细地说,嵌合槽15d内的弹性体19的弹性复原力D被分为朝向管轴垂直方向的外径侧的分力D1和管轴方向的分力。由于该管轴垂直方向的分力D1,构成槽壁部15e、15e的卡定部件15被朝向管轴垂直方向的外径侧、也就是说朝向凹部12内侧施力。

另外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向管轴垂直方向的外径侧作用有分力D1的卡定部件15,对与卡定部件15的倾斜面15a大致平行地对置的夹设部件14的锥面14a进行推压。由此如图20所示,作用于卡定部件15的分力D1进一步被分为朝向管轴方向的前侧的分力D2和与倾斜面15a垂直的方向的分力。也就是说,卡定部件15因该分力D2而在凹部12内朝向管轴方向的前侧被施力。

另一方面,如图20所示,对具备锥面14a的夹设部件14在该分力D1的相反方向上作用有相同的大小的反作用力D1’。作用于夹设部件14的反作用力D1’进一步被分为朝向管轴方向的后侧的分力D2’和与锥面14a垂直的方向的分力。也就是说,夹设部件14因该分力D2’而在凹部12内朝向管轴方向的后侧被施力。

也就是说,根据这样的嵌合槽15d的结构,对于卡定部件15而言,在具备朝向外径方向逐渐变窄的槽壁部15e、15e的嵌合槽15d中嵌合弹性体19,由此,弹性复原力以朝向外径方向逐渐增大的方式作用,将槽壁部15e、15e朝向外径方向推压。结果,卡定部件15借助于弹性体19的弹性复原力在凹部12内朝向外径方向被施力。在如本实施例那样、螺入设置于主体部件11的螺栓13并经由夹设部件14使卡定部件15咬入插口管2的外周面2b的防止脱离的构造中,虽然存在在初始状态下卡定部件15不与前侧壁抵接的情况下,楔作用的移动距离变少而产生脱离阻止力减少的状态;或者在初始状态下夹设部件14不与后方侧的壁抵接的情况下,在卡定部件15的楔作用中夹设部件14向后方移动而产生脱离阻止力减少的状态,但通过弹性体19的弹性复原力能够防止这些状态。

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示的脱离防止装置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对于嵌合于形成为向插口管2的外径方向宽度变窄的嵌合槽15d内的弹性体19的弹性复原力而言,由于随着向外径侧而逐渐强力地作用,因此不仅能够将卡定部件15可靠地收纳而不会从凹部12内脱落,而且当收纳于凹部12内的卡定部件15发生了移动或者倾动时,由于嵌合于嵌合槽15d的弹性体19追随卡定部件15的动作,因此弹性体19在凹部12内不会脱嵌且不会对卡定部件15的移动或倾动造成影响,卡定部件15能够与设计相符地移动或倾动。

另外,嵌合槽15d形成于设于卡定部件15的多个楔部16、17之间,由此,不会侵蚀多个楔部16、17的区域,能够有效利用其间的空间来形成嵌合槽15d,因此,不会对卡定部件15的卡定能力造成影响。

另外,在嵌合槽15d的贯通方向上发生了弹性变形的弹性体19与凹部12的内壁或插口管2的外周面2b接触,由此能够使弹性体19作为缓冲件发挥功能。

另外,通过向凹部12的内侧被施力的卡定部件15,能够在其与螺栓13之间夹持夹设部件14,而且通过嵌合于向外径方向宽度变窄的嵌合槽15d内的弹性体19,将作用于外径方向的弹性复原力利用夹设部件14的锥面14a转换为管轴方向,由此能够将夹设部件14朝向管轴方向的规定位置施力。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至4进行了说明,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的改变、追加也同样包含于本发明。

例如,上述实施例1至4中,对具备凹部12的主体部件11是相对于承口管3通过紧固部件4被固定连接的压圈进行了说明,但例如主体部件既可以是提高管接头的连接强度的加强金属件,或者主体部件也可以是供作为流体管的插口管插入的承口管本身,在该承口管的承口部也可以形成收纳卡定部件的凹部。

另外例如,上述实施例1至4中,螺栓13、夹设部件14、以及卡定部件15各自的面彼此直接抵接或滑动接触,但也可以例如将夹设部件的表面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通过橡胶衬层等覆盖,或者,还可以在夹设部件的锥面或卡定部件的倾斜面上设置由橡胶或树脂等构成的缓冲件。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地震等的外力在管轴方向的前后反复作用的情况下,能够在凹部内吸收各部件所承受的冲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