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豆天蛾幼虫身体结构的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6200阅读:来源:国知局
基于豆天蛾幼虫身体结构的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豆天蛾幼虫身体结构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盖(A)、垫圈(B)、金属搭扣(C)、筒体(D),其中垫圈(B)置于筒体(D)和筒盖(A)之间,筒体(D)和筒盖(A)经前后两个金属搭扣(C)连接;所述的筒体(D)由枝杈体(E)、气缸(F)、内筒(2)、气阀Ⅰ(3)、气阀Ⅱ(4)、减振液补充口Ⅰ(5)、下腔导管Ⅰ(6)、上腔导管Ⅰ(7)、外筒(8)、减振液(9)、弹性条形加强筋(11)组成,其中内筒(2)中的空腔为仪器放置室(1);外筒(8)的右下壁自下而上设置减振液补充口Ⅰ(5)、固接气阀Ⅱ(4)和气阀Ⅰ(3);外筒(8)和内筒(2)之间形成圆环形间隙;圆环形间隙中设置48个气缸(F),均分为八组,八组气缸(F)自上而下分八层均布于圆环形间隙的竖直方向上,相邻两组的间距为45mm;每组的6个气缸(F)均布于每层圆环中,其中每个气缸(F)的上端座(26)固接于外筒(8)的内壁,每个气缸(F)的下端座(31)固接于内筒(2)的外壁,其中第一层的第一个气缸(F)的进气口Ⅰ(35)和进气口Ⅱ(32)呈封闭状态,其余相邻两个气缸(F)的进气口Ⅰ(35)和出气口Ⅰ(28)经上腔导管Ⅰ(7)连接,相邻两个气缸(F)的进气口Ⅱ(32)和出气口Ⅱ(30)经下腔导管Ⅰ(6)连接,且第一层至第七层中每层的第六个气缸(F)的出气口Ⅰ(28)经上腔导管Ⅰ(7)与下一层第一个气缸(F)的进气口Ⅰ(35)连接,第一层至第七层中每层的第六个气缸(F)的出气口Ⅱ(30)经下腔导管Ⅰ(6)与下一层第一个气缸(F)的进气口Ⅱ(32)连接;外筒(8)和内筒(2)的底面之间形成圆柱形间隙,圆柱形间隙中设置5个气缸(F),其中每个气缸(F)的上端座(26)固接于内筒(2)的底面外壁,每个气缸(F)的下端座(31)固接于外筒(8)的底面内壁;5个气缸(F)呈十字形排列,其中1个位于圆柱形间隙的中心,其与其它4个的中心距均为40mm;十字形排列即横排3个、横排前1个、横排后1个;气缸(F)按横排前、横排从右至左、横排后的顺序,相邻两个气缸(F)的出气口Ⅰ(28)和进气口Ⅰ(35)经上腔导管Ⅰ(7)连接,相邻两个气缸(F)的出气口Ⅱ(30)和进气口Ⅱ(32)经下腔导管Ⅰ(6)连接;横排前气缸(F)的进气口Ⅰ(35)经上腔导管Ⅰ(7)与圆环形间隙中第八层的第六个气缸(F)的出气口Ⅰ(28)连接;横排前气缸(F)的进气口Ⅱ(32)经下腔导管Ⅰ(6)与圆环形间隙中第八层的第六个气缸(F)的出气口Ⅱ(30)连接;横排后气缸(F)的出气口Ⅰ(28)经上腔导管Ⅰ(7)与气阀Ⅰ(3)连接;横排后气缸(F)的出气口Ⅱ(30)经下腔导管Ⅰ(6)与气阀Ⅱ(4)连接;弹性条形加强筋(11)固接于外筒(8)内壁,且分布于相邻二气缸(F)正中、外筒(8)的圆柱母线上;所述的筒盖(A)由枝杈体(E)、气缸(F)、减振液(9)、上腔导管Ⅱ(12)、顶板(13)、气阀Ⅲ(14)、气阀Ⅳ(15)、减振液补充口Ⅱ(16)、底板(17)、下腔导管Ⅱ(18)、筒壁(19)组成,其中筒壁(19)的右下侧自下而上设置减振液补充口Ⅱ(16)、固接气阀Ⅳ(15)和气阀Ⅲ(14);顶板(13)、底板(17)和筒壁(19)形成圆柱形间隙,圆柱形间隙中设置9个气缸(F),其中每个气缸(F)的上端座(26)固接于顶板(13)的内壁,每个气缸(F)的下端座(31)固接于底板(17)的内壁;9个气缸(F)呈十字形排列,其中1个位于圆柱形间隙的中心,其与第一圈4个的中心距均为40mm,其与第二圈4个的中心距均为80mm;十字形排列即横排5个、横排前2个、横排后2个;气缸(F)按横排前、横排从左至右、横排后的顺序,相邻两个气缸(F)的出气口Ⅰ(28)和进气口Ⅰ(35)经上腔导管Ⅱ(12)连接,相邻两个气缸(F)的出气口Ⅱ(30)和进气口Ⅱ(32)经下腔导管Ⅱ(18)连接;横排前与圆柱形间隙中心的中心距为80mm的气缸(F)的进气口Ⅰ(35)和进气口Ⅱ(32)呈封闭状态;横排后与圆柱形间隙中心的中心距为80mm的气缸(F)的出气口Ⅰ(28)经上腔导管Ⅱ(12)与气阀Ⅲ(14)连接;横排后与圆柱形间隙中心的中心距为80mm的气缸(F)的出气口Ⅱ(30)经下腔导管Ⅱ(18)与气阀Ⅳ(15)连接;十字形排列的气缸(F)在筒盖(A)的顶板(13)和底板(17)所形成的4对扇面各自的的正中位置,分别设有连通顶板(13)和底板(17)的通气孔Ⅰ(20)、通气孔Ⅱ(21)、通气孔Ⅲ(22)和通气孔Ⅳ(23),通气孔Ⅰ(20)、通气孔Ⅱ(21)、通气孔Ⅲ(22)和通气孔Ⅳ(23)的直径均为40mm;筒体(D)的圆环形间隙中的48个气缸(F)以外的空间、筒体(D)的圆柱形间隙中的5个气缸(F)以外的空间、筒盖(A)的圆柱形间隙中的9个气缸(F)以外的空间填充枝杈体(E)和减振液(9),且枝杈体(E)和减振液(9)所占空间比为4:1。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豆天蛾幼虫身体结构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枝杈体(E)由主干(25)和12根相同的枝杈(24)组成,其中12根相同的枝杈(24)分为三组,三组的枝杈(24)与主干(25)的圆柱面连接方式完全相同,且分上、中、下三层分布,相邻两层的间距为10mm;每4根枝杈(24)为一组,枝杈(24)内端与主干(25)的圆柱垂直固接,相邻枝杈间的夹角β为90°;三组枝杈(24)分上、中、下三层分布;主干(25)是直径为15mm,长为20mm的圆柱体,枝杈(24)是直径为6mm,长为15mm的圆柱体。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豆天蛾幼虫身体结构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缸(F)由上端座(26)、活塞杆(27)、出气口Ⅰ(28)、缸体(29)、出气口Ⅱ(30)、下端座(31)、进气口Ⅱ(32)、缸体下腔(33)、活塞(34)、进气口Ⅰ(35)和缸体上腔(36)组成,其中缸体(29)下端与下端座(31)固接;缸体上腔(36)中部的缸体(29)一侧壁设有进气口Ⅰ(35),缸体上腔(36)中部的缸体(29)另一侧壁设有出气口Ⅰ(28);缸体下腔(33)中部的缸体(29)一侧壁设有进气口Ⅱ(32),缸体下腔(33)中部的缸体(29)另一侧壁设有出气口Ⅱ(30);活塞杆(27)上端与上端座(26)固接,活塞杆(27)中部与缸体(29)顶部的圆孔(37)活动连接,活塞杆(27)下端与活塞(34)上端固接;活塞(34)圆柱面与缸体(29)内壁滑动连接。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豆天蛾幼虫身体结构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振液(9)为硅油。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