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安装座装置的隔震器及包含该隔震器的防振安装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87366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防振安装座装置的隔震器及包含该隔震器的防振安装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防振装置的领域,更特别地,涉及机动车的防振装置,尤其但不仅限于机动车的上部悬挂支撑。



背景技术:

传统的防振安装座装置安装在支撑表面上,例如汽车车身上,从而在支撑表面和防振安装座装置的可移动元件之间提供间隙,可移动元件例如是部件的紧固附件,例如紧固减震器上部部分的附件。该间隙可以降低低振幅噪音和振动。然而,上述支撑件的制造公差大约为1.0mm,因此间隙不能小于1.0mm。这样大的间隙会引起不理想的事件,尤其当发生过大的振动和运动幅度时,这将例如在防振安装座装置被用于装配撑杆时损害汽车的路面应对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振安装座装置的隔震器及配备有上述隔震器的防振安装座装置。

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防振安装座装置的隔震器,该隔震器沿轴向延伸并包含第一附件和第二附件,第一附件和第二附件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体相互连接,第一附件和第二附件之间存在沿轴向的至少一个间隙。

可以理解的是,隔震器允许至少在第一附件和第二附件的振动/运动的预定频率和/或振幅的范围内实现隔震。换言之,第一附件和第二附件在小于间隙的振动/运动幅度下实现隔震。

第一附件和第二附件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一弹性体相互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弹性体被构造为至少在轴向上变形。一般而言,除非有其他特别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体具有明显小于附件的刚度。

第一附件因此可以沿一个或多个间隙的整个轴向行程相对第二附件移动(或者反之亦然)。因此沿轴向作用于第一和/或第二附件的相对运动一方面被第一弹性体阻尼,另一方面,只要上述轴向的相对运动的幅度小于间隙则实现隔震。因此如果附件的轴向运动小于间隙就不会引起其它附件的任何运动。因此附件之间实现隔震。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每个附件具有至少一个表面,该表面与另一个附件的对应表面相对。如果相对的表面之间没有布置任何元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两个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界定出间隙。如果在上述两个表面之间置入元件,可以理解的是间隙由使上述元件和上述表面分隔开的自由轴向距离界定。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如果每个附件具有一个或多个分别与另一附件的对应表面相对的表面,则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间隙。

换言之,第一附件和第二附件以有轴向的间隙方式组装。因此第一和第二附件通过沿轴向的间隙相互协作。

这样的防振安装座装置的隔震器可以消除要安装防振安装座装置的支撑表面的制造公差。换言之,可以制造具有期望精度的隔震器,例如通过将间隙的轴向长度调整至少一毫米,例如在0.05mm到0.5mm之间。这样高精度的隔震器可以在之后被安装于防振安装座装置的内部,防振安装座装置本身又紧固于与隔震器的支撑表面相比具有较不严格的制造公差的支撑表面,因此可以实现一种具有小间隙并可在大规模制造中再现的安装形式,且与支撑表面的制造公差无关。

在某些实施例中,间隙是第二弹性体在轴向上热收缩的结果。该间隙可以简单地在大规模制造中以可靠并可再现的方式且低成本地实现。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附件具有一个基本上轴向延伸的座部和从座部沿垂直于轴向的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突出部。

之后,除非有特殊说明,否则“基本上轴向地”或“基本上轴向”被理解为涉及到的元件与轴向平行,或者与轴向成小于40°的角度(这被认为是角度测量的最小角度)。

同样,之后除非有特殊说明,否则“基本上垂直方向”或“基本上垂直地”被理解为涉及到的元件与参照方向/部分垂直,或者与参照方向/部分成大于50°的角度(这被认为是角度测量的最小角度)。

第一突出部具有通过与第二附件相对的表面界定出轴向间隙的表面。第一附件的这种结构使隔震器能够被特别简单、可靠和可再现制造,特别是关于间隙的轴向长度。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附件包含从座部沿基本上垂直于轴向的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突出部,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在轴向上被间隔开,第二附件被布置在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之间,第二附件与第一突出部之间和/或第二附件与第二突出部之间设置间隙。

因此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变体,第一突出部与第二附件之间存在单一间隙;根据另一个变体,第二突出部与第二附件之间存在单一间隙;根据又一个变体,第一突出部与第二附件之间存在第一间隙且第二突出部与第二附件之间存在第二间隙。在后一个变体中,第一间隙的轴向长度可以与第二间隙的轴向长度相等或不同。特别地,两个具有不同轴向长度的间隙的存在可以调整两个附件的在轴向上处于相反方向的相对行程,例如作为静态作用于其中一个附件的预应力的函数。因此,在最后装配过程中两个间隙可以具有相同的轴向长度,因此可以允许在两个轴向上处于相反方向的两个附件之间的相同幅度的相对运动。因此,一般来说,在某些实施例中,隔震器具有两个沿轴向延伸的具有不同的轴向长度的间隙。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附件包含基本上轴向延伸的第一面,第二附件包含基本上轴向延伸且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第一弹性体被整体或局部地布置在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并被至少部分地紧固至第一面和第二面。

因此通过两个基本上平行且沿轴向延伸的面,能够保证两个附件可以沿该间隙的范围自由地彼此相对运动,同时两者又相互安装。另外,通过以这样方式布置弹性体,该弹性体同样可以阻尼垂直于轴向的运动/振动。

根据一个变体,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面由第一附件的座部的一个面的全部或其部分构成。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附件与第二附件之间的至少一个轴向间隔被第二弹性体局部地填充,第二弹性体与第一附件之间和/或第二弹性体与第二附件之间设置间隙。

第二弹性体可以与第一弹性体不为一体,或者与第一弹性体构成一个单一主体。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弹性体以这样的方式被布置在轴向间隔内以减少其自由轴向长度,但不完全填满轴向间隔,从而形成间隙。该第二弹性体可以精细地调整间隙的轴向长度。因此,通过部分地填充轴向间隔,可以以很高的精度调整间隙,例如调整至小于一毫米,如在0.05mm到0.5mm之间。第二弹性体同样可以对第一附件和第二附件的相对运动产生阻尼作用。这一方面可以提升隔震器产生的声音/振动舒适度,并防止第一附件与第二附件之间接触而产生磨损现象。当然,在一个单一轴向间隔、多个轴向间隔或每个轴向间隔内可以存在一个单一弹性体或多个第二弹性体。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体被紧固至与第一附件相对的其中一个表面,并紧固至限定轴向间隔的第二附件。特别地,这可以提高第二弹性体的耐久力和可靠度,尤其是通过至少部分地防止接触产生的磨损现象。

在某些实施例中,轴向间隔被限定在第一附件的第一表面与第二附件的第二表面之间,第二表面相对于第一表面倾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两个表面之间这样的相对倾斜可以较两个平行的表面提供更大的体积,因此间隙具有更大的轴向长度,尤其当体积被第二弹性体部分地填充时。这可以允许在第一附件与第二附件之间的更大的运动/振动幅度,不增加隔震器所需的总体空间要求。

根据一个变体,第一表面是第一附件的第一或第二突出部的表面。

一个实施例同样涉及防振安装座装置,其包含根据本发明所描述的任何一个实施例的隔震器、一个安装附件和至少被布置在隔震器与安装附件之间的一个防振元件。

隔震器通过防振元件连接至防振安装座装置的安装附件。防振元件可以由任何该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防振装置构成,例如弹性体。同样可以理解的是防振元件可以被牢固地锁定在防振安装座装置的安装附件中和/或隔震器两个附件中的其中一个附件中,或者不存在附件(在这种情况下,防振元件被简单地布置在防振安装座装置的安装附件与隔震器两个附件中的其中一个附件之间)。在某些实施例中隔震器具有至少一个第三弹性体,其紧固至第一附件与第二附件之间的附件上,以便通过上述第三弹性体将隔震器安装到防振安装座装置的安装附件上。因此第三弹性体形成防振元件。

同样可以理解的是不管隔震器是否配有防振元件,都可以以固定或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到防振安装座装置内部。

在某些实施例中,防振元件沿轴向的刚度比隔震器的第一弹性体沿轴向的刚度大。

这种刚度的构造可以确保隔震器由于第一弹性体和间隙从而主要吸收低振幅振动/运动,而高振幅振动/运动主要被防振元件吸收。防振安装座装置的这种总体性能从防振的角度以及获得的振动/声音舒适度来看是尤其有效的。

在某些实施例中,防振安装座装置构成机动车上悬挂支撑(在英语术语中也被称为“上支座”)。

本申请描述的防振装置特别适于构成车辆上悬挂支撑,特别是汽车或其他相当的车型(如公路车辆)。

本申请同样涉及防振安装座装置的隔震器的制造方法以及包含隔震器的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一个实施例涉及防振安装座装置的隔震器的制造方法,上述隔震器沿轴向延伸,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提供第一附件和第二附件,以及

-在第一弹性体的帮助下连接第一附件和第二附件,在第一附件与第二附件之间提供至少一个轴向的间隙。

这样的制造方法可以以期望的精度调整间隙的轴向长度,例如,调至小于一毫米,如在0.05mm到0.5mm之间。

根据一个变体,第一附件和/或第二附件沿轴向延伸。

在某些实施例中,为将第一附件紧固至第二附件,实施以下步骤:

-将一层粘合剂施加至第一附件的基本上轴向延伸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附件的基本上轴向延伸的第二面,

-将第一面和第二面布置为彼此相对,在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留出间隔,并以此在第一附件与第二附件之间提供至少一个轴向的间隙,

-用熔化的弹性体至少部分地填充间隔,然后

-冷却上述弹性体。

当然,施加粘合剂层的阶段可以在第一、第二表面被布置为彼此相对之前或之后进行。

粘合剂是可以使弹性体保持粘附在其所施加的面或表面的制剂。换言之,粘合剂是用于弹性体的粘合剂,这类粘合剂在其他连接中是已知的。因此,当弹性体冷却时,它仍粘附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因此第一附件可以通过第一弹性体连接到第二附件。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冷却熔化的弹性体,可以简单地将其放在环境温度中自然冷却,或者可以实现控制冷却。

在某些实施例中,隔震器的制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在第一附件与第二附件之间的至少一个轴向间隔中填充第二弹性体,而在第二弹性体与第一附件之间和/或第二弹性体与第二附件之间设置间隙。

例如,弹性材料带可以被置入到轴向间隔内以部分地填充间隔。

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用第二弹性体部分地填充轴向间隔,实施以下步骤:

-将一层粘合剂施加至第一附件第一表面和第二附件第二表面中的仅一个表面,

-布置第一附件和第二附件使得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可以限定该轴向间隔,

-用熔化的弹性体填充轴向间隔,然后

-冷却上述弹性体,因此通过上述弹性体热收缩形成间隙。

当然,施加粘合剂层的阶段可以在已经布置第一、第二附件从而限定出间隙之前或之后实现。如果方法包括填充第一和第二附件之间间隔的步骤,那么填充轴向间隔的步骤可以与填充上述空间的步骤同时或分别进行。

通过只覆盖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其中一个表面,可以确保弹性体只粘附在涂覆有粘合剂的表面且不会粘附在没有涂覆粘合剂的表面。因此,在弹性体被冷却从而收缩时,仍保持粘附在涂覆有粘合剂的表面。因此弹性体不会再粘附在没有涂覆粘合剂的表面,从而形成间隙。这种收缩可以以可靠并可再现的方式大规模地形成小于一毫米的间隙,例如在0.05mm到0.5mm之间。同上,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冷却熔化的弹性体,可以简单地将其放在环境温度中进行自然冷却,或者可以实现控制冷却。

在某些实施例中,粘合剂层涂覆于第一表面。

在第一表面由突出部表面形成的情况下,这样的构造可以更简单地利用该方法,例如在第一面与第一表面相连的情况下。这同样可以提高弹性体的紧固性,从而提升隔震器的耐久力和可靠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继续进行以下步骤:

-将一层粘合剂施加在第一附件和第二附件中的单个附件的至少一个区域,以及

-在上述区域上模制至少一个弹性体(或第三弹性体)。

因此弹性体形成紧固至隔震器的防振元件。如果方法包含填充第一与第二附件之间的间隔的步骤和/或填充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隔的步骤,模制的步骤可以与上述填充的步骤同时或分别进行。

一个同样涉及防振安装座装置的制作方法的实施例包含以下阶段:

-根据本发明所描述的任一实施例提供防振安装座装置的隔震器,

-提供安装附件,然后

-通过将防振元件布置在上述隔震器与上述安装附件之间连接隔震器和安装附件

当然,可以按本发明描述的方法或任何其他手段制造上述隔震器。

防振元件可以在装配阶段之前被牢固地锁定在隔震器或安装附件上。

根据一个变体,例如在防振安装座装置压入配合的过程中,防振元件被简单地布置在安装附件与隔震器之间,且没有牢固地锁定在任何元件上。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面作为非穷尽性的例子的本发明多个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优点。描述参照附图页,其中:

图1表示配备有构成上部悬挂支撑的防振安装座装置的汽车;

图2表示图1所示防振安装座装置的轴向剖面的示意图;

图3A-3D表示制造图2所示防振安装座装置的隔震器的不同阶段;

图4表示图3D的隔震器的变体,以及

图5A-5B表示制造图2所示的防振安装座装置的不同阶段。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汽车500,汽车500的撑杆502通过构成上部悬挂支撑的防振安装座装置100紧固在车身504上,这种支撑在英语中被称为“上支座”。图2更详细地示出汽车500内的防振安装座装置100。

防振安装座装置100具有安装附件102和隔震器10,防振元件50紧固至隔震器10。隔震器10具有通过第一弹性体16相互连接的第一附件12和第二附件14。

在该例中,防振安装座装置100、隔震器10、防振元件50及其各自对应元件呈现为以轴线X(轴向X)为中心的圆柱形,更特别地,为旋转对称的柱形。然而,根据变体,这些形状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可以为圆锥形、柱形(例如非旋转对称的柱形)或其他形状。在此提醒,柱形通常是由所有具有相同方向的直线以及相交的给定曲线的结合构成的形状,上述曲线可以为圆形、正方形、椭圆形、长方形、苜蓿叶形等。

安装附件102的作用为将防振安装座装置100紧固到汽车500的车身504上。车身的紧固通过已知方法实现,例如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未在图中示出。

第二附件14的作用为紧固撑杆502,例如通过减震器506的活塞杆远侧末端的螺栓连接来紧固。当然,撑杆502的其他元件,例如此处所示的螺旋弹簧508,可以与防振安装座装置100相互协作,在该例中的方式为通过环圈200,环圈200可以通过已知的另一连接方式,例如焊接,固定或不固定于安装附件102上。防振安装座装置100的轴向X与撑杆502的轴向一致。

在该例中,第一附件12构成中间附件,一方面与第一弹性体16直接协作,另一方面与防振元件50协作。

当然,术语“第一附件”和“第二附件”是任意的。因此,根据变体,第一附件的作用为紧固如撑杆等的元件,而第二附件充当中间附件。

现参照图3D描述隔震器10。

隔震器10沿轴向X延伸,具有第一附件12和第二附件14,每个附件12和14沿轴向X延伸,第一附件12和第二附件14通过第一弹性体16连接。

第一附件12呈现具有沿轴向X延伸的座部120、第一突出部122和第二突出部124,每个突出部从座部120垂直于轴向X延伸,在该例中为向座部120的内部延伸。第一突出部122与第二突出部124在轴向上相间隔(即突出部122和124在轴向上分开)。

第二附件14显示具有沿轴向X延伸的裙部140及垂直于轴向X延伸的延伸部142,延伸部142在该实例中向裙部140的内部延伸,延伸部142构成用于紧固例如减震器的元件的锚定点。

第二附件14被布置为与第一附件12同心,位于第一突出部122与第二突出部124之间。在该例中,裙部140被布置在第一突出部122与第二突出部124之间。

两个第二弹性体16A和16B被分别在轴向间隔E1和E2中布置,以将第一附件12和第二附件14分隔开,更特别地,在该实例中将第一和第二突出部122和124的表面122A和124B分别与裙部140轴向端部的表面140A和140B相对地分隔开。表面122A和124B构成第一附件12的第一表面,而表面140A和140B构成第二附件14的第二表面。因此第二附件14被夹于第一附件12之间,并且被夹于两个第二弹性体16A和16B之间,两个第二弹性体16A和16B被布置在第一附件12与第二附件14之间。

根据未示出的变体,因为没有第二弹性体,因此轴向间隔E1和E2分别限定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换言之,沿轴向间隔E1和E2的整个轴向范围延伸的间隙)。

在本例中,可以想到,轴向间隔E1和E2分别被第二弹性体16A和16B局部地填充。因此第一间隙J11位于第二弹性体16A,更具体地弹性体16A的表面160A与裙部140的表面140A之间,而第二间隙J21位于第二弹性体16B,更具体地弹性体16B的表面160B与裙部140的表面140B之间。可以注意到的是表面140A、140B、122A、124A、160A和160B均垂直于轴向延伸。

第一附件12的座部120的内部轴向面120C构成从第一附件轴向延伸的第一面,而第二附件14的裙部140的外部面140C构成从第二附件14轴向延伸的第二面,这两个面120C和140C被布置为彼此相对。第一弹性体16被布置在面120C与140C之间,并紧固至面120C和140C。

通常,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弹性体16至少局部地填充将第一面120C和第二面140C分隔开的间隔E(如图3B所示),使得第一附件12与第二附件14之间在垂直于轴向X的方向上没有间隙。换言之,可以认为第一弹性体16填充垂直于轴向X延伸的位于第一附件12与第二附件14之间的间隔或空隙E。

在本例中,可以注意到的是第一弹性体16和两个第二弹性体16A和16B构成一个单一体。特别地,这可以使下面描述的制造过程变得简单。

因为间隙J11和J21,可以在第一附件12与第二附件13之间产生沿轴向X的相对运动。在本例中,两个第二弹性体16A和16B相较于第一弹性体16的轴向刚度具有出较大的轴向刚度。然而,可以注意到的是在本例中,第一弹性体16和第二弹性体16A、16B由同种材料制成,因此每个第一和第二弹性体的杨氏模量(拉伸/弯曲弹性模量)相同。因此,可以认为第一附件12与第二附件14之间的相反的两个轴向上的相对轴向行程被限制在间隙J11和J21各自的幅度内。相似地,相较于同样的第一弹性体16的沿轴向X的刚度,第一弹性体16的垂直于轴向X的刚度较大。因此,可以认为,在第一附件12与第二附件14之间沿垂直于轴向X的方向不存在相对运动。

第一附件12还在其外部表面配有构成防振元件的第三弹性体50。在本例中,弹性体包含套筒50A和弹性主体部分50B。当然,根据一种变型,弹性体不包含上述套筒。

在本例中,第三弹性体50具有三个阻尼部分52、54和56,阻尼部分52、54分别形成突起。阻尼部分52和54分别从第一突出部122和第二突出部124沿朝隔震器10外部沿相反方向轴向延伸。阻尼部分56从座部120沿垂直于轴向X的方向向外延伸。套筒50A被紧固至阻尼部分56。阻尼部分52、54和56通过中间部分58A和58B相互连接,该组的这些部分52、54、56、58A和58B构成一个单一体,称为第三弹性体50的弹性主体部分50B。当然,根据一个变体,多个阻尼部分可以构成独立的本体。

如图2所示,阻尼部分54和56作为支撑与安装附件102相协作,而阻尼部分52作为支撑与支撑表面相协作,在本例中支撑表面为汽车车身504。在本例中,阻尼部分56通过套筒50A与安装附件102相互协作。

因此,部分52和54可以阻尼轴向运动/振动,而部分56可以阻尼垂直于轴向X的运动/振动。

第三弹性体50(或广泛地说,防振元件)的阻尼部分52、54和56的沿轴向X的刚度比第一弹性体16的沿轴向X的刚度大。因此,可以确定的是,在第一附件12与第二附件14之间存在一定相对运动,因此执行隔震过程和对小于间隙J11和J21的轴向长度的振幅的运动/振动的第一吸收,且这发生在运动/振动的振幅大于或等于间隙J11和J21的轴向长度情况下通过第三弹性体50的阻尼作用执行、在该例中在通过阻尼部分52、54和56执行该吸收之前。

相较于阻尼部分52、54和56(广泛地说,第三弹性体/防振元件)的沿轴向X的刚度,第二弹性体16A和16B的沿轴向X的刚度大。对于大于间隙J11和J21的振幅的运动/振动,这可以完全通过第三弹性体50的刚度充分控制沿轴向X的阻尼,以不必考虑第二弹性体的刚度。

事实上,在该例中,对于小于间隙J11和J21的振幅的沿轴向X的运动/振动,防振安装座装置100的刚度与第一弹性体16和第三弹性体50(或更广泛地说,防振元件)的组合沿轴向X的刚度相等,而对于振幅大于间隙J11和J21的沿轴向X的运动/振动,防振安装座装置100的刚度与第三弹性体50(或更广泛地说,防振元件)沿轴向的刚度相等。

因此,能被理解的是,因为存在间隙,防振安装座装置100沿轴向X的刚度对于振幅小于间隙的运动/振动较小,而对于振幅大于或等于间隙的运动/振动较大。在安装支座用于撑杆的实施例中,这尤其使得过滤噪音和振动能够变简单,同时确保必要的支撑以实现满意的抓地性能。

现参照图3A到3D描述隔震器的制作过程。

为制造隔震器10,第一附件12和第二附件14被提供。如图3A所示,一层(用于弹性体的)粘合剂170被施加于第一附件的第一面120C和第一表面122A、124B以及第一附件的带有第三弹性体50的部分,在该例中,为第一附件的外部表面。

当然,根据变体,可以不对与防振元件相接触的部分—在本例中由第三弹性体构成—施加粘合剂。同样,一层用于弹性体的粘合剂170被施加在第二附件14的第二面140C。要注意到的是在本例中,没有粘合剂被施加于面140A和140B。

然后如图3B所示,第二附件14被置入第一附件12内。第一面120C被布置为与第二面140C相对,且在第一面120C与第二面140C之间留出间隔E以提供在第一附件12与第二附件14之间沿轴向X延伸的轴向间隔E1和轴向间隔E2,以在第一附件12与第二附件14之间构成至少一个沿轴向X的间隙。因此,根据一个变体,间隙沿轴向间隔的整个轴向长度延伸,同时,根据另一个变体,例如第二弹性体的元件被置入轴向间隔内,然后在上述第二弹性体与第一或第二附件之间设置间隙。

两个附件12和14的组被布置在模具M中。要注意的是套筒50A同样被布置在模具M中,初步地,上述套筒也被涂覆用于弹性体的粘合剂。当然,第一附件12和第二附件14可以通过被放置到模具M中从而被相互布置在一起,或者,它们可以先被布置在一起之后再放置到模具M中。

首先,在间隔E和轴向间隔E1和E2通过注入的方式填充熔化的弹性体。同样,第三弹性体50的弹性主体部分50B用熔化的弹性体被模制在第一附件12上。经过注入后的部分如图3C所示。要注意的是在图3C中,弹性体仍处于高温,轴向间隔E1和E2被完全填充。

在冷却过程中,弹性体收缩并从没有涂覆用于弹性体的粘合剂的表面—在本例中为表面140A和140B—脱开。弹性体冷却过程中的收缩产生间隙J11和J21,如图3D所示。要注意的是,弹性体的收缩是可预见的,这是作为上述弹性体收缩的热系数、起作用的弹性体厚度以及注入温度和周围温度之间的温度变化三者的函数。因此,以可靠和可重现的方式在大规模制造(大量生产)中调整弹性体的收缩并随之调整间隙是可能的。

根据图4示出的变体,第二附件14具有相对于第一附件12的第一表面122A倾斜的第二表面140A’。在该例中,表面140A’的倾斜角度大约为45°。这在第一附件12和第二附件14之间,在该例中是在第一突出部122和裙部140之间获得比图3A到3D所示实施例更大的体积V。因此,为了填充间隔E1,需要更大体积的弹性体。在冷却过程中,更大体积的弹性体的收缩也因此更大,这产生比间隙J11更大的间隙J11’。在该例中,间隙或下间隙J21比间隙或上间隙J11’小。

一般来说,要注意到的是,通过将粘合剂170仅涂覆在第二附件14的第二面140C上而不涂覆在轴向端面140A、140A’和140B上,产生间隙J11、J11’和J21。

现参照图5A和5B描述防振安装座装置的制造过程。为制造防振安装座装置100,提供根据或不根据上述工艺制造的隔震器及安装附件102。隔震器10与安装附件102通过防振元件50相互连接,在本例中,通过紧固至隔震器10的第三弹性体50。在本例中,安装附件102具有构造为至少部分容纳隔震器10的腔室102A,该腔室102沿轴向X延伸。因此,为连接安装附件102和隔震器10,隔震器10被置入腔室102A中,使得隔震器10的轴向与腔室102A的轴向相一致,如图5A所示。在该例中,固定有第三弹性体50的隔震器10被压入腔室102A内。

因此,如图5B所示,第三弹性体50紧固于隔震器10的第一附件的外部部分,更笼统的说,紧固于隔震器10的外部部分,当防振安装座装置100被装配时,第三弹性体50被布置在安装附件102和隔震器10之间。

一般而言,在上面描述的实施例中,可以在防振安装的隔震器/装置的大规模制造(大量生产)中以可靠和可重现的方式再制造间隙,且这与所用的装配过程无关。

尽管参照特定实施例的例子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不超出例如由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对这些例子进行修改和变化。特别说明的是,示出/提及的不同实施例的个体特性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结合。因此,描述和附图应被认为是阐释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所有参照方法描述的特性都可以单独或结合地转用到装置上,反之亦然,所有参照装置描述的特性都可以单独或结合地转用到方法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