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运动引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8921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直线运动引导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直线运动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具有例如下述那样的装置。滑动体以能够在导轨的长度方向上移动的方式组装于导轨之上,该导轨呈一条直线状延伸且截面形状为大致矩形。滑动体具有凹部并且截面形状呈大致U字状,通过将导轨的上部收纳于该凹部内的方式组装于导轨。在导轨的两侧面上形成有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延伸且截面圆弧状的轨道槽,在滑动体的与导轨的侧面面对的内侧面(凹部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与导轨的轨道槽面对且截面圆弧状的轨道槽。

而且,在导轨的轨道槽与滑动体的轨道槽之间形成有用于供作为滚动体的滚珠滚动的滚动通路,该滚动通路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在该滚动通路内滚动自如地装填有多个滚珠,通过该多个滚珠在滚动通路内的滚动,滑动体能够一边被导轨引导一边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移动。

并且,滑动体由滑动体主体和端盖构成,滑动体的轨道槽形成于滑动体主体的内侧面上,其中,端盖可装卸地安装于滑动体主体的两端部(是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也可以称作滑动体的移动方向的两端部)。而且,滑动体在滑动体主体的内部具有返回通路,该返回通路由与滚动通路平行并且在所述长度方向上贯通的直线孔构成。

另一方面,在端盖的背面(与滑动体主体抵接的抵接面)形成有呈圆弧状弯曲的方向转换路。详细而言,在与滑动体主体抵接的抵接面上形成有方向转换路用凹部,在该方向转换路用凹部中嵌合有半圆柱状的回程引导件。在回程引导件的外径面上呈半圆状地形成有作为滚珠的引导面的截面圆弧状的凹槽,由该回程引导件的引导面和方向转换路用凹部的内表面形成方向转换路。

当将该端盖安装于滑动体主体时,通过方向转换路将滚动通路与返回通路连通。由该返回通路和两端的方向转换路构成了滚动体输送路,该滚动体输送路将滚珠从滚动通路的终点输送至起点以使其循环,由滚动通路和滚动体输送路构成了大致环状的循环路径。

当组装于导轨的滑动体沿着导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移动时,装填于滚动通路内的滚珠一边在滚动通路内滚动一边相对于导轨与滑动体在相同方向上移动。而且,当滚珠到达滚动通路的终点时,从滚动通路被托起而输送到方向转换路。进入了方向转换路的滚珠进行U形转弯而被导入到返回通路内,通过返回通路后到达相反侧的方向转换路。这里,再次进行U形转弯而返回到滚动通路的起点,无限重复这样的循环路径内的循环。

回程引导件的引导面配置为与滑动体的轨道槽连接,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中,在回程引导件的引导面与滑动体的轨道槽之间的连接部分形成有阶梯差。而且,该阶梯差是由于回程引导件的引导面位于比滑动体的轨道槽的表面接近滑动体的轨道槽的曲率中心的一侧而形成的。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滚动来的滚珠不与由钢等金属形成的滑动体主体的所述长度方向端部(端面)碰撞,因此,实现了滑动阻力和噪音的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559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6441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存在以下那样的问题。即,在滚珠从滚动通路进入方向转换路时,滚珠与回程引导件的端面碰撞,有可能阻碍滚珠的顺畅的循环。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为了消除形成于回程引导件的引导面与滑动体的轨道槽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阶梯差,在将回程引导件安装于滑动体主体后,对回程引导件与滑动体主体的连接部分实施磨削加工,从而使回程引导件的引导面与滑动体的轨道槽的表面之间的连接部分平坦。然而,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中,由于需要后续加工,因此有可能制造工序数量增加,从而制造成本增加。

因此,本发明解决上述那样的现有技术所具有的问题,课题在于提供低噪音且动作性良好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的特征在于,该直线运动引导装置具有导轨、滑动体以及作为滚动体的多个滚珠,所述导轨和所述滑动体在彼此面对的位置分别具有形成所述滚珠的滚动通路的截面圆弧状的轨道槽,两个所述轨道槽在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所述滚珠配置于所述滚动通路内,通过所述滚珠在所述滚动通路内的滚动,所述滑动体被所述导轨引导而能够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移动,所述滑动体具有:滑动体主体,其形成有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和所述滚珠的返回通路,该返回通路由与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大致平行的贯通孔构成;端盖,其形成有方向转换路,该方向转换路将所述滚动通路和所述返回通路连通,并且所述端盖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滑动体主体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以及树脂制的回程引导件,其与方向转换路用凹部嵌合,该方向转换路用凹部形成于所述端盖的与所述滑动体主体抵接的抵接面上,由形成于该回程引导件的外表面的所述滚珠的引导面和所述方向转换路用凹部的内表面形成所述方向转换路,借助所述返回通路和所述方向转换路将所述滚珠从所述滚动通路的终点输送至起点以使所述滚珠循环,所述回程引导件的引导面与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在它们的连接部分不是平滑地连续而是形成有阶梯差,在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的槽底部及其附近部分,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的表面位于比所述回程引导件的引导面接近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的曲率中心的一侧,在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的槽肩部及其附近部分,所述回程引导件的引导面位于比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的表面接近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的曲率中心的一侧。

换言之,所述一个方式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形成为以下那样。即,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具有导轨、滑动体以及作为滚动体的多个滚珠,所述导轨和所述滑动体在彼此面对的位置分别具有形成所述滚珠的滚动通路的截面圆弧状的轨道槽,两个所述轨道槽在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所述滚珠配置于所述滚动通路内,通过所述滚珠在所述滚动通路内的滚动,所述滑动体被所述导轨引导而能够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移动,该直线运动引导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体具有:滑动体主体,其形成有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和所述滚珠的返回通路,该返回通路由与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大致平行的贯通孔构成;端盖,其形成有方向转换路并且可装卸地固定于所述滑动体主体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其形成有方向转换路,该方向转换路将所述滚动通路和所述返回通路连通,并且所述端盖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滑动体主体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以及树脂制的回程引导件,其与方向转换路用凹部嵌合,该方向转换路用凹部形成于所述端盖的与所述滑动体主体抵接的抵接面上,由形成于该回程引导件的外表面的所述滚珠的引导面和所述方向转换路用凹部的内表面形成所述方向转换路,借助所述返回通路和所述方向转换路将所述滚珠从所述滚动通路的终点输送至起点以使所述滚珠循环,所述回程引导件的引导面与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在它们的连接部分不是平滑地连续而使形成有阶梯差,在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的槽底部及其附近部分,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的表面位于比所述回程引导件的引导面接近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的曲率中心的一侧,在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的槽肩部及其附近部分,所述回程引导件的引导面位于比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的表面接近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的曲率中心的一侧。

在该直线运动引导装置中,也可以在形成于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端部且呈圆弧状连续的角部形成有倒角。而且,圆弧状的所述倒角的曲率中心也可以位于比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的曲率中心远离所述滑动体的轨道槽的槽底部的位置。并且,所述倒角也可以是通过使用圆锥形状的切削工具进行的切削加工而形成的,是使形成于所述切削工具的侧面部分的切削部与所述角部接触而形成的。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低噪音且动作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从导轨的长度方向观察图1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时的主视图(但是,省略端盖进行图示)。

图3是沿图2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安装前的端盖和回程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5是回程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6是回程引导件安装后的端盖的立体图。

图7是端盖、回程引导件以及滑动体主体的分解剖视图。

图8是示出滑动体主体与回程引导件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9是示出形成于滑动体主体的轨道槽的端部的角部的倒角的滑动体主体的立体图。

图10是对形成于回程引导件的凹槽与滑动体主体的轨道槽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阶梯差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1是从回程引导件侧观察回程引导件的凹槽与滑动体主体的轨道槽之间的连接部分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2是从滑动体主体侧观察回程引导件的凹槽与滑动体主体的轨道槽的连接部分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3是示出从方向转换路进入滚动通路的滚动体的状态的图。

图14是从图10的B-B箭头方向观察的图。

图15是对滚动体与回程引导件的凹槽碰撞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6是沿图10的C-C线的剖视图,是示出从滚动通路被托起的滚动体的状态的图。

图17是沿图10的C-C线的剖视图,是示出从滚动通路进入方向转换路的滚动体的状态的图。

图18是对形成倒角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19是对倒角、倒角的曲率中心以及滑动体的轨道槽的曲率中心进行说明的放大剖视图。

图20是比较例1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对形成于回程引导件的凹槽与滑动体主体的轨道槽的连接部分的阶梯差进行说明的图。

图21是比较例1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示出从方向转换路进入滚动通路的滚动体的状态的图。

图22是比较例2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对形成于回程引导件的凹槽与滑动体主体的轨道槽的连接部分的阶梯差进行说明的图。

图23是比较例2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示出从滚动通路被托起的滚动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4是比较例2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示出从滚动通路进入方向转换路的滚动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另外,在以后的说明所参照的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出相同标号。并且,在以后的说明中,记作“截面”的情况只要没有另外规定就是指用与导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进行切断的情况的截面。而且,为了便于说明,以后说明中的表示“上”、“下”、“左”、“右”等方向的词语只要没有另外规定就是指图2中的各个方向。

截面形状大致U字状的滑动体2以能够在导轨1的长度方向上移动的方式组装于导轨1之上,该导轨1呈一条直线状延伸且截面形状为大致矩形。在该导轨1的宽度方向左右两侧面1a、1a与上表面1b交叉的棱部形成有轨道槽10、10,该轨道槽10、10由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截面大致1/4圆弧形状的凹槽构成。

并且,在导轨1的宽度方向左右两侧面1a、1a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形成有轨道槽10、10,该轨道槽10、10由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截面大致半圆形的凹槽构成。而且,在形成于导轨1的宽度方向左右两侧面1a、1a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的轨道槽10、10的槽底部,遍及滑动体2的移动区域的两端之间(例如,导轨1的长度方向两端之间)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形成有保持器用槽10a(线槽),该保持器用槽10a(线槽)收纳保持器4的一部分并且在滑动体2移动时对保持器4进行引导。保持器用槽10a的截面形状为例如大致矩形。

并且,滑动体2由平板状的体部7和两个腿部6、6构成,该体部7面对导轨1的上表面1b,该两个腿部6、6从体部7的左右两侧部分别向下方延伸并且面对侧面1a,体部7与腿部6、6所成的角度是大致直角,因此,滑动体2的截面形状呈大致U字状。而且,滑动体2以将导轨1夹在两腿部6、6之间的方式可移动地安装于导轨1。

这样的滑动体2具有滑动体主体2A和端盖2B、2B,该端盖2B、2B可装卸地安装于滑动体主体2A的两端部(是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也可以称作滑动体2的移动方向的两端部)。而且,在滑动体2的两端部(各端盖2B的所述长度方向外端面)安装有侧密封件5、5,该侧密封件5、5与导轨1的外表面(上表面1b和侧面1a、1a)滑动接触并且对导轨1与滑动体2之间的间隙的开口中面向所述长度方向端面侧的部分进行密封,在滑动体2的下部安装有下密封件8、8,该下密封件8、8对导轨1与滑动体2之间的间隙的开口中面向滑动体2的下表面侧的部分进行密封。通过该侧密封件5、5和下密封件8、8,防止了异物从外部进入到所述间隙和润滑剂从所述间隙向外部漏出。

而且,在滑动体主体2A的左右两腿部6、6的内侧面的角部和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形成有轨道槽11、11、11、11,该轨道槽11、11、11、11由面对导轨1的轨道槽10、10、10、10的截面大致半圆形的凹槽构成。而且,在导轨1的轨道槽10、10、10、10与滑动体2的轨道槽11、11、11、11之间分别形成有截面大致圆形的滚动通路13、13、13、13,这些滚动通路13、13、13、13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

多个滚动体3(滚珠)被保持器4保持并且滚动自如地装填在这些滚动通路13内,通过这些滚动体3在滚动通路13内的滚动,滑动体2被导轨1引导从而能够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移动。保持器4由例如线形成,为了防止滚动体3从组装到导轨1之前的滑动体2脱落而对滚动体3进行保持。

另外,导轨1和滑动体2所具有的轨道槽10、11的数量不限于一侧两列,也可以是例如一侧一列或三列以上。并且,轨道槽10、11的截面形状可以像上述那样是由单一的圆弧构成的圆弧状,也可以是组合曲率中心不同的两个圆弧而成的大致V字状(哥特弧形状槽)。

而且,滑动体2在滑动体主体2A的左右两腿部6、6的壁厚部分的上部和下部具有返回通路14、14、14、14(参照图2、3),该返回通路14、14、14、14由与滚动通路13、13、13、13平行并且在所述长度方向上贯通的截面形状大致圆形的贯通孔构成。

另一方面,端盖2B由例如树脂材料的成型品构成,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U字状。并且,在端盖2B的背面(与滑动体主体2A抵接的抵接面)的左右两侧以上下两层的方式形成有方向转换路15(参照图3),该方向转换路15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并且呈圆弧状弯曲。当使用螺钉等紧固部件将该端盖2B安装于滑动体主体2A时,通过方向转换路15而将滚动通路13与返回通路14连通。另外,方向转换路15的截面形状是用与方向转换路15的连续方向垂直的平面进行切断的情况的截面形状。

由该返回通路14和两端的方向转换路15、15构成滚动体输送路16(滚动体输送路16被设置为与滚动通路13相同数量),该滚动体输送路16将滚动体3从滚动通路13的终点输送至起点以使滚动体3循环,由滚动通路13和滚动体输送路16构成大致环状的循环路径(参照图3)。而且,该大致环状的循环路径隔着导轨1而形成于左右两侧。

当组装于导轨1的滑动体2沿着导轨1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移动时,装填于滚动通路13内的滚动体3一边在滚动通路13内滚动一边相对于导轨1与滑动体2在相同方向上移动。而且,当滚动体3到达滚动通路13的终点时,从滚动通路13被托起而输送到方向转换路15。进入了方向转换路15的滚动体3进行U形转弯而被导入到返回通路14内,通过返回通路14后到达相反侧的方向转换路15。这里,再次进行U形转弯而返回到滚动通路13的起点,无限重复这样的循环路径内的循环。

这里,更详细地对端盖2B(尤其背面)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端盖2B的与滑动体主体2A抵接的抵接面(背面)上,半圆状的凹部31、31形成于左右两臂部6、6的上下,并且横贯半圆状的两凹部31、31的中心部而设置有半圆柱状的回程引导件嵌合用凹部33。由该凹部31和回程引导件嵌合用凹部33构成方向转换路用凹部34。

而且,在半圆柱状的回程引导件嵌合用凹部33中嵌合有半圆柱状的回程引导件35(参照图4、5),该回程引导件35是对树脂材料(例如聚缩醛树脂)进行注塑成型而得到的。如图5所示,作为滚动体3的引导面的截面圆弧状的凹槽36、36呈半圆状连续地形成在该回程引导件35的外径面上。另外,凹槽36的截面形状是用与凹槽36的连续方向垂直的平面进行切断的情况的截面形状。

通过将这样的回程引导件35以形成有凹槽36的外径面为内侧地嵌入到回程引导件嵌合用凹部33中,由回程引导件35的凹槽36和端盖2B的凹部31形成了方向转换路15,从而在端盖2B的背面的左右两侧以上下两层的方式形成了截面形状圆形且呈圆弧状弯曲的方向转换路15(参照图3、6)。

当将该端盖2B安装于滑动体主体2A时(参照图7),通过方向转换路15、15将滚动通路13,13与返回通路14,14连通。图8是示出在将端盖2B安装于滑动体主体2A的状态下滑动体主体2A与回程引导件35的位置关系的图。在图8中省略了端盖2B的图示。

另外,在滑动体主体2A的轨道槽11的所述长度方向端部形成有呈圆弧状连续的角部,优选在该角部设置倒角21(参照图9)。该倒角21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通过使用圆锥形状的切削工具的切削加工来形成。后面详细叙述对倒角21的说明(切削加工的方法的说明等)。

如图8所示,回程引导件35的凹槽36配置为与滑动体主体2A的轨道槽11连接,但在本实施方式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中,回程引导件35的凹槽36与滑动体主体2A的轨道槽11在它们的连接部分不是平滑地连续而是形成有阶梯差44。而且,对该阶梯差44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在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槽底部11a(即轨道槽11的最深部)及其附近部分,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表面位于比回程引导件35的凹槽36的表面接近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曲率中心O的一侧。并且,在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槽肩部11b、11b及其附近部分,回程引导件35的凹槽36的表面位于比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表面接近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曲率中心O的一侧。

即,如图11所示,在从回程引导件35侧观察滑动体主体2A的情况下,对于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槽底部11a(即轨道槽11的最深部)及其附近部分,滑动体主体2A的所述长度方向端面41露出。另一方面,对于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槽肩部11b(参照图10)及其附近部分,滑动体主体2A的所述长度方向端面41不露出,观察不到。

而且,如图12所示,在从滑动体主体2A侧观察回程引导件35的情况下,对于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两槽肩部11b(参照图10)及其附近部分,回程引导件35的端面43都露出。另一方面,对于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槽底部11a(参照图10)及其附近部分,回程引导件35的端面43不露出,观察不到。

在方向转换路15内,方向转换路15的宽度比滚动体3的直径大,以使得滚动体3能够无负载且顺畅地循环,因此,滚动体3一边在凹槽36的宽度方向左右摆动一边在方向转换路15内移动。因此,在滚动体3从方向转换路15进入到滚动通路13时,滚动体3容易与回程引导件35的凹槽36的表面中槽肩部的表面碰撞(参照图13)。

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在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槽肩部11b及其附近部分,回程引导件35的凹槽36的表面位于比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表面接近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曲率中心O的一侧,因此,在滚动体3进入滚动通路13时不与滑动体主体2A的轨道槽11的槽肩部11b碰撞。由于回程引导件35是树脂制的,因此,即使滚动体3碰撞,冲击也被吸收。由此,产生的振动和噪音小,本实施方式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的动作顺畅。

形成于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槽肩部11b(参照图10)及其附近部分的、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表面与回程引导件35的凹槽36的表面之间的阶梯差44的大小Δk(参照图14)没有特别的限定,优选在0.1mm以上且0.5mm以下,例如可以为0.3mm。

图15是示出滚动体3与回程引导件35的凹槽36的槽肩部碰撞的状态的图,滚动体3的碰撞部位不是凹槽36的槽肩部的角部而是比角部稍微接近槽底部的位置。因此,能够由凹面承受碰撞时的载荷,因此,碰撞时的滚动体3与凹槽36的接触面积增大,能够降低接触应力。因此,即使存在反复碰撞,也不容易产生回程引导件35的损伤。

另一方面,在滚动通路13内滚动体3承受载荷,因此,滚动体3不曲折前进而是直行。而且,当滚动体3到达滚动通路13的终点时,借助设置于端盖2B的舌部45从滚动通路13被托起并向方向转换路15输送(参照图16)。在滚动体3被托起时,滚动体3受到朝向方向转换路15内的方向的力而弹起(参照图17)。

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在滑动体2的轨道槽11(参照图10)的槽底部11a及其附近部分,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表面位于比回程引导件35(参照图10)的凹槽36的表面接近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曲率中心O的一侧,因此,在滚动体3从滚动通路13进入方向转换路15时,不在凹槽36的槽底部及其附近部分与回程引导件35碰撞(参照图17)。

由此,滚动体3顺畅地移动并且几乎不产生振动和噪音,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低噪音、低振动且动作性良好。并且,由于滚动体3不碰撞,因此,不容易产生回程引导件35的损伤。而且,仅通过组装被加工后的滑动体主体2A、端盖2B、回程引导件35等就能够制造直线运动引导装置,并且无需在组装后进行后续加工等,因此,制造容易并且制造成本低廉。

形成于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槽底部11a及其附近部分的、滑动体2的轨道槽11的表面与回程引导件35的凹槽36的表面之间的阶梯差44的大小Δs没有特别的限定,优选在0.05mm以上且0.5mm以下,例如可以为0.1mm。

这里,详细地对上述的倒角21进行说明。优选对形成于滑动体主体2A的轨道槽11的所述长度方向端部且呈圆弧状连续的角部实施倒角。以下,一边参照图18、19一边对通过使用圆锥形状的切削工具55的切削加工来形成倒角21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截面形状大致U字状的钢制材料51的内侧面上加工作为轨道槽11的槽53。接着,使用圆锥形状的旋转式切削工具55,对形成于槽53的端部的角部53a实施倒角。如图18所示,切削工具55形成为圆锥形状,在圆锥的侧面部分形成有切削部(刃)55a。而且,切削工具55能够以圆锥的中心轴线为旋转轴进行旋转。

使切削工具55的姿势为旋转轴与槽53的连续方向平行并且圆锥的顶点朝向槽53的长度方向中央侧,而且,将切削工具55配置为圆锥的侧面面对槽53的内表面。而且,一边使切削工具55旋转一边使形成于圆锥的侧面部分的切削部55a接近槽53的端部(参照图18的(a))。

当使切削部55a与形成于槽53的连续方向端部且呈圆弧状连续的角部53a接触时,在槽53的角部53a形成圆弧状的倒角21(参照图18的(b)、(c))。切削工具55的旋转轴的位置为圆弧状的倒角21的曲率中心O’。并且,通过调节接触时的切削工具55相对于槽53的位置(槽53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和切削工具55的旋转轴与槽53的相对距离),能够调节倒角21的大小。

在切削加工结束后,对槽53的内表面实施磨削加工,去除在槽53的内表面与倒角21的边界部分产生的毛刺,形成为轨道槽11(参照图18的(d)。图18的(d)中的虚线表示磨削加工前的槽53的内表面)。磨削加工的加工余量(加工量)没有特别的限定,优选在0.1mm以上且0.5mm以下。

优选圆弧状的倒角21的曲率中心O’和完成的轨道槽11的曲率中心O是不同的位置(即偏心)。例如,倒角21的曲率中心O’优选位于比轨道槽11的曲率中心O远离轨道槽11的槽底部11a的位置(参照图19)。通过使两曲率中心O、O’偏心,能够使倒角21的深度在轨道槽11的槽底部11a及其附近部分小,在轨道槽11的槽肩部11b及其附近部分大(参照图19)。倒角21的曲率中心O’与轨道槽11的曲率中心O的距离(偏心量)没有特别的限定,优选在0.05mm以上且0.5mm以下,例如可以为0.1mm。

并且,切削工具55的开角φ没有特别的限定,优选在40°以上且90°以下,例如可以为60°。另外,开角φ是指在侧视观察圆锥形状的切削工具55的情况(从圆锥的侧面侧观察的情况)下的圆锥的顶点的角度(参照图14、18)。

而且,在回程引导件35的凹槽36的连续方向端部形成有呈圆弧状连续的角部,优选也在该角部设置倒角23(参照图14)。该倒角的种类优选为所谓的R倒角(倒圆角)。R倒角的曲率半径没有特别的限定,优选在0.1mm以上且0.5mm以下,例如可以为0.1mm。

接下来,为了对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的优异的效果进行说明,作为对照而示出比较例。

如图20所示,回程引导件135的凹槽136配置为与滑动体主体102A的轨道槽111连接,在比较例1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中,回程引导件135的凹槽136与滑动体主体102A的轨道槽111在它们的连接部分不是平滑地连续而形成有阶梯差144。而且,对该阶梯差144进行说明,如图20所示,在滑动体主体102A的轨道槽111的整周上,滑动体主体102A的轨道槽111的表面位于比回程引导件135的凹槽136的表面接近滑动体主体102A的轨道槽111的曲率中心的一侧。即,在从回程引导件135侧观察滑动体主体102A的情况下,滑动体主体102A的所述长度方向端面141在滑动体主体102A的轨道槽111的整周上露出。

在方向转换路115内,如上所述,滚动体103一边在凹槽136的宽度方向左右摆动一边在方向转换路115内移动。因此,在滚动体103从方向转换路115进入滚动通路113时,滚动体103容易与回程引导件135的凹槽136(参照图20)的表面中槽肩部的表面碰撞。而且,由于在滑动体主体102A的轨道槽111的整周上,滑动体主体102A的轨道槽111的表面位于比回程引导件135的凹槽136的表面接近滑动体主体102A的轨道槽111的曲率中心的一侧,因此,滚动体103在进入滚动通路113时与滑动体主体102A的轨道槽111的槽肩部111b碰撞(参照图21、23)。由于滑动体主体102A是钢制的,因此,由于滚动体103的碰撞而产生较大的振动和噪音。

并且,在比较例2的直线运动引导装置中,回程引导件135的凹槽136和滑动体主体102A的轨道槽111在它们的连接部分不是平滑地连续而是形成有阶梯差144。而且,对该阶梯差144进行说明,如图22所示,在滑动体主体102A的轨道槽111的整周上,回程引导件135的凹槽136的表面位于比滑动体主体102A的轨道槽111的表面接近滑动体主体102A的轨道槽111的曲率中心的一侧。

即,在从滑动体主体102A侧观察回程引导件135的情况下,回程引导件135的端面在滑动体主体102A的轨道槽111的整周上露出。另一方面,在从回程引导件135侧观察滑动体主体102A的情况下,滑动体主体102A的所述长度方向端面141在滑动体主体102A的轨道槽111的整周上被回程引导件135遮挡而观察不到(参照图22)。

当滚动体103到达滚动通路113的终点时,借助设置于端盖102B的舌部145从滚动通路113被托起并向方向转换路115输送,在滚动体103被托起时,滚动体103受到朝向方向转换路115内的方向的力而弹起(参照图23)。此时,弹起的滚动体103与回程引导件135碰撞(参照图24),因此,有可能由于该碰撞而妨碍滚动体103的平滑的移动。并且,由于碰撞的部位是回程引导件135的角部,因此,较大的载荷作用于回程引导件135。因此,如果受到反复碰撞,则回程引导件135有可能损伤。

标号说明

1:导轨;2:滑动体;2A:滑动体主体;2B:端盖;3:滚动体;10:轨道槽(导轨侧);11:轨道槽(滑动体侧);11a:槽底部;11b:槽肩部;13:滚动通路;14:返回通路;15:方向转换路;21:倒角;31:凹部;33:回程引导件嵌合用凹部;34:方向转换路用凹部;35:回程引导件;36:凹槽;55:切削工具;41:端面;43:端面;44:阶梯差;O:滑动体的轨道槽的曲率中心;O’:倒角的曲率中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