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条物的导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9114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长条物的导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长条物的导引装置,该导引装置在收容有向工具机等的移动部进行供电或供液等的可挠性的线缆或管等长条物的状态下,配合移动部的移动而进行导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此种长条物的导引装置的构成为:在长边方向上连结具对向的一对链结部的复数个链。各组的链结部通过第1臂件、以及与第1臂件对向的第2臂件连结。并在以各组的链结部、各个第1臂件及各个第2臂件围绕形成的收容空间中收容长条物。

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中,各个链以前方侧板部、后方侧板部及屈曲自如的关节部所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关节部为在前方侧板部与后方侧板部之间,以双色成形而与该等板部形成为一体。而当长条物的导引装置弯曲的情况下,各个关节部以屈曲的方式弹性变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192367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中,为了确保反复屈曲的各个关节部的耐久性,以抗疲劳性树脂构成各个关节部。然而,由于各个关节部形成为笔直的板状,因此在反复屈曲的情况下,将出现应力集中于中央部的情况。因此,有关于提升各个关节部的耐久性这一方面,仍有改善的空间。

本发明着眼于存在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升连结部的耐久性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用以解决问题的手段〕

以下,记载有关用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

解决上述问题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具备有:复数个链;设于各个链,且沿着第1方向相互对向的一对链结部;以及连结所述一对链结部的一对臂件;将所述复数个链以在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串联配置的状态进行连结,将各对链结部彼此在各个链之外端及内端通过各组臂件连结,将长条物收容在通过所述各对链结部与所述各对臂件所围绕、且形成为朝所述第2方向延伸的收容空间中,其中,所述各个链结部具备有:第1链形成部;与所述第1链形成部并列,且沿着所述第2方向配置第2链形成部;以及,连结所述第1链形成部及所述第2链形成部的可弹性变形的连结部;所述连结部构成为,其尺寸为比沿着所述第2方向而将所述第1链形成部与所述第2链形成部连结成直线状的情况还要长。

通过该结构,在连结部形成屈曲部或弯曲部。因此,得以分散伴随着连结成串联的复数个链的弯曲而使得连结部弹性变形时,产生在连结部的应力。从而,得以缓和在连结部的应力集中,而可提升连结部的耐久性。

在上述长条物的导引装置中,所述连结部优选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

通过该结构,可通过弯曲部分散伴随着串联连结的复数个链的弯曲而使得连结部弹性变形时产生在连结部的应力。

在上述长条物的导引装置中,所述弯曲部中的至少一个弯曲部优选弯曲成,向串联连结的所述复数个链弯曲时的弯曲内侧突出。

通过该结构,相较于已弯曲串联连结的复数个链为朝弯曲的外侧、突出弯曲部的弯曲型态,将可增长从连结部与第1链形成部之间的连接部或连结部与第2链形成部之间的连接部、至已弯曲连结复数个链时的曲率圆的中心为止的距离。从而,利用杠杆原理,相较于朝向连结已弯曲复数个链时的弯曲外侧而弯曲成使弯曲部突出的情况,将可增大斥力,该斥力通过以弯曲已连结复数个链时的阻抗力而作用的连结部的弹性恢复力所造成。

在上述长条物的导引装置中,所述连结部优选为具有复数个弯曲部。

通过该结构,伴随着串联连结的复数个链的弯曲,使得连结部弹性变形时产生在连结部的应力可通过复数个弯曲部有效地进行分散。

在上述长条物的导引装置中,关于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中央处,所述连结部的形状优选为呈面对称。

通过该结构,伴随于连结的复数个链的回转,可平均分散连结部在弹性变形时产生于连结部的应力。

〔发明的效果〕

利用本发明,将可提升连结部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一实施形态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的斜视图;

图2所示为由外侧观察图1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的链结部的斜视图;

图3所示为由内侧观察图1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的链结部的斜视图;

图4所示为串联连结复数个链结部呈直线状态的侧面图;

图5所示为串联连结复数个链结部呈弯曲状态的侧面图;

图6所示为图4的要部的扩大图;

图7所示为图5的要部的扩大图;

图8(a)至图8(f)所示为在变更例中的长条物的导引装置的链结部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据图面说明长条物的导引装置的一实施形态。

如图1所示、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以合成树脂构成,具备复数个链13。各个链13具有沿着第1方向Y而对向的一对链结部12。第1方向Y对应于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的宽度方向。复数个链13以沿着与第1方向Y垂直的第2方向X串联配置的状态而分别连结。第2方向X对应于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的串联方向。

链13之一对链结部12在链13的外端及内端,通过一对第1臂件14及第2臂件15连结。亦即,复数个链13的各组链结部12彼此之间,在各个链13的外端及内端,通过第1臂件14及第2臂件15连结。第1臂件14及第2臂件15分别具有大致矩形的板状形状。第3方向Z分别垂直于第1方向Y及第2方向X、对应于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的厚度方向。

连结各组链结部12的第1臂件14及第2臂件15,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各组链结部12。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的复数对第1臂件14及第2臂件15配置成沿着第3方向Z相互对向。

在复数个链13中,位于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的前端的链13连结有移动端托架16,该移动端托架16用以连结沿着第2方向X进行往复移动的将移动体(图示略)。在复数个链13之中,位于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的终端的链13上,连结有用以固定在固定部(图示略)的固定端托架17。

通过在复数个链13中的各组链结部12、以及各组第1臂件14与第2臂件15所围绕而朝第2方向X延伸而形成的空间,构成收容空间SK。在收容空间SK中,收容可挠性弯曲的长条物TK。而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则在保护收容在收容空间SK内的长条物TK的同时,配合连结至移动端托架16的移动体的往复移动,导引长条物TK。

在此情况下,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配置成使其中间部形成弯曲部分W。弯曲部分W为配合沿着连结至移动端托架16的移动体的第2方向X的往复移动来移动。

作为长条物TK,例如可列举:对移动体进行供电或信号传递的电性线缆或光纤线缆、对移动体供给气体(例如,空气等)或液体(例如,水或油等)等的管、可挠性屈曲的长条状的多关节构件等。

其次,针对链结部12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链结部12具备板状的第1链形成部20、板状的第2链形成部21及可弹性变形的连结部22。第2链形成部21为与第1链形成部20并列、且沿第2方向X配置。连结部22分别连结第1链形成部20与第2链形成部21,使其等于第3方向Z的位置上相互错开。在第1链形成部20中的第3方向Z的第1端部(在图2中为上端部),形成有可使第1臂件14(参照图1)以装卸自如状的方式安装的安装凹部23。

在第1链形成部20的外侧面24中,在较安装凹部23更靠近第2链形成部21的位置上,形成有朝内侧凹陷的略扇形的第1凹陷面25。在外侧面24与第1凹陷面25之间形成有第1段差面26。在图2中,第1凹陷面25位于连结部22的上侧。第1段差面26为在第3方向Z的中央部中,具有屈曲成钝角状的形状。

在第1链形成部20在第2方向X上的端面中,在与第2链形成部21相反侧的端面上,形成形状为与第1段差面26对应的第1抵接面27。另一方面,在第1链形成部20在第2方向X上的端面中,在靠近第2链形成部21的端面上,形成有第2抵接面28。在第1凹陷面25中,在靠近第2链形成部21的端部,设有如同突出于外侧的大致矩形板状的第1卡合凸部29。第1卡合凸部29的前端面29a为较第1链形成部20的外侧面24,些许位于内侧位置。

图2及如图3所示,在第1链形成部20的内侧面30中,在夹着安装凹部23、位于与第2链形成部21相反侧的位置上,形成有略扇形状的第1凹部31。在第1凹部31在第2方向X上的侧面中,在靠近第2链形成部21的侧面上形成第1受压面32。在第1凹部31在第2方向X上的侧面中,在与第2链形成部21相反侧的侧面上,形成第2受压面33。

在第1链形成部20的内侧面30中,在第1凹部31与连结部22之间形成朝外侧凹陷的第2凹陷面34。在第2凹陷面34中,在沿着第2方向X与连结部22相邻的位置上,设有圆环状的突起35。在第2凹陷面34中,在安装凹部23的附近,形成有延伸至安装凹部23的第1卡止孔36。另一方面,在第2凹陷面34中,在与安装凹部23相反侧上,形成较第2凹陷面34更朝外侧凹陷的第3凹陷面37。在第3凹陷面37的第3方向Z中的端部里,在与安装凹部23为相反侧的端部上,设有朝向内侧突出的第1卡止部38。

在第2链形成部21中的第3方向Z的第1端部(于图2中为上端部)上,突设有用以卡止在邻接链13(参照图1)的第1链形成部20的第1卡止孔36上的第2卡止部40。在第2链形成部21的外侧面41中的由第3方向Z的中央部至第2卡止部40的区域里,形成有朝内侧凹陷的第4凹陷面42。

在第4凹陷面42中,在沿着第2方向X与连结部22相邻的位置上,设有圆形的插入凹部43,用以插入邻接链13(参照图1)的第1链形成部20的突起35。在第4凹陷面42的第3方向Z上与第2卡止部40相反侧,形成有第2卡止孔44,其用以卡止邻接链13(参照图1)的第1链形成部20的第1卡止部38。

在第2链形成部21的外侧面41中,在夹着第4凹陷面42、与第1链形成部20相反侧的位置上,形成有朝内侧凹陷的略扇形状的第5凹陷面45。在外侧面41与第5凹陷面45之间形成有第2段差面46。第2段差面46为在第3方向Z的中央部,具有屈曲成钝角的形状。

在第2链形成部21的第2方向X中的端面里,在靠近第1链形成部20的端面上,形成具有与第2段差面46形状对应的第3抵接面47。另一方面,在第2链形成部21的第2方向X中的端面里,在与第1链形成部20为相反侧的端面上,形成有第4抵接面48。在第5凹陷面45在第2方向X上的端部中,位于与第1链形成部20相反侧的端部上,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有大致矩形板状的第2卡合凸部49。第2卡合凸部49的前端面49a较第2链形成部21的外侧面41,些许位于内侧位置。

在第2链形成部21的内侧面50的第2方向X上的端部中靠近第1链形成部20的端部上,形成有大致扇形状的第2凹部51。第2凹部51在图3中位于连结部22的下侧。在第2凹部51在第2方向X上的侧面中处在与第1链形成部20相反侧的侧面上,形成第3受压面52。在第2凹部51的第2方向X上的侧面中靠近第1链形成部20的侧面上形成有第4受压面53。在第2链形成部21的内侧面50在第2方向X上的端部中处在与第2卡止部40相反侧的端部上,设有朝内侧突出的安装突部54,其用以使第2臂件15(参照图1)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

而在连结在第2方向X上相邻的两个链结部12的情况下,首先,将两个链结部12中之一方的链结部12的第2链形成部21上的第2卡止部40,插入至另一方的链结部12的第1链形成部20上的第1卡止孔36。接着,在一方的链结部12的第2链形成部21上的第2卡止孔44中,卡止另一方的链结部12的第1链形成部20上的第1卡止部38。据此,使两个链结部12中之一方的链结部12的第2链形成部21与另一方的链结部12的第1链形成部20连结。

此时,在两个链结部12之中,一方的链结部12的第1链形成部20上的第1卡合凸部29,插入至另一方的链结部12的第1链形成部20上的第1凹部31内。再者,一方的链结部12的第2链形成部21上的第2卡合凸部49以可移动的方式,插入至另一方的链结部12的第2链形成部21上的第2凹部51内。在此时,在两个链结部12之中,另一方的链结部12的第1链形成部20上的突起35以可移动的方式,插入一方的链结部12之第2链形成部21上的插入凹部43内。

据此,当依序串联连结复数个链结部12时,被串联连结的复数个链结部12可在如图4所示的沿着第2方向X延伸成直线状的直线状态、以及如图5所示的弯曲成指定曲率的弯曲状态之间呈变形自如状。

而如图4所示,当被串联连结的复数个链结部12处在直线状态的情况下,邻接的链结部12的第1链形成部20上的第1抵接面27,为抵接至各个链结部12的第1链形成部20上的第1段差面26。在此情况下,将形成各个链结部12的第2链形成部21上的第2段差面46与邻接的链结部12的第2链形成部21上的第3抵接面47呈分离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当被串联连结的复数个链结部12处在弯曲状态的情况下,将形成各个链结部12的第1链形成部20上的第1段差面26与邻接的链结部12的第1链形成部20上的第1抵接面27呈分离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各个链结部12的第2链形成部21上的第2段差面46,为抵接至邻接的链结部12的第2链形成部21上的第3抵接面47。并且,形成挠曲各个链结部12的连结部22的状态。

如图2及图6所示,连结部22具有使带状之板构件弯曲的形状。在连结部22之第2方向X上的一端部为被连接至第1链形成部20,另一端部则被连接至第2链形成部21。与连结部22中的第1链形成部20所连接的部分为构成第1连接部61。与连结部22中的第2链形成部21所连接的部分为构成第2连接部62。

如图6所示,连结部22具有:第1弯曲部63、第2弯曲部64及第3弯曲部65。第1弯曲部63为具有设于第2方向X的中央部、弯曲成U字型的形状。第2弯曲部64为设在第1弯曲部63与第1连接部61之间。第3弯曲部65为设在第1弯曲部63与第2连接部62之间。从而,连结部22构成为,其所具有的尺寸,为较将第1链形成部20与第2链形成部21沿着第2方向X而连结成直线状的情况下还长。

第1弯曲部63弯曲成,当串联连结的复数个链结部12(链13)处在图5所示的弯曲状态时,为朝向弯曲的内侧而突出。另一方面,第2弯曲部64及第3弯曲部65则是弯曲成,当串联连结的复数个链结部12(链13)处在图5所示的弯曲状态时,为朝向弯曲的接近外侧而胀起状。

当串联连结的复数个链结部12(链13)处于直线状态的情况下,连结部22的形状构成为,位于连结部22中的第2方向X上的中央位置、且在垂直于第2方向X的面S上为呈现面对称。

接着,针对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

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用来使移动端托架16所连结的前端沿着第2方向X进行往复移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用来使沿着第2方向X所连结的复数个链结部12(链13)反复在图4所示的直线状态与图5所示的弯曲状态之间进行变形。

而连结部22为如图6所示,具有第1~第3弯曲部63~65。因此,当被串联连结的复数个链结部12由直线状态变形成弯曲状态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尤其是第1弯曲部63为弹性变形成沿着第2方向X展开状,因而产生在连结部22的应力被分散。从而,缓和在连结部22的应力集中,提升连结部22的耐久性。

此外,当连结部22弹性变形成第1弯曲部63沿着第2方向X变宽的情况下,将连接至该连结部22两侧的第1链形成部20与第2链形成部21通过其本身的弹性恢复力而拉伸。此连结部22的弹性恢复力作为被连结的复数个链结部12由直线状态变形成弯曲状态时的阻抗力(反作用力)发挥作用。

从而,当被连结的复数个链结部12由直线状态变形成弯曲状态时,将可缓和各个链结部12中的第2链形成部21的第2段差面46在抵接在邻接的链结部12中的第2链形成部21的第3抵接面47时的冲击。因此,得以抑制起因于该等抵接所产生的冲击声。

若通过以上详述的实施形态,将可获得如下所述的效果。

(1)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中,各个链结部12中的连结部22具有第1~第3弯曲部63~65。因此,当伴随着串联连结复数个链结部12(链13)在直线状态与弯曲状态之间变形,而造成连结部22弹性变形时,将可通过第1~第3弯曲部63~65来分散产生在连结部22的应力。从而,得以缓和在连结部22上的应力集中,而可提升连结部22的耐久性。

(2)在长条物的导引装置11中,当被串联连结的复数个链结部12(链13)处于弯曲状态时,各个链结部12中的连结部22的第1弯曲部63为朝弯曲的内侧而突出、弯曲成U字型。因此,相较于被连结的复数个链结部12(链13)处于弯曲状态时,第1弯曲部63朝弯曲的外侧而突出、弯曲成U字型的型态,将可加长从连结部22中的第1连接部61或第2连接部62、到连结复数个链结部12(链13)在弯曲时的曲率圆的中心为止的距离。从而,依据杠杆原理,相较于被连结的复数个链结部12(链13)处于弯曲状态时,第1弯曲部63朝弯曲的外侧而突出、弯曲成U字型的型态,将可增大作为被连结的复数个链结部12(链13)在弯曲时的阻抗力而作用的连结部22的弹性恢复力。据此,当被串联连结的复数个链结部12(链13)由直线状态变形为弯曲状态时,各个链结部12中的第2链形成部21的第2段差面46,将可缓和抵接至邻接链结部12中的第2链形成部21的第3抵接面47时的冲击。因此,可抑制因该等抵接动作所造成之冲击声的产生。

(变更实施例)

上述实施形态亦可变更如下。

如图8(a)所示,连结部22亦可具有屈曲成V字型的形状。亦即,连结部22亦可具有一个屈曲部。

如图8(b)所示,连结部22也可具有弯曲成U字型的形状。亦即,连结部22也可具有一个弯曲部。

如图8(c)所示,连结部22也可具有使上述实施形态的第1至第3弯曲部63至65的朝向分别相反的形状。

如图8(d)所示,连结部22也可具有正弦曲线状的形状。

如图8(e)所示,连结部22也可具有弯曲成锯齿状的形状。

如图8(f)所示,连结部22也可具有弯曲部及屈曲部这两者的形状。在此情况下,可任意设定在连结部22中的弯曲部及屈曲部的数量或朝向。

【编号说明】

11…长条物的导引装置

12…链结部

13…链

14…第1臂件

15…第2臂件

20…第1链形成部

21…第2链形成部

22…连结部

23…凹部

24…外侧面

25…第1凹陷面

26…第1段差面

27…第1抵接面

28…第2抵接面

29…第1卡合凸部

29a…前端面

30…内侧面

31…第1凹部

32…第1受压面

33…第2受压面

34…第2凹陷面

35…突起

36…第1卡止孔

37…第3凹陷面

38…第1卡止部

40…第2卡止部

41…外侧面

42…第4凹陷面

43…插入凹部

44…第2卡止孔

45…第5凹陷面

46…第2段差面

47…第3抵接面

48…第4抵接面

49…第2卡合凸部

49a…前端面

50…内侧面

51…第2凹部

52…第3受压面

53…第4受压面

54…安装突部

61…第1连接部

62…第2连接部

63…第1弯曲部

64…第2弯曲部

65…第3弯曲部

SK…收容空间

TK…长条物

X…第2方向

Y…第1方向

Z…第3方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