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材连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188475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板材连接方法,应用于装饰板(墙面、吊顶、外墙立面、隔断、门板、地板等)和建筑材料(中空密封墙、消音板、防火防辐射贴层、石材等)中。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装饰板和建筑材料的板材连接方法如专利号为201220338846.2、201120320215.3等由浙江普特阳光板有限公司所拥有的中国专利所示,分为A板和B板,A板和B板的形状一致,互为拼接匹配。在A板的一侧设置有凹型对接端,凹型对接端包括上沿端(即专利号为201220338846.2的中国专利中的下底面33)、对接口(即专利号为201220338846.2的中国专利中的凹槽31)和下沿端(即专利号为201220338846.2的中国专利中的上底面32)。在B板的一侧设置有凸型对接端,凸型对接端包括上沿对接端(即专利号为201220338846.2的中国专利中的下表面23)、下沿对接端(即专利号为201220338846.2的中国专利中的插条21)和底座(即专利号为201220338846.2的中国专利中的上表面22)。申请号为201120320215.3的中国专利中,凹形板体32开口的一面应为板体的正面。申请号为201120320275.5的中国专利中,内凹形的一面应为板体的正面。申请号为201120320264.7的中国专利中,凹形板体32开口的一面应为板体的正面。申请号为201120320262.8的中国专利中,凹形板体32开口的一面应为板体的正面。申请号为201120320203.0的中国专利中,内凹形的一面应为板体的正面。申请号为201020274121.2的中国专利中,凹凸形条纹322所在的一面应为板体的正面。申请号为201020274113.8的中国专利中,宽条状体311和窄条状体312所在的一面应为板体的正面。申请号为201020274122.7的中国专利中,凹凸形条纹322所在的一面应为板体的正面。由现有技术专利公开的文件可知,打钉位设置在下沿端上,上沿端的宽度比下沿端的宽度小。由于打钉位设置在下沿端上,为了保证强度,下沿端需要有一定厚度,这样就需要牺牲上沿端的厚度,而由于结构本身的限制,上沿端、上沿对接端、下沿端、下沿对接端都没法做的比较厚,一般只有整体高度比例的10%-20%,在安装、运输过程中容易破损,特别是下沿端在生产中易折断而产生废品;且在安装中需要打钉固定在墙面等特定建筑面上,更加使得废品率大大提升,因此生产商只有多加一套设备,使用高频共济工艺加固下沿端,而安装方一般只能在购买时预先增加备用量,以预防过量废品延误工期或者在安装时以次充好将就着使用。实地应用时,墙面、地面等建筑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高低、倾斜,在对接中就会造成板面不平整、板接缝不严实的问题。原板材连接方式,由于上沿端和上沿对接端由于其结构厚度的限制,工艺上无法做到加厚处理、在安装和施工中调整接缝,只能在接缝处增加装饰条(目前以工字型金属型材、漆面木材为主),废工废料,且容易脱落损坏。由此可见,该结构存在报废率高、使用寿命短、成本高、效果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板材连接方法,报废率低、使用寿命长、成本低、效果好。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板材连接方法,所述的板材包括A板和B板;在A板的一侧设置有凹型对接端,凹型对接端包括上沿端、对接口和下沿端;上沿端和下沿端固定在A板的一侧,上沿端靠近A板的正面,下沿端靠近A板的背面;对接口开在A板的一侧,并位于上沿端和下沿端之间;在B板的一侧设置有凸型对接端,凸型对接端包括上沿对接端、下沿对接端和底座;上沿对接端、下沿对接端和底座固定在B板的一侧,上沿对接端靠近B板的正面,底座靠近B板的背面,下沿对接端位于上沿对接端和底座之间;下沿对接端与对接口间隙配合;当凹型对接端和凸型对接端拼接时,下沿对接端插入对接口中,上沿对接端和上沿端相对,下沿对接端和底座相对;其特征在于:在下沿对接端和底座两者重叠的部分上设置有打钉位;所述的上沿端的宽度比下沿端的宽度大;A板1和B板2进行拼接时,包括如下步骤:一、将一块B板放置于安装位置,然后在该块B板的打钉位处攻入螺钉,螺钉将该B板固定在安装位置上;二、将一块A板的凹型对接端插进步骤一固定好的B板的凸型对接端中,使得该块A板1和该块B板2拼接在一起。本发明在步骤二后,还包括如下步骤:三、所述的A板的一侧设置有凹型对接端,另一侧设置有凸型对接端;所述的B板的一侧设置有凹型对接端,另一侧设置有凸型对接端;在步骤二的A板的打钉位处攻入螺钉,螺钉将该A板固定在安装位置上;四、将另一块B板的凸型对接端插进步骤三固定好的A板的凹型对接端中,使得该块A板和该块B板拼接在一起;然后在该块B板的打钉位处攻入螺钉,螺钉将该B板固定在安装位置上;五、将另一块A板的凹型对接端插进步骤四一固定好的B板的凸型对接端中,使得该块A板和该块B板拼接在一起;六、重复上述步骤,将多块A板和多块B板拼接在一起。本发明在下沿对接端上固定有卡块,在上沿端上开有卡槽,卡块和卡槽配合,当凹型对接端和凸型对接端拼接时,卡块和卡槽卡接。本发明所述的上沿端的厚度为A板厚度的35%~45%;所述的下沿对接端和底座的厚度之和为B板厚度的55%~65%。本发明当凹型对接端和凸型对接端拼接时,上沿对接端和上沿端相对并接触。本发明当凹型对接端和凸型对接端拼接时,上沿对接端和上沿端相对但不接触,两者之间留有缝隙。本发明所述的缝隙可由上沿端宽度不变、上沿对接端向后退缩而形成。本发明所述的A板和B板形状相同。本发明所述的上沿端的厚度为A板厚度的40%;所述的下沿对接端和底座的厚度之和为B板厚度的60%。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本发明弱化了下沿端的作用,下沿端不再是固定打钉的位置,只是起到安装时的定位功能,这样就可以减少下沿端的厚度,进而增加上沿端和上沿对接端的厚度,使得上沿端和上沿对接端可以加厚处理且一次成型,便于安装时对接缝进行刨、割、刮等处理(美工刀、木工锯、砂轮、平刨、砂纸等等,可以按材料的不同选择处理工具和方法)。同时,将打钉位设置在下沿对接端和底座两者重叠的部分上,这样下沿对接端和底座共同支撑打钉位置,打钉位置的厚度得到保证,更加牢固。2、上沿端的宽度比下沿端的宽度大,当凹型对接端和凸型对接端拼接时,上沿端可遮挡住螺钉,螺钉不会暴露出来,美观实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B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A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A板和B板拼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B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A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A板和B板拼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B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A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A板和B板拼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B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A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A板和B板拼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1:参见图1~图3,实施例1包括A板1和B板2。A板1安装好后,A板1的正面3朝外而外露,在A板1的正面3上能设置装饰结构;A板1的背面4朝里而不外露,其面向墙壁、底板等安装面。B板2安装好后,B板2的正面5朝外而外露,在B板2的正面5上能设置装饰结构;B板2的背面6朝里而不外露,其面向墙壁、底板等安装面。在A板1的一侧设置有凹型对接端。凹型对接端包括上沿端A1、对接口A2和下沿端A3。上沿端A1和下沿端A3固定在A板1的一侧,可与A板1一体成型。上沿端A1靠近A板1的正面3,上沿端A1的正面与A板1的正面3齐平,这样不会造成凹凸不平的现象。上沿端A1的厚度为A板1厚度的35%~45%,这样既牢固,又美观;最优化的,上沿端A1的厚度为A板1厚度的40%。下沿端A3靠近A板1的背面4。下沿端A3的背面与A板1的背面4齐平,这样不会造成凹凸不平的现象。上沿端A1的宽度W1比下沿端A3的宽度W2大,当凹型对接端和凸型对接端拼接时,上沿端A1可遮挡住螺钉,螺钉不会暴露出来,美观实用。对接口A2开在A板1的一侧,并位于上沿端A1和下沿端A3之间。在B板2的一侧设置有凸型对接端。凸型对接端包括上沿对接端B1、下沿对接端B2和底座B3。上沿对接端B1、下沿对接端B2和底座B3固定在B板2的一侧,可与B板2一体成型。上沿对接端B1靠近B板2的正面5,底座B3靠近B板2的背面6,下沿对接端B2位于上沿对接端B1和底座B3之间。上沿对接端B1的厚度与上沿端A1的厚度一致,这样凹型对接端和凸型对接端对接时,上沿对接端B1的正面和上沿端A1的正面就基本齐平,这样不会造成凹凸不平的现象。上沿对接端B1的正面与B板2的正面5齐平,这样不会造成凹凸不平的现象。底座B3的背面与B板2的背面6齐平,这样不会造成凹凸不平的现象。下沿对接端B2与对接口A2间隙配合。底座B3的厚度与下沿端A3的厚度一致,这样凹型对接端和凸型对接端对接时,下沿端A3的背面和底座B3的背面就基本齐平,这样不会造成凹凸不平的现象。下沿对接端B2和底座B3的厚度之和为B板2厚度的55%~65%,这样既牢固,又美观;最优化的,下沿对接端B2和底座B3的厚度之和为B板2厚度的60%。在下沿对接端B2和底座B3两者重叠的部分上设有打钉位B4。当凹型对接端和凸型对接端拼接时,下沿对接端B2插入对接口A2中,上沿对接端B1和上沿端A1相对,下沿对接端B2和底座B3相对。本实施例中,当凹型对接端和凸型对接端拼接时,上沿对接端B1和上沿端A1相对并接触,形成无缝结构。A板1的一侧设置凹型对接端,另一侧设置凸型对接端;B板2的一侧设置凹型对接端,另一侧设置凸型对接端;这样A板1和B板2形状可以相同,这样就可以依次不断拼接延伸。实施例2:参见图4~图6,实施例2在实施例1基础上,在下沿对接端B2上固定设置有卡块B5,在上沿端A1上开有卡槽A4,卡块B5和卡槽A4配合,当凹型对接端和凸型对接端拼接时,卡块B5和卡槽A4卡接。实施例3:参见图7~图9,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在于,当凹型对接端和凸型对接端拼接时,上沿对接端B1和上沿端A1相对但不接触,两者之间的缝隙可以用来安装贴纸、金属条等建筑和装饰材料。缝隙可由上沿端A1宽度不变、上沿对接端B1向后退缩而形成,这样产品的生产更简单、产品牢固度更好。实施例4:参见图10~图12,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在于,当凹型对接端和凸型对接端拼接时,上沿对接端B1和上沿端A1相对但不接触,两者之间的缝隙可以用来安装贴纸、金属条等建筑和装饰材料。缝隙可由上沿端A1宽度不变、上沿对接端B1向后退缩而形成,这样产品的生产更简单、产品牢固度更好。本发明的板材连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将一块B板2放置于安装位置,然后在该块B板2的打钉位B4处攻入螺钉,螺钉将该B板2固定在安装位置上;二、将一块A板1的凹型对接端插进步骤一固定好的B板2的凸型对接端中,使得该块A板1和该块B板2拼接在一起;三、A板1的一侧设置有凹型对接端,另一侧设置有凸型对接端,而B板2的一侧设置有凹型对接端,另一侧设置有凸型对接端时,在步骤二的A板1的打钉位B4处攻入螺钉,螺钉将该A板1固定在安装位置上;四、将另一块B板2的凸型对接端插进步骤三固定好的A板1的凹型对接端中,使得该块A板1和该块B板2拼接在一起;然后在该块B板2的打钉位B4处攻入螺钉,螺钉将该B板2固定在安装位置上;五、将另一块A板1的凹型对接端插进步骤四一固定好的B板2的凸型对接端中,使得该块A板1和该块B板2拼接在一起;六、重复上述步骤,将多块A板1和多块B板2拼接在一起。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