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吨位叉车用液力变矩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5106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吨位叉车用液力变矩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力变矩器,具体涉及一种小吨位叉车用液力变矩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小吨位叉车用液力变矩器包括涡轮、导轮和泵轮,其在高速比时效率偏低,导致叉车燃油经济性不好。小吨位叉车匹配时要求在低速比时牵引力大,以获得好的爬坡性,高速比时效率高,以获得经济的燃油性,这样整车可获得良好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耗低且动力匹配更加合理的一种小吨位叉车用液力变矩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小吨位叉车用液力变矩器,包括罩轮组件、涡轮组件、泵轮组件以及导轮组件;

所述罩轮组件包括罩轮毂、罩轮壳;

所述涡轮组件包括涡轮毂、涡轮体;

所述泵轮组件包括泵轮毂、泵轮体;

所述导轮组件包括导轮体、座圈、护圈;

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力变矩器循环圆直径φd为275±10mm;

各工作轮中间流线的平均进、出口半径:

泵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b1=77.9±2mm;

泵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b1=130.3±2mm;

涡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t1=128.8±2mm;

涡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t2=67.8±2mm;

导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d1=68.1±2mm;

导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d2=68.1±2mm;

各工作轮叶片中间流线的进、出口角为:

泵轮叶片进口角βb1=118°±2°;

泵轮叶片出口角βb2=135°±2°;

涡轮叶片进口角βt1=48°±2°;

涡轮叶片出口角βt2=135°±2°;

导轮叶片进口角βd1=92°±2°;

导轮叶片出口角βd2=19°±2°;

各工作轮进出口流道相对宽度为:

泵轮叶片进口流道宽度bb1=38±2mm;

泵轮叶片出口流道宽度bb2=24±2mm;

涡轮叶片进口流道宽度bt1=24±2mm;

涡轮叶片出口流道宽度bt2=38±2mm;

导轮叶片进口流道宽度bd1=34±2mm;

导轮叶片出口流道宽度bd2=34±2mm。

上述液力变矩器优选的参数是:

所述液力变矩器循环圆直径φd为275mm;

各工作轮中间流线的平均进、出口半径:

泵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b1=77.9mm;

泵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b1=130.3mm;

涡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t1=128.8mm;

涡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t2=67.8mm;

导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d1=68.1mm;

导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d2=68.1mm;

各工作轮叶片中间流线的进、出口角为:

泵轮叶片进口角βb1=118°±2°;

泵轮叶片出口角βb2=135°±2°;

涡轮叶片进口角βt1=48°±2°;

涡轮叶片出口角βt2=135°±2°;

导轮叶片进口角βd1=92°±2°;

导轮叶片出口角βd2=19°±2°;

各工作轮进出口流道相对宽度为:

泵轮叶片进口流道宽度bb1=38mm;

泵轮叶片出口流道宽度bb2=24mm;

涡轮叶片进口流道宽度bt1=24mm;

涡轮叶片出口流道宽度bt2=38mm;

导轮叶片进口流道宽度bd1=34mm;

导轮叶片出口流道宽度bd2=34mm。

各工作轮叶片数量,泵轮叶片数zb=31;涡轮叶片数zt=27;导轮叶片数zd=15。各工作轮进口处和出口处叶片的法向厚度δn1、δn2,泵轮进、出口处叶片法向厚度δb1=δb2=1mm;涡轮进、出口处叶片法向厚度δt1=δt2=1mm;导轮进口处叶片法向厚度δd1=8mm,导轮出口处叶片法向厚度δd2=1.7mm。

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

本发明采用了新型液力变矩器,高速比时变矩器效率高、失速工况拥有合理的能容,且变矩比较高,使整车动力匹配更合理、油耗更经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液力变矩器特性曲线图。

附图标记如下:

1-罩轮组件、2-涡轮组件、3-导轮组件、4-泵轮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例主要有罩轮组件1、涡轮组件2、导轮组件3和泵轮组件4这几个组件组成。动力输入端由罩轮组件1与泵轮组件4构成,动力输出端由涡轮组件2通过涡轮轴构成。

各个工作轮的具体结构参数如下:

所述液力变矩器循环圆直径φd为275±10mm;

各工作轮中间流线的平均进、出口半径:

泵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b1=77.9±2mm;

泵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b1=130.3±2mm;

涡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t1=128.8±2mm;

涡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t2=67.8±2mm;

导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d1=68.1±2mm;

导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d2=68.1±2mm;

各工作轮叶片中间流线的进、出口角为:

泵轮叶片进口角βb1=118°±2°;

泵轮叶片出口角βb2=135°±2°;

涡轮叶片进口角βt1=48°±2°;

涡轮叶片出口角βt2=135°±2°;

导轮叶片进口角βd1=92°±2°;

导轮叶片出口角βd2=19°±2°;

各工作轮进出口流道相对宽度为:

泵轮叶片进口流道宽度bb1=38±2mm;

泵轮叶片出口流道宽度bb2=24±2mm;

涡轮叶片进口流道宽度bt1=24±2mm;

涡轮叶片出口流道宽度bt2=38±2mm;

导轮叶片进口流道宽度bd1=34±2mm;

导轮叶片出口流道宽度bd2=34±2mm。

上述液力变矩器优选的参数是:

所述液力变矩器循环圆直径φd为275mm;

各工作轮中间流线的平均进、出口半径:

泵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b1=77.9mm;

泵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b1=130.3mm;

涡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t1=128.8mm;

涡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t2=67.8mm;

导轮体中间流线的进口平均半径ρd1=68.1mm;

导轮体中间流线的出口平均半径ρd2=68.1mm;

各工作轮叶片中间流线的进、出口角为:

泵轮叶片进口角βb1=118°±2°;

泵轮叶片出口角βb2=135°±2°;

涡轮叶片进口角βt1=48°±2°;

涡轮叶片出口角βt2=135°±2°;

导轮叶片进口角βd1=92°±2°;

导轮叶片出口角βd2=19°±2°;

各工作轮进出口流道相对宽度为:

泵轮叶片进口流道宽度bb1=38mm;

泵轮叶片出口流道宽度bb2=24mm;

涡轮叶片进口流道宽度bt1=24mm;

涡轮叶片出口流道宽度bt2=38mm;

导轮叶片进口流道宽度bd1=34mm;

导轮叶片出口流道宽度bd2=34mm。

该液力变矩器各工作轮叶片数量是:

泵轮叶片数zb=31;涡轮叶片数zt=27;导轮叶片数zd=15。

该液力变矩器中各工作轮进口处和出口处叶片的法向厚度为:

泵轮进、出口处叶片法向厚度δb1=δb2=1mm;涡轮进、出口处叶片法向厚度δt1=δt2=1mm;导轮进口处叶片法向厚度δd1=8mm,导轮出口处叶片法向厚度δd2=1.7mm。

按上述参数最终得到的液力变矩器性能曲线如图2所示,其中包括了能容曲线、变矩比曲线和效率曲线。从曲线图可知:零速工况泵轮千转公称力矩mbg0=34.5n.m,变矩比k0=3.02,即本发明的液力变矩器在零速工况时变矩比大,能容合理;牵引工况时最高效率ηmax=83.2%,此时能容为38n.m,即本发明的液力变矩器在牵引工况时最高效率高且在最高效率工况点时变矩器的能容大,这样整车可获得良好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