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5418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避震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避震结构,应用于运动器材、自行车、滑板车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避震结构被广泛的运用于各种需要缓和震动的场合,例如运动器材、自行车、滑板车等。以常见用于自行车或滑板车的轮组避震结构而言,可分为设于把手立柱或前叉管,如图1所示,系设于把手立柱,其于一前叉轮框10的顶端设有一伸杆11,该伸杆11可滑设于把手立柱15内部,且把手立柱15内固设有一滑套16,又前述伸杆11顶端设有一穿经滑套16的导杆12,供于导杆12外套设有一顶撑于伸杆11与滑套16间的弹性件18,使设于前叉轮框10轮组可利用该弹性件18产生往复缓冲效果。但这样的设计需要在把手立柱15中段设计成可拆式,以供滑套16的组装,如此不仅增加零组件,且制造、组装也不方便,同时还会加长把手立柱15的长度材积,使其适用性受限,也提高了整体的成本。

另如图2所示,系设于前叉管,其系于一把手立柱15下方设有一前叉组20,该等前叉组20具有一上伸杆21,该上伸杆21可滑设于一底端具轴座26的滑套管25内部,且滑套管25内部于轴座26顶端设有一导杆27,又前述上伸杆21底端设有一供导杆27穿滑的滑套22,供于导杆27外套设有一顶撑于轴座26与滑套22间的弹性件28,使设于前叉组20的两侧轴座26间的轮组可利用该弹性件28产生往复缓冲效果。然而,这样的设计不仅结构极为复杂,且制造、组装一样很不方便,再者也会增加整体的材积,相对的也会提高整体的生产成本。

换言之,现有的避震结构由于设计上未臻完善,造成其结构复杂化,相对上也使制造与组装变的困难,也增加整体的重量与材积,同时提高其生产成本,有待进一步改良之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避震结构,其构造简单,能简化其零组件,使制造、组装更为容易,可有效降低成本,且其能进一步缩小材积、减轻重量,可增进其适用性与实用性,其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实现了对避震结构的改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避震结构,其由一主框体所构成,该主框体具有至少一侧板,各侧板上分别形成有一道相对应的活动槽,该等活动槽两端分别具有一嵌合部及一安装部,且该等活动槽内设有一弹性缓冲组;该弹性缓冲组由一嵌卡座体、一导引座体及一弹性件所组成,其中该弹性件顶撑于嵌卡座体与导引座体之间,而该导引座体异于嵌卡座体一端形成有一抵设于活动槽安装部内缘的贴抵部,且导引座体于贴抵部一侧形成有一宽度大于活动槽内缘宽度的侧导片,再者该导引座体在异于侧导片的另一侧设有一宽度大于活动槽内缘宽度的侧导盖,供导引座体可受力后于主框体活动槽内滑移而不致脱出。

所述主框体具有两相对的侧板,该两侧板上分别具相对应的弹性缓冲组,又两侧弹性缓冲组的导引座体贴抵部与侧导盖的中心形成有一相对应轴孔,供一轴杆穿枢设置。

所述避震结构可用于滑板车前叉轮框,而该主框体为一轮框体,且主框体具有两相对的侧板,该两侧板上分别具相对应的弹性缓冲组,又两侧弹性缓冲组的导引座体贴抵部与侧导盖的中心形成有一相对应轴孔,供一轴杆穿枢设置,且轴杆上可设有至少一轮体,且主框体顶端具有一向上延伸的接杆,供枢接车架竖管。

所述嵌卡座体与该导引座体相对端面分别凸伸有一凸卡部,供相对嵌插该弹性件两端。

所述嵌卡座体异于凸卡部一端形成有一嵌槽,供嵌卡座体可利用该嵌槽选择性嵌设于主框体活动槽的嵌合部上。

所述主框体具有一侧板,而导引座体上枢设有一轴杆。

所述避震结构可用于车体的前叉轮框,而该主框体具有一侧板,而导引座体上枢设有一轴杆,且该轴杆两端可分别设有一轮体,且主框体顶端具有一供枢接车架的接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透过上述技术手段的具体实现,本创作避震结构能当轮组接触凹凸不平的地面时,可透过轴杆、导引座体来压缩该弹性件,而产生缓冲避震作用,其结构极为简单,且制造、组装也变得很容易,同时可以减轻整体的重量与缩小材积,可以有效的降低其生产成本,而能进一步增加其适用性与实用性,故能大幅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并提高产品经济效益与竞争力。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把手立柱之避震结构的前视剖面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前叉组之避震结构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避震结构用于滑板车前叉的外观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避震结构用于滑板车前叉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避震结构中关节组动作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避震结构用于滑板车前叉的剖面动作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避震结构另一实施例组成后的前视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创作避震结构的详细构成,以应用于滑板车前叉轮框为例,该避震结构由一主框体50所构成(该主框体在本滑板车的实施例中是指轮框体),该主框体50具有至少一侧板51,本实施例由两相对的侧板51所构成,且主框体50顶端具有一向上延伸的接杆52,供枢接车架竖管(图中未示),本创作的特征在于该主框体50的各侧板51上分别形成有一道相对应的活动槽55,该等活动槽55两端分别具有一嵌合部56及一安装部57,且该等活动槽55内设有一弹性缓冲组60;而该弹性缓冲组60由一嵌卡座体61、一导引座体62及一弹性件65所组成,其中嵌卡座体61与导引座体62相对端面分别凸伸有一凸卡部(610、620),供相对嵌插该弹性件65两端,使弹性件65顶撑于嵌卡座体61与导引座体62之间,供压缩后可产生回复预力,又该嵌卡座体61异于凸卡部610一端形成有一嵌槽611,供嵌卡座体61可利用该嵌槽611选择性嵌设于主框体50活动槽55的嵌合部56上,再者该导引座体62异于凸卡部620一端形成有一抵设于活动槽55安装部57内缘的贴抵部621,且导引座体62于贴抵部621一侧形成有一宽度大于活动槽55内缘宽度的侧导片622,再者该导引座体62在异于侧导片622的另一侧设有一宽度大于活动槽55内缘宽度的侧导盖63,使导引座体62可于主框体50活动槽55内滑移而不致脱出,另导引座体62的贴抵部621与侧导盖63的中心形成有一相对应轴孔(625、635),供一轴杆68穿枢设置,且轴杆68上可设有至少一轮体80;由此,使轮体80遇到不平路面时可透过轴杆68带动导引座体62压缩弹性件65,以产生缓冲避震作用,从而组构成一结构简单、且体积小、重量轻的避震结构。

本创作避震结构的实际使用时,参看图3、图5和图6所示,由于弹性缓冲组60可利用嵌卡座体61嵌设于主框体50活动槽55的嵌合部56上,而弹性缓冲组60另一端则利用导引座体62安装于活动槽55另一端的安装部57上,且利用导引座体62的侧导片622与侧导盖63使其不致脱出、且可产生导引作用,让轮体80在接触不平整的路面时,可经由轴杆68带动导引座体62,进一步透过导引座体62压缩弹性件65产生回复预力,进而形成缓冲避震效果。

再者,本创作另一实施例,其如图7所示,该主框体50仅具有一侧板51,而导引座体62上的轴杆68两端可以分设一轮体80,其一样具有相同的避震作用,且可有效的简化结构。

透过上述的结构设计,本创作避震结构利用弹性缓冲组60的嵌卡座体61与导引座体62即可直接安装于主框体50的活动槽55内,且能利用导引座体62来压缩弹性件65产生缓冲避震作用,这样的设计不仅结构极为简单,且制造、组装也变得很容易,同时可以减轻整体的重量与缩小材积,可以有效的降低其生产成本,而能进一步增加其适用性与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