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撑杆的轴承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0693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电动撑杆的轴承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尾门的开启和关闭逐渐由手动更新换代为电动。一般电动尾门通过电动撑杆实现汽车尾门的开启与关闭。相较于传动的气动撑杆和连杆铰链配合扭杆弹簧实现尾门开启关闭的方式,电动撑杆结构更为紧凑,具有良好的防水防尘效果。但电动撑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撑杆内部轴承可能存在固定不良,容易发生轴向窜动,对电动撑杆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提供一种轴承固定稳定,轴承不易发生轴向窜动,稳定性高的电动撑杆的轴承固定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撑杆的轴承固定结构,用于电动撑杆丝杆部件输出端轴承的固定,包括外套管,所述的外套管内孔前端设有轴承组件,所述的轴承组件包括轴承座和安装在轴承座内的轴承,丝杆部件输出端安装在轴承内圈内,外套管内壁周向至少均布有四条轴向筋,轴承与轴向筋端部之间卡设有大垫圈,轴承座前端与外套管管壁旋铆固定。

进一步的,丝杆部件包括丝杆和从动连接件,所述丝杆与从动连接件通过设置在丝杆输出端的丝杆旋铆垫圈旋铆固定,从动连接件配合安装在轴承内圈内。

更进一步的,轴承组件还包括设置在轴承座前端面压紧轴承内圈的轴承挡圈,丝杆输出端穿过轴承挡圈与从动连接件固定。

进一步的,外套管内壁周向间隔均布有八条轴向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撑杆的轴承固定结构,轴承组件前端通过轴承座与外套管旋铆固定,后端通过大垫圈抵住轴向筋固定,避免了轴承发生轴向窜动,提高轴承固定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端盖 2.外套管 3.轴向筋 4.大垫圈 5.丝杆 6.从动连接件 7.丝杆旋铆垫圈 8.轴承座 9.轴承挡圈 10.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电动撑杆的轴承固定结构,用于电动撑杆丝杆部件输出端轴承的固定,包括外套管2,所述的外套管2内孔前端设有轴承组件,外套管2内孔尾端设有端盖1。所述的轴承组件包括轴承座8和安装在轴承座8内的轴承10,丝杆部件输出端安装在轴承内圈内,外套管2内壁周向均布有八条轴向筋3,轴承10与轴向筋3端部之间卡设有大垫圈4,轴承座8前端与外套管2管壁旋铆固定。

丝杆部件包括丝杆5和从动连接件6,所述丝杆5与从动连接件6通过设置在丝杆5输出端的丝杆旋铆垫圈7旋铆固定,从动连接件6配合安装在轴承10内圈内。轴承组件还包括设置在轴承座8前端面压紧轴承10内圈的轴承挡圈9,丝杆5输出端穿过轴承挡圈9与从动连接件6固定。

组装时,首先将从动连接件6套入轴承10,将轴承挡圈9套入丝杆5尾端,然后将丝杆5套入具有丝杆旋铆垫圈的从动连接件6内,然后将丝杆5与从动连接件6旋铆固定。之后将旋铆后的部件装入轴承座8即完成轴承组件的组装,然后将大垫圈4装入外套管2内抵住轴向筋3前部端面,然后将轴承组件装入外套管2内抵住大垫圈4,最后在外套管2表面对应轴承座8前端面进行旋铆固定,即可完成电动撑杆内轴承的固定。

如此设计的电动撑杆的轴承固定结构,外套管2与轴承座9为锚点连接,轴承10安装在轴承座9与大垫圈4之间,而大垫圈4与外套管2内壁的轴向筋3端面相抵固定,有效防止轴承10发生轴向窜动,提高轴承固定的稳定性。

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