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防盗密封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0686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管道防盗密封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带压密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道防盗密封构件。



背景技术:

管道输送是油气开发过程中最为普遍的油气运输方式,输送油气管道的材质多为碳素钢。管道由于长期的连续运行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蚀,有些出现点状腐蚀,有些出现大面积的“蜂窝”状孔洞的腐蚀,为了保证生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对管道进行带压密封。

目前,对管道进行带压密封的方法是:在管道的外部包裹一层橡皮或胶皮,再采用单层管卡与橡皮或胶皮进行结合,最后将螺栓依次穿过管卡两端的圆孔对管卡进行紧固,从而达到带压密封管道的目的。

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当橡皮或胶皮作业时间长时,易出现老化腐蚀的问题,从而就不能对管道起到密封作用;另外,一旦油气泄露,就会出现油气被盗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橡皮或胶皮由于作业时间长不能对管道起到密封作用与油气被盗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道防盗密封构件。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了一种管道防盗密封构件,所述构件包括:

弯曲的第一钢板;

与所述第一钢板进行有缝连接的第二钢板,且所述第二钢板的形状为弯曲形;

与所述第二钢板的内壁进行贴合的第三钢板;

在所述第二钢板的外壁连接的螺帽;

与所述螺帽进行活动连接的螺栓。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钢板的左端部连接有第一紧固圈,且在所述第二钢板的左端部连接有第二紧固圈;

在所述第一钢板的右端部连接有第三紧固圈,且在所述第二钢板的右端部连接有第四紧固圈。

优选地,所述构件还包括:

第一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紧固圈与所述第二紧固圈;

第二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三紧固圈与所述第四紧固圈。

优选地,所述第一紧固圈采用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一钢板的左端部进行连接,且所述第二紧固圈采用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二钢板的左端部进行连接;

所述第三紧固圈采用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一钢板的右端部进行连接,且所述第四紧固圈采用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二钢板的右端部进行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钢板直接放置在所述第二钢板与管道之间。

优选地,所述螺帽采用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二钢板的外壁进行连接。

优选地,所述螺栓的形状为“T”形,且所述螺栓的下端部具有外螺纹。

优选地,所述螺栓的上端部的形状为圆柱形。

优选地,所述管道防盗密封构件适用于外径为200mm以下管道的带压密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第二钢板与管道之间放置第三钢板,再通过与第二钢板进行连接的螺栓与螺帽的螺合,对第二钢板施加压力;又通过使第一钢板与第二钢板进行有缝连接,使得与第二钢板内壁贴合的第三钢板能够变形,进一步与管道进行紧密贴合,以达到临时完全密封管道的效果;进而就可以通过焊接第三钢板与管道之间的缝隙来达到永久性完全密封管道的目的,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盗效果,避免了油气的损失,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道防盗密封构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螺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对附图中的各标号说明如下:

1第一钢板;2第二钢板;3第三钢板;4螺帽;5螺栓,501螺栓的下端部,502螺栓的上端部,a螺栓的上端部的长边;6第一紧固圈;7第二紧固圈;8第三紧固圈;9第四紧固圈;10第一螺栓;11第二螺栓;12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道防盗密封构件,如图1所示,该管道防盗密封构件包括:弯曲的第一钢板1;与第一钢板1进行有缝连接的第二钢板2,且第二钢板2的形状为弯曲形;与第二钢板2的内壁进行贴合的第三钢板3;在第二钢板2的外壁连接的螺帽4;与螺帽4进行活动连接的螺栓5。

以下就该管道防盗密封构件的工作原理给予描述:

当对管道的某一部位进行带压密封时,先将第一钢板1、第三钢板3与第二钢板2依次套在管道12的外部,且使第一钢板1与第二钢板2进行有缝连接;再将螺栓5通过对螺帽4的螺合以对第二钢板2施加压力,从而使与第二钢板2的内壁进行贴合的第三钢板3更进一步地贴紧在管道12的外壁,又因为螺栓5对第二钢板2所施加压力大于从管道泄露出来的油气对第三钢板3的压力,达到临时完全密封管道12的效果,从而就可以防止油气再进一步地从管道12中泄漏出来;最后再对第三钢板3与管道12之间的缝隙进行焊接,这样就可以对管道12进行长久地完全密封。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钢板1与第二钢板2进行有缝连接指的是:当第一钢板1与第二钢板2分别套在管道12的外壁后,第一钢板1的左端面与第二钢板2的左端面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或者第一钢板1的右端面与第二钢板2的右端面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再或者是第一钢板1的左、右端面都与第二钢板2的右端面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样就可以使第二钢板2受到压力之后能够变形,从而使与第二钢板2内壁进行贴合的第三钢板3能够与管道12贴合地更紧密,达到临时完全密封管道12的效果。

可见,通过在第二钢板2与管道12之间放置第三钢板3,再通过与第二钢板2进行连接的螺栓5与螺帽4的螺合,对第二钢板2施加压力;又通过使第一钢板1与第二钢板2进行有缝连接,使得与第二钢板2内壁贴合的第三钢板3能够变形,进一步与管道12进行紧密贴合,以达到临时完全密封管道12的效果;进而就可以通过焊接钢板3与管道12之间的缝隙来达到永久性完全密封管道12的目的,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盗效果,避免了油气的损失,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节约成本,可以对管道防盗密封构件重复使用,由于第三钢板3需要与管道12的外壁进行焊接,所以对除第三钢板3之外的管道密封构件进行重复使用。为了使管道防盗密封构件能够重复使用,就要使得第一钢板1与第二钢板2可以进行安装与拆卸,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取螺栓连接的方式对第一钢板1与第二钢板2进行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先在第一钢板1的左端部连接有第一紧固圈6,且在第二钢板2的左端部连接有第二紧固圈7;在第一钢板1的右端部连接有第三紧固圈8,且在第二钢板2的右端部连接有第四紧固圈9;然后再将第一螺栓10依次穿过第一紧固圈6与第二紧固圈7,第二螺栓11依次穿过第三紧固圈8与第四紧固圈9。其中,第一紧固圈6、第三紧固圈8分别与第一钢板1的左、右端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二紧固圈7、第四紧固圈9分别与第二钢板2的左、右端的连接方式有多种,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述第一紧固圈6采用焊接的方式与第一钢板1的左端部进行连接,且第二紧固圈7采用焊接的方式与第二钢板2的左端部进行连接;第三紧固圈8采用焊接的方式与第一钢板1的右端部进行连接,且第四紧固圈9采用焊接的方式与第二钢板2的右端部进行连接。因为焊接方式具有操作方便与连接牢固的特点。为了便于第一螺栓10能够顺利穿过第一紧固圈6与第二紧固圈7以及第二螺栓11能够顺利穿过第三紧固圈8与第四紧固圈9,可以使第一紧固圈6与第二紧固圈7的位置相对应以及第三紧固圈8与第四紧固圈9的位置相对应。

如图1所示,更进一步地,为了使管道防盗密封构件能够重复使用,也就是对第三钢板3进行焊接以后,能够将第一钢板1与第二钢板2进行拆卸,便于对管道的其他部位进行有压密封,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第三钢板3直接放置在第二钢板2与管道12之间,即使第三钢板3不采取任何措施与第二钢板2的内壁进行连接。当对管道12进行密封带压时,直接将第三钢板3放置在第二钢板2的内壁,然后再将第二钢板2扣在管道12的外壁上,这样就使得第三钢板3与第二钢板2依次套在管道12的外壁;当焊接完第三钢板3与管道12之间的缝隙后,直接将第二钢板2从第三钢板3的外壁拆除即可。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在第二钢板2的外壁上连接多个螺帽4,优选地,在第二钢板2的外壁上均匀连接多个螺帽4,使第三钢板3的每个部分能均匀地受到第二钢板2对其施加的压力,从而使第三钢板3的每个部分都能与管道12进行紧密贴合。其中,关于在第二钢板2的外壁连接螺帽4的个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进行限制,例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螺帽4的个数为1个,且连接在第二钢板2外壁的中央;关于螺帽4与第二钢板2外壁的连接方式有多种,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螺帽4采用焊接的方式与第二钢板2的外壁进行连接。

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螺栓5的形状为“T”形,具体形状如图2所示:螺栓的上端部502的长边a的尺寸大于螺杆的下端部501的外径,且螺杆的下端部501具有外螺纹。这样设置螺栓5的形状便于对螺栓5的旋转,可以更加省力地将螺栓5与螺帽4进行螺合,从而就可以更加省力地将第三钢板3与管道12进行紧密贴合,以达到临时完全密封管道12的效果。其中,螺栓的上端部502的形状可以为圆柱形、方形,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将螺栓的上端部502设置为圆柱形,因为圆柱形的结构便于操作。

在实际操作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道密封构件,对于外径200mm以下的管道12能够起到很好的带压密封作用。若管道12的外径过大的话,会出现第三钢板3不能充分对管道12的内壁进行紧密贴合,从而就不能达到对管道12进行临时的完全性密封效果;且易出现油气继续从管道12中泄漏出来,若此时再对管道12与第三钢板3之间的缝隙进行焊接的话,会发生火灾,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