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敷法管道敷设设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2691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敷法管道敷设设施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敷设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水敷法管道敷设设施。



背景技术:

海淀区翠湖东路(京密引水渠北侧路-翠湖南路)市政配套管线工程-再生水工程的施工中,再生水管道穿越北清路、规划景观河道及规划大寨渠段。其中,对应北清路、规划景观河道及规划大寨渠段的再生水管道分别长133.5m、97.5m和65.5m。由于施工现场不具备明开槽条件,因此现有技术提出先采用顶进法施工将套管安装到位,之后在套管内敷设再生水管道。

请参见图1,套管采用直径为3000mm的钢筋混凝土套管。在该套管内需敷设直径为1200mm和直径为400mm的两道钢制的再生水管道。并且从图1中可以看到,在套管内浇注有轨道的安装平台,轨道预埋在该安装平台上,且在轨道上设置有用于将管道固定在套管内的钢托架。

其中,再生水管道的敷设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在套管内完成C20混凝土浇筑及轨道预埋——在轨道上安装钢托架——将再生水管道放置在钢托架同一高度的平台上——采用顶镐顶进施工将再生水管道从套管的进口端敷设至接收端,使得管道坐落在钢托架上。

以直径为1200mm的再生水管道为例,其出厂标准长度12m,连同内外防腐,单根自重8T。由于其重力较大,因此现有技术中为了方便敷设,采用在钢托架、预埋轨道之间涂刷黄油的方法减小摩阻力,但是其仅仅能缓解敷设的部分压力,具体敷设工程中仍旧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管道自重较大时需要的顶力较大,从而对敷设设备要求较高、操作繁琐且安全性差;

第二、敷设速度慢;

第三、易造成管道外防腐结构的破损,并导致用于支撑管道的钢托架变形;

第四、随着敷设长度的增加,摩阻力不断增大,甚至出现顶力不足,敷设不到位的情况。

并且,不仅仅是再生水管道,其它管道的敷设过程中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敷法管道敷设设施,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对敷设设备要求较高、操作繁琐、安全性差、敷设速度慢、损坏结构和敷设不到位等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敷法管道敷设设施,安装在工作坑中,包括套管和固定在所述套管内并用于固定管道的支承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套管的进口端端口的第一挡水墙,并在所述第一挡水墙和所述套管之间形成液体容纳腔室;所述第一挡水墙上设置有用于穿入管道的穿管孔。

优选地,所述套管的接收端端口设置有第二挡水墙,使得所述第二挡水墙、套管和第一挡水墙之间形成所述液体容纳腔室。

优选地,所述第一挡水墙上开设用于调节所述套管内液位的溢流孔,使得管段进入所述套管之后保持悬浮状态或者漂浮状态;

或者,

所述套管的接收端端口设置有第二挡水墙时,所述第二挡水墙上开设用于调节所述套管内液位的溢流孔,使得管段进入所述套管之后保持悬浮状态或者漂浮状态。

优选地,所述套管内设置有安装平台,所述支承件固定在所述安装平台上。

优选地,所述支承件为钢托架,所述安装平台上设置有与所述套管同轴的轨道,多个所述钢托架沿着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一挡水墙安装在所述安装平台上。

优选地,所述穿管孔处安装有套环。

优选地,所述套环内安装有止水圈。

优选地,所述套环环口周向设置有多个限位件,使得穿入所述穿管孔内的管道与所述套环和止水圈均同心。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为固定在所述第一挡水墙上的固定轮。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水敷法管道敷设设施,安装在工作坑中,包括套管和固定在所述套管内并用于固定管道的支承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套管的进口端端口的第一挡水墙,并在所述第一挡水墙和所述套管之间形成液体容纳腔室;所述第一挡水墙上设置有用于穿入管道的穿管孔。将该水敷法管道敷设设施用于管道敷设时,当待敷设的管道端部穿入第一挡水墙上的穿管孔后,可以向液体容纳腔室内注入液体。注入液体后,进入到套管内的管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从而使得管道敷设过程中需要的作用力减小,以降低对敷设设备的要求和操作复杂程度,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和敷设速度,并保证管道敷设到位。此外,由于支撑件预先安装好之后再驱动管道进入套管,因此可以防止支撑件损坏变形;同时,在浮力作用下管道受到的摩阻力减小,从而可以有效保护管道外防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的水敷法管道敷设设施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再生水管道敷设到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中管道工作平台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1、套管;2、再生水管道;3、钢托架;4、安装平台;5、挡水墙;6、套环;7、止水圈;8、固定轮;9、溢流孔;10、管道工作平台;11、工作坑;12、定滑轮;13、卷扬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水敷法管道敷设设施,包括套管1和固定在所述套管1内并用于固定管道的支承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套管1的进口端端口的第一挡水墙5,并在所述第一挡水墙5和所述套管1之间形成液体容纳腔室;所述第一挡水墙5上设置有用于穿入管道的穿管孔。

将该水敷法管道敷设设施用于管道敷设时,当待敷设的管道端部穿入第一挡水墙5上的穿管孔后,可以向液体容纳腔室内注入液体。注入液体后,进入到套管1内的管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从而使得管道敷设过程中需要的作用力减小,以降低对敷设设备的要求和操作复杂程度,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和敷设速度,并保证管道敷设到位。此外,由于支撑件预先安装好之后再驱动管道进入套管1,因此可以防止支撑件损坏变形;同时,在浮力作用下管道受到的摩阻力减小,从而可以有效保护管道外防腐。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套管1和管道是两个独立的概念,管道不包括套管1而仅仅指的是敷设在套管1内的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套管1的接收端端口也可以设置第二挡水墙5,使得所述第二挡水墙5、套管1和第一挡水墙5之间形成所述液体容纳腔室。该种情况可以防止接收端对应工作坑11内积水,导致套管1内液位达到设定高度时需要注入更多的液体。当然,即使套管1接收端端口不设置第二挡水墙5,那么工作坑11、第一挡水墙5和套管1之间也可以形成所述液体容纳腔室,从而也不影响本实施例管道的敷设。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挡水墙5是设置在套管1接收端端口,其和管道的安装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在该第二挡水墙5上无需设置穿管孔。

为了对液体容纳腔室中的液位进行调节,防止管道进入套管1之后液体容纳腔室内的液位越来越高,优选在所述第一挡水墙5上开设用于调节所述套管1内液位的溢流孔9,使得管段进入所述套管1之后保持悬浮状态或者漂浮状态。

显然,当管道进入套管1后处于漂浮或者悬浮状态时,也即套管1内液体给管道施加的浮力不小于进入套管1内管道的重力,此时由于管道和支撑件之间几乎没有摩擦,因此管道的外防腐可以得到最佳的保护。

为了使得管段进入所述套管1之后保持悬浮状态或者漂浮状态,那么液体容纳腔室内的液位需要经过预先设定。其中,注入液体不同,其设定液位也不同。

优选向套管1内注入的液体是水。此时要使得管道悬浮或者漂浮,那么管道受到的浮力不小于进入套管1内的管道的重力,假设管道受到的浮力等于进入套管1内的管道的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公式ρgV=mg,可以求出V。其中,ρ为水的密度,V为管道每推入一米对应的排水体积,mg为一米上述再生水管道2的重量,以直径为1200mm的钢制再生水管道2为例,其每米的重量为0.667T。进一步地,根据V就可以求出设定液位值。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套管1内通入的液体,其给管道施加的浮力小于进入套管1内的管道的重力,但是只要可给管道施加一定的浮力,那么其效果就等同于减小管道受到的摩阻力,从而可以方便管道的敷设。

当套管1内液体给管道施加的浮力小于进入套管1内管道的重力时,为了防止管道外防腐层和支撑件接触时被刮损,可以选择在管道在套管1内安装到位之后,再给管道外表面涂覆外防腐。当然,现有技术中,管道外防腐一般都是在管道敷设之前就已经完成的。

其中,从溢流孔9溢出的水可以先排入工作坑11内的集水坑,再经水泵抽至工作坑11外。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持液位,除了在第一挡水墙5上设置溢流孔9外,还可以选择在第二挡水墙5或者套管1上设置溢流孔9,或者直接辅助以抽水泵抽水等,或者采用以上方法的组合。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行支撑件的安装,优选在套管1内设置安装平台4,并将轨道固定在所述安装平台4上。其中,安装平台4可以采用C20混凝土浇筑形成的混凝土平台,并且可以将轨道预埋在混凝土平台内。在此基础上,将支撑件沿着轨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支撑件优选但是不必须为较常见的钢托架3,从而方便取材料。其中,钢托架3尺寸又根据待敷设管道的尺寸而定,使得钢托架3形成的支承面正好和管道外表面相匹配。

当然,支撑件的安装方式和具体结构不受本实施例列举的限制,其只要可以支撑并稳定套管1内管道即可。

此外,上述第一挡水墙5和第二挡水墙5均可以从安装平台4上表面开始往上安装,请参见图1,其中第一挡水墙5位于安装平台4的上方。或者,第一挡水墙5和第二挡水墙5也可以安装在安装平台4外侧且从套管1的内表面开始安装。其中,第一挡水墙5的高度请参见图1,由于其并没有完全封闭套管1的端口,因此安装好第一挡水墙5后还可以进出套管1进行一些基本的施工。

此外,进口端端口的第一挡水墙5上的穿管孔,其位置根据管道的敷设位置确定,以保证管道穿过所述穿管孔进入套管1之后,几乎位于支撑件的正上方。并且,为了防止管道进入套管1后和支撑件发生碰撞干涉,优选对穿管孔的高度进行设计,以使得通过穿管孔进入套管1的管道,其底面比支撑件的支承面高出一定位置。

为防止管道和穿管孔之间漏水,优选在穿管孔处安装有套环6,并在所述套环6内安装止水圈7。其中,套环6优选但是不必须是钢套环6并在第一挡水墙5安装过程中预先固定在第一挡水墙5中。止水圈7沿着套环6的内表面固定安装。

在此基础上,为了防止管道向止水圈7施加的力不均匀,优选沿所述套环6环口周向分布有多个限位件,该限位件可以保证套环6、止水圈7和管道始终同心,从而防止管道偏心窜动导致的止水圈7受力不均,以避免止水圈7出现损坏、漏水等现象。例如,当管道受到浮力作用向上窜动时,如果没有该限位件,那么止水圈7上部受到的作用力较大,此时可能在止水圈7上部出现损坏、漏水等现象。其中,限位件的数量不受限制,且优选但是不必须沿着套环6周向均匀分布。

本实施例中,限位件优选为固定在所述第一挡水墙5上的固定轮8。该种情况下,当管道挤压固定轮8时,由于管道和固定轮8之间产生的是滚动摩擦,该摩擦力非常小,从而可以避免管道被刮伤。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管道为刮伤,通常在管道外壁涂刷润滑浆液,以降低止水圈7同管道外侧壁的摩阻力,并对管道外防腐加以保护。此外,润滑浆液还具有密封的作用,可以有效阻止套管1内水外流。

其中,可以通过以下施工步骤得到本实施例的水敷法管道敷设设施:

将套管1安装在工作坑11内;

在套管1内安装支撑件;

在所述套管1的进口端端口安装第一挡水墙5,且在所述进口端端口的第一挡水墙5上设置管道的穿管孔。

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在安装第一挡水墙5之前安装支撑件,也可以在安装第一挡水墙5之后安装支撑件,甚至还可以在敷设过程中安装支撑件。

利用该水敷法管道敷设设施进行管道敷设时,包括:

S1、在管道的端部安装管堵头后,将该管道的端部通过所述穿管孔穿入所述套管1内,以封堵住所述穿管孔;

S2、向所述套管1内注入液体以给进入所述套管1内的管道施加浮力;

S3、将所述管道推入或拉入所述套管1内;

S4、排放掉所述套管1内的液体,使得管道落在所述支撑件上并固定。

S1中,通过封堵管道端部,可以保证管道向接收端推进的过程中,液体不会经管道外流,且套管1内液体对管道提供一定的浮力,从而为管道敷设提供一个干燥、安全的工作空间。至于管道的端部内安装的管堵头,其形式不受限制,只要可以实现封堵以防止水外溢即可。例如,可以采用盲板作为所述管堵头,且所述盲板可嵌入管道内部并和所述管道内表面过盈配合。此外,管堵头可以在最后管道敷设完成之后从套管1的接收端取出。

S3中,将管道推入或拉入套管1的过程中,其可以采用任意现有技术公开的技术手段。同样,S1中也基于同样的技术手段将管道的端部通过穿管孔穿入套管1内。

其中,当待敷设在套管1内的管道,其分为多根管段时,将靠近所述接收端的管段先逐渐移动至所述套管1内,直至该管段仅有尾部留在所述套管1外,此时将该管段和另一管段首尾相接。其中,针对钢制的管段,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管段之间的连接,并对焊口位置进行防腐处理。

S4中,在管道均进入套管1之后,为了保证管道最终准确的安装在支撑件上,可以在排放套管1内的液体的同时,人工辅助对管道的位置进行调整。显然,浮力作用下,只需要少量人工就可以实现管道的准确定位。当然,在理想状况下,液体从套管1内排出后,管道会自动准确的落在支撑件,从而不需要人工调整。其中,可以采用泵将套管1内的水排放掉,当然也可以通过开口的方式使得套管1内的水自然流出。

在S4之后,可以选择将第一挡水墙5拆卸掉,得到再生水管道2敷设到位的结构如图2所示。

将上述方法应用于直径为1200mm的钢制再生水管道2的敷设时:首先为了便于施工,可以将出厂标准长度12m的管段切割成每根6m;其次,针对上述再生水管段,将支撑件的间隔设置为2.5m;再其次,管段敷设过程中,当该6m的再生水管段有四分之一进入套管1时,此时开始往套管1内注水;并且,当再生水管段只有1m留在套管1外时,将后续的再生水管段和当前再生水管段进行焊接。

为了进一步方便管道敷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管道工作平台10,请参见图3。从图3中可以看到,该管道工作平台10设置在套管1进口端端口外侧,从而方便后续管道的敷设。

在上述基础上,根据上述管道工作平台10和水敷法管道敷设设施进行管道敷设时,包括以下步骤:

将管道工作平台10安装在套管1的进口端端口外侧;

将待敷设管道放置于所述导向轮对上;

采用动力装置牵引管道,使得管道在所述导向轮上沿着所述设定轨迹运动并进入套管1内。

其中,当所述动力装置为卷扬机13时,“采用动力装置牵引管道”包括:

将所述卷扬机13设置在待敷设的管道的第一端上方,在所述管道的第二端的上方设置定滑轮12;

将卷扬机13的缆绳绕过所述定滑轮12之后连接到所述管道的第一端;

启动卷扬机13进行收卷,以水平牵引所述管道朝所述套管1内运动。

请参见图3,其中卷扬机13设置在管道的右上方;定滑轮12固定在管道的左上方,具体固定在套管1进口端端口上方。该种情况下,卷扬机13收卷缆绳,以使得管道在卷扬机13牵引作用下水平朝所述套管1内运动。当然,也可以将卷扬机13设置在管道的左上方,而将定滑轮12固定在管道的右上方,具体的工作原理和上述一样,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