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轴双速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1792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单轴双速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单轴双速驱动系统,其涉及到需要把实现行星齿轮减速及直连减速比的技术应用于电动汽车及相似驱动系统的众多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电动汽车的驱动组件包括:减速器,配置在和包裹马达的外壳不同的轴上;差动装置,接受减速器的驱动力。用于电动汽车的驱动组件的动力传递路径通常由2轴构成。由转子与定子构成的马达配置在外壳内部,第一轴的一端与转子联动地结合而第一轴的另一端则和差动装置在同一轴线上联动地结合,差动装置则和具有不同位相差的第二轴的减速器连接。关于该问题,可以举例韩国注册专利公报第0195022号所揭示的电动汽车用驱动装置(注册日:1999年2月10日)之类的先前专利。上述先前专利的结构要求减速器另外设于外壳外侧而在减速器的安装方面存在着空间制约,整体体积与重量也会增加。而且,现有的驱动组件装置由于其连接多个轴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特性而使得体积与重量增加,从而降低了燃料消耗效率。

为了改善该问题,韩国注册专利公报第1374872号揭示了电动汽车的驱动组件装置(注册日:2014.3.10)。上述现有专利在一个外壳内至少把行星齿轮组与马达及差动装置密集地配置到同一轴上而得以实现体积紧凑化并减少安装空间方面的制约,减少零件数量并降低重量,还能在一个同一轴线上同时实现动力生成及减速动作而得以降低噪音与振动。但上述现有专利只能被动地得到符合行星齿轮组的本质特性的减速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注册专利公报第1374872号(电动汽车的驱动组件装置,注册日:2014.3.10);

专利文献2:韩国注册专利公报第 0195022号(电动汽车用驱动装置,注册日1999年2月10日)。



技术实现要素:

现有的驱动系统为了实现减速而通常由小齿轮驱使与其平行的其它轴的大齿轮旋转并且凭借旋转比之差异实现减速。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行星齿轮的特性在不变更轴的情形下于同一轴线上利用同步装置与行星齿轮组得到两个变速比。

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揭示了在驱动系统中利用同步装置与一个行星齿轮组实现双速的装置。

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揭示了在驱动系统中利用同步装置与两个行星齿轮组实现双速的装置。

根据能够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单轴双速驱动系统,其在一个驱动轴上生成动力并减速地构成,包括:

外壳;

马达单元,包括固定在上述外壳的内周面并且有线圈缠绕着的定子、配置在上述定子的外部并且在电源供应到上述线圈时旋转的转子;

第一行星齿轮组,包括:和上述转子联动旋转并且在外周面形成多个齿轮齿的第一太阳齿轮、和上述第一太阳齿轮的齿轮啮合联动的多个第一行星齿轮、在内周面形成有和上述各第一行星齿轮啮合的内齿的第一环形齿轮、以让上述多个第一行星齿轮互相联动的方式连接的第一载体;

固定型圆锥体,位于上述第一环形齿轮的外周面并且固定在上述外壳的内周面;

一体型圆锥体,装载于上述第一载体的外周面;

同步装置,设于上述固定型圆锥体与上述一体型圆锥体之间;及

差动装置,位于上述一体型圆锥体的另一侧面,和上述第一载体联动地连接。

上述同步装置包括装载于上述第一环形齿轮外周面的轴毂、以花键结合在上述轴毂的外周面并且沿着上述轴毂的外周面移动的套管、配置在上述套管的两面的第一同步环及第二同步环,

上述第一同步环位于上述固定型圆锥体的一侧面,上述第二同步环位于上述一体型圆锥体的一侧面,

上述套管朝上述固定型圆锥体方向移动并且和上述固定型圆锥体结合而得到一个减速比,上述套管朝上述一体型圆锥体方向移动并且和上述一体型圆锥体结合而得到不减速的驱动力。

而且,作为在上述一体型圆锥体与上述差动装置之间还安装了包括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单轴双速驱动系统,其包括:

第二行星齿轮组,包括位于上述一体型圆锥体的一侧面并且和上述第一载体联动旋转而在外周面则形成了多个齿轮齿的第二太阳齿轮、和上述第二太阳齿轮的齿轮齿啮合联动的多个第二行星齿轮、在内周面形成有和上述各第二行星齿轮啮合的内齿并且固定在上述外壳的内周面的第二环形齿轮、以让上述第二行星齿轮互相联动的方式连接的第二载体;及

差动装置,和上述第二载体联动地连接;

上述套管朝上述固定型圆锥体方向移动并且和上述固定型圆锥体结合而得到一个减速比,上述套管朝上述一体型圆锥体方向移动并且和上述一体型圆锥体结合而得到另一个变速比。

本发明单轴双速驱动系统相比于现有技术做了改善。在一个外壳内至少让一个行星齿轮组和马达及差动装置密集配置在同一轴线上而使得体积袖珍化并且减少安装空间,减少零件数量并降低价格,减少重量而提高效率,在一个同一轴线上同时实现动力的生成与变速作用而得以减少噪音与振动,随着减速领域扩展而提高了燃料消耗效率。而且在行星齿轮组与差动装置之间或者两个行星齿轮组之间设有同步装置而能够主动减速。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含两个行星齿轮组与同步装置的单轴双速驱动系统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含一个行星齿轮组与同步装置的单轴双速驱动系统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剖视图。

图4示出了一般同步装置的结构。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含两个行星齿轮组与同步装置的单轴双速驱动系统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定子; 20:转子;

25:马达单元; 30:第一太阳齿轮;

40:第一行星齿轮; 50:第一载体;

60:第一环形齿轮; 70:固定型圆锥体;

80:轴毂(hub); 90:套管(sleeve);

100:第一同步环; 110:第二同步环;

115:同步装置; 120:一体型圆锥体;

130:第二太阳齿轮; 140:第二行星齿轮;

150:第二载体; 160:第二环形齿轮;

170:差动装置; 200:第一行星齿轮组;

210:齿轮1 ; 220:齿轮2;

230:键(key); 300:第二行星齿轮组

400:外壳; 500:驱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单轴双速驱动系统的实施例。

在说明本发明时,如果认为公知功能或结构的相关说明可能混淆本发明的主旨,将省略其详细说明。而且,后述的术语是考虑了其在本发明中的功能后定义的术语,可能会根据使用者与运营者的意图或惯例而有所变化。因此应该根据本说明书的整体内容定义该术语。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包含同步装置的单轴双速驱动系统。在下面的说明中,用来指陈单轴双速驱动系统的构成要素(component)的术语或说明驱动特性的术语之类的术语只是为了说明方便而定义的。因此,后述术语并不能限定本发明,也可以使用其它术语指陈具备同等技术意义的对象。

图1概略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含两个行星齿轮组与同步装置的单轴双速驱动系统的结构。其用来简易说明由行星齿轮组与同步装置构成的单轴双速驱动系统的结构。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含一个行星齿轮组与同步装置的单轴双速驱动系统的结构。图3是图2的剖视图。图4是一般同步装置的结构。图1到图3省略了齿轮齿的图示。

请参阅上述图2到图4,单轴双速驱动系统包括外壳400、马达单元25、第一行星齿轮组200、固定型圆锥体70、同步装置115、一体型圆锥体120及差动装置170。

上述马达单元25包括定子10与转子20,上述第一行星齿轮组200包括第一太阳齿轮30、多个第一行星齿轮40、第一环形齿轮60及第一载体50。上述同步装置115则包括轴毂80、套管90、第一同步环100、第二同步环110等。

上述马达单元25包括利用螺栓之类的紧固件固定在上述外壳400的内周面并且在外周面缠绕着线圈的定子10、配置在上述定子的外部并且在电源供应到上述线圈时旋转的转子20。根据实施例,和图2所示者不同地,上述马达单元25设有配置在定子内部的转子,包括通常使用的马达单元,可适用于图2所示实施例。

上述第一行星齿轮组200包括:和上述转子20联动旋转并且在外周面形成多个齿轮齿的第一太阳齿轮30、和上述第一太阳齿轮30的齿轮齿啮合联动的多个第一行星齿轮40、在内周面形成有和上述各第一行星齿轮40啮合的内齿的第一环形齿轮60、以让上述多个第一行星齿轮40互相联动的方式连接的第一载体50。上述第一行星齿轮40可旋转地结合在上述第一载体50,上述第一载体50则凭借上述第一行星齿轮40的拘束力旋转。

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位于第一环形齿轮60的外周面并且固定在上述外壳400的内周面。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可以随着本发明的实施例具备各种形状,能适用于图2的实施例。

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装载于第一载体50的外周面。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可以随着本发明的实施例具备各种形状,能适用于图2的实施例。

上述同步装置115设于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与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之间,上述同步装置115的轴毂80装载于第一环形齿轮60的外周面,上述同步装置115的套管90和上述轴毂80的外周面进行花键结合并且沿着上述轴毂80的外周面左右移动。上述同步装置115的第一同步环100及第二同步环110配置在上述套管90的两面,上述第一同步环100位于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的一侧面而上述第二同步环110则位于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的一侧面。

上述同步装置115包括轴毂80、套管90、第一同步环100、第二同步环110等的具备一般结构的同步装置,可以随着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让上述同步装置115的轴毂80、套管90、第一同步环100及第二同步环110等具备不同的形状与结构,可适用于图2的实施例。上述同步装置115的第一同步环100及第二同步环110可以具有图2到图4所示结构,但也可以采取图2到图4没有图示但是通常使用的同步环及很多种形状的同步环结构。上述同步装置115的第一同步环100及第二同步环110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多种实施例采取很多种形状,还能以多种方式紧固第一同步环100与第二同步环110,第一同步环100及第二同步环110的数量也能各自配置多个。这些内容同样能够用于图2所示实施例。

上述第一同步环100及第二同步环110的基本功能为,在同步环的内周面或外周面附接摩擦件而利用宛如制动器的强大摩擦力把按照不同转数旋转的目标齿轮强制性地抓住使其减速或增速,从而让两个齿轮形成同样的转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同步环100在上述套管90朝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方向移动时和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结合并发挥出摩擦作用,上述第二同步环110则在上述套管90朝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方向移动时和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结合并发挥出摩擦作用。

上述差动装置170位于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的另一侧面并且和上述第一载体50联动地连接。上述差动装置170包括驱动系统中通常使用的差动装置,执行差动装置功能的其它差动装置也包含在本发明的实施例,能适用于图2的实施例。

具备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如下。

为线圈供应电源后转子20旋转。上述转子20和第一太阳齿轮30啮合而得以在转子20旋转时让旋转力传递到第一太阳齿轮30并且驱使第一太阳齿轮30旋转。上述第一太阳齿轮30驱使所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40旋转。第一太阳齿轮30与第一行星齿轮40互相朝相反方向旋转,第一行星齿轮40与第一载体50互相朝相同方向旋转。第一行星齿轮40的内侧和第一太阳齿轮30啮合而外侧则和第一环形齿轮60的内齿啮合,因此进行公转(revolution)及自转(rotation)运动。上述第一载体50和差动装置170联动地连接。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具有让上述转子20的旋转力通过第一行星齿轮组200传递到差动装置170的动力传递路径。此时,旋转力在通过第一行星齿轮组200传递到差动装置170的过程中随着上述同步装置115的套管90的左右移动而呈现出不同的减速比。下面说明其减速比。

在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单轴双速驱动系统中,上述同步装置115的上述套管90朝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方向移动并且和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结合而得到一个减速比,上述套管90朝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方向移动并且和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结合而得到不减速的驱动力。

接着,针对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只有一个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亦即,针对只有第一行星齿轮组200时呈现出不同减速比的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下面是上述套管90朝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方向移动的情形,上述套管90朝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方向移动并且和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结合的话,第一环形齿轮60就会静止。此时,第一太阳齿轮30的驱动就会成为第一载体50的输出。因此,第一载体50的转数相比于第一太阳齿轮30的转数通常以3-4:1减速。

以数学式说明则如下。

(数学式1)

第一太阳齿轮齿数(ZS1)×第一太阳齿轮转数(NS1)+第一环形齿轮齿数(ZR1)×第一环形齿轮转数(NR1)

=(第一太阳齿轮齿数(ZS1)+第一环形齿轮齿数(NR1))×第一载体转数(NC1)

以0代入第一环形齿轮转数(NR1)并且整理的话就会如下。

(数学式2)

第一载体转数(NC1)=[第一太阳齿轮齿数(ZS1)/(第一太阳齿轮齿数(ZS1)+第一环形齿轮齿数(ZR1))]×第一太阳齿轮转数(NS1)。

在<数学式2>作为例示而如下代入的话,第一太阳齿轮齿数(ZS)=30,第一环形齿轮齿数(ZR1)=60,第一载体转数(NC1)就会成为第一太阳齿轮转数(NS1)的1/3。如前所述地改变第一太阳齿轮齿数(ZS1)与第一环形齿轮齿数(ZR1)就能形成相应的减速比。第一载体转数(NC1)通常相比于第一太阳齿轮转数(NS1)以3-4:1减速。

下面是上述套管90朝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方向移动的情形,上述套管90朝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方向移动并且和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结合的话,第一太阳齿轮30与第一环形齿轮60直接连接而不减速地以1:1驱动。亦即,第一太阳齿轮30与第一环形齿轮60一体化而使得马达的速度直接传递到差动装置而不减速地高速旋转。

因此,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只有第一行星齿轮组200时,当上述套管90朝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方向移动的话根据第一太阳齿轮齿数(ZS1)与第一环形齿轮齿数(ZR1)形成减速比,上述套管90朝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方向移动的话由于第一太阳齿轮30与第一环形齿轮60一体化而不减速地旋转。像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样地只有一个行星齿轮组也能制成可发挥出双速的单轴双速驱动系统。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在同一轴的中心线上生成驱动力并且设有固定型圆锥体70、同步装置115、一体型圆锥体120而得以主动减速地传递,因此在高速旋转时相比于噪音与振动增加的现有多轴驱动系统更能减少噪音与振动。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含两个行星齿轮组与同步装置的单轴双速驱动系统的结构。图6是图5的俯视剖视图。图5及图6省略了齿轮齿的图示。

请参阅上述图5,单轴双速驱动系统包括外壳400、马达单元25、第一行星齿轮组200、固定型圆锥体70、同步装置115、一体型圆锥体120、第二行星齿轮组300及差动装置170。

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是在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上再添加了一个行星齿轮组的情形,这是一种在图2所示一体型圆锥体120与差动装置170之间沿着同一轴线进一步安装了第二行星齿轮组300的单轴双速驱动系统。

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包括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说明的马达单元25、第一行星齿轮组200、固定型圆锥体70、同步装置115、一体型圆锥体120及差动装置170,在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与上述差动装置170之间还安装了第二行星齿轮组300。

上述马达单元25包括定子10与转子20,上述第一行星齿轮组200包括第一太阳齿轮30、多个第一行星齿轮40、第一环形齿轮60及第一载体50,上述同步装置115包括轴毂80、套管90、第一同步环100、第二同步环110等。上述第二行星齿轮组300包括第二太阳齿轮130、多个第二行星齿轮140、第二环形齿轮160及第二载体150。

在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马达单元25、上述第一行星齿轮组200、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上述同步装置115、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及上述差动装置170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内容相同。

上述第二行星齿轮组300包括位于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的另一侧面并且和上述第一载体50联动旋转而在外周面则形成了多个齿轮齿的第二太阳齿轮130、和上述第二太阳齿轮130的齿轮齿啮合联动的多个第二行星齿轮140、在内周面形成有和上述各第二行星齿轮140啮合的内齿并且固定在上述外壳400的内周面的第二环形齿轮160、以让上述多个第二行星齿轮140互相联动的方式连接的第二载体150。上述第二行星齿轮140可旋转地结合在上述第二载体150,上述第二载体150则凭借上述第二行星齿轮140的拘束力旋转。

上述差动装置170和上述第二载体150联动地连接。

具备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如下。

为线圈供应电源后转子20旋转。上述转子20和第一太阳齿轮30啮合而得以在转子20旋转时让旋转力传递到第一太阳齿轮30并且驱使第一太阳齿轮30旋转。上述第一太阳齿轮30驱使所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40旋转。第一太阳齿轮30与第一行星齿轮40互相朝相反方向旋转,第一行星齿轮40与第一载体50互相朝相同方向旋转。第二太阳齿轮130和上述第一载体50联动旋转,上述第二太阳齿轮130驱使所啮合的第二行星齿轮140旋转。第二环形齿轮160则固定在上述外壳400的内周面而不旋转。第二太阳齿轮130与第二行星齿轮140互相朝相反方向旋转,第二行星齿轮140与第二载体150互相朝相同方向旋转。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具有让上述转子20的旋转力通过上述第一行星齿轮组200及第二行星齿轮组300传递到差动装置170的动力传递路径。此时,旋转力在通过上述第一行星齿轮组200及第二行星齿轮组300传递到差动装置170的过程中会随着上述同步装置115的套管90的左右移动而呈现出不同的减速比。下面说明其减速比。

在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单轴双速驱动系统中,上述同步装置115的上述套管90朝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方向移动并且和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结合而得到一个减速比,上述套管90朝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方向移动并且和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结合而得到另一个变速比。

接着,针对图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有两个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亦即,针对除了第一行星齿轮组200之外还添加了第二行星齿轮组300时的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下面是上述套管90朝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方向移动的情形,上述套管90朝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方向移动并且和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结合的话,第一环形齿轮60就会静止。此时,第一太阳齿轮30的驱动就会成为第一载体50的输出。因此,第一载体50的转数相比于第一太阳齿轮30的转数通常以3-4:1减速。

以数学式说明则如下。

(数学式3)

第一太阳齿轮齿数(ZS1)×第一太阳齿轮转数(NS1)+第一环形齿轮齿数(ZR1)×第一环形齿轮转数(NR1)

=(第一太阳齿轮齿数(ZS1)+第一环形齿轮齿数(ZR1))×第一载体转数(NC1)

以0代入第一环形齿轮转数(NR1)并且整理的话就会如下。

(数学式4)

第一载体转数(NC1)=[第一太阳齿轮齿数(ZS1)/(第一太阳齿轮齿数(ZS1)+第一环形齿轮齿数(ZR1))]×第一太阳齿轮转数(NS1)。

在<数学式4>作为例示而如下代入的话,第一太阳齿轮齿数(ZS1)=30,第一环形齿轮齿数(ZR1)=60,第一载体转数(NC1)就会成为第一太阳齿轮转数(NS1)的1/3。如前所述地改变第一太阳齿轮齿数(ZS1)与第一环形齿轮齿数(ZR1)就能形成相应的减速比。第一载体转数(NC1)通常相比于第一太阳齿轮转数(NS1)以3-4:1减速。

接着,由于第一载体的转数(NC1)成为第二太阳齿轮的转数(NS2)而第二环形齿轮160固定在外壳墙,因此第二太阳齿轮130的驱动成为第二载体150的输出。此时,第二载体的转数(NC2)通常相比于第二太阳齿轮的转数(NS2)以3-4:1减速。

以数学式说明则如下。

(数学式5)

第二太阳齿轮齿数(ZS2)×第二太阳齿轮转数(NS2)+第二环形齿轮齿数(ZR2)×第二环形齿轮转数(NR2)

=(第二太阳齿轮齿数(ZS2)+第二环形齿轮齿数(ZR2))×第二载体转数(NC2)

以0代入第二环形齿轮转数(NR2)并且整理的话就会如下。

(数学式6)

第二载体转数(NC2)=[第二太阳齿轮齿数(ZS1)/(第二太阳齿轮齿数(ZS1)+第二环形齿轮齿数(ZR1))]×第二太阳齿轮转数(NS2)。

在<数学式6>作为例示而如下代入的话,第二太阳齿轮齿数(ZS2)=30,第二环形齿轮齿数(ZR2)=60,第二载体转数(NC2)就会成为第二太阳齿轮转数(NS2)的1/3。如前所述地改变第二太阳齿轮齿数(ZS2)与第二环形齿轮齿数(ZR2)就能形成相应的减速比。第二载体转数(NC2)通常相比于第二太阳齿轮转数(NS2)以3-4:1减速。

因此,上述套管90朝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方向移动的话第一载体50的转数(NC1)相比于第一太阳齿轮30的转数(NS1)通常会减少3-4倍,减少了3-4倍的第一载体50的转数(NC1)则成为第二太阳齿轮130的转数(NS2)。第二载体150的转数(NC2)相比于第二太阳齿轮130的转数(NS2)通常会减少3-4倍。最后,相比于第一太阳齿轮30的转数(NS1),第二载体150的转数(NC2)通常会减少9-16倍。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改变第一太阳齿轮齿数(ZS1)、第一环形齿轮齿数(ZR1)、第二太阳齿轮齿数(ZS2)及第二环形齿轮齿数(ZR2)就能形成相应的减速比。

下面是上述套管90朝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方向移动的情形,上述套管90朝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方向移动并且和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结合的话,第一载体50与第一环形齿轮60就会直接连接而不减速地以1:1驱动,因此第一太阳齿轮30的转数成为第二太阳齿轮130的输入。由于第一太阳齿轮30的转数(NS1)成为第二太阳齿轮130的转数(NS2)而且第二环形齿轮160固定在外壳墙,因此第二太阳齿轮130的驱动成为第二载体150的输出。此时,第二载体150的转数(NC2)通常相比于第二太阳齿轮130的转数(NS1)以3-4:1减速。

以数学式说明则如下。

(数学式7)

第二太阳齿轮齿数(ZS2)×第二太阳齿轮转数(NS2)+第二环形齿轮齿数(ZR2)×第二环形齿轮转数(NR2)

=(第二太阳齿轮齿数(ZS2)+第二环形齿轮齿数(ZR2))×第二载体转数(NC2)

以0代入第二环形齿轮转数(NR2)并且整理的话就会如下。

(数学式8)

第二载体转数(NC2)=[第二太阳齿轮齿数(ZS1)/(第二太阳齿轮齿数(ZS1)+第二环形齿轮齿数(ZR1))]×第二太阳齿轮转数(NS2)。

在<数学式8>作为例示而如下代入的话,第二太阳齿轮齿数(ZS2)=30,第二环形齿轮齿数(ZR2)=60,第二载体150的转数(NC2)就会成为第二太阳齿轮130的转数(NS2)的1/3。如前所述地改变第二太阳齿轮齿数(ZS2)与第二环形齿轮齿数(ZR2)就能形成相应的减速比。第二载体转数(NC2)通常相比于第二太阳齿轮转数(NS2)以3-4:1减速。

综上所述,图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包含两个行星齿轮组时,上述套管90朝上述固定型圆锥体70方向移动的话第二载体150的转数(NC2)相比于第一太阳齿轮30的转数(NS1)通常会减少9-16倍,上述套管90朝上述一体型圆锥体120方向移动的话第二载体150的转数(NC2)相比于第一太阳齿轮30的转数(NS1)通常会减少3-4倍。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马达单元25的驱动力通过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组200、300与同步装置115传递到差动装置170时,能得到比前面说明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更大的减速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改变第一太阳齿轮齿数(ZS1)、第一环形齿轮齿数(ZR1)、第二太阳齿轮齿数(ZS2)及第二环形齿轮齿数(ZR2)的话,就能形成相应的减速比。

可以像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一样地使用两个行星齿轮组与同步装置制作出能提高减速比及降低减速比地实现双速的单轴双速驱动系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除了第一实施例所具备的优点以外,还具备了进一步提高减速比的优点。

本发明并不限于详细说明中所记载的实施例,在没有脱离本发明范畴的情形下可以实施各种修改及变形,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这些变形与修改均应阐释等值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