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珠丝杠以及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11859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滚珠丝杠以及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滚珠丝杠以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4-353835号公报中记载了滚珠丝杠具备螺母与轴,利用上述滚珠丝杠进行将螺母的旋转运动转换成轴的直线运动的作用。在这种滚珠丝杠中,在轴的外周面与螺母的内周面之间的螺纹槽内收纳有多个滚珠,使用上述多个滚珠以及螺纹槽进行螺母与轴之间的旋转运动与直线运动的转换。另外,上述滚珠丝杠例如在车辆的转向装置中,被用于将辅助用的致动器所产生的螺母的旋转运动转换成转向轴(齿条轴)沿轴线方向的直线运动。

除了滚珠丝杠之外,还已知有日本特开2008-39050号公报所记载的、代替滚珠转而将圆筒形的滚柱用作滚动体的滚柱丝杠。不论是滚珠丝杠还是滚柱丝杠,当螺母相对于轴相对地旋转时,多个滚动体一边沿着螺纹槽滚动一边成列移动,因此,需要使螺纹槽内的滚动体从该螺纹槽内的滚动体的移动方向的下游返回到上游而进行循环。作为像这样将螺纹槽内的滚动体从下游返回到上游的结构之一,已知有日本特开2008-39050号公报所记载的、具有拾起螺纹槽内的滚动体的第1变流器(回流元件)、将所拾起的滚动体返回到螺纹槽的第2变流器(回流元件)、以及从第1变流器朝第2变流器输送滚动体的返回管的结构。

详细来说,以沿着螺纹槽延伸的方式设置第1变流器以及第2变流器,将这些第1变流器与第2变流器通过在螺母的轴线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返回管相连。在该情况下,螺纹槽内的滚动体在该螺纹槽的下游部分由第1变流器拾起之后经由返回管输送至第2变流器,从该第2变流器返回到螺纹槽。

但是,在第1变流器与返回管相连的部分、以及返回管与第2变流器相连的部分,当滚动体流动的方向呈锐角变化时,存在滚动体无法顺畅地通过这些部分的顾虑。

此外,也考虑通过使返回管的与第1变流器连接的部分、以及返回管的与第2变流器连接的部分弯曲,当滚动体通过这些部分时使该滚动体的流动方向逐渐变化。但是,如果使返回管的上述的部分弯曲,则存在该部分变形而致使该部分的内径、详细来说为弯曲路径的曲率半径方向的返回管的内径变小的顾虑,滚动体通过上述部分时的阻力变大而致使滚动体难以顺畅地流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滚动体亦即滚珠的流动顺畅的滚珠丝杠以及转向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滚珠丝杠具有:

螺母;

轴,该轴贯通上述螺母内;

第1变流器;

第2变流器;以及

返回通路部件。

在上述轴的外周面与上述螺母的内周面之间存在收纳有多个滚珠的螺纹槽,利用多个滚珠以及螺纹槽进行上述螺母与上述轴之间的旋转运动与直线运动的转换。在滚珠丝杠中,当进行该转换时,利用上述第1变流器拾起在上述螺纹槽内滚动的滚珠,之后经由上述返回通路部件将滚珠输送至上述第2变流器,进而将该滚珠从第2变流器返回到螺纹槽。或者,在利用第2变流器拾起螺纹槽内的滚珠之后,经由返回通路部件将滚珠输送至第1变流器,进而将该滚珠从第1变流器返回到螺纹槽。

第1变流器以及第2变流器以沿着上述螺纹槽延伸的方式设置于螺母。返回通路部件具有:直线部,该直线部设置于螺母的上述第1变流器与第2变流器之间;弯曲的第1连接部,该第1连接部是将上述直线部的一端与第1变流器相连的部分;以及弯曲的第2连接部,该第2连接部是将直线部的另一端与第2变流器相连的部分。第1连接部以及第2连接部在返回通路部件的外周与端面具有开口部,外周的开口部朝向螺母的中心线开口且由该螺母的外侧表面堵塞。

根据上述结构,当为了形成第1连接部以及第2连接部而使返回通路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弯曲时,能够在从该两端部的外周的开口部朝内部插入阳模的状态下进行上述弯曲。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伴随着因上述弯曲而引起的上述两端部的变形,致使第1连接部以及第2连接部的对置的内壁间的尺寸(以下,为了方便而简称为内径)缩小,即第1连接部以及第2连接部的弯曲曲线的在曲率半径方向上的内径缩小。假设在如上述那样第1连接部以及第2连接部的内径缩小的情况下,在组装有返回通路部件的滚珠丝杠中,当螺纹槽内的滚珠通过第1变流器、返回通路部件以及第2变流器进行循环时,该滚珠通过第1连接部以及第2连接部时的阻力变大。结果,上述滚珠难以顺畅地流动。但是,由于抑制了第1连接部以及第2连接部的上述内径的缩小,因此能够抑制滚珠通过第1连接部以及第2连接部时的阻力变大,能够使该滚珠的流动顺畅,能够减少螺母的旋转阻力的变动。

上述第1连接部与上述第2连接部也可以如以下那样弯曲。即,第1连接部与第2连接部以使得中心线成为曲线的方式弯曲。并且,第1连接部的中心线的弯曲的中心的位置存在于在与返回通路部件的直线部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相比上述直线部的轴线偏向第1变流器中的滚珠的拾起位置、且在上述直线部的轴线方向上相比第1变流器偏向上述直线部的中央部的区域。此外,上述第2连接部的中心线的弯曲的中心的位置存在于在与返回通路部件的上述直线部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相比上述直线部的轴线偏向第2变流器中的滚珠的返回位置、且在上述直线部的轴线方向上相比第2变流器偏向上述直线部的中央部的区域。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第1连接部的外周的开口部将上述第1连接部中的螺母的中心线侧整体开口,上述第2连接部的外周的开口部将上述第2连接部中的螺母的中心线侧整体开口,上述直线部在外周具有开口部。在该情况下,优选上述直线部的开口部将该直线部的螺母的中心线侧整体开口,并且,与上述第1连接部的外周的开口部以及上述第2连接部的外周的开口部相连,且由螺母的外侧表面堵塞。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遍及返回通路部件的长度方向整体形成该部件的外周的开口部,因此,通过在从该开口部朝该部件的内部整体插入阳模的状态下使返回通路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弯曲,能够形成第1连接部以及第2连接部。在该情况下,当为了形成第1连接部以及第2连接部而使返回通路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弯曲时,成为遍及该通路部件的长度方向的整体朝该通路部件的内部插入阳模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该弯曲的形成对返回通路部件的直线部造成影响。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第1连接部、上述直线部以及上述第2连接部分别具备:一对立壁部,上述一对立壁部沿着返回通路部件中的滚珠的流动方向平行地延伸;以及壁间部,该壁间部将上述一对立壁部中的远离螺母的中心线的一方的端部间相连。在该情况下,第1连接部的外周的开口部、直线部的外周的开口部以及第2连接部的外周的开口部设置于上述一对立壁部中的接近螺母的中心线的一方的端部间。

此外,优选上述返回通路部件嵌入在螺母的外周面设置的槽内,上述槽的底面成为堵塞上述外周的开口部的上述外侧表面。

根据该结构,返回通路部件在嵌入设置于螺母的外周面的槽内的状态下与第1变流器以及第2变流器连接,因此,容易在螺母保持将第1变流器与第2变流器相连的上述返回通路部件。

另外,在上述滚珠丝杠中,也可以构成为:设置于上述第1变流器的内部的滚珠的通路孔在返回通路部件侧的端部处弯曲,该端部处的弯曲的通路孔的中心线在与第1连接部的中心线的连接点处与第1连接部的中心线连续,在上述连接点处共有与第1连接部的中心线相同的切线。进而,也可以构成为:设置于上述第2变流器的内部的滚珠的上述通路孔在返回通路部件侧的端部处弯曲,该端部处的弯曲的通路孔的中心线在与第2连接部的中心线的连接点处与第2连接部的中心线连续,在该连接点处共有与第2连接部的中心线相同的切线。

也可以将上述滚珠丝杠应用于具备转向轴的转向装置。在该情况下,上述转向轴的一部分为上述滚珠丝杠的上述轴。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减少螺母的旋转阻力的变动,能够实现进行顺畅的动作的转向装置。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转向装置还具备:马达;圆筒部件,该圆筒部件将上述马达的扭矩传递至上述螺母,在上述螺母的外周面嵌合上述圆筒部件,上述圆筒部件的内周面与返回通路部件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设置于螺母的返回通路部件由与该螺母的外周面嵌合的圆筒部件的内周面朝螺母侧按压,因此,能够抑制滚珠在返回通路部件内堵塞致使该通路部件从螺母脱离,或者因螺母旋转时的离心力致使该通路部件从螺母脱离。

从以下的参照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能够清楚本发明的上述的和进一步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其中,对相同或相似的要素标注相同或相似的标号。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转向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简图。

图2是示出设置于该装置的滚珠丝杠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3是示出设置于滚珠丝杠的螺母的滚珠循环机构的变流器以及返回通路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形成于螺母的外周面的安装凹处以及安装槽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从箭头a-a方向观察图3的返回通路部件的连接部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6是示出从箭头b-b方向观察图3的返回通路部件的连接部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7是示出从箭头c-c方向观察图3的返回通路部件的直线部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8是示出返回通路部件的制造的方法的简图。

图9是示出返回通路部件的制造所使用的冲压模具的阳模的凸部的简图。

图10是示出制造的返回通路部件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用于形成返回通路部件(第1连接部以及第2连接部)的原材由冲压加工机的模具夹持的状态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1对滚珠丝杠以及转向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辆的转向装置具备由驾驶员操作的方向盘1、以及与该方向盘1相连的转向柱轴2。转向柱轴2与中间轴3以及小齿轮轴4连接。小齿轮轴4经由齿条和小齿轮机构5与转向轴6连接。转向轴6由壳体7支承为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且不能绕轴线旋转。转向轴6的轴线方向两端部分别经由球窝接头8以及转向拉杆9与车辆的转向轮10的转向节11连接。

当车辆的驾驶员旋转操作方向盘1时,伴随着该方向盘1的旋转而转向柱轴2绕其中心线旋转。当转向柱轴2如上述那样旋转时,与此相伴,中间轴3以及小齿轮轴4绕各自的中心线旋转。小齿轮轴4的旋转由上述齿条和小齿轮机构5转换成转向轴6沿轴线方向的直线移动。并且,通过转向轴6在轴线方向上的移位,转向轮10的转向角变化。

在转向装置设置有辅助装置12,该辅助装置12辅助伴随着驾驶员对方向盘1的旋转操作的转向轴6沿轴线方向的移动。辅助装置12具备:供转向轴6贯通的圆筒状的螺母13;作为使该螺母13旋转的致动器发挥功能的马达14;将螺母13的旋转运动转换成转向轴6沿轴线方向的直线运动的滚珠丝杠15;以及将马达14的旋转扭矩放大后传递至螺母13的带减速机构41。并且,通过马达14(螺母13)的正向旋转来辅助转向轴6的朝轴线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直线移动,并且,通过马达14(螺母13)的反向旋转来辅助转向轴6的朝轴线方向中的另一方向的直线移动。

接着,对滚珠丝杠15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滚珠丝杠15在通过螺母13内的转向轴6的外周面与该螺母13的内周面之间具有收纳多个滚珠16的螺纹槽17,利用上述多个滚珠16以及螺纹槽17进行螺母13与转向轴6之间的旋转运动与直线运动的转换。另外,在该例子的滚珠丝杠15中,将螺母13的旋转运动转换成转向轴6的直线运动。在螺母13的外周面,作为将马达14(图1)的扭矩传递至螺母13的圆筒部件,嵌合通过马达14的驱动而旋转的从动带轮71。另外,也存在代替这种从动带轮71,转而将通过马达14的驱动而旋转的马达轴作为上述圆筒部件与螺母13的外周面嵌合的情况。

在滚珠丝杠15中,当将螺母13的旋转运动转换成转向轴6的直线运动时,多个滚珠16一边沿着螺纹槽17滚动一边成列移动,因此,需要将螺纹槽17内的滚珠16从该螺纹槽17的下游返回到上游而使之循环。因此,在滚珠丝杠15设置有用于实现上述的滚珠16的循环的滚珠循环机构。该滚珠循环机构具备:用于拾起螺纹槽17内的滚珠16、将该滚珠16返回到螺纹槽17的第1变流器18以及第2变流器19;以及用于在这些变流器18、19之间使滚珠16往来的返回通路部件20。

并且,当螺母13正向旋转时,第1变流器18起到从螺纹槽17拾起滚珠16的作用,而第2变流器19起到将上述滚珠16返回到螺纹槽17的作用。在该情况下,在螺纹槽17内流动的滚珠16在由位于该滚珠16的流动的下游的第1变流器18拾起之后,通过返回通路部件20输送至位于螺纹槽17内的滚珠16的流动的上游的第2变流器19,从该变流器19返回到螺纹槽17内。

此外,当螺母13反向旋转时,第2变流器19起到从螺纹槽17拾起滚珠16的作用,而第1变流器18起到将上述滚珠16返回到螺纹槽17的作用。在该情况下,在螺纹槽17内流动的滚珠16在由位于该滚珠16的流动的下游的第2变流器19拾起之后,通过返回通路部件20输送至位于螺纹槽17内的滚珠16的流动的上游的第1变流器18,从该变流器18返回到螺纹槽17内。

如图3所示,第1变流器18以及第2变流器19以沿着螺纹槽17(图2)延伸的方式设置于螺母13。此外,返回通路部件20具有:设置于螺母13的第1变流器18与第2变流器19之间的直线部21;进行弯曲而将该直线部21的一端与第1变流器18相连的第1连接部22;以及进行弯曲而将上述直线部21的另一端与第2变流器19相连的第2连接部23。

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以各自的中心线为曲线的方式弯曲。当用近似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的中心线的微小部分的圆弧描绘来考虑曲率半径时,存在该近似圆弧的中心点。以下,将该近似圆弧的中心点称作上述中心线的弯曲的中心。另外,第1连接部22的中心线的弯曲的中心c1存在于如下区域:在与直线部21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上相比直线部21的轴线l1偏向第1变流器18中的滚珠16的拾起位置,并且在直线部21的轴线方向上相比第1变流器18偏向直线部21的轴线方向的中央部。此外,第2连接部23的中心线的弯曲的中心c2存在于如下区域:在与直线部21的轴线l1正交的方向上相比直线部21的轴线l1偏向第2变流器19中的滚珠16的返回位置,并且在直线部21的轴线方向上相比第2变流器19偏向直线部21的轴线方向的中央部。

第1连接部22的内部与形成于第1变流器18的内部的通路孔18a相连。该通路孔18a在返回通路部件20侧的端部处弯曲,该端部处的弯曲的通路孔18a的中心线在与第1连接部22的中心线的连接点处与该第1连接部22的中心线连续,在该连接点处共有与上述第1连接部22的中心线相同的切线。并且,第1变流器18通过将通路孔18a如上述那样弯曲,使该通路孔18a内的滚珠16的流动方向在螺纹槽17的延伸方向与第1连接部22的弯曲方向之间变化。

此外,第2连接部23的内部与形成于第2变流器19的内部的通路孔19a相连。该通路孔19a在返回通路部件20侧的端部处弯曲,该端部处的弯曲的通路孔19a的中心线在与第2连接部23的中心线的连接点处与该第2连接部23的中心线连续,在该连接点处共有与上述第2连接部23的中心线相同的切线。并且,第2变流器19通过将通路孔19a如上述那样弯曲,使该通路孔19a内的滚珠16的流动方向在螺纹槽17的延伸方向与第2连接部23的弯曲方向之间变化。

如图4所示,在螺母13的外周面以沿着螺纹槽17延伸的方式分别形成有用于安装第1变流器18的安装凹处24、以及用于安装第2变流器19的安装凹处25。进而,在螺母13的外周面的安装凹处24与安装凹处25之间以沿着螺母13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返回通路部件20(图3)的安装槽26。

并且,通过在安装凹处24嵌入第1变流器18,并且在安装凹处25嵌入第2变流器19,将这些变流器18、19安装于螺母13。此外,通过在安装槽26内嵌入返回通路部件20,将返回通路部件20安装于螺母13。通过如此在螺母13安装第1变流器18、第2变流器19以及返回通路部件20,如图3所示,返回通路部件20的第1连接部22的内部与第1变流器18内的通路孔18a相连。进而,返回通路部件20的第2连接部23的内部与第2变流器19内的通路孔19a相连。

图5~7分别示出从箭头a-a方向观察图3所示的第1连接部22的状态、从箭头b-b方向观察第2连接部23的状态、以及从箭头c-c观察直线部21的状态。

如图5所示,第1连接部22具有:在返回通路部件20的端面开口的开口部22a;以及在返回通路部件20的外周开口的开口部22b。并且,上述端面的开口部22a与第1变流器18的通路孔18a(图3)相连。另一方面,上述外周的开口部22b朝向螺母13的中心线(朝向图5的下方)开口。该开口部22b将第1连接部22的螺母13的中心线侧整体(图5的下侧整体)开口,由螺母13的外侧表面(安装槽26的底面)堵塞。此外,在返回通路部件20的第1连接部22抵接与螺母13的外周面嵌合的上述从动带轮71的内周面。

如图6所示,第2连接部23具有:在返回通路部件20的端面开口的开口部23a;以及在返回通路部件20的外周开口的开口部23b。并且,上述端面的开口部23a与第2变流器19的通路孔19a(图3)相连。另一方面,上述外周的开口部23b也朝向螺母13的中心线(朝向图6的下方)开口。该开口部23b也将第2连接部23的螺母13的中心线侧整体(图6的下侧整体)开口,由螺母13的外侧表面(安装槽26的底面)堵塞。此外,在返回通路部件20的第2连接部23也抵接上述从动带轮71的内周面。

如图7所示,直线部21具有将该直线部21的螺母13的中心线侧整体(图7的下侧整体)开口的开口部21b。该开口部21b与第1连接部22的外周的开口部22b(图5)、以及第2连接部23的外周的开口部23b(图6)相连,且由螺母13的外侧表面(安装槽26的底面)堵塞。此外,在返回通路部件20的直线部21也抵接上述从动带轮71的内周面。

由图5~7可见,第1连接部22、第2连接部23以及直线部21分别具备沿着返回通路部件20的滚珠16的流动方向(图5~7中的与纸面交叉的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立壁部27。此外,第1连接部22、第2连接部23、以及直线部21也分别具备将一对立壁部27中的远离螺母13的中心线的一方(图5~7的上侧)的端部间相连的形成为圆弧状的壁间部28。并且,第1连接部22的外周的开口部22b(图5)、第2连接部23的外周的开口部23b(图6)、直线部21的外周的开口部21b(图7)设置于一对立壁部27中的接近螺母13的中心线的一方(图5~7的下侧)的端部间。

如图3所示,第1连接部22的一对立壁部27分别弯曲,一对立壁部27的弯曲的中心分别成为图3所示的中心c1。此外,位于第1连接部22的弯曲的外周侧的立壁部27的曲率半径大于位于上述弯曲的内周侧的立壁部27的曲率半径。位于上述外周侧的立壁部27的曲率半径与位于上述内周侧的立壁部27的曲率半径之差被设定为比滚珠16的直径稍大。

另一方面,第2连接部23的一对立壁部27也分别弯曲,一对立壁部27的弯曲的中心分别成为图3所示的中心c2。此外,位于第2连接部23的弯曲的外周侧的立壁部27的曲率半径大于位于上述弯曲的内周侧的立壁部27的曲率半径。位于上述外周侧的立壁部27的曲率半径与位于上述内周侧的立壁部27的曲率半径之差被设定为比滚珠16的直径稍大。

设置于转向装置的上述滚珠循环机构的返回通路部件20具有进行弯曲而将设置于第1变流器18与第2变流器19之间的直线部21的一端与第1变流器18相连的上述第1连接部22。进而,返回通路部件20也具有进行弯曲而将上述直线部21的另一端与变流器19相连的上述第2连接部23。

当进行返回通路部件20的制造时如以下那样使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弯曲。

图8~10简略地示出返回通路部件20的制造的方法以及制造所使用的设备。如图8所示,将该通路部件20的板状的原材29配置于冲压模具的阴模30与阳模31之间,在该状态下将阴模30朝向阳模31按压,由此进行返回通路部件20的制造。

在阳模31形成有朝向阴模30突出的凸部32。在图9中示出从图8的上方观察该凸部32的状态。凸部32的外形形成为与返回通路部件20(图5~7)的内形对应的形状。此外,在图8所示的阴模30的与上述凸部32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具有与返回通路部件20的外形对应的内形的凹部33。

因而,如上所述,当在阴模30与阳模31之间配置原材29的状态下将阴模30朝向阳模31时,原材29被凸部32与凹部33夹持而变形,由此形成图5~7所示的形状的返回通路部件20。进而,如图10所示,如此形成的返回通路部件20具有与直线部21相连的弯曲的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如上所述,通过形成返回通路部件20时的阳模31的凸部32与阴模30的凹部3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弯曲来进行上述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的形成。

通过将用于形成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的返回通路部件20(原材29)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如图11所示那样由阳模31的凸部32与阴模30的凹部33夹持而约束,从而实现使该两端部如图10所示那样弯曲。由于在返回通路部件20的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设置开口部22b、23b的关系,因此能够在从相当于开口部22b、23b的部分插入凸部32的状态下进行上述两端部的弯曲。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伴随着因上述弯曲而引起的上述两端部的变形,致使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的内径、即弯曲曲线的曲率半径方向(图11的左右方向)上的内径缩小。

接着,对滚珠丝杠以及转向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假设在如上述那样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的内径缩小的情况下,在组装返回通路部件20的滚珠丝杠15中,当螺纹槽17内的滚珠16通过第1变流器18、第2变流器19以及返回通路部件20进行循环时,滚珠16通过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时的阻力变大。结果,难以使上述滚珠16顺畅地流动。但是,能够抑制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的上述内径的缩小,因此,能够抑制滚珠16通过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时的阻力变大,能够使该滚珠16的流动顺畅。

根据以上详细叙述的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显著效果。

在滚珠丝杠15中,当在螺纹槽17内流动的滚珠16经由滚珠循环机构的返回通路部件20从下游返回到上游而循环时,能够使滚珠16在该返回通路部件20的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的流动顺畅,能够减少螺母13的旋转阻力的变动。

遍及返回通路部件20的整个长度方向,该通路部件20的外周的开口部21b、22b、23b以沿着螺母13的中心线开口的方式形成。因此,当形成返回通路部件20时,在从原材29中的与开口部21b、22b、23b相当的部分朝原材29(返回通路部件20)的内部整体插入凸部32后,在此状态下,通过使返回通路部件20(原材29)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弯曲,能够形成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在该情况下,当为了形成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而使返回通路部件20(原材29)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弯曲时,成为凸部32沿该通路部件20的内部的整个长度方向被插入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该弯曲作业的实施对返回通路部件20的直线部21造成影响。

返回通路部件20嵌入至在螺母13的外周面设置的安装槽26内,利用该安装槽26的底面堵塞返回通路部件20的直线部21、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的开口部21b、22b、23b。在该情况下,返回通路部件20在嵌入至设置于螺母13的外周面的安装槽26内的状态下与第1变流器18以及第2变流器19连接,因此,能够在螺母13容易地保持将第1变流器18与第2变流器19相连的上述返回通路部件20。

设置于螺母13的返回通路部件20被与该螺母13的外周面嵌合的从动带轮71的内周面朝螺母13侧按压。因此,能够抑制滚珠16在返回通路部件20内堵塞致使该通路部件20从螺母13脱离,或者因螺母13旋转时的离心力致使该通路部件20从螺母13脱离。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

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转向装置以外的装置所使用的滚珠丝杠。该情况下的滚珠丝杠也可以将轴的直线运动转换成螺母的旋转运动。

并不是一定要利用从动带轮71的内周面按压设置于螺母13的返回通路部件20。

在不采用利用从动带轮71的内周面按压返回通路部件20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螺母13的外周面的安装槽26并使返回通路部件20从螺母13的外周面朝向外周侧突出地进行安装,利用螺母13的外周面(外侧表面)堵塞返回通路部件20的开口部21b、22b、23b。

在返回通路部件20中,也可以省略直线部21的开口部21b,仅在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设置开口部22b、23b。在该情况下,作为用于形成返回通路部件20的原材,使用将与直线部21对应的部分形成为筒状,另一方面,将与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对应的部分形成为板状的原材。并且,也可以通过利用用于制造返回通路部件20的冲压模具的阴模30与阳模31仅夹入原材中的与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对应的部分,来由阳模31的凸部32与阴模30的凹部33形成第1连接部22以及第2连接部2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