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差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6428发布日期:2018-07-20 21:20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壳体与用于在壳体固定环形齿轮的结合部件之间的结合结构相对于以往得到提高的车辆用差动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用差动装置为如下的动力传递装置,当车辆行驶时,设置于外壳内侧的小齿轮和侧齿轮相互啮合来旋转,并向驱动轴传递从环形齿轮接收的驱动力,由此允许车辆的左右轮胎的转速差。

其中,差动装置的外壳为了轻量化而使用铝类金属或镁类金属材质并通过铸造加工或锻造加工来制造,通过螺栓,使环形齿轮与形成于外壳一侧的凸缘部相结合。

但是在以往,在强度弱于钢类材质的铝类或镁类材质的特性上,在向外壳施加源自外部的冲击的情况下,存在螺栓和外壳之间的结合部位破损或变形,或由此使结合力变弱的问题。

另一方面,作为加强与环形齿轮结合的外壳的凸缘部强度的技术,以往开发了在结合部位形成加强筋或使小齿轮轴直接与环形齿轮相结合的技术。

但是,在结合部位形成加强筋的方法存在可能干扰其他部件的概率高,且因复杂的形状而使成型受到限制的问题。并且,使小齿轮轴直接与环形齿轮相结合的方法需要环形齿轮的形状变形及追加加工工序,从而很那适用于实际产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1161674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如下的车辆用差动装置,即,在壳体设置衬套,当壳体与结合部件相结合时,使结合部件不直接与壳体结合,而是与衬套结合,从而排除由不同种类的材质形成的壳体与结合部件之间的摩擦,由此预防结合部位的破损来可提高结合力。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差动装置包括:壳体,在内侧设置有小齿轮及多个侧齿轮,在外侧设置有形成有结合孔的凸缘部;以及衬套,在一侧形成有插入部,上述插入部插入于上述结合孔,在内部面形成有螺纹,从而能够与结合部件相结合。

上述衬套包括:环状的放置部,放置于上述凸缘部的一面;以及上述插入部,从上述放置部沿着中心轴方向以预先设定的长度突出来插入于上述结合孔。

上述插入部呈圆筒形状,且呈与上述结合孔相对应的形状,当与上述凸缘部相结合时,沿着上述壳体的中心轴方向进行直线移动来插入于上述结合孔。

在上述衬套形成有贯通上述放置部和上述插入部的贯通孔,在形成有上述贯通孔的上述衬套的内部面形成有上述螺纹,上述插入部的外径与形成有上述结合孔的上述凸缘部的内径相对应,或者,上述插入部的外径大于上述凸缘部的内径。

上述壳体可包括:第一壳体,在内侧设置有上述小齿轮及与上述小齿轮啮合的上述多个侧齿轮中的一个,在外侧设置上述凸缘部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壳体,以与上述第一壳体具有相同的中心轴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第一壳体的一侧,设置有与上述小齿轮啮合的上述多个侧齿轮中的另一个,在外侧设置与上述凸缘部的一部分相结合来形成凸缘部的另一个凸缘部的一部分,上述插入部的长度可与在设置于上述第一壳体的凸缘部一部分形成的结合孔的长度相同,或者上述插入部的长度可以与在设置于上述第一壳体的凸缘部一部分形成的结合孔和在设置于上述第二壳体的凸缘部一部分形成的结合孔相连接的长度相同。

上述结合孔及上述插入部能够以沿着圆周方向隔开等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上述衬套可由钢材料形成,上述壳体可由铝材料或镁材料形成。

根据本发明,在壳体设置衬套,当壳体与结合部件相结合时,使结合部件不直接与壳体结合,而是与衬套结合,从而排除由不同种类的材质形成的壳体与结合部件之间的直接摩擦,由此可预防结合部件的破损。

并且,通过衬套与结合部件之间的结合结构来预防结合部位的破损,从而提高结合部件与衬套之间的结合力,由此可预防环形齿轮从壳体脱离。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示出沿着图1的iii-iii线剖切的剖视图的立体图。

图4为简要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壳体与环形齿轮相连接的状态的图。

图5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衬套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差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示出沿着图1的iii-iii剖切的剖视图的立体图,图4为简要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壳体与环形齿轮相连接的状态的图,图5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衬套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参照图1及图2,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差动装置100(以下,称之为“车辆用差动装置100”)包括壳体10。

在壳体10的内侧设置有小齿轮50及多个侧齿轮60,在外侧设置有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结合孔11的凸缘部13。

更加详细地,如图3所示,壳体10可包括第一壳体10a和第二壳体10b。

可在第一壳体10a的内侧设置有小齿轮50及与小齿轮50啮合的多个侧齿轮60中的一个。而且,可在第一壳体10a的外侧设置从第一壳体10a的外部面向半径方向延伸来形成结合孔11的凸缘部13的一部分。

第二壳体10b以与第一壳体11具有相同的中心轴的方式配置于第一壳体11的一侧,在中心部可设置有与小齿轮50啮合的多个侧齿轮60中的另一个。而且,在第二壳体10b的外侧能够以从壳体10b的外部面向半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结合孔11,并可设置与设置于第一壳体10a的凸缘部13的一部分相结合来形成一个凸缘部13的另一个凸缘部13的一部分。

并且,本发明的车辆用差动装置100包括衬套20。

参照图3及图4,衬套20呈可以与凸缘部130相结合的结构。更详细地,在衬套20的一侧形成有插入部23,上述插入部23插入于结合孔11,在内部面形成有螺纹231,从而可以与结合部件40相结合。因此,衬套20通过上述插入部23与形成在壳体10的凸缘部13相结合。

以下,更加详细说明衬套20。

参照图2,衬套20可包括:环状的放置部21,放置于形成在第一壳体10a的凸缘部13的一面;以及插入部23,从放置部21沿着中心轴方向以预先设定的长度突出来插入于结合孔11。

其中,插入部23呈圆筒形状,且可呈与结合孔11相对应的形状。因此,在插入部23与凸缘部13相结合的情况下,可沿着壳体10的中心轴方向进行直线移动来插入于结合孔11。

并且,插入部23可具有预先设定的长度。

更加详细地,如图3所示,插入部23的长度可与在设置于第一壳体10a的凸缘部13一部分形成的结合孔11的长度相同,或者,虽然未图示,插入部23的长度可以与在设置于第一壳体10a的凸缘部13一部分形成的结合孔11和在设置于第二壳体10b的凸缘部13一部分形成的结合孔11相连接的长度相同。即,能够以如上所述的多种长度来制造插入部23,从而可根据需要来调节结合力。

并且,插入部23可具有预先设定的大小的外径。

更加详细地,插入部23的外径可以与形成有结合孔11的凸缘部13的内径相对应,或者,插入部23的外径可以大于凸缘部13的内径。即,当插入部23插入于结合孔11的情况下,插入部23的外径的大小可以与凸缘部13的内径的大小相对应,以能够使插入部23和凸缘部13之间的游隙最小化。并且,在插入部23插入于结合孔11的情况下,插入部23的外径可大于凸缘部13的内径,以能够向结合孔11压入插入部23。

并且,可在衬套20形成有贯通放置部21和插入部23的贯通孔20a。

因此,可在形成有贯通孔20a的衬套20的内部面形成有能够与结合部件40相结合的螺纹231。

其中,形成于壳体的结合孔11、形成于衬套20来插入于上述结合孔11的插入部23以及形成于衬套20的贯通孔20a能够以沿着圆周方向隔开等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由此,在衬套20与壳体10相结合的情况下,多个插入部23插入于多个结合孔11,从而防止旋转,并稳定地固定于规定位置。例如,形成于衬套20的插入部23形成有多个,如图2所示,具有与结合孔11的数量相同的数量,或者如图5所示,数量小于结合孔11的数量。

另一方面,衬套20和壳体10可由不同种类的材质形成。

具体地,衬套20可由钢类材质形成,壳体10可由铝或镁类材质形成。

并且,本发明的车辆用差动装置100包括设置于壳体10的内侧的小齿轮50及多个侧齿轮60。

小齿轮50及多个侧齿轮60以与壳体10的内侧相啮合的状态来配置,若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发生左右轮胎的转速差,则以相啮合的方式进行旋转并向驱动轴(未图示)传递从环形齿轮30接收的驱动力。

像这样,根据本发明,在壳体10设置衬套20,当壳体10与结合部件40相结合时,使结合部件40不直接与壳体10相结合,而是与衬套20相结合,从而排除由不同种类的材质形成的壳体10与结合部件40之间的直接摩擦,由此可预防结合部件的破损。

并且,通过衬套20与结合部件40之间的结合结构来预防结合部位的破损,从而提高结合部件40与衬套20之间的结合力,由此可预防环形齿轮30从壳体10脱离。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包括由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简单进行变更来被视为等同的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及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