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的支撑固定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4201发布日期:2018-07-07 21:28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更具体的是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的支撑固定工装。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国际能源领域研发的热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主要是减少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是我国温室气体的最主要排放源,约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0%。近年来,随着火电装机容量的迅速增多,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由于我国能源结构以燃煤发电为主,以及今后对燃煤发电的长期投入,从燃煤烟气中有效的脱除二氧化碳将刻不容缓。

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重量高、体积,导致安装时十分的费时费力,并且由于运行的功率较大,伴随着振动和噪音,若不能在其运行时有效的消除振动,则对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通过刚性或转动连接的部件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同时,现有的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槽钢上,不能消除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运行产生的振动,不但针对不同的型号需焊接不同的槽钢底座,使用成本高,不能进行实时的调节,而且在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拆卸时,需使用乙炔气割将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与槽钢底座剥离,不但操作难度大,而且剥离后的槽钢底座基本变为废品,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的支撑固定工装,通过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以及承载机构之间的调节设计,解决了不同型号的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安装、拆卸问题,还通过在承载机构的作用下,对机组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进行预缓冲,解决了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运行时振动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的支撑固定工装,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一底座和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二底座,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之间通过定位螺栓固定相连,第二底座上通过定位螺栓安装有两个承载机构;

所述第一底座为槽钢结构,第一底座的外侧内壁上开有线性均布的第一锯齿滑槽,第一底座内侧上开有腰形滑孔,第一底座上端开有线性均布的第一定位孔;

所述第二底座包括上下焊接相连的腰形板和矩形杆;

所述腰形板两侧滑动配合在腰形滑孔内,腰形板两侧上均线性分布有与第一锯齿滑槽相配合的第一锯齿滑条;

所述腰形板上端两侧开有与第一定位孔相匹配的第二定位孔;

所述矩形杆内侧开有线性均布的第二锯齿滑槽,矩形杆上开有线性均布的第三定位孔,第三定位孔与第二锯齿滑槽贯通设置;

所述承载机构包括上下设置的腰形承载板和承载底板;

所述承载底板为第一矩形板、第二矩形板和第三矩形板一体设置而成的z型板结构;

所述第一矩形板上端焊接固定有两个对称设置的锥形凸台,锥形凸台上圆形位置开有贯穿第一矩形板的缓冲通孔;

所述第二矩形板侧面线性均布有与第二锯齿滑槽相配合的第二锯齿滑条;

所述第二矩形板的中央位置上开有与第三定位孔相匹配的第四定位孔;

所述第三矩形板上端焊接有两个镜像设置的弹簧卡套;

所述腰形承载板下端开有两个与弹簧卡套同轴线配合的弹簧卡槽,弹簧卡套和弹簧卡槽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缓冲弹簧;

所述腰形承载板下端垂直焊接有两个设置在缓冲通孔内的限位圆杆;

所述限位圆杆外包裹有第二缓冲弹簧。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腰形板的长度大于矩形杆的长度,腰形板的宽度与矩形杆的宽度一致。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通过向所述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内安装定位螺栓,将第二底座固定连接在第一底座上。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腰形板与腰形滑孔之间为间隙配合,第一锯齿滑条与第一锯齿滑槽之间为间隙配合。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缓冲通孔内周侧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条形限位块,限位圆杆下端周侧开有两个与条形限位块相配合的条形限位槽,限位圆杆和缓冲通孔之间为过盈配合,条形限位块和条形限位槽之间为过盈配合。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锯齿滑条和第二锯齿滑槽之间为间隙配合。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通过向所述的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内安装定位螺栓,将承载机构固定在第二底座上。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缓冲弹簧上端焊接固定在腰形承载板上,第二缓冲弹簧下端焊接固定在第一矩形板上。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腰形承载板上端垂直设有防护挡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用于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的安装支撑座,能够根据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的实际型号大小进行调整,使用操作简单,不但适用于不同规格的机组在不同场合下的安装,而且保证了安装保持水平和稳定性,同时能够将机组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进行预缓冲,对机组各部件的运行进行有效的保护,提高机组各部件的使用寿命,具有很好的使用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的支撑固定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的支撑固定工装的爆炸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第一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第二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承载机构的爆炸视图。

图6是本发明中承载机构的爆炸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为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的支撑固定工装,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一底座1和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二底座2,第一底座1和第二底座2之间通过定位螺栓固定相连,第二底座2上通过定位螺栓安装有两个承载机构3;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底座1为槽钢结构,第一底座1的外侧内壁上开有线性均布的第一锯齿滑槽11,第一底座1内侧上开有腰形滑孔12,第一底座1上端开有线性均布的第一定位孔13;

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底座2包括上下焊接相连的腰形板21和矩形杆22,腰形板21的长度大于矩形杆22的长度,腰形板21的宽度与矩形杆22的宽度一致;

所述腰形板21两侧滑动配合在腰形滑孔12内,腰形板21两侧上均线性分布有与第一锯齿滑槽11相配合的第一锯齿滑条211,腰形板21与腰形滑孔12之间为间隙配合,第一锯齿滑条211与第一锯齿滑槽11之间为间隙配合,有效的减少第二底座2在第一底座1上的滑动阻力;

所述腰形板21上端两侧开有与第一定位孔13相匹配的第二定位孔212,通过向第一定位孔13和第二定位孔212内安装定位螺栓,将第二底座2固定连接在第一底座1上;

所述矩形杆22内侧开有线性均布的第二锯齿滑槽221,矩形杆22上开有线性均布的第三定位孔222,第三定位孔222与第二锯齿滑槽221贯通设置;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承载机构3包括上下设置的腰形承载板34和承载底板;

所述承载底板为第一矩形板31、第二矩形板32和第三矩形板33一体设置而成的z型板结构;

所述第一矩形板31上端焊接固定有两个对称设置的锥形凸台311,锥形凸台311上圆形位置开有贯穿第一矩形板31的缓冲通孔312,缓冲通孔312内周侧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条形限位块313;

所述第二矩形板32侧面线性均布有与第二锯齿滑槽221相配合的第二锯齿滑条321,第二锯齿滑条321和第二锯齿滑槽221之间为间隙配合,有效的减少承载机构3在第二底座2上的滑动阻力,

所述第二矩形板32的中央位置上开有与第三定位孔222相匹配的第四定位孔322,通过向第三定位孔222和第四定位孔322内安装定位螺栓,将承载机构3固定在第二底座2上;

所述第三矩形板33上端焊接有两个镜像设置的弹簧卡套331;

所述腰形承载板34用于安装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的支脚通过点焊在腰形承载板34上,腰形承载板34下端开有两个与弹簧卡套331同轴线配合的弹簧卡槽341,弹簧卡套331和弹簧卡槽341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缓冲弹簧342;

所述腰形承载板34下端垂直焊接有两个设置在缓冲通孔312内的限位圆杆343,限位圆杆343下端周侧开有两个与条形限位块313相配合的条形限位槽344,限位圆杆343和缓冲通孔312之间为过盈配合,条形限位块313和条形限位槽344之间为过盈配合,有效的增加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在腰形承载板34上安装的稳定性;

所述限位圆杆343外包裹有第二缓冲弹簧345,第二缓冲弹簧345上端焊接固定在腰形承载板34上,第二缓冲弹簧345下端焊接固定在第一矩形板31上;

所述腰形承载板34上端垂直设有防护挡板346;

本发明用于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的安装支撑座,能够根据跨临界二氧化碳泵机组的实际型号大小进行调整,使用操作简单,不但适用于不同规格的机组在不同场合下的安装,而且保证了安装保持水平和稳定性,同时能够将机组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进行预缓冲,对机组各部件的运行进行有效的保护,提高机组各部件的使用寿命,具有很好的使用和推广价值。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