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滚柱的间隔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9979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交叉滚柱的间隔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是与间隔子结构有关,特别是指一种交叉滚柱的间隔子。



背景技术:

由于线性传动组件产品在现代产业的运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各种线性传动组件产品已经广泛地进入人类生活、加工工厂与高科技设备之内,例如:线性滑轨、滚珠螺杆等等;特别是一般大型精密机具之中更安装有大大小小的不同滚珠螺杆或线性滑轨系统,虽然线性传动组件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消费使用者仍然需要技术不断的提升,因此也产生许多仍待开发的问题,特别是在许多需要较稳定、安静的高精密制造产业机具领域更不断有研发改进的声浪,故目前线性传动组件若干技术盲点极待人士再加研发改善。

目前一般线性传动组件内的间隔子已经成为各界研发改良的重点对象,由于线性传动组件内的间隔子位于滚动珠或滚柱之间,其对于运作及噪音的影响也是最为关键的原因之一;因此目前研发出下列几种不同的产品:

参阅图1A所示,显示美国专利(US8282286)有关交叉滚柱轴承保持器的结构设计,由于其间隔子11A为一扇形多边形中间具有一贯穿凹槽111A提供润滑油流通,藉以达成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提供润滑的间隔子11A。然而,由于该间隔子11A的结构设计是为一种扇形结构,因此,在安装间隔子11A及其滚柱12A时,须特别调整其方向,才能完成组装,凸显出组装不易的缺陷。

参阅图1B所示,显示日本专利(特开平1-169118号公报)有关交叉滚柱保持器的结构设计,由于其间隔子11B呈圆球状,其滚子与间隔子11B接触区的中间具有一贯穿凹槽111B,可增加储油空间,藉以达成一种能够提供润滑的间隔子,同时藉由凹槽111B 呈弧形设计,使得滚子的差动滑动变得均匀,所以可以减少周向间隙。然而,由于该间隔子11B的结构设计是为一种圆球状结构,因此,在安装间隔子11B及其滚子时,须特别调整其方向性,才能完成组装,同样凸显出组装不易的缺陷。

参阅图1C所示,显示日本专利(JP2013160309)有关双列滚柱轴承使用的间隔子的结构设计,由于其间隔子11C中间处具有一阶梯状穿孔111C供润滑油流通,藉以达成一种能够提供润滑的间隔子,然而,该间隔子11C设计为十字构型,虽然安装时不必辨别方向性,但该间隔子11C为方形结构体,因此与滚柱12C之间不具自动调整功能,同样凸显出组装不易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交叉滚柱的间隔子,主要减少安装时间,降低人力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交叉滚柱的间隔子,主要增加储油空间持续润滑,提升使用寿命。

为达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交叉滚柱的间隔子,包含:两个呈反向设置的承靠端部,各该承靠端部具有一个第一斜面及一个第二斜面,且该第一斜面与该第二斜面的法线相互向内交叉,并形成一个凹槽,且该第一斜面与该第二斜面之间形成一为Θ的夹角,该Θ并满足下列关系式:60度≤Θ<180度,其中:

该第一斜面具有一条第一边缘线、一个设在该第一边缘线的第一高点、一条连接该第一边缘线一端的第一前端分隔线、一条连接该第一边缘线另一端的第一后端分隔线,该第一后端分隔线较该第一前端分隔线远离该第一高点且具有一个第一低点,一条连接该第一前端分隔线与该第一后端分隔线之间的第一中端分隔线,该第一斜面由该第一高点往该第一低点方向倾斜;

该第二斜面具有一条第二边缘线、一个设在该第二边缘线的第二高点、一条连接该第二边缘线一端且与该第一前端分隔线形成一高低位差并具有一个第二低点的第二前端分隔线、一条连接该第二边缘线另一端且与该第一后端分隔线形成一高低位差的第二后端分隔线,该第二后端分隔线较该第二前端分隔线靠近该第二高点,一条连接该第二前端分隔线与该第二后端分隔线之间的第二中端分隔线,该第二斜面由该第二高点往该第二低点方向倾斜。

较佳地,其中该间隔子断面呈圆形,且该第一斜面与该第二斜面的法线的交点在该第一、第二斜面的外侧。

较佳地,其中该第一斜面与该第二斜面是与一根滚柱的柱表面呈线接触,令该第一斜面的第一高点与该第二斜面的第二高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2r,该滚柱的直径为D,并满足下列关系式:0.35D≤r≤0.45D。藉以使该间隔子与滚柱之间具有较小的摩擦力矩,也就是在此范围内的r值会使间隔子具有较好的旋转动力。

较佳地,其中该第一斜面的延伸面与该第二斜面的延伸面相交有一个点,令该点与该滚柱的柱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L,并满足下列关系式:0.01<L≤ 1;

较佳地,其中这两个承靠端部呈90度交叉设置。

较佳地,其中该第一斜面的第一前端分隔线与该第二斜面的第二前端分隔线形成一个第一油脂容置空间;该第一斜面的第一后端分隔线与该第二斜面的第二后端分隔线形成一个第二油脂容置空间。较佳地,其中该第一、第二油脂容置空间呈三角柱体积状。

较佳地,其中该第一斜面与该第二斜面是与一根滚柱的柱表面呈线接触,令该滚柱的直径为D,令该第一、第二油脂容置空间的宽度为S,并满足下列关系式:

较佳地,其中该间隔子更包含一个穿过这两个承靠端部的穿孔。

据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交叉滚柱的间隔子,其主要将间隔子进行几何设计,设计成具有高低落差的圆弧斜面,而不须考虑该间隔子装配时的方向性,达到装配时自动调整定位的效果,同时增加储油空间能让滚柱持续润滑。藉以达到减少安装时间,降低人力成本,以及增加储油空间持续润滑,提升使用寿命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A是美国专利(US8282286)有关交叉滚柱轴承保持器的其中一图式。

图1B是日本专利(特开平1-169118号公报)有关交叉滚柱保持器的其中一图式。

图1C是日本专利(JP2013160309)有关双列滚柱轴承使用的间隔子的其中一图式。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显示间隔子与滚柱结合后,该间隔子旋转至定位的状态。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该间隔子旋转至定位后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该间隔子旋转至定位后的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显示间隔子与滚柱结合前,该间隔子尚未定位的状态。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显示间隔子与滚柱结合前,该间隔子尚未定位的状态。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已知>

间隔子11A 凹槽111A

滚柱12A 间隔子11B

凹槽111B 间隔子11C

穿孔111C 滚柱12C

<本实用新型>

A、B:承靠端部 C:凹槽

Θ:夹角 20:第一斜面

21:法线 22:第一边缘线

23:第一高点 24:第一前端分隔线

25:第一后端分隔线 26:第一低点

27:第一中端分隔线 30:第二斜面

31:法线 32:第二边缘线

33:第二高点 34:第二低点

35:第二前端分隔线 36:第二后端分隔线

37:第二中端分隔线 40:滚柱

41:柱表面 60:穿孔

51:第一油脂容置空间 52:第二油脂容置空间

D:滚柱的直径

2r:第一斜面的第一高点与第二斜面的第二高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P1: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的法线的交点

P2:第一斜面的延伸面与第二斜面的延伸面相交的点

L:P2与滚柱的柱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S:第一、第二油脂容置空间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一种交叉滚柱的间隔子,包含:两个呈反向设置的承靠端部A、B,需先说明的是,这两个承靠端部A、B结构相同,其差异仅在这两个承靠端部A、B呈90度交叉设置,以下仅针对单一该承靠端部A作说明,其中该承靠端部A具有一个第一斜面20及一个第二斜面30,且该第一斜面20与该第二斜面30的法线21、31相互向内交叉,并形成一个凹槽C,且该第一斜面20与该第二斜面30之间形成一个为Θ的夹角,该Θ并满足下列关系式:60度≤Θ<180度。本实施例中,该间隔子断面呈圆形,且该第一斜面20与该第二斜面30的法线21、31的交点P1在该第一、第二斜面20、30的外侧。其中:

该第一斜面20具有一条第一边缘线22、一个设在该第一边缘线22的第一高点23、一条连接该第一边缘线22一端的一第一前端分隔线24、一条连接该第一边缘线22另一端的第一后端分隔线25,该第一后端分隔线25较该第一前端分隔线24远离该第一高点 23且具有一个第一低点26,一条连接该第一前端分隔线24与该第一后端分隔线25之间的第一中端分隔线27,该第一斜面20由该第一高点23往该第一低点26方向倾斜。

该第二斜面30具有一条第二边缘线32、一个设在该第二边缘线32的第二高点33、一条连接该第二边缘线32一端且与该第一前端分隔线24形成一高低位差(较低)并具有一个第二低点34的第二前端分隔线35、一条连接该第二边缘线32另一端且与该第一后端分隔线25形成一高低位差(较高)的第二后端分隔线36,该第二后端分隔线36较该第二前端分隔线35靠近该第二高点33,一条连接该第二前端分隔线35与第二后端分隔线 36之间的第二中端分隔线37,该第二斜面30由该第二高点33往该第二低点34方向倾斜。

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斜面20与该第二斜面30是与一根滚柱40的柱表面41呈线接触,参阅图7及图9所示,令该第一斜面20的第一高点23与该第二斜面30的第二高点33之间的直线距离为2r,该滚柱40的直径为D,并满足下列关系式:0.35D≤r≤ 0.45D。该第一斜面20的延伸面与该第二斜面30的延伸面相交有一个点P2,令该点P2 与该滚柱40的柱表面41之间的垂直距离为L,并满足下列关系式:0.01<L≤1;

另外,该第一斜面20的第一前端分隔线24与该第二斜面30的第二前端分隔线35 形成一个第一油脂容置空间51;该第一斜面20的第一后端分隔线25与该第二斜面30 的第二后端分隔线36形成一个第二油脂容置空间52,且该第一、第二油脂容置空间51、 52呈三角柱体积状。其次,其中该第一斜面20与该第二斜面30是与一根滚柱40的柱表面41呈线接触,令该滚柱40的直径为D,令该第一、第二油脂容置空间51、52的宽度为S,并满足下列关系式:

以上所述即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各主要构件的组态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作动方式及其功效说明如下。

参阅图4、图8及图9所示,当该间隔子与滚柱40在进行组装时,一旦该滚柱40 的柱表面41抵靠在该第一斜面20的第一高点23和第二斜面30的第二高点33时,藉由该第一斜面20与第二斜面30的法线21、31相互向内交叉的结构设计,也就是该第一斜面20由该第一高点23往该第一低点26方向倾斜,该第二斜面30由该第二高点33 往该第二低点34方向倾斜,藉以产生高低差的效果使该间隔子可自动旋转对位,如图5 至图7所示,让该第一斜面20与第二斜面30是与一滚柱40的柱表面41呈线接触,而让该滚柱40确实容置靠抵在该第一斜面20与第二斜面30所形成的凹槽C槽壁面。特别是本实用新型令该第一斜面20的第一高点23与该第二斜面30的第二高点33之间的直线距离为2r,该滚柱40的直径为D,并满足下列关系式:0.35D≤r≤0.45D。藉以使该间隔子与滚柱40之间具有较小的摩擦力矩,也就是在此范围内的r值会使间隔子具有较好的旋转动力,使该间隔子自动旋转对位效果更佳。

另外,藉由该第二斜面30具有与该第一前端分隔线24形成一高低位差(较低)的一第二前端分隔线35、与该第一后端分隔线25形成一高低位差(较高)的第二后端分隔线 36,让该第一斜面20的第一前端分隔线24与该第二斜面30的第二前端分隔线35形成一第一油脂容置空间51;该第一斜面20的第一后端分隔线25与该第二斜面30的第二后端分隔线36形成一第二油脂容置空间52,藉以储存润滑油在该第一、第二油脂容置空间51、52内,以便对滚柱40持续润滑,藉以提升使用寿命。

据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交叉滚柱的间隔子,其主要将间隔子进行几何设计,设计成具有高低落差的圆弧斜面,而不须考虑该间隔子装配时的方向性,达到装配时自动调整定位的效果,同时增加储油空间能让滚柱持续润滑。藉以达到减少安装时间,降低人力成本,以及增加储油空间持续润滑,提升使用寿命的目的。

请参阅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一种交叉滚柱的间隔子,由于其结构及功效同于第一实施例,故不再赘述,至于第二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该间隔子更包含一个穿过这两个承靠端部A、B的穿孔60,藉以达成另一可实施的状态。

综上所述,上述各实施例及图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