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冷凝器的保温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7819发布日期:2018-06-15 23:47阅读:5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冷凝器的保温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冷凝器的保温套,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化工设备在使用时,易发生热量散失,因此一般都需要采取保温措施,运用的都是传统式保温方法,岩棉打底,再进行玻纤布简单包裹,非常费时,污染厉害,人工成本过高,维修时拆卸复杂,并且拆卸物件不能重复使用,造成损失和二次污染,造成浪费增加产品综合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冷凝器的保温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一种用于冷凝器的保温套,其包括套体,所述套体冷凝器主体保温套、进水管保温套和出水管保温套,所述冷凝器主体保温套、进水管保温套和出水管保温套内部分别设有冷凝器主体容纳腔、进水管容纳腔和出水管容纳腔,所述进水管容纳腔、冷凝器容纳腔和出水管容纳腔依次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冷凝器主体保温套的侧面设有若干排水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套体由两个相同的半套体可拆卸地连接而成。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抽绳,所述抽绳由套体的端部一侧穿入,在套体的端部内连续延伸,从所述端部的另一侧穿出。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半套体由柔性保温组件构成,所述柔性保温组件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表层、保温层和内衬层。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表层、保温层和内衬层通过钢丝线缝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表层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烯,所述保温层的材料为硅酸铝棉加铝箔玻纤布,所述内层的材料为高硅氧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柔性保温组件可以完全贴敷在冷凝器上面,隔绝热源,考虑到产品的长久使用性,在产品拼缝处进行双层保护设计,在紧固时带来多一层的安全保护,同时,设计也使得产品的连接强度增加70%,避免除极端情况以外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断裂,保温效果极佳,重复使用率增强,极大的降低劳动成本,优化设备周边环境;

(2)能源优化柔性保温组件表面材料具有耐腐蚀性强,耐磨损、抗老化,高绝缘性,使设备(冷凝器)本身增强使用寿命,非常贴合的保护设备的实用性。保温组件有着高润滑,无粘附,易清洗,保温,隔热,降噪效果极佳,安装简便快捷,使整个设备美观,洁净。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柔性保温组件的组成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冷凝器的保温套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保温套包括套体1,套体1包括冷凝器容纳腔2,冷凝器容纳腔2的顶部设有与套体外部相通的通孔21,通孔21的一侧设有一个D型扣带3,套体1的侧面设有呈一条直线排列的三个保温钉,三个保温钉的下方设有呈一条直线排列的四个盲孔,套体1的端部一侧穿设有抽绳,抽绳在套体的端部内连续延伸,从所述端部的另一侧穿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冷凝器的保温套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套体1,所述套体1冷凝器主体保温套12、进水管保温套11和出水管保温套13,冷凝器主体保温套12、进水管保温套11和出水管保温套13内部分别设有冷凝器主体容纳腔121、进水管容纳腔111和出水管容纳腔131,进水管容纳腔111、冷凝器容纳腔121和出水管容纳腔131依次连通,冷凝器主体保温套12的侧面设有若干排水孔2。

在本实施例中,套体1由两个相同的半套体可拆卸地连接而成。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抽绳,所述抽绳由套体的冷凝器主体保温套的端部一侧穿入,在冷凝器主体保温套的端部内连续延伸,从该端部的另一侧穿出。

本实用新中的半套体由柔性保温组件构成,柔性保温组件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表层31、保温层32和内衬层33,表层31、保温层32和内衬层33通过钢丝线缝制,表层31的材料为聚四氟乙烯,保温层32的材料为硅酸铝棉加铝箔玻纤布,内层33的材料为高硅氧布。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保温套的总体结构与实施例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冷凝器保温套由一块柔性保温组件卷制而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凝器保温装置安装步骤简单方便:

1、把保温套装置打开后,让热面层紧贴需要保温隔热的设备表面;

2、然后把保温套装置包裹住整个设备,形成一个保温的结构变化;

3、再依次把高温专用魔术贴粘合,专用D型扣锁紧,两边高温专用抽绳抽紧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