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卡套式管道快速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90724阅读:17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卡套式管道快速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路接头,更具体地是指一种卡套式管道快速接头。



背景技术:

给排水管道是给排水工程中给排水管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输送和分配工业给水和生活饮用水及收集、输送和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的管(渠)道系统的主要载体。其中,给水管网是向用户输水和配水的管道系统,由管道、配件和附属设施组成。管道材质常见的有金属管和塑料管。配件主要是用于连接管道,到达布管目的的附件。由于管道材质的不同,配件与管道的连接形式也不同,金属管道通过螺纹连接。塑料管则采用热熔的方法连接。

管路在排管或破裂、开路、漏水时,需对管路重新连接,一般会先对金属水管端部分别进行绞丝,并在丝纹上缠绕生料带,然后使用双头内螺丝进行连接。或是同时对塑料管道的外壁和塑料管接头的内壁进行高温热融,然后将塑料管接头套在塑料管道上,待冷却后达到融合的目的。上述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对金属管道绞丝有一定的技术要求,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2、绞丝或热熔需要专用工具,同时热熔需要电源;

3、绞丝过程时间较长,会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卡套式管道快速接头,能够达到免绞丝、免热熔,快速有效连接水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卡套式管道快速接头,包括卡套、锁紧螺母、环型密封圈、连接螺母,卡套呈锥管形,具有锥形外螺纹,且轴向开有数条锁紧槽,卡套的大口径端还设有外翻圈;锁紧螺母设有锥形内螺纹并配合锁紧在卡套的小口径端;连接螺母设有内螺纹,一端内还设有与卡套的外翻圈相匹配的内翻圈,卡套的小口径端从连接螺母另一端穿过,并通过外翻圈与连接螺母的内翻圈相抵,环型密封圈垫设于连接螺母内的卡套外翻圈一侧。

还包括一连接管,连接管两端分别设有与连接螺母相匹配的外螺纹。

所述的锁紧槽的数量为均匀设置的四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卡套式管道快速接头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在现场作业时不需要专业从业人员就能操作。

(2)在工作时不需要使用专用工具,只需要把管道接头安装在需要连通水流的管道上,使工作更快捷方便。

(3)操作简便且耗时短,减少了因为停水给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麻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快速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快速接头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与带螺纹接头的管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两光管之间的连接过程示意图(连接螺纹使用前);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两光管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卡套式管道快速接头如图1~2所示,包括卡套1、锁紧螺母2、环型密封圈3、连接螺母4。

其中,卡套1整体呈锥管形,其管径适配被连接管道的外径,其一端设有外翻圈5,用于与连接螺母4连接,阻止连接螺母4移动,其管身上设有锥形外螺纹,管身轴向上开有数条锁紧槽6(一般四条为较佳),用于通过锁紧螺母2收缩卡套1内径,抱锁于被连接的管道上。锁紧螺母2外形呈六边形,内圈为锥形内螺纹,用于与卡套1的锥形螺纹适配,达到卡套1与管道抱锁的目的。锁紧螺母2外形呈六边形,设有内螺纹,一端内还设有与卡套1的外翻圈5相匹配的内翻圈7,卡套1的小口径端从连接螺母4另一端穿过,并通过外翻圈5与连接螺母4的内翻圈7相抵。环型密封圈3垫为橡胶或尼龙材质,外径与卡套1上端外翻圈5直径适配,用于受压后密封与卡套1的外翻圈相抵的连接管或螺纹接头。

当需要将光管7与带螺纹接头的管道(如图3所示的三通管8)相连时,只需先将卡套1套接在光管7上,再将卡套1与光管7一起从连接螺母4中反向穿过,使得卡套1的外翻圈5与连接螺母4的内翻圈7相勾抵,然后将锁紧螺母2锁紧卡套1与光管7,然后再在连接螺母4内设置环型密封圈3,最后将连接螺母4拧紧在三通管8的螺纹接头上,以实现快速对接。

请结合图4~5所示,当需要将两光管7进行对接时,还需要配设一连接管9,连接管9两端分别设有与连接螺母4相匹配的外螺纹,如此在连接管9两侧分别使用一套如图1所示的快速接头,采用与图3相同的方式分别将两光管7连接在连接管9两端的外螺纹上即可。在该使用过程中,卡套1的作用是在管道上形成一个固定点,以便旋转连接螺母4,使连接管9有一个相向的力,从而达到密封连接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卡套1式管道快速接头,能够有效实现水管之间的快速连接,使用场合广泛,且免绞丝、免热熔,十分方便,值得推广和应用。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