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脂泵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48918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脂泵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为轴承注入润滑油脂的油脂泵送装置,属于油脂润滑领域。



背景技术:

集中润滑系统在大型工程机械、军用机械、长距离自动生产线及高寒地区室外作业车辆和机械等诸多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集中润滑系统通常采用油脂泵送装置将润滑油脂泵送至油脂分配器,继而通过油脂分配器输送至各个待润滑部位。

目前,常见的油脂泵送装置为柱塞式油脂泵送装置,其具体包括存储润滑油脂的油箱、驱动器、柱塞副以及用于安装前述各部件的泵体;柱塞副的吸油口与油箱连通,驱动器的输出转轴套设有偏心轮,柱塞副的柱塞沿该输出转轴的径向抵靠于偏心轮轮缘。工作时,驱动器的输出转轴正反转,并带动偏心轮正反转,从而驱动柱塞副的柱塞往复运动,以便柱塞副的吸油口吸取一定量的润滑油脂,并经柱塞副的压排油口输送至待润滑部位。其中,与柱塞副的压排油口连通的润滑管路上设置有换向阀,该换向阀配置成至少两个工作位,当其位于第一阀位,润滑油脂能够输送至待润滑部位,通常称之为加压阶段,当其位于第二阀位,剩余的润滑油脂能够回流至油箱,通常称之为卸压阶段。具体地,该换向阀具有一个进油口、一个回油口和至少一个出油口,其中,进油口与柱塞副的压排油口连通,回油口与油箱连通,出油口与润滑管路连通。换向阀位于第一阀位时,其进油口与出油口导通,从而柱塞副吸取的润滑油脂经柱塞副的排油口、换向阀的进油口、出油口流入润滑管路,进而输送至待润滑部位;换向阀位于第二阀位时,其出油口与回油口导通,从而润滑管路内剩余的润滑油脂经换向阀的出油口、回油口流回至油箱。目前的油脂泵送装置多采用电磁换向阀,由于换向阀受润滑脂的影响换向阻力较大,采用电动控制的换向阀容易出现烧坏现象,液动控制的换向阀结构太复杂,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械式油脂泵送装置,该油脂泵送装置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脂泵送装置包括泵体、带输出转轴的驱动机构以及至少一个由所述驱动机构驱动的柱塞副,还包括换向阀以及设置在泵体内的杠杆机构,所述换向阀的阀芯在各阀位之间的切换动作由杠杆机构的摆动动作带动,所述输出转轴带动有随其转动的拨动件,输出转轴正反向往复转动时,拨动件正反向拨动杠杆机构使杠杆机构往复摆动从而使换向阀变换阀位,所述杠杆机构和所述拨动件至少一个为弹性结构,在输出转轴正向或反向转动时,所述拨动件与所述杠杆机构接触并带动阀芯动作,在阀芯切换到相应工位时,通过弹性结构的弹性变形使拨动件和杠杆机构相对滑过。

本实用新型油脂泵送装置利用机械式的换向阀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电磁阀,并同时将换向阀设置在壳体内,使得整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同时也避免了因换向阀外置带来的布置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换向阀的换向动力来自驱动柱塞副动作的驱动部件,通过杠杆机构和拨动件的配合将动力传递给换向阀的阀芯,输出转轴正反转可以带动阀芯在阀体内的往复移动进而实现工作位的切换。与电磁式换向阀相比,机械式的换向阀结构不耗电,也能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换向阀为滑阀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换向阀为二位换向阀。

具体地,所述二位换向阀为四通换向阀,处于第一阀位时,二位换向阀的第一出油口导通二位换向阀的进油口,第二出油口导通所述二位换向阀的泄油口;处于第二阀位时,二位换向阀的第一出油口导通二位换向阀的泄油口,第二出油口导通所述二位换向阀的进油口。

或者,所述二位换向阀为三通换向阀,换向阀处于第一阀位时,仅所述进油口与所述出油口导通;换向阀处于第二阀位时,所述进油口、出油口及泄油口互相导通。

再或者,所述二位换向阀为两通的开关阀。

在上述各种技术方案任意一种的基础上,所述杠杆机构为弹性结构,包括组合式杠杆,组合式杠杆包括第一、第二杆体,第一杆体的一端与阀体铰接且该铰接点形成支点,第一杆体的另一端与第二杆体铰接,第二杆体与拨动件配合,杠杆机构还包括位于第一、第二杆体铰接处的使两杆体保持共线趋势的弹性件,弹性件在第二杠杆与拨动件错开后使其回复到与第一杠杆共线的位置。通过弹性件能够使第二杆体相对第一杆体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发生偏转,这样拨动件在拨动第二杆体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第一杆体也能收到一定的拨动力从而带动阀芯切换工位,而在拨动件将第二杆体拨动到一定角度而与第二杆体错开后,第二杆体能够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回复到与第一杆体共线的位置,该位置能够在拨动件转动过程再次被拨动件拨动。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限定弹性件为 “U”形弹簧夹,“U”形弹簧夹的卡口由支点朝向第二杆体,“U”形弹簧夹的卡设长度大于第一杆体的长度且小于第一、第二杆体的长度之和。通过“U”形弹簧夹夹持第一、第二杆体并给第二杆体提供弹性回复力,结构简单。

或者,在上述各种技术方案任意一种的基础上,所述杠杆机构为弹性结构,包括铰接在阀体上的摇臂以及设置在摇臂的一端的弹性片,摇臂与阀体的铰接点构成支点,阀芯铰接在摇臂上,弹性片在输出转轴转动时被拨动件拨动。

或者,在上述各种技术方案任意一种的基础上,所述拨动件为弹性结构。

在上述各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限定泵体内的柱塞副有至少两个,各柱塞副的排油口彼此导通。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具体实施例中油脂泵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二位换向阀与杠杆机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示杠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中a-c分别示出了图3中杠杆机构的弹簧夹、第一杆体及第二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杠杆结构的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左视图;

图7中a-d分别示出了在图3所示杠杆机构的驱动下阀芯由第一工作位切换至第二工作位的各位置示意图;

图8中a-d分别示出了在图3所示杠杆机构的驱动下阀芯由第二工作位切换至第一工作位的各位置示意图;

图9为油脂泵送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的杠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中a-d分别示出了在图9所示杠杆机构的驱动下阀芯由第一工作位切换至第二工作位的各位置示意图;

图11中a-d分别示出了在图9所示杠杆机构的驱动下阀芯由第二工作位切换至第一工作位的各位置示意图;

图12为油脂泵送装置的实施例三中的杠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中a-d分别示出了在图12所示杠杆机构的驱动下阀芯由第一工作位切换至第二工作位的各位置示意图(杠杆机构采用简化画法);

图14中a-d分别示出了在图12所示杠杆机构的驱动下阀芯由第二工作位切换至第一工作位的各位置示意图(杠杆机构采用简化画法);

图15为油脂泵送装置的实施例四中的杠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油脂泵送装置的实施例五中的杠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具有第一种二位换向阀的油脂泵送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图18示出了具有第二种二位换向阀的油脂泵送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图19示出了具有第三种二位换向阀的油脂泵送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9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泵体10,输出口10a,柱塞副20,电机31,输出转轴311,拨动件321,二位换向阀40,阀体41,阀芯42,限位件43,杠杆机构50,第一杆体511,第二杆体512,弹簧夹513,摇臂521,弹性片522,摆臂531,弹性拨件532,油箱6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油脂泵送装置,该油脂泵送装置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图1示出了具体实施例中油脂泵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脂泵送装置包括泵体10、安装于泵体10的至少一个柱塞副20以及驱动机构;其中,柱塞副20的吸油口连通油箱60;所述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柱塞副20的柱塞做往复运动将油箱60内的润滑油脂从柱塞副20的排油口泵出。柱塞副20与外部管路之间设置有二位换向阀40。

该实施例中,二位换向阀40设置于泵体10上,其进油口与柱塞副20的排油口连通,其回油口与油箱60连通,其出油口连通外部管路,二位换向阀40的出油口即为油脂泵送装置的输出口10a。

油脂泵送装置还包括杠杆机构50,该杠杆机构50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驱动二位换向阀40的阀芯42在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之间切换,以使油脂泵送装置在供油阶段与卸荷阶段之间切换。

其中,供油阶段指油脂泵送装置将润滑油脂泵送装置送至待润滑部位的阶段,卸荷阶段指剩余的润滑油脂回流至油箱60的阶段。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脂泵送装置,将与柱塞副20的排油口连通的二位换向阀40设置于泵体10上,并通过杠杆机构50驱动二位换向阀40的阀芯42切换位置,其中,杠杆机构50通过已有的驱动柱塞副20动作的驱动机构来带动,无需再单独设置驱动件;与现有技术中换向阀外置相比,本方案中将二位换向阀40内置于泵体10使得油脂泵送装置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小,同时也规避了因换向阀外置带来的布置不便等问题;另外,本方案中,二位换向阀40的阀芯42位置切换通过机械式的杠杆机构50驱动实现,与现有技术中电磁式的换向阀相比,机械式换向阀换向更可靠且占用空间小。

具体的方案中,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器和偏心轮32,本文以电机31作为驱动器进行说明,应当理解,驱动器也可为其他结构。其中,电机31的输出转轴311能够正反转,偏心轮32通过平键固定在电机31的输出转轴311上;柱塞副20的柱塞沿输出转轴311的径向抵靠于偏心轮32的轮缘。具体地,输出转轴311可以设为两段式联接结构,其中一段固设于电机31内,另一段插装于偏心轮32内,便于装配;当然,实际设置时,输出转轴311为整段式结构也是可行的。如此,通过电机31驱动偏心轮32正反转,使得柱塞副20的柱塞沿输出转轴311的径向作往复运动,进而将油箱60内的润滑油脂定量泵出。杠杆机构50有多种具体结构,下面以五个实施例具体说明。

杠杆机构50的实施例1,请参考图2至图6。该实施例中,杠杆机构50包括组合杠杆,组合杠杆包括第一杆体511、第二杆体512,杠杆机构还包括弹簧夹513。第一杆体511的第一端与二位换向阀40的阀体41转动连接,具体可通过销轴连接,第一杆体511的第二端与第二杆体512的第一端铰接,并且,阀芯42的外端与第一杆体511的第二端铰接,具体地,可以在第一杆体511的第二端、第二杆体512的第一端及阀芯42的外端开设通孔,通过销轴将三者连接。

第一杆体511和第二杆体512被夹设在弹簧夹513内,如图3所示,弹簧夹513的轮廓与第一杆体511和第二杆体512配合后的周壁相匹配,也就是说,弹簧夹513是个“U”形的弹簧夹,另外,第二杆体512的两侧与弹簧夹513的夹片之间均具有预定间隙。弹簧夹513的弹簧力使第一杆体511和第二杆体512始终保持共线的趋势,也就是,一旦失去外力的作用,第一杆体511和第二杆体512就会在弹簧夹513的弹力作用下共线。

如上装配后,在外力作用下,第一杆体511可绕其第一端转动,第一杆体511在转动过程中可带动阀芯42移动,从而改变阀芯42的位置;当第一杆体511的转动受阻后,与其铰接的第二杆体512在外力的作用下仍能够绕第一杆体511的第二端(也即第二杆体512的第一端)转动。

为了避免阀芯42移动过度,阀体41上的相应位置还设置有限制阀芯42位置的限位件43,当阀芯42移动到位后,受限位件43止挡,第一杆体511无法继续转动,从而使阀芯42能够保持在相应阀位。

驱动机构的输出转轴311上设置有拨动件321,当拨动件321在电机31的驱动下转动时,拨动件321能够推动第二杆体512的第二端,从而带动杠杆机构50动作。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拨动件还可以设置在偏心轮上。

下面结合图7-8具体说明,该实施例中的杠杆机构50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是如何带动阀芯42切换位置的。

先参考图7,图7显示了在图3所示杠杆机构的驱动下阀芯由第一阀位切换至第二阀位的各位置示意图。

当电机31带动输出转轴311正转(即顺时针转动)时,其上设置的拨动件321随之正转,并与该杠杆机构50的第二杆体512第二端接触,如图7中a图所示,拨动件继续转动时,该拨动件推动第二杆体512,带动整个杠杆机构50转动,由于弹簧夹513的夹持作用,此时,第一杆体511和第二杆体512作为一个整体转动,在此过程中拉动阀芯42移动,由第一阀位向第二阀位切换。弹簧夹513应当具有足够的刚度,使得第一杆体511和第二杆体512能够保持整体转动。

当阀芯42切换至第二阀位时,受到对应的限位件43的止挡作用,阀芯42停止移动,相应地,第一杆体511的转动也被限制,如图7中b图所示。此时,拨动件321仍与第二杆体512接触,拨动件321进一步转动进而推动第二杆体512继续转动,可以理解,由于第一杆体511受限,只有第二杆体512绕其第一端转动,如图7中c图所示,此过程中,拨动件321挤压第二杆体512,第二杆体512接触弹簧夹513对应侧的夹片并推动夹片发生弹性变形并一起转动,直至拨动件321越过第二杆体并与第二杆体512脱离,当拨动件321顺时针或逆时针连续运转时,拨动件321与组合杠杆之间的这种运动关系会持续进行,也就是拨动件会持续越过转动件,换向阀不会换向。拨动件321与第二杆体512脱离后,第二杆体512在弹簧夹513夹片的作用下复位,如图7中d图所示,即第二杆体512的第二端回复至拨动件321的运动轨迹上,使得拨动件321反转时,仍能接触并推动第二杆体512,这时候,拨动件321就会驱动组合杠杆转动并带动换向阀换向。

应当理解,在图7c至图7d中,由于第一杆体511不动,阀芯42受限位件43的限制也无法移动,所以阀芯42能够保持在第二阀位,此过程中,只有第二杆体512动作。

本实施例中阀芯设定了固定的移动行程,当阀芯移动到最大行程时就停止不动。杠杆机构的转动范围根据阀芯的移动行程进行设计。

再参考图8,图8示出了在图3所示杠杆机构的驱动下阀芯由第二阀位切换至第一阀位的各位置示意图。

当电机31带动输出转轴311反转(即逆时针转动)时,其上设置的拨动件321随之反转,并与该杠杆机构50的第二杆体512第二端接触,如图8中a图所示,输出转轴311继续转动时,拨动件321推动第二杆体512,带动整个杠杆机构50转动,由于弹簧夹513的夹持作用,此时,第一杆体511和第二杆体512作为一个整体转动,在此过程中拉动阀芯42移动,由第二阀位向第一阀位切换;可以理解,弹簧夹513应当具有足够的刚度,使得第一杆体511和第二杆体512能够保持整体转动。

当阀芯42切换至第一阀位时,受到对应的限位件43的止挡作用,阀芯42停止移动,同时,第一杆体511的转动也被限制,如图8中b图所示。此时,拨动件 321仍与第二杆体512接触,输出转轴311进一步转动,拨动件 321推动第二杆体512继续转动,可以理解,此时,由于第一杆体511受限,只有第二杆体512绕其第一端转动,如图8中c图所示,此过程中,第二杆体512接触弹簧夹513对应侧的夹片并推动夹片一起转动,直至拨动件321与第二杆体512脱离,拨动件 321与第二杆体512脱离后,第二杆体512在弹簧夹513夹片的作用下复位,如图8中d图所示,即第二杆体512的第二端回复至拨动件321的运动轨迹上,使得拨动件321正转时,仍能接触并推动第二杆体512。

同样地,在图8c至图8d中,由于第一杆体511不动,阀芯42受限位件的限制也无法移动,所以阀芯42能够保持在第一阀位,此过程中,只有第二杆体512动作。

杠杆机构50的实施例2,请参考图9,图9为另一实施例的杠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杠杆机构50包括摇臂521和弹性片522;其中,摇臂521的第一端与二位换向阀40的阀体41转动连接,摇臂521的中部与阀芯42铰接,弹性片522固接于摇臂521的第二端。装配后,在外力作用下,摇臂521可绕其第一端转动,摇臂521在转动过程中可拉动阀芯42移动,从而改变阀芯42的位置。与前述实施例1一致,为避免阀芯42移动过度,阀体41上的相应位置还设置有限制阀芯42位置的限位件43,当阀芯42移动到位后,受限位件43止挡,摇臂521无法继续转动,从而使阀芯42能够保持在相应阀位。该实施例中,仍需在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转轴311上设置拨动件321来推动弹性片522,继而带动杠杆机构50动作。

请参考图10,图10显示了在图9所示杠杆机构的驱动下阀芯由第一阀位切换至第二阀位的各位置示意图。

与前述实施例1的切换过程类似,该实施例中,输出转轴311正转使得拨动件321与弹性片522接触,如图10a,之后,输出转轴311继续转动,拨动件321推动弹性片522,带动整个杠杆机构50转动,可以理解,该弹性片522应当具有足够的刚度,使得摇臂521与弹性片522作为整体转动,在此过程中拉动阀芯42移动,由第一阀位向第二阀位切换。

阀芯42切换至第二阀位时,同样受对应限位件43的止挡作用,阀芯42停止移动,同时,摇臂521的转动受到限制,如图10b所示;此时,拨动件321仍与弹性片522接触,输出转轴311进一步转动,拨动件321推动弹性片522,使弹性片522变形,如图10c所示;拨动件321继续随输出转轴311转动而脱离弹性片522,由于拨动件321的作用力消失,弹性片522回复原形,如图10d所示,即弹性片522回复至拨动件321的运动轨迹上,从而在拨动件321反转时仍能能够接触并推动弹性片522。

同样可以理解,在图10c至图10d中,由于摇臂521不动,阀芯42受限位件43的限制也无法移动,所以阀芯42能够保持在第二阀位,此过程中,只有弹性片522发生变形。

阀芯42由第二阀位切换至第一阀位的过程中,与上述类似,此处不再重复赘述。具体可参考图11理解,图11显示了在图9所示杠杆机构的驱动下阀芯由第二阀位切换至第一阀位的各位置示意图。

拨动件321的与杠杆机构接触的部位可以设置滚轮,这样可以减缓拨动件321的磨损。 杠杆机构50的实施例3,请参考图12,图12为另一种实施例的杠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杠杆机构50包括摆臂531,摆臂531的第一端与二位换向阀40的阀体41转动连接,摆臂531的中部与阀芯42连接。装配后,在外力作用下,摆臂531可绕其第一端转动,摆臂531在转动过程中可拉动阀芯42移动,从而改变阀芯42的位置。同样地,为避免阀芯42移动过度,阀体41上的相应位置也设置有限制阀芯42位置的限位件43。该实施例中,在输出转轴311上设置的拨动件532为弹性结构,输出转轴311转动时,通过弹性拨动件532推动摆臂531的第二端,而带动阀芯42移动。

请参考图13,图13显示了在图12所示杠杆机构的驱动下阀芯由第一阀位切换至第二阀位的各位置示意图。与前述两个实施例的切换过程类似,该实施例中,输出转轴311正转使得弹性拨动件532与摆臂531的第二端接触,如图13a,之后,输出转轴311继续转动,弹性拨动件532推动摆臂531转动,可以理解,该弹性拨动件532应当具有足够的刚度,能够推动摆臂531转动,在此过程中摆臂531拉动阀芯42移动,由第一阀位向第二阀位切换。

阀芯42切换至第二阀位时,同样受对应限位件43的止挡作用,阀芯42停止移动,同时,摆臂531的转动受到限制,如图13b所示;此时,弹性拨动件532仍与摆臂531接触,输出转轴311进一步转动,由于摆臂531不再动作,弹性拨动件532受限发生弹性变形,如图13c所示;弹性拨动件532继续随输出转轴311转动而脱离摆臂531,脱离后,弹性拨动件532回复原形,如图13d所示,以便反转时仍能够接触并推动摆臂531。

阀芯42由第二阀位切换至第一阀位的过程中,与上述类似,此处不再重复赘述。具体可参考图14理解,图14显示了在图12所示杠杆机构的驱动下阀芯由第二阀位切换至第一阀位的各位置示意图。

具体地,可以在摆臂531第二端与弹性拨动件532的接触处设置滚轮,以减缓弹性拨动件532的磨损。

上述实施例中,拨动件为弹性片,形成弹性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拨动件可以采用如实施例1中的杠杆机构的结构形式形成弹性结构。

杠杆机构50的另一种实施例,请参考图15,图15为另一实施例的杠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杠杆机构50包括摇臂521和弹性片522;其中,摇臂521的中部与二位换向阀40的阀体41转动连接,摇臂521的第一端与阀芯42铰接,弹性片522固接于摇臂521的第二端。装配后,在外力作用下,摇臂521可绕其中部转动,摇臂521在转动过程中可拉动阀芯42移动,从而改变阀芯42的位置。与前述实施例1一致,为避免阀芯42移动过度,阀体41上的相应位置还设置有限制阀芯42位置的限位件43,当阀芯42移动到位后,受限位件43止挡,摇臂521无法继续转动,从而使阀芯42能够保持在相应阀位。

与前述实施例1一致,该实施例中,仍需在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转轴311上设置拨动件321来推动弹性片522,继而带动杠杆机构50动作。

杠杆机构50的实施例5,如图16所示,该实施例中,杠杆机构50包括摆动臂511、转动臂512及弹簧夹513。摆动臂511的第一端与阀芯42铰接,摆动臂511的中部与二位换向阀40的阀体41转动连接,具体可通过销轴连接,摆动臂511的第二端与转动臂512的第一端铰接,具体地,可以在摆动臂511的第二端、转动臂512的第一端开设通孔,通过销轴将二者连接。摆动臂511和转动臂512被夹设在弹簧夹513内。

如上装配后,在外力作用下,摆动臂511可绕其中部转动,摆动臂511在转动过程中可拉动阀芯42移动,从而改变阀芯42的位置;当摆动臂511的转动受阻后,与其铰接的转动臂512在外力的作用下仍能够绕摆动臂511的第二端即转动臂512的第一端转动。

为了避免阀芯42移动过度,阀体41上的相应位置还设置有限制阀芯42位置的限位件43,当阀芯42移动到位后,受限位件43止挡,摆动臂511无法继续转动,从而使阀芯42能够保持在相应阀位。

驱动机构的输出转轴311上设置有拨动件,当所述拨动件在电机31的驱动下转动时,所述拨动件能够推动转动臂512的第二端,从而带动杠杆机构50动作。

以上介绍了五种杠杆机构50的具体实施例,可以理解,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杠杆机构50还可作出多种变形。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油脂泵送装置可以设置多个柱塞副20,以适应不同润滑油脂泵送装置送量的需求;当柱塞副20具有两个以上时,各柱塞副20的排油口彼此导通,此时,二位换向阀40的进油口仅需与其中任一柱塞副20的排油口连通即可。

另外,可以在柱塞副20的排油口设置与油箱导通的溢流阀,还可设置安全阀。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二位换向阀40的出油口可以只设一个,也可设置两个。

结合图17,图17显示了具有第一种二位换向阀的油脂泵送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该方案中,二位换向阀40设置有两个出油口A和B,此时,二位换向阀40即为二位四通阀。具体可配置成,二位换向阀40位于第一阀位时,其进油口仅导通出油口A,出油口B仅导通回油口,二位换向阀40位于第二阀位时,其进油口仅导通出油口B,出油口A仅导通回油口。如此,外部管路可设置两条,分别与出油口A、B连通,工作时,两条外部管路通过换向阀处于不同的阀位时交替供油与卸荷。具体的方案中,可以设置与出油口A、B连通的双线分配器,通过双线分配器将润滑油脂分配至待润滑部位。

结合图18,图18显示了具有第二种二位换向阀的油脂泵送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该方案中,二位换向阀40只设置有一个出油口C,此时,二位换向阀40即为二位三通阀。二位换向阀40位于第一阀位时,其进油口仅与出油口C导通,二位换向阀40位于第二阀位时,其泄油口、进油口和出油口C互相导通。如此,外部管路只设置一条,与出油口C连通,工作时,该外部管路既作为泵送润滑油脂的管路,也作为多余润滑油脂回流的管路。具体的方案中,可以设置与出油口C连通的单线分配器,通过单线分配器将润滑油脂分配至待润滑部位。

结合图19,图19显示了具有第二种二位换向阀的油脂泵送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该方案中,二位换向阀40只设置有一个出油口D,此时,二位换向阀40即为二位三通阀。二位换向阀40位于第一阀位时,其进油口仅与出油口D导通,二位换向阀40位于第二阀位时,其回油口仅与出油口D导通。如此,外部管路只设置一条,与出油口D连通,工作时,该外部管路既作为泵送润滑油脂的管路,也作为多余润滑油脂回流的管路。具体的方案中,可以设置与出油口D连通的单线分配器,通过单线分配器将润滑油脂分配至待润滑部位。

此外,具体设置时,可以在二位换向阀40上开设四个通道,即其具有一个进油口、一个回油口和两个出油口,应用时,可以根据实际场合封堵其中一个出油口,使其作为二位三通阀工作,也可不封堵,使其作为二位四通阀工作,如此,应用灵活,无需因使用场合的不同而特别设计。

其中,二位换向阀40可以设置为滑阀结构,也可以设置为转阀结构;当换向阀采用转阀结构时,需要对杠杆机构的结构做适应性地改变,转阀的位置要相对于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滑阀翻转90度,在阀芯上设置相应的转动手柄,转动手柄与杠杆机构的支点位置处连接,或者也可与杠杆机构的与阀芯铰接的铰接位置处连接。或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换向阀甚至可以为三位四通阀,阀芯在其移动行程内具有三个工位。

在其他实施例中,杠杆机构还是组合式的,包括弹性夹形成的弹性部件,同时,拨动件也采用弹性拨动件,只要保证组合式杠杆的刚度与弹性拨动件的刚度值适配,就能满足限阻力传动。

在其它实施例中,杠杆机构也可不采用省力杠杆,例如将杠杆机构的支点设置在阀芯偏心轮之间,也即支点设置在杠杆机构的与拨动件传动配合的动力输入端与铰接在阀芯上的铰接点之间。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各种实施方案中,输出转轴可以正向连续转动不定圈数后再反向转动不定圈数,也可以正向和反向转动不足完整一圈,只需要在转动行程中能够拨动杠杆机构即可。输出转轴在正向转动不定圈数后可以停止一段时间,在需要动作时反向转动。在正向和反向转动行程不足完整一圈时,可以在正向转动到极限位置时停留一段时间,在需要动作时反向转动并反向拨动杠杆机构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油脂泵送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