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挡油板的纵置手动变速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48013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挡油板的纵置手动变速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纵置手动变速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挡油板的纵置手动变速箱。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问题。汽车的节能减排也逐渐成为各汽车厂家努力的方向。

变速箱的性能与汽车的能耗直接相关,而对于手动变速箱而言,扭矩损失的大小是用来评价变速箱传动效率的主要指标。手动变速箱的扭矩损失主要包括无载荷损失和有载荷损失,其中无载荷损失包含旋转件对润滑油的搅拌损失和相对滑动件之间的摩擦损失。减少旋转件对润滑油的搅拌所导致的扭矩损失,能有效提高手动变速箱的传动效率。对于纵置手动变速箱来说,中间轴的搅油损失是主要的润滑油搅拌损失。现有的技术中,变速箱内部为一整个腔体,变速箱内旋转体转动时会带动除旋转体附近的润滑油外其他部分润滑油一起转动,油量多,有较大的扭矩损失。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急需发明一种新的带有挡油板的纵置手动变速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挡油板的纵置手动变速箱,在满足旋转件充分润滑的情况下,利用挡油板使变速箱中间轴旋转件搅拌的油量减少,从而减少中间轴的扭矩损失,进而提高变速箱的传动效率,使得变速箱性能得以提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下述方案:

一种带有挡油板的纵置手动变速箱,包括变速箱体,所述变速箱体内架设有输入轴、中间轴和输出轴,所述输入轴、所述中间轴和所述输出轴上均设有传动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体内设有润滑油区,所述润滑油区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将所述润滑油区分为润滑搅油区和非搅油区的挡油板;所述挡油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连通润滑搅油区和非搅油区的通油孔。

优选地,所述挡油板在长度方向上与所述中间轴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挡油板架设于所述变速箱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之间。

优选地,所述挡油板上设有多个导油槽,各所述导油槽与所述中间轴上的各所述传动齿轮位置一一对应设置。

优选地,所述通油孔设置在所述导油槽的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挡油板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所述变速箱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焊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挡油板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所述变速箱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通过螺栓螺母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挡油板的下端与所述变速箱体的底板之间设有润滑油流通间隙。

优选地,所述通油孔的形状为矩形、圆形中的任一。

优选地,所述挡油板的材料采用不锈钢、工具钢中的任一。

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带有挡油板的纵置手动变速箱,通过设置挡油板,将变速箱内的润滑油区分为润滑搅油区和非搅油区,减少旋转件旋转时的搅油量,从而减少了中间轴的扭矩损失,进而提高了变速箱的传动效率,使得变速箱性能得以提升;

2、通过设置导油槽和通油孔,实现润滑搅油区和非搅油区内的润滑油的流通,保证变速箱内旋转件的润滑充分,进而在保证润滑的同时,减少了旋转齿轮的搅油量,从而减少变速箱的扭矩损失,提高变速箱的传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带有挡油板的纵置手动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带有挡油板的纵置手动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和图2所示,一种带有挡油板的纵置手动变速箱,包括变速箱体1,所述变速箱体内架设有输入轴2、中间轴3和输出轴4,所述输入轴、所述中间轴和所述输出轴上均设有传动齿轮5,所述变速箱体内设有润滑油区6,所述润滑油区设有一个用于将所述润滑油区分为润滑搅油区7和非搅油区8的挡油板12。所述挡油板与所述中间轴的中心轴线在长度方向上平行设置。所述挡油板架设于所述变速箱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之间。所述挡油板上设有多个导油槽9,各所述导油槽与所述中间轴上的各所述传动齿轮位置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导油槽用于对润滑油形成导向作用,对所述导油槽对应的传动齿轮在旋转时增强其润滑效果。所述导油槽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润滑油交换流通的通油孔10,所述通油孔用于形成所述润滑搅油区和非搅油区的连通通道,实现润滑油的连通与交换。所述挡油板的左端了和右端分别与所述变速箱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焊接固定。所述挡油板的下端与所述变速箱体的底板之间设有润滑油流通间隙11,所述润滑油流通间隙11同样用于所述润滑搅油区和非搅油区润滑油的连通,实现润滑油的交换。所述通油孔的形状为圆矩形;所述挡油板的材料采用不锈钢。

本实施例中所述带有挡油板的纵置手动变速箱,通过设置挡油板,将变速箱内的润滑油区分为润滑搅油区和非搅油区,减少旋转件旋转时的搅油量,从而减少了中间轴的扭矩损失,进而提高了变速箱的传动效率,使得变速箱性能得以提升;通过设置导油槽和通油孔,实现润滑搅油区和非搅油区内的润滑油的流通,保证变速箱内旋转件的润滑充分,进而在保证润滑的同时,减少了旋转齿轮的搅油量,从而减少变速箱的扭矩损失,提高变速箱的传动效率。

本实施例中挡油板上开有与变速箱体内中间轴旋转齿轮对应的导油槽,以及连通润滑搅油区和非搅油区的通油孔。导油槽主要是起到引流的作用,通油孔主要起导通的作用,当变速箱内旋转齿轮旋转时,会带动润滑搅油区内的油液转动,此时,通过导油槽和通油孔能让润滑搅油区和非搅油区的油液进行转换。挡油板固定在纵置手动变速箱内腔壳体上,将变速箱内腔分隔成润滑搅油区和非搅油区两个区域,润滑搅油区即为变速箱旋转齿轮的工作区域。润滑搅油区和非搅油区由挡油板上的通油孔连通,变速箱工作时,旋转齿轮带动润滑搅油区内润滑油旋转,非搅油区内润滑油会从旋转齿轮对应的导油槽上的通油孔导向润滑搅油区,同时,润滑搅油区内润滑油会从其他导油槽上的通油孔进入到非搅油区进行补充。根据以上纵置手动变速箱挡油板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增加挡油板,在变速箱内分割出一个区域,该区域内的油液不随变速箱内的旋转齿轮的旋转而旋转,减少了旋转齿轮的搅油量,减少了中间轴因搅油而损失的扭矩,从而提高变速箱的传动效率。从而改善变速箱的性能,并提高整车燃油经济性。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改进的,实施例一中所描述的内容也是本实施例所具有的,此处不再具体赘述。

参见图1和图2所示,一种带有挡油板的纵置手动变速箱,包括变速箱体1,所述变速箱体内架设有输入轴2、中间轴3和输出轴4,所述输入轴、所述中间轴和所述输出轴上均设有传动齿轮5,所述变速箱体内设有润滑油区6,所述润滑油区设有一个用于将所述润滑油区分为润滑搅油区7和非搅油区8的挡油板12。所述挡油板与所述中间轴的中心轴线在长度方向上平行设置。所述挡油板架设于所述变速箱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之间。所述挡油板上设有多个导油槽9,各所述导油槽与所述中间轴上的各所述传动齿轮位置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导油槽用于对润滑油形成导向作用,对所述导油槽对应的传动齿轮在旋转时增强其润滑效果。所述导油槽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润滑油交换流通的通油孔10,所述通油孔用于形成所述润滑搅油区和非搅油区的连通通道,实现润滑油的连通与交换。所述挡油板的下端与所述变速箱体的底板之间设有润滑油流通间隙11,所述润滑油流通间隙11同样用于所述润滑搅油区和非搅油区润滑油的连通,实现润滑油的交换。所述挡油板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所述变速箱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通过螺栓螺母可拆卸连接。所述通油孔的形状为圆形;所述挡油板的材料采用工具钢。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