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磨软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5227发布日期:2018-08-28 22:54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管,具体涉及一种耐磨软管。



背景技术:

当今,随着政府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多数冶金、水泥、热电厂等高能耗企业配套的燃煤锅炉采用煤粉为燃料,煤粉直接用管道输送至锅炉的炉膛内燃烧。由于输煤粉管道与锅炉及相邻设备之间存在较大的温度差,连接处因热胀冷缩引发的内应力问题很大。为了管道安全,按照有关规程必须在输煤粉管道中串接金属软管,利用金属软管的柔性来吸收或补偿位移,从而达到消除内应力的目的。众所周知,金属软管属于薄壁软管,而且内壁轴向凹凸相间,煤粉流经时除流阻较大外,煤粉对内壁外凸部产生微量磨损,若持续数周应用必然造成薄壁金属软管被磨穿。生产现场一旦发生配套的金属软管被磨穿事故,失控的煤粉四溢。此状况一方面恶化了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带来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耐磨软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耐磨软管,包括左接管、右接管以及波纹管,所述波纹管左端与左接管相连,右端与右接管相连,所述左接管端口连接有左法兰,右接管端口连接有右法兰;

所述波纹管外设有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包括左环板、右环板以及护网,所述护网左端与左环板相连,所述左环板连接在左接管外壁上,护网右端与右环板相连,所述右环板连接在右接管的外壁上,所述护网两端各设有一护套;

所述波纹管内设有柔性导流筒以及一金属编织网,所述柔性导流筒左端连接在左接管的内壁上,右端延伸至超过波纹管右端,所述柔性导流筒上均匀设有第一缓冲槽以及第二缓冲槽,所述金属编织网设置在柔性导流筒内,所述金属编织网的一端连接在左接管的内壁上,另一端连接在右接管的内壁上;

所述左接管端口内壁上设有第一耐磨陶瓷圈;

所述右接管端口内壁上设有第二耐磨陶瓷圈。

本实用新型具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金属编织网和柔性导流筒解决了金属软管易杯磨穿的问题,金属编织网避免颗粒较大的物质接触导流筒,同时金属编织网具有弹性,可自由伸缩,接管的端口同样是磨损较为严重的部位,耐磨陶瓷圈可有效减缓端口处的磨损,护网保护波纹管外部,避免波纹管的外部破损;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耐磨系数高,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左接管,2-右接管,3-波纹管,4-左法兰,5-右法兰,6-左环板,7-右环板,8-护网,9-护套,10-柔性导流筒,11-金属编织网,12-第一缓冲槽,13-第二缓冲槽,14-第一耐磨陶瓷圈,15-第二耐磨陶瓷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所示,一种耐磨软管,包括左接管1、右接管2以及波纹管3,所述波纹管3左端与左接管1相连,右端与右接管2相连,所述左接管1端口连接有左法兰4,右接管2端口连接有右法兰5;

所述波纹管3外设有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包括左环板6、右环板7以及护网8,所述护网8左端与左环板6相连,所述左环板6连接在左接管1外壁上,护网8右端与右环板7相连,所述右环板7连接在右接管2的外壁上,所述护网8两端各设有一护套9;

所述波纹管3内设有柔性导流筒10以及一金属编织网11,所述柔性导流筒10左端连接在左接管1的内壁上,右端延伸至超过波纹管3右端,所述柔性导流筒10上均匀设有第一缓冲槽12以及第二缓冲槽13,所述金属编织网11设置在柔性导流筒10内,所述金属编织网11的一端连接在左接管1的内壁上,另一端连接在右接管2的内壁上;

所述左接管1端口内壁上设有第一耐磨陶瓷圈14;

所述右接管2端口内壁上设有第二耐磨陶瓷圈15。

金属编织网11和柔性导流筒10解决了金属软管易杯磨穿的问题,金属编织网11避免颗粒较大的物质接触导流筒,同时金属编织网11具有弹性,可自由伸缩,接管的端口同样是磨损较为严重的部位,耐磨陶瓷圈可有效减缓端口处的磨损,护网8保护波纹管3外部,避免波纹管3的外部破损;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耐磨系数高,使用寿命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