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31609发布日期:2019-01-05 10:48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手机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的智能化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常常需要使用手机来观看影视作品、与亲朋好友视频通话等,而对手机进行长时间的握持会导致用户手部的疲惫,尤其是用户保持一个握持手机的姿势过久而导致手部血液循环不畅,长期如此甚至会影响用户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通过使用移动终端支架将手机支撑摆放到桌面上。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能够将手机支撑在桌面上的支架,包括具有可塑形软管的懒人支架或者形态固定的金属桌面支架,但不论是懒人支架还是金属桌面支架,它们的体积都比较大,不利于用户收纳和随身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固定于移动终端背部,使用时可拉伸变长而对移动终端进行支撑,而不使用时可收缩于移动终端背部,方便用户使用和携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移动终端支架,用于支撑移动终端,包括固定座、支撑座和伸缩部,所述伸缩部连接在所述固定座与所述支撑座之间,还包括可相互套接的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所述固定座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具有相对的底面与顶面,所述底面用于将所述固定座连接至所述移动终端的背面,所述第二磁性件固定连接在所述顶面上;所述支撑座具有朝向所述顶面的下表面,所述第一磁性件固定连接在所述下表面上;所述伸缩部包括折叠管、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折叠管两端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在所述下表面上,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在所述顶面上;当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分离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存在排斥力,所述伸缩部在所述排斥力作用下保持伸展状态,使所述支撑座远离所述固定座从而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支撑;当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套接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存在吸引力,所述伸缩部在所述吸引力的作用下保持收缩状态从而将所述支撑座吸附于所述固定座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移动终端支架通过将伸缩部连接在固定座与支撑座之间,并分别在固定座和支撑座上设置磁极方向相反的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通过改变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相对位置而使两者之间的磁场发生改变,使得伸缩部在磁力作用下维持伸展状态或收缩状态,从而让支撑座保持远离或靠近固定座的趋势,使移动终端支架能够通过支撑座对移动终端进行支撑,并在不需要支撑功能时,将支撑座吸附到固定座上以避免影响移动终端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移动终端支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移动终端支架在伸展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移动终端支架在收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移动终端支架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移动终端支架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中移动终端支架在伸展状态的原理示意图。

图8是图3中移动终端支架在收缩状态的原理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移动终端支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移动终端支架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图1是本发明移动终端支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移动终端支架在伸展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移动终端支架在收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移动终端支架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3中移动终端支架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图1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1至图6,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100,用于支撑移动终端(如手机等),包括固定座1、支撑座2、伸缩部3,以及可相互套借的第一磁性件41和第二磁性件42,伸缩部3连接在固定座1与支撑座2之间,第一磁性件41、第二磁性件42分别设置在固定座1、支撑座2上,伸缩部3在第一磁性件41和第二磁性件42的磁力作用下保持伸展状态或收缩状态,使得支撑座2远离或靠近固定座1,从而通过支撑座2对移动终端进行支撑或将支撑座2吸附于固定座1上。

固定座1包括底板11,底板11具有相对的底面111与顶面112,底面111用于将固定座1连接至移动终端的背面。具体地,固定座1还包括连接在顶面112上的顶盖12,顶盖12与顶面112之间形成容置空间13,顶盖12上设有与容置空间13连通的通孔121;底板11呈圆形板状,顶面112沿竖直方向朝顶盖12凸设有卡扣部1121;顶盖12具有平行于底板11的盖板122,通孔121设置在盖板122的中心,盖板122的边缘沿竖直方向朝底板11延伸形成环壁1221,环壁1221可与卡扣部1121配合固定,从而将顶盖12固定连接在底板11的顶面112上。在本实施例中,底面111上还设有粘贴层(图未示),用于将固定座1粘贴固定到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保护壳的背面;在其他实施例中,底板11与移动终端的后壳或移动终端保护壳一体成型,即移动终端支架100成为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保护壳的一部分,从而省去用户安装移动终端支架100的步骤,使用起来更加便捷。

支撑座2具有朝向顶面112的下表面23、以及与下表面23相对的上表面22,下表面23凹设有安装槽231,安装槽231呈圆环形设置,但并不以此为限;支撑座2的下表面23沿竖直方向凸设有连接部21,连接部21呈柱状,且连接部21设置在安装槽231的中心,连接部21的自由端设有容置槽211。在本实施例中,上表面22还设有防滑结构(如橡胶垫),用于提高支撑座2与外部结构(例如桌面)之间的摩擦力,以加强支撑移动终端时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座2通过上表面22固定到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保护壳的背面,从而通过固定座1对移动终端进行支撑,此时,上表面22设有用于将支撑座2粘贴固定到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保护壳背面的粘贴层,或者支撑座2与移动终端的后壳或移动终端保护壳一体成型。

伸缩部3包括折叠管30、以及分别连接在折叠管30两端的第一固定部31和第二固定部32,第一固定部31连接在支撑座2的下表面23上,第二固定部32连接在顶面112上,折叠管30整体为软质中空管结构,连接部21伸入折叠管30中。具体地,折叠管30优选为低密度聚丙烯材质,折叠管30包括第一支撑壁33、第二支撑壁34和褶皱部35,第一支撑壁33与第二支撑壁34沿竖直方向叠置,且相邻的第一支撑壁33与第二支撑壁34之间通过褶皱部35连接。其中,第一支撑壁33与第二支撑壁34大小相同且相对褶皱部35所在平面呈镜像对称,具体地,第一支撑壁33具有相对的第一上边缘331与第一下边缘332,且第一上边缘331的直径大于第一下边缘332的直径,使第一支撑壁33呈倒锥形;第二支撑壁34具有相对的第二上边缘341与第二下边缘342,且第二上边缘341的直径小于第二下边缘342的直径,使第二支撑壁34呈锥形;而且,第一上边缘331的直径与第二下边缘342的直径相等,第一下边缘332的直径与第二上边缘341的直径相等;第一下边缘332通过褶皱部35与第二上边缘341连接,或者,第一上边缘331通过褶皱部35与第二下边缘342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壁41呈锥形,第二支撑壁42呈倒锥形。

折叠管30在自然状态时,相邻的第一支撑壁33与第二支撑壁34之间形成一夹角,夹角的角度优选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90°,但并不以此为限,此时伸缩部3为伸展状态;当施加外力挤压伸缩部3时,相邻的第一支撑壁33与第二支撑壁34会产生弹性形变,并绕着两者之间的褶皱部35旋转而相互靠近,使折叠管30整体被压缩而减小长度,此时夹角的角度变小,伸缩部3处于收缩状态;当撤去外力或存在反向外力时,相邻的第一支撑壁33与第二支撑壁34在自身弹性或反向外力的作用下恢复原状,使折叠管30再次恢复到自然状态,即伸缩部3再次恢复到伸展状态。

优选地,折叠管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折叠管30沿竖直方向叠置,且相邻的折叠管30之间通过褶皱部35连接,如图4所示,折叠管30的数量为两个。多个折叠管30沿竖直方向叠置,使折叠管30的长度变化范围更大,通过增减折叠管30的数量可对应设置伸缩部3在伸展状态时的长度,从而调节移动终端支架100对移动终端的支撑角度。

请参照图4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壁33与第一固定部31连接,第二支撑壁34与第二固定部32连接,具体地,折叠管30通过第一支撑壁33的第一上边缘331与第一固定部31连接,通过第二支撑壁34的第二下边缘342与第二固定部32连接。应当理解的是,第一支撑壁33也可以与第二固定部31连接,第二支撑壁34则与第一固定部31连接。第一固定部31与第二固定部31均呈圆环状,第一固定部31通过粘贴或扣合的方式固定连接于支撑座2的安装槽231中,支撑座2的连接部21穿过第一固定部31后伸入到折叠管30内,第二固定部32通过粘贴或扣合的方式固定连接于底板11的顶面112上,从而将伸缩部3固定连接在支撑座2与固定座1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31、第二固定部32与折叠管30一体成型。

第一磁性件41设置在支撑座2的下表面23上,第一磁性件41呈圆柱状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411和第二端412,第一端411的磁极与第二端412的磁极相反,第一磁性件41竖直设置在支撑座2的下表面23上,且第一端411朝向固定座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41竖直设置在容置槽211内。

第二磁性件42固定连接在顶面112上,第二磁性件42设有可容纳第一磁性件41的定位孔421。具体地,第二磁性件42呈圆板状且具有相对的第一面422和第二面423,第一面422的磁极与第二面423的磁极相反,第二磁性件42水平地设置在顶面112上,且第一面422朝向支撑座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磁性件42位于容置空间13中并水平设置在顶面112上;定位孔421设置在第二磁性件42的中心且垂直贯穿第二磁性件42,使第二磁性件42整体呈圆环状。定位孔421的孔径大于或等于第一磁性件41的宽度,使第一磁性件41可以插入到定位孔421中,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磁性件41设置在连接部21上,因此定位孔421的孔径大于或等于连接部21的宽度,使得第一磁性件41可以随连接部21插入到定位孔421中。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41设有可容纳第二磁性件42的定位孔421,第一磁性件41与第二磁性件42套接时,第二磁性件42位于定位孔421内部。

请结合参照图7和图8,图7是图2中移动终端支架在伸展状态的原理示意图,图8是图3中移动终端支架在收缩状态的原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41的磁极方向与第二磁性件42的磁极方向相反,具体地,第一端411的磁极与第一面422的磁极相同,第二端412的磁极与第二面423的磁极相同,例如,第一端411与第一面422的磁极均为n极,第二端412与第二面423的磁极均为s极,因此沿着从上到下的方向,第一磁性件41的磁极方向为sn,第二磁性件42的磁极方向为ns。因此,当第一磁性件41与第二磁性件42分离时,第一磁性件41位于定位孔421外部,第一磁性件41与第二磁性件42之间存在排斥力,当第一磁性件41与第二磁性件42套接时,第一磁性件41位于定位孔421内部,第一磁性件41与第二磁性件42之间存在吸引力。

当伸缩部3的折叠管30处于自然状态时,支撑座2在折叠管30的支撑下远离固定座1,此时第一端411位于第一面422的上方,由于第一端411的磁极与第一面422的磁极同性相斥,故第一磁性件41与第二磁性件42之间的排斥力使伸缩部3维持在伸展状态,使得支撑座2保持远离固定座1的趋势从而对移动终端进行支撑固定,例如将移动终端呈一定角度倾斜地支撑在桌面上,无需用户手持移动终端,方便用户观看视频等操作。

当不需要移动终端支架100进行支撑时,在支撑座2的上表面22施加一按压力,该按压力大于第一磁性件41与第二磁性件42之间的排斥力,使支撑座2朝固定座1移动、压缩折叠管30,直到连接部21插入定位孔421中,此时第一端411靠近于磁极相反的第二面423、第二端412靠近于磁极相反的第一面422,由于磁极异性相吸,使得连接部21被稳定的吸附于定位孔421中,从而将支撑座2吸附于固定座1上,而不影响用户正常的使用移动终端。

当用户再次需要移动终端支架100进行支撑时,对支撑座2施加一拉力,该拉力大于第一磁性件41与第二磁性件42之间的吸引力,使支撑座2背离固定座1移动直到连接部21脱离定位孔421,此时第一端411再次位于第一面422的上方,第一磁性件41与第二磁性件42之间由吸引力变为排斥力,加上折叠管30自身的弹性恢复力,从而使伸缩部3再次回到伸展状态。

本发明移动终端支架100通过将伸缩部3连接在固定座1与支撑座2之间,并分别在固定座1和支撑座2上设置磁极方向相反的第一磁性件41与第二磁性件42,通过改变第一磁性件41与第二磁性件42之间的相对位置而使两者之间的磁场发生改变,使得伸缩部3在磁力作用下维持伸展状态或收缩状态,从而让支撑座2保持远离或靠近固定座1的趋势,使移动终端支架100能够通过支撑座2对移动终端进行支撑,并在不需要支撑功能时,将支撑座2吸附到固定座1上以避免影响移动终端的正常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折叠管30的一端与第一固定部31连接,第一磁性件41穿过第一固定部31并伸入折叠管30中,折叠管30的另一端穿过定位孔421后与第二固定部32连接并一起固定连接在顶面112上,具体的,折叠管30的最大宽度不大于通孔121或定位孔421的直径,第二固定部32依次穿过通孔121、定位孔421后固定连接在顶面112上,因此,当伸缩部3处于收缩状态时,被压缩的折叠管30可完全收纳于容置空间13中。

请结合参照图9及图10,图9是本发明移动终端支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移动终端支架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41穿过第一固定部31并伸入到折叠管30中,第二磁性件42穿过第二固定部32并伸入到折叠管30中,具体地,折叠管30的最小宽度不小于第二磁性件42的直径,第二磁性件42水平设置在顶面112上并伸入到折叠管30中,折叠管30同时包裹第一磁性件41与第二磁性件42,能够使移动终端支架100提供更稳固的支撑力。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