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双锁定机构的快速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7844发布日期:2019-01-05 00:00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具有双锁定机构的快速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总的涉及快速连接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将一个流体管路/设备与另一个流体管路/设备连接的快速连接装置,该快速连接装置具有双锁定机构。



背景技术:

快速连接器或卡合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大范围的场合中,尤其是在汽车工业中,通常用于将一个流体管路(例如,燃油管路)与另一个流体管路连接,或者将一个插接部件与另一个插接部件快速连接。

通常,应用于燃油管路的快速连接器包括可容置对置插接管的接头壳体。大多数对置插接管具有环形肋,以与接头壳体中的锁定机构相配合来实现对置插接管与接头壳体之间的固定连接。已存在各种不同结构类型的锁定结构,包括单独的保持环,例如文献US6086119A中所公开的。然而,该保持环的锁定和释放均依赖于弹性连接条本身的弹性,当快速连接器应用于高温环境时,塑性材料易于老化而丧失弹性,进而导致对置插接管无法可靠锁定,甚至导致流体系统的泄露。在改进的结构类型中,提供双锁定结构。其中,在双锁定结构中,除了设置主锁定结构,还设置辅助锁定结构来保证主锁定结构失效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将对置插接管保持在接头壳体中。然而,即使在双锁定结构中,还是存在锁定不稳定以及无法准确判断插接管是否插接到位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对现有技术中的快速连接器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具有双锁定机构的快速连接装置,该快速连接装置的锁定机构尺寸紧凑、结构简单有效,在插接完成后保证对置插接管和接头壳体的稳固连接,同时具有插入状态的指示功能,避免插入不到位或连接失效。

为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具有双锁定机构的快速连接装置,包括:接头壳体,所述接头壳体具有接收对置插接管的开口通道,以及容纳锁定机构的槽道;其中,所述锁定机构包括:第一锁定机构,所述第一锁定机构插入接头壳体中,并包括底座,从所述底座垂直延伸出一对保持臂,所述一对保持臂由连接条连接以形成与对置插接管相配合的保持环,还包括能够保证第一锁定机构保持在锁定位置的弹性复位件;第二锁定机构,所述第二锁定机构相反于所述第一锁定机构的插入方向插入接头壳体中,并包括基座,从所述基座垂直延伸出锁紧臂和固定臂,所述第一锁定机构插入锁紧臂和固定臂之间,其中,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位置时,所述锁紧臂至少支撑所述第一锁定机构的一部分,并且第二锁定机构能够阻止第一锁定机构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

根据上述技术构思,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包括任何一个或多个如下的优选形式。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弹性复位件包括一对复位臂,所述一对复位臂被构造为在接头壳体和保持环之间的一对彼此连接的弧形臂。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弹性复位件包括一对复位臂,所述一对复位臂被构造为在接头壳体和保持环之间的一对彼此分离的弧形臂。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弧形臂和保持环之间设置有缓冲部。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第二锁定机构的锁紧臂被构造为朝向接头壳体的内壁弧面延伸以形成延长部,用以支撑第一锁定机构的保持臂与保持环。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还包括辅助弹性复位件,其从所述底座垂直延伸出并能够与所述接头壳体保持弹性抵接。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辅助弹性复位件包括从所述底座垂直延伸出的凸台和从所述凸台的自由端朝向所述底座倾斜延伸出的弹性翼片。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从所述底座朝向第二锁定机构的固定臂的自由端延伸的凸肩,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位置时,所述自由端与凸肩相抵接。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第一锁定机构的一对保持臂上分别设有止动肋,所述止动肋能够使得第一锁定机构保持在接头壳体内。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第一锁定机构的保持环包括与对置插接管的插入段配合的弧形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具有双锁定机构的快速连接装置,包括:接头壳体,所述接头壳体具有接收对置插接管的开口通道,以及容纳锁定机构的槽道;其中,所述锁定机构包括:第一锁定机构,所述第一锁定机构插入接头壳体中,并包括底座,从所述底座垂直延伸出一对保持臂,所述一对保持臂由连接条连接以形成与对置插接管相配合的保持环,还包括能够保证第一锁定机构保持在锁定位置的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从所述底座垂直延伸出并能够与所述接头壳体保持弹性抵接;第二锁定机构,所述第二锁定机构相反于所述第一锁定机构的插入方向插入接头壳体中,并包括基座,从所述基座垂直延伸出锁紧臂和固定臂,所述第一锁定机构插入锁紧臂和固定臂之间;其中,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位置时,所述锁紧臂至少支撑所述第一锁定机构的一部分,并且第二锁定机构能够阻止第一锁定机构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

根据上述技术构思,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包括任何一个或多个如下的优选形式。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还包括一对延伸出接头壳体的定位臂,所述定位臂的自由端分别弯折形成有卡钩以与接头壳体的外壁面卡接,用于将第一锁定机构保持在接头壳体内。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弹性复位件包括从所述底座垂直延伸出的立柱和邻近所述立柱的插入片,以及与所述立柱固定配合的弹性片,其中,所述弹性片固定于所述立柱的自由端并与所述接头壳体弹性抵接。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第二锁定机构的锁紧臂被构造为朝向接头壳体的内壁弧面延伸以形成延长部,用以支撑第一锁定机构的保持臂与保持环。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从所述底座朝向第二锁定机构的固定臂的自由端延伸的凸肩,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位置时,所述自由端与凸肩相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具有双锁定机构的快速连接装置,包括:接头壳体,所述接头壳体具有接收对置插接管的开口通道,以及容纳锁定机构的槽道;其中,所述锁定机构包括:第一锁定机构,所述第一锁定机构插入接头壳体中,并包括底座,从所述底座垂直延伸出一对保持臂,所述一对保持臂由连接条连接以形成与对置插接管相配合的保持环,一对定位臂被构造为从保持臂延伸至与接头壳体弹性抵接,用于将第一锁定机构保持在锁定位置;第二锁定机构,所述第二锁定机构相反于所述第一锁定机构的插入方向插入接头壳体中,并包括基座,从所述基座垂直延伸出锁紧臂和固定臂,所述第一锁定机构插入锁紧臂和固定臂之间;其中,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位置时,所述锁紧臂至少支撑所述第一锁定机构的一部分,并且第二锁定机构能够阻止第一锁定机构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

根据上述技术构思,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包括任何一个或多个如下的优选形式。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第一锁定机构的一对定位臂的自由端分别弯折形成有卡钩以与接头壳体的外壁面卡接,用于将第一锁定机构保持在接头壳体内。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还包括辅助弹性复位件,所述辅助弹性复位件包括从所述底座垂直延伸出的U形柱以及与所述U形柱固定配合的弹簧,所述U形柱包括一对立壁,所述弹簧定位于所述立壁间的卡接槽中并与所述接头壳体弹性抵接。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第二锁定机构的锁紧臂被构造为朝向接头壳体的内壁弧面延伸以形成延长部,用以支撑第一锁定机构的保持臂与保持环。

在某些优选形式中,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从所述底座朝向第二锁定机构的固定臂的自由端延伸的凸肩,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位置时,所述自由端与凸肩相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双锁定机构的快速连接装置中,第一锁定机构保证了与对置插接管的可靠锁定,即使是在第二锁定机构未锁定情况下;同时,还提供了对置插接管是否完全插入及插接到位的直观指示;在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位置时,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彼此支撑和干涉,阻止第一锁定机构位于解锁位置,能够更有效地保证对置插接管的稳固连接;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的结构简单、配合紧凑,操作容易。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以及优点将通过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的优选实施方式更好地理解,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快速连接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a是图1所示快速连接装置中第一锁定机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b是第一锁定机构的平面示意图,以及图2c是第一锁定机构的侧面示意图;

图3a是图1所示快速连接装置中第二锁定机构的平面示意图,图3b是第二锁定机构的侧面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快速连接装置中未插入对置插接管的示意图;

图5a是对置插接管初始插入快速连接装置的侧向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5b是初始插入状态下的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6a是对置插接管部分插入快速连接装置并使得第一锁定机构趋于向解锁位置移动的侧向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6b是在图6a状态下的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6c是在图6a状态下的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7a是对置插接管部分插入快速连接装置并使得第一锁定机构进一步趋于向解锁位置移动的侧向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7b是在图7a状态下的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7c是在图7a状态下的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8a是对置插接管完全插入快速连接装置后的侧向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8b是在完全插入状态下的对置插接管和快速连接装置的侧向示意图,此时第一锁定机构处于锁定位置;

图8c是在完全插入状态下的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9a是在完全插入状态下的对置插接管和快速连接装置的侧向示意图,此时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位置;

图9b是在完全锁定状态下的对置插接管和快速连接装置的侧向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9c是均处于锁定位置的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9d是在完全锁定状态下的对置插接管和快速连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快速连接装置的截面示意图,示出了在初始插入状态下的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快速连接装置的截面示意图,示出了在初始插入状态下的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

图12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快速连接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2b是图12a所示快速连接装置中在初始插入状态下的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的截面示意图,示出了与接头壳体的外壁面卡接的一对定位臂;

图12c是图12a所示快速连接装置中在初始插入状态下的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的截面示意图,示出了从底座垂直延伸出的弹性复位件;

图13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快速连接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3b是图13a所示快速连接装置中在初始插入状态下的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的截面示意图,示出了与接头壳体弹性抵接的一对定位臂;

图13c是图13a所示快速连接装置中在初始插入状态下的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的截面示意图,示出了辅助弹性复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讨论实施例的实施和使用。然而,应当理解,所讨论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示范性地说明实施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特定方式,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描述时各个部件的结构位置例如上、下、顶部、底部等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各个部件如图中所示布置时,这些方向表述是恰当的,但图中各个部件的位置改变时,这些方向表述也相应改变。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快速连接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在该实施方式中,快速连接装置包括接头壳体100、第一锁定机构200和第二锁定机构300。接头壳体100包括容纳部101,其内设有接收对置插接管的开口通道104以及容纳第一锁定机构200和第二锁定机构300的槽道。接头壳体100内还设有密封组件和固定环120,其中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密封组件包括两个密封环117、119和置于其间的中间环118。在对置插接管插入该快速连接装置之后,密封环117、119以及中间环118将会密封接头壳体101的开口通道104并密封抵接固定环120的抵接端面。

结合图2a至图2c,第一锁定机构200可优选垂直于接头壳体100的轴线X-X插入接头壳体100中,例如图中所示从下方插入,并包括底座201,从底座201垂直延伸出一对保持臂202a、202b,该对保持臂202a、202b由连接条203连接以形成与对置插接管相配合的保持环。第一锁定机构200还包括能够将第一锁定机构200保持在锁定位置的弹性复位件204,在该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件包括被构造为在接头壳体和保持环之间的一对复位臂。第一锁定机构200还包括辅助弹性复位件205,其从底座201垂直延伸出并能够与接头壳体100保持弹性抵接,并且优选将辅助弹性复位件205构造为在沿对置插接管的插入方向与保持臂202a、202b具有轴向间隔的位置。在弹性复位件204和辅助弹性复位件205的作用下,第一锁定机构200能够在第二锁定机构300未锁定的状态下独立地实现将对置插接管保持锁定在开口通道104中。

在图中所示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件204的一对复位臂被构造为在接头壳体和保持环之间的一对彼此连接的弧形臂,从而在插入对置插接管时,弧形臂与接头壳体上的对应壁面抵接并发生弹性挤压,而在对置插接管完全插入后借助弧形臂的弹性复位来将第一锁定机构保持在锁定位置。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辅助弹性复位件205优选包括从底座201垂直延伸出的凸台211和从凸台211的自由端朝向底座201延伸出的弹性翼片212、213,弹性翼片212、213与凸台211形成有一夹角。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锁定机构200在保持臂202a、202b上可分别设有止动肋209、210,在初始位置弹性复位件204未受压变形时,所述止动肋209、210与接头壳体上的对应结构抵接。例如图1中在接头壳体一侧壁上示出的止动台116,从而将第一锁定机构进行径向定位,避免由于弹性复位件204的弹力而将第一锁定机构200脱离接头壳体100的内部,并且通过止动台116与止动肋209、210的设置,可以选择性地保持弹性复位件204与接头壳体之间的初始预紧力。此外,第一锁定机构200的保持环优选包括与对置插接管的插入段配合的弧形部214,其中弧形部214和保持臂202a、202b在过渡部217、218处圆弧过渡。优选地,弧形部以及过渡部均具有倾斜的引导面,以有助于引导对置插接管的插入。

第二锁定机构300相反于第一锁定机构200的插入方向插入接头壳体100中,例如图中所示从上方插入。结合图3a和图3b,第二锁定机构300包括基座301,从基座301垂直延伸出一对锁紧臂302、303和一对固定臂304、305,其中,固定臂304、305被设置为比锁紧臂302、303更长。所述一对锁紧臂和一对固定臂之间设置有间隔320,其中,第一锁定机构200插入锁紧臂和固定臂之间形成的间隔320中。有利地是,第二锁定机构处于锁定位置时,锁紧臂302、303能够至少覆盖及支撑第一锁定机构的一部分。例如图3a中所示的,锁紧臂302、303被形成为具有较大的面积并且尤其被构造为朝向接头壳体的内壁弧面延伸以形成延长部。以这种方式,当锁紧臂302、303与第一锁定机构的部分结构,例如与保持臂202a、202b和保持环保持抵接时,能够增强第一锁定机构关于对置插接管轴向定位的可靠性,防止部件之间的晃动或者锁定状态的解除。此外,在第二锁定机构300处于锁定位置时,第二锁定机构300与第一锁定机构200能够干涉配合以阻止第一锁定机构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从而在第二锁定机构300未解锁的状态下,不能实施对第一锁定机构的解锁,更有效地保证了对置插接管的稳固锁定。为此,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一锁定机构200包括从底座201朝向第二锁定机构的固定臂304、305的自由端312、314延伸的凸肩208,在第二锁定机构的锁定位置,所述自由端312、314能够与凸肩208相抵接。

从图1中可见,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对应于第一锁定机构200和第二锁定机构300的结构,接头壳体100的容纳部101上形成有容纳第二锁定机构300的锁紧臂302、303的锁紧臂槽道105,容纳固定臂304、305的固定臂槽道106,还形成有间隔部109,该间隔部109与第二锁定机构300的锁定臂之间或者固定臂之间的间隙317相对应。间隔部109的下端设有卡槽114,用于与第一锁定机构200的弹性复位件204抵接配合。在接头壳体上临近第一锁定机构200的槽道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容纳辅助弹性复位件205的容纳槽108,张开的弹性翼片212、213插入至容纳槽108中与并且与其侧壁121弹性抵接,一方面用于引导第一锁定机构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与此同时,通过辅助弹性复位件与容纳槽的配合,可以避免安装在接头壳体内的第一锁定机构的松动,从而提高连接系统的可靠性。

有利地,在接头壳体101的入口端设有可与第一锁定机构200和第二锁定机构300配合的接收板102,其中,开口通道104沿轴线X-X贯穿接收板102。在插入第二锁定机构300时,接收板102的上端110对第二锁定机构300的基座301的侧面306形成止挡,在插入第一锁定机构200时,接收板102的下端112对第一锁定机构200的底座201的侧面206形成止挡。

除此之外,第二锁定机构300的固定臂和锁紧臂上可分别设有与接头壳体配合的多个止挡结构和锁定结构。结合图3a和图8c,虽然锁紧臂302、303被设置为较大面积,其下部朝向接头壳体的内壁弧面延伸的延长部可被设置为与接头壳体上的内壁弧面122、123配合的例如锥形部,并可设有朝向接头壳体内部的弧形面308、310,在插入对置插接管时不会形成对置插接管的插入阻碍。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弧形面308、310的直径小于对置插接管400的环形肋402的直径,通过这样的设置,即使第一锁定机构200失效,位于锁定位置的第二锁定机构300仍然能够将对置插接管400保持在接头壳体内以避免流体系统的泄露。此外,还可包括从延长部径向延伸出的与接头壳体上的台阶115(图中仅示出一侧)抵接的端面307、309。固定臂304、305可在其大致中部位置相对朝向地设有突伸出的凸柱321、322,在自由端312、314位置处亦可相对朝向地或者相反朝向地设有突伸出的抵接部,例如图3a中所示的相反朝向突伸出的抵接部323、324,由此形成大致卡接凸块的结构来与接头壳体上的对应结构保持锁定,例如图4中所示的在固定臂槽道106中设置的卡台128。类似的锁定结构多种多样且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所示实施方式中仅为示例并不予赘述。

下面结合对置插接管的具体插入过程来描述该优选实施方式,以助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特征以及以下将描述的结构特征。为了简明起见,在某些对称结构的示例中,仅对一侧结构加以图示和描述。

首先,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对置插接管未插入,第一锁定机构处于锁定位置并且第二锁定机构处于解锁位置,第二锁定机构的固定臂305的下端部314未接触第一锁定机构的凸肩208,抵接部324可与卡台128卡接以防止第二锁定机构从接头壳体内部脱离。

当对置插接管400的插入段401从开口通道插入时,对置插接管的插入段401穿过第一锁定机构的保持环的开口,环形肋402与第一锁定机构200的保持环的弧形部214开始接触并阻碍对置插接管400的插入,如图5a和5b所示的,此时,环形肋402还没有开始对弧形部214施加任何接触力,第一锁定机构的弹性复位件204的弹性力仍然将第一锁定机构200保持在锁定位置,并且此时,保持臂上的止动肋209压靠在接头壳体中的止动台116上。

当对置插接管进一步插入并且对置插接管的环形肋402通过弧形部214时,如图6a至6c所示的,由于保持环上弧形部214的设置以及环形肋402的倾斜插入面,对置插接管的插入力促使第一锁定机构200的保持环被向上推压,并且对置插接管400的插入力克服弹性复位件204与接头壳体的卡槽114的壁面相互挤压而变形所产生的弹性力以及弹性翼片212、213与容纳槽的侧壁121相互挤压的恢复力,使得第一锁定机构200整体向解锁位置移动,如图6c所示的。

继续插入对置插接管,对置插接管的环形肋402通过保持环的弧形部214,第一锁定机构200的保持臂202a、202b间的间距大于环形肋402的直径,也就是说,环形肋402能够通过保持臂202a、202b并且环形肋402的端面与保持环的接触端面接触,参见图7a至图7c所示的,此时保持环上移至解锁位置,弹性复位件204相较于上一状态继续受压变形,辅助弹性复位件的弹性翼片212、213继续向上进入接头壳体的容纳槽中并与侧壁121挤压变形,此时,对置插接管400的环形肋402趋于通过保持环。

一旦环形肋402通过保持环,如图9b所示的,由于弹性复位件和辅助弹性复位件的作用,第一锁定机构200向下弹性复位至锁定位置,此时,第一锁定机构200的保持环下降至与环形肋402相抵,保持环的与弧形部214相对的平面与对置插接管的环形肋402的竖直壁相互抵接,从而通过保持环将对置插接管保持在完全插入状态。

图8a至图8c示出了第一锁定机构200处于锁定位置时,按压第二锁定机构300以使其趋于移动至锁定位置的过程。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接收壳体100上设有在第二锁定机构300的固定臂304、305的延伸位置上从接头壳体100轴向延伸出的止挡元件126(图8b),以及邻近止挡元件126且供固定臂通过的间隙127。第二锁定机构300的固定臂304、305在轴向上可趋于朝向锁紧臂302、303弹性变形,例如,可如图3b所示的将固定臂设置为在轴向上略微倾斜。在没有对置插接管插入或者对置插接管没有插入到接头壳体指定位置的情况下,固定臂的自由端312、314与止挡元件126接触,用于阻止第二锁定机构300从解锁位置移动至锁定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图8a为图7a或图6a旋转90度的视角。当对置插接管400完全通过第一锁定机构的保持环到达完全插入位置后,继续插入对置插接管以使得对置插接管的环形肋402与第二锁定机构的固定臂304、305接触,当固定臂304、305的自由端被推至位于间隙127上方时,如图8b所示,此时,下压第二锁定机构以使得其固定臂的自由端312、314轴向上变形通过间隙127并与止挡元件126啮合,从而使第二锁定机构300能够位于锁定位置。结合图3a所示,第二锁定机构300的固定臂304、305的凸柱321、322与下端部312、314之间可形成有啮合槽325、326,该啮合槽能够与止挡元件126啮合并将第二锁定机构300保持在锁定位置。由此可见,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二锁定机构300具有指示功能,能够通过下压过程中的直观手感(或者还可结合啮合槽与止挡元件啮合时发出的咔哒声)来判断第二锁定机构是否处于锁定位置。

作为选择,第一锁定机构200亦可被设置为具有指示功能。例如,接收板102的下端112的底部可形成有弧形开口113,以这种方式,通过第一锁定结构200的底座201与接头壳体100的相对位置,例如相对于弧形开口113突伸出的位置,能够直观地指示对置插接管是否插接到位。如图8c所示,从接头壳体底部的弧形开口113处可在视觉上以及手部触觉上判断对置插接管是否完全插入到预期/锁定位置,由此可进一步避免对置插接管的插入不到位或意外松脱,而且弧形开口113的设置也有助于对第一锁定机构便于进行解锁时推压操作的实施。

当确定对置插接管已经完全插入到位并且第一锁定机构200处于锁定位置之后,向下推压第二锁定机构300,以进一步将对置插接管锁定。

在将第二锁定机构300下压并实施锁定之后,快速连接装置处于图9a至图9d所示的完全锁定状态。此时,接头壳体100的止挡元件126与第二锁定机构300的啮合槽325、326相啮合来保持锁定,第二锁定机构300的固定臂的自由端314能够与第一锁定机构200的凸肩208相抵接,由此阻止第一锁定机构200从锁定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尤其是,第二锁定机构的锁紧臂覆盖并支撑了第一锁定机构的保持环和保持臂的大部分,如图9c所示的,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快速连接装置锁定对置插接管的可靠性。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第一锁定机构200失效而无法固定对置插接管的极端情况下,由于第二锁定机构300的锁紧臂的设置,仍然能够将对置插接管保持在连接装置之中,从而避免液体泄漏的事故发生。此外,第二锁定机构300的上端可具有与接头壳体的外表面大致符合的外弧面315、316,这样,在完全锁定状态下,锁定机构并未明显增加快速连接装置的外观尺寸,且更为美观。

在图1至图9d所示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件204的一对弧形臂彼此连接,然而可以理解的是,这一对弧形臂亦可分开,并可在弧形臂的自由端形成各种抵接结构,由此获得与接头壳体的各种对应结构相互挤压变形的多种实施方式。

例如,图10所示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一对弧形臂204a、204b从连接条203延伸出并彼此分离,通过弧形臂204a、204b的自由端与接头壳体中的卡槽114的壁面相互挤压实现弹性变形及复位。

在图11所示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一对弧形臂204a、204b同样从连接条203延伸出并彼此分离,不同之处在于,弧形臂204a、204b和保持环之间设置有缓冲部,例如在弧形臂的自由端分别弯折形成有缓冲部219a、219b。该缓冲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弧形臂204a、204b的强度。例如,在进行第一锁定机构的解锁操作时,一旦底座201被过度按压,弧形臂204a、204b可能会过度弯折而发生弹性失效,此时缓冲部219a、219b能够与连接条203接触,即使发生折断,也是缓冲部先于弧形臂折断,从而充分起到缓冲和保护作用。

图12a至12c所示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以及图13a至13c所示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锁定机构200的可选变形。为了简洁,在以下的描述中,快速连接装置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的结构不予赘述。

在图12a和图12c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保证第一锁定机构200保持在锁定位置的弹性复位件被构造为从底座201垂直延伸出并能够与接头壳体100保持弹性抵接。一对定位臂220a、220b从连接条203延伸出接头壳体。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一对定位臂220a、220b的自由端分别弯折形成有卡钩225a、225b以与接头壳体的外壁面卡接。相应地,从图12a和图12b中可见,接头壳体100的外壁面上可形成有凸肋124a、124b,从而在将第一锁定机构200装入接头壳体100内后,定位臂220a、220b的卡钩225a、225b与凸肋124a、124b相卡接,从而将第一锁定机构200保持在接头壳体100内。

在该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件将作为第一锁定机构200的主要复位部件。然而,并不排除定位臂亦可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复位功能。

结合图12a和图12c所示的,弹性复位件包括从底座201垂直延伸出的立柱221a和邻近立柱221a的插入片221b、221c,以及与立柱221a固定配合的弹性片222,其中,弹性片222固定于立柱221a的自由端并与接头壳体弹性抵接。例如,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立柱221a的自由端形成有定位凸起221d,弹性片222通过其上的穿孔222b固定于定位凸起221d。当第一锁定机构由于对置插接管的插入而被向上移动时,插入片221b、221c进入接头壳体的容纳槽中并与侧壁121接触,弹性片222的两自由端222c、222d则与侧壁凸起121a、121b相抵并弹性变形,从而通过弹性复位件与容纳槽的配合,避免第一锁定机构在接头壳体内发生晃动,增强了第一锁定机构的连接可靠性。在对置插接管插入到位后,第一锁定机构由于弹性片222而弹性复位至锁定位置。

在图13a至13c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一对定位臂220a、220b被构造为从保持臂202a、202b延伸至与接头壳体弹性抵接,用于将第一锁定机构200保持在锁定位置。最佳如图13b所示,定位臂220a、220b优选被设置为从保持臂202a、202b向上倾斜延伸,以使得定位臂与保持臂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大于一对定位臂的自由端之间的距离。以这种方式,定位臂本身被构造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弹性。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地,定位臂220a、220b的自由端亦可分别弯折形成有卡钩225a、225b以与接头壳体的凸肋124a、124b的外壁面相卡接,从而在插入对置插接管时,具有弹性的定位臂与接头壳体的凸肋124a、124b发生弹性挤压,并且在对置插接管完全插入后能够借助定位臂的弹性复位来将第一锁定机构200保持在接头壳体100内。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锁定机构200还可包括辅助弹性复位件。结合图13a和图13c,该辅助弹性复位件被构造为包括从底座201垂直延伸出的U形柱以及与U形柱固定配合的弹簧224。其中,U形柱包括U形底部223a和一对立壁223b、223c,所述一对立壁223b、223c之间形成卡接槽223d。当第一锁定机构由于对置插接管的插入而被向上移动时,立壁223b、223c进入接头壳体的容纳槽中并与侧壁121接触,弹簧224定位于卡接槽223d中并与接头壳体的抵接凸起121c弹性抵接。由此,在对置插接管插入到位后,第一锁定机构由于定位臂220a、220b和弹簧224而弹性复位至锁定位置。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弹簧、弹性片为例进行描述,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实现弹性复位功能的弹性件并不限于此。

本实用新型的快速连接装置在实现紧凑构造的同时,两个锁定机构的相互配合保证了对置插接管的快速连接和可靠锁定。在第二锁定机构未锁定的情况下,仍然能够通过第一锁定机构实现对置插接管的锁紧,并可直观判断对置插接管是否正确插入及插接到位。在第二锁定机构锁定的情况下,第二锁定机构至少支撑第一锁定机构的一部分以保证连接可靠性,并且第一锁定机构不会产生由于误操作的解锁而导致的对置插接管脱落的风险。此外还有利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双锁定机构中,锁定和保持对置插接管的部分与实现弹性锁定或解锁的部分彼此配合但不干涉,也就是,对置插接管并不接触锁定机构的弹性复位部分,因而,并不存在现有技术中由于例如高温等环境导致的弹性失效,更为有效地保证了连接装置的可靠性。

虽然以上已揭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点,然而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创作思想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公开的构思作各种变化和改进,但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是例示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所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