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铆螺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0179发布日期:2018-10-19 22:40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紧固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压铆螺柱。



背景技术:

压铆螺母柱又称压铆螺柱或螺母柱,是应用于钣金、薄板、机箱、机柜的一种紧固件,压铆螺母柱其外形一端呈六角形状,另一端为圆柱状,六角形状与圆柱状中间有一道退刀槽,通过压力机将呈六角形状的六角头压入薄板的预置孔内(预置孔的孔径一般略大于压铆螺柱的圆柱外径)使孔的周边产生塑性变形,变形部分被挤入压铆螺母柱的退刀槽内,使压铆螺母柱铆紧于薄板上,从而在薄板上形成一个有效固定的内螺纹。

在同一个使用场合,通常需要不同规格的压铆螺柱,如此便需要准备多种不同规格的压铆螺柱来满足使用的需要,比较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压铆螺柱使用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使用便利的压铆螺柱。

一种压铆螺柱,包括压铆件、螺接件及连接件,所述压铆件压铆部及轴向设置于所述压铆部上的第一套接部,所述螺接件包括相互连接且设置于轴向两端的螺纹部及第二套接部,所述第一套接部与所述第二套接部轴向相对可移动地套接,所述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套接部与所述第二套接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铆螺柱,通过连接件可以调节第一套接部与第二套接部的套接长度,第一套接部与第二套接部的套接长度改变,则整个压铆螺柱的规格会随之改变,则一个压铆螺柱可以兼顾不同的规格,使用较便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接部沿其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孔,所述第二套接部设有一个第二孔,所述第二孔可选择地与多个所述第一孔相连通;或所述第一套接部沿其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孔,所述第二套接部沿其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孔,多个所述第二孔可选择地与多个所述第一孔相连通;或所述第一套接部设有一个第一孔,所述第二套接部沿其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孔,所述第一孔可选择地与多个所述第二孔相连通;所述连接件可拆卸地穿设于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中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套接部与所述第二套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套接部套接于所述第一套接部内,所述第一套接部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套接部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二孔可选择地与多个所述第一孔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接部外周壁邻接于每个所述第一孔处分别标注有所述压铆螺柱所对应的规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孔为通孔且所述第二套接部内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孔的容置腔,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部与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的弹性部,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弹性部的作用下穿设于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一孔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套接部与所述第二套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连接部穿设于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所述弹性部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容置腔的内周壁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接部相对于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套接部相对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二孔,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支部及第二连接支部,所述弹性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支部及所述第二连接支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支部分别穿设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一孔,所述弹性部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的形状为相对于所述容置腔的内壁弯曲且开口朝向所述容置腔的中心的圆弧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为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支部与所述弹性部连接的一端均设有台阶部,所述第一连接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支部分别穿设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孔并从所述第一孔伸出,所述台阶部抵接于所述容置腔围设于所述第二孔周缘的内周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接部与所述压铆部之间形成有退刀槽,所述螺纹部设有内螺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压铆螺柱的分解图;

图2为图1中所提供的压铆螺柱的装配图;

图3为图1中所提供的压铆螺柱的第一套接部与第二套接部处于可相对移动状态时的结构图;

图4为图1中所提供的压铆螺柱的第一套接部与第二套接部处于相对固定状态时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压铆螺柱10,包括压铆件11、螺接件12及连接件13,压铆件11包括压铆部111及轴向设置于压铆部111上的第一套接部112,压铆部111用于压入薄板的预制孔内使孔的周边产生塑性变形,螺接件12包括相互连接且设置于轴向两端的螺纹部121及第二套接部122,螺纹部121用于与外部工件连接,第一套接部112与第二套接部122轴向可移动地套接,连接件13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套接部112与第二套接部122,以调节第一套接部112与第二套接部122的套接长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铆螺柱10,通过连接件13可以调节第一套接部112与第二套接部122的套接长度,第一套接部112与第二套接部122的套接长度改变,则整个压铆螺柱10的规格会随之改变,则一个压铆螺柱10可以兼顾不同的规格,使用较便利。

其中,压铆部111的端面为正六边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压铆部111的端面可以选择其他形状,如正五边形,在此不作限定。

第一套接部112为中空的圆筒状结构。具体地,在压铆部111与第一套接部112之间形成退刀槽113(如图3所示),以便于薄板的变形部分被挤压入退刀槽113内,使压铆螺柱10铆紧于薄板上。更具体地,压铆部111设有贯通第一套接部112的通孔,即压铆件11轴向的两端贯通。在其他实施例中,压铆部111可以不设置通孔,则压铆件11轴向形成有盲孔。

第二套接部122为中空的圆筒状结构,以便于与第一套接部112套接,且在第二套接部122形成容置腔。同时,螺纹部121也为中空的圆筒状结构,并与第二套接部122之间贯通,且在螺纹部121的圆筒内周壁设置有内螺纹。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套接部122套接于第一套接部112内,而后通过连接件13连接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第一套接部112套接于第二套接部122内,而后通过连接件13连接固定,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第一套接部112沿其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孔1121,第二套接部122设有第二孔1221,且第二孔1221的数量为一个,第二孔1221可选择地与多个第一孔1121相连通,而后连接件13穿设于第一孔1121与第二孔1221中固定连接第一套接部112与第二套接部122。当第二孔1221选择与不同的第一孔1121相连通时,此时第一套接部112与第二套接部122的套接长度改变,如此便可以实现同一个压铆螺柱10兼顾不同的规格。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套接部112沿其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孔1121,第二套接部122沿其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孔1221,则多个第二孔1221可选择地与多个第一孔1121相连通,以此来调节第一套接部112与第二套接部122的套接长度。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套接部112设有一个第一孔1121,第二套接部122沿其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孔1221,第一孔1121可选择地与多个第二孔1221相连通,依次来调节第一套接部112与第二套接部122的套接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孔1121与第二孔1221均为通孔,如此第一孔1121从第一套接部112的外周壁贯穿于第一套接部112的内周壁,第二孔1221从第二套接部122的外周壁贯穿于第二套接部122的内周壁。具体地,第一套接部112外周壁邻接于每个第一孔1121处分别标注有压铆螺柱10所对应的规格,当连接件13穿设于相对应的第一孔1121内时则可以知道此时该压铆螺柱10的长度。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孔1121与第二孔1221可以选择性地为盲孔,如第一孔1121可以为盲孔,第二孔1221为通孔,连接件13从第二套接部122的内侧穿设于第二孔1221与第一孔1121内,第一孔1121与第二孔1221的设置方式,只要可以保证连接件13正常工作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容置腔与第二孔1221连通,连接件13包括容置于容置腔内的弹性部131与连接部(图未示),连接部在弹性部131的作用下穿设于第二孔1221与第一孔1121并固定连接第一套接部112与第二套接部122。

参阅图3及图4,具体地,第一套接部112相对于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孔1121,第二套接部122相对的两侧均设有第二孔1221,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支部132及第二连接支部133,弹性部1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支部132与第二连接支部133连接,第一连接支部132与第二连接支部133分别穿设于相对应的第一孔1121与第二孔1221内,弹性部131容置于容置腔内。如此,当需要调节压铆螺柱10的长度时,将第一连接支部132与第二连接支部133分别从相对应的第一孔1121中抽出,此时弹性部131收缩,第二套接部122相对于第一套接部112处于可移动的状态;而后移动第二套接部122相对于第一套接部112的位置,此时第二孔1221与另一个第一孔1121相连通,而后在弹性部131的弹性力作用下,第一连接支部132与第二连接支部133分别穿设于相对应的第一孔1121中将第一套接部112与第二套接部1221固定。

更具体地,第一连接支部132与第二连接支部133与弹性部131连接的一端均设有台阶部134,第一连接支部132与第二连接支部133分别穿设于相对应的第二孔1221并从第一孔1121伸出,台阶部134抵接于容置腔围设于第二孔1221周缘的内周壁。台阶部134的设置可以限制第一连接支部132与第二连接支部133的位置,以防止在弹性部131的直径小于第二孔1221的直径时弹性部131穿设于第二孔1221内,从而造成第一连接支部132或第二连接支部133伸出第一孔1121的长度过长。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部131的形状为相对于容置腔的内壁弯曲且开口朝向容置腔的中心的圆弧状,以保证弹性部131的形状与容置腔内壁的形状相匹配。

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部131的一端与连接部连接,连接部穿设于第一孔1121与第二孔1221内,弹性部131的另一端抵接于容置腔的内周壁固定。如此,当需要调节压铆螺柱10的长度时,将连接部从第一孔1121中抽出,此时弹性部131收缩,而后移动第二套接部122相对于第一套接部112的位置,此时第二孔1221与另一个第一孔1121相连通,而后在弹性部131的弹性力作用下连接部穿设于第一孔1121中将第一套接部112与第二套接部122固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