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量控制阀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2194发布日期:2018-10-19 22:59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量控制阀门装置。



背景技术:

生产设备中由于零部件的磨损,一般需要对其进行维护保养,而添加机油则成了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但是现有的机械零部件一般采用的是使用之后对其添加机油的做法,这样不仅使用效率低,同时维护作用也不佳,尤其对于磨损量大的设备更是不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油量控制阀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油量控制阀门装置,包括供油箱和油箱,所述油箱位于供油箱的下方,所述油箱的一侧内壁上安装有油量感应元件,油箱的侧壁上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油箱顶端侧壁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进油管,所述供油箱的下表面连接有出油管,所述供油箱的下表面安装有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安装有第一齿轮,所述出油管侧壁底部套接有固定环,且固定环上转动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连接有挡板,所述固定环的外部设置有转动环,且转动环的内径大于固定环的外径,所述转动环的内壁沿圆周方向均匀铰接有四根连接杆,且连接杆的一端铰接在挡板上,所述转动环的外壁设置有第二齿轮,且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

优选的,所述出油管位于进油管的正上方,且出油管的外径小于进油管的内径。

优选的,所述转轴设置有四根,且四根转轴呈圆周正列分布在固定环上,挡板为扇形结构,且挡板的横截面积等于固定环横截面积的四分之一,挡板的侧壁上设置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油量感应元件和驱动电机电性连接,且控制器的型号是嘉福隆FHR-2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设备制造成本低,通过油量感应元件检测油箱内的油量,当油量降低时,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启动,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从而可以使出油管上的阀门打开,通过第一齿轮的转动角度的大小,还可以控制进油量的大小,实现更准确的油量控制,达到完全自控的供油效果,有效的保护了设备。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制造成本低,达到完全自控的供油效果,实现更准确的油量控制,有效的保护了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油量控制阀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油量控制阀门装置的固定环和转动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供油箱、2油箱、3油量感应元件、4控制器、5进油管、6出油管、7固定环、8驱动电机、9第一齿轮、10转轴、11挡板、12转动环、13连接杆、14第二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油量控制阀门装置,包括供油箱1和油箱2,油箱2位于供油箱1的下方,油箱2的一侧内壁上安装有油量感应元件3,油箱2的侧壁上安装有控制器4,控制器4分别与油量感应元件3和驱动电机8电性连接,且控制器4的型号是嘉福隆FHR-211,油箱2顶端侧壁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进油管5,供油箱1的下表面连接有出油管6,出油管6位于进油管5的正上方,且出油管6的外径小于进油管5的内径,供油箱1的下表面安装有驱动电机8,且驱动电机8的输出轴末端安装有第一齿轮9,出油管6侧壁底部套接有固定环7,且固定环7上转动安装有转轴10,转轴10设置有四根,且四根转轴10呈圆周正列分布在固定环7上,挡板11为扇形结构,且挡板11的横截面积等于固定环7横截面积的四分之一,挡板11的侧壁上设置有密封圈,转轴10的一端连接有挡板11,固定环7的外部设置有转动环12,且转动环12的内径大于固定环7的外径,转动环12的内壁沿圆周方向均匀铰接有四根连接杆13,且连接杆13的一端铰接在挡板11上,转动环12的外壁设置有第二齿轮14,且第二齿轮14与第一齿轮9啮合,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制造成本低,达到完全自控的供油效果,有效的保护了设备。

工作原理:在油箱2内安装了油量感应元件3,通过油量感应元件3检测油箱2内的油量,当油量降低时,控制器4控制驱动电机8启动,带动第一齿轮9转动,第一齿轮9带动第二齿轮14转动,第二齿轮14使转动环12转动,当转动环12转动时,使得连接杆13拉动挡板11,挡板11会随着转轴10而转动,使得四个挡板11同时转动,使供油箱1内的油便可以从出油管6内流入油箱2内,对油箱2进行加油,且通过控制第一齿轮9转动的角度,可以调整出油量的大小,实现更准确的油量控制,操作简单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