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流动式双线圈磁流变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4946发布日期:2018-11-16 21:17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流变阻尼器,尤其涉及一种混合流动式双线圈磁流变阻尼器。



背景技术:

磁流变阻尼器是一种以磁流变液智能材料为传动介质的半主动控制减震装置,因其具有结构简单、功耗低、输出阻尼力可调范围广及响应迅速等优点,从而广泛应用于汽车悬架系统及铁路机车车辆、建筑物及桥梁的减振抗震等领域。

磁流变阻尼器通过对励磁线圈输入不同大小的电流,从而控制阻尼间隙处磁场的大小,达到改变磁流变液的屈服强度,实现阻尼器输出阻尼力无级可调。为得到更大的输出阻尼力,传统方法是通过增大活塞头的体积从而使阻尼间隙的长度增加。这种方法不仅使磁流变阻尼器的体积变得庞大,同时增大了其制造难度和装配难度。另外,磁流变阻尼器活塞头一旦损坏,需要进行维修拆卸非常困难,严重增加了维护和维修成本。

基于此,为了实现在不增大活塞头体积的情况下,输出更大阻尼力,有必要设计一种混合流动式双线圈磁流变阻尼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混合流动式双线圈磁流变阻尼器,将常规磁流变阻尼器的活塞头设计成活塞头左磁轭、导磁圆盘以及活塞头右磁轭三部分组合而成。活塞头左磁轭外表面与缸筒内表面形成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Ⅰ,活塞头左磁轭台阶右端面与导磁圆盘左端之间的间隙形成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Ⅰ;导磁圆盘加工的四个均匀分布的腰形孔组成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Ⅲ;活塞头右磁轭台阶左端面与导磁圆盘右端之间的间隙形成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Ⅱ;活塞头右磁轭外表面与缸筒内表面形成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Ⅱ。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Ⅰ、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Ⅰ、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Ⅲ、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Ⅱ和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Ⅱ共同组成磁流变液流经的液流通道。这种结构设计不仅延长了有效阻尼通道,同时也增大了有效磁场面积。对励磁线圈通电时,流经阻尼通道的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产生可控阻尼力;通过调节加载电流大小,可有效控制输出阻尼力。本实用新型磁流变阻尼器系统采用双线圈,可同时形成四个有效阻尼通道;从而使得阻尼器输出阻尼力可调范围增大。本实用新型磁流变阻尼器稳定性高、装配简单、系统维护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左吊耳(1)、阻尼器左端盖(2)、缸筒(3)、导磁圆盘(4)、浮动活塞(5)、阻尼器右端盖(6)、活塞杆(7)、活塞头左磁轭(8)、励磁线圈Ⅰ(9)、励磁线圈Ⅱ(10)、活塞头右磁轭(11)、弹簧(12)及右吊耳(13);左吊耳(1)右端中间加工有内螺纹孔,活塞杆(7)左端外部加工有外螺纹,两者通过螺纹固定连接;阻尼器左端盖(2)中间加工有圆形通孔,活塞杆(7)与阻尼器左端盖(2)圆形通孔内表面间隙配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阻尼器左端盖(2)与缸筒(3)内表面间隙配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阻尼器左端盖(2)与缸筒(3)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活塞头左磁轭(8)外表面与缸筒(3)内表面形成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Ⅰ(14),活塞头右磁轭(11)外表面与缸筒(3)内表面形成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Ⅱ(18);导磁圆盘(4)加工有四个均匀分布的腰形孔(19),四个腰形孔(19)组成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Ⅲ(16);活塞头左磁轭(8)加工成台阶状;活塞头左磁轭(8)右端面紧靠导磁圆盘(4)左端面;活塞头左磁轭(8)台阶右端面与导磁圆盘(4)左端之间的间隙形成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Ⅰ(15);活塞头右磁轭(11)加工成台阶状;活塞头右磁轭(11)左端面紧靠导磁圆盘(4)右端面;活塞头右磁轭(11)台阶左端面与导磁圆盘(4)右端之间的间隙形成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Ⅱ(17);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Ⅰ(14)、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Ⅰ(15)、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Ⅲ(16)、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Ⅱ(17)和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Ⅱ(18)共同组成磁流变液流经的液流通道;活塞头左磁轭(8)、导磁圆盘(4)和活塞头右磁轭(11)通过螺栓轴向固定;活塞头左磁轭(8)圆周外表面加工有圆环形凹槽,励磁线圈Ⅰ(9)缠绕在圆环形凹槽内;活塞头右磁轭(11)圆周外表面加工有圆环形凹槽,励磁线圈Ⅱ(10)缠绕在圆环形凹槽内;活塞头左磁轭(8)、导磁圆盘(4)和活塞头右磁轭(11)中间均加工有螺纹通孔;活塞杆(7)右端加工有外螺纹;活塞杆(7)分别与活塞头左磁轭(8)、导磁圆盘(4)和活塞头右磁轭(11)通过螺纹轴向固定;阻尼器右端盖(6)与缸筒(3)内表面间隙配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阻尼器右端盖(6)与缸筒(3)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浮动活塞(5)外圆周表面与缸筒(3)圆周内表面间隙配合,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浮动活塞(5)右端中间部位加工有圆环形沉孔槽,阻尼器右端盖(6)左端中间部位加工有圆环形沉孔槽;弹簧(12)左端与浮动活塞(5)右端沉孔槽端面接触,弹簧(12)右端与阻尼器右端盖(6)左端沉孔槽端面接触;右吊耳(13)左端中间加工有内螺纹孔,阻尼器右端盖(6)右端外部加工有外螺纹,两者通过螺纹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 本实用新型将常规磁流变阻尼器的活塞头设计成活塞头左磁轭、导磁圆盘以及活塞头右磁轭三部分组合而成。活塞头左磁轭外表面与缸筒内表面形成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Ⅰ,活塞头左磁轭台阶右端面与导磁圆盘左端之间的间隙形成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Ⅰ;导磁圆盘加工的四个均匀分布的腰形孔组成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Ⅲ;活塞头右磁轭台阶左端面与导磁圆盘右端之间的间隙形成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Ⅱ;活塞头右磁轭外表面与缸筒内表面形成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Ⅱ。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Ⅰ、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Ⅰ、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Ⅲ、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Ⅱ和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Ⅱ共同组成磁流变液流经的液流通道。这种结构设计不仅延长了有效阻尼通道,同时也增大了有效磁场面积。对励磁线圈通电时,流经阻尼通道的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产生可控阻尼力;通过调节加载电流大小,可有效控制输出阻尼力。

(2) 本实用新型磁流变阻尼器系统采用双线圈,可同时形成四个有效阻尼通道;从而使得阻尼器输出阻尼力可调范围增大。

(3) 本实用新型磁流变阻尼器稳定性高、装配简单、系统维护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阻尼间隙及液流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通反向电流时磁力线分布及有效阻尼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通同向电流时磁力线分布及有效阻尼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导磁圆盘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包括左吊耳(1)、阻尼器左端盖(2)、缸筒(3)、导磁圆盘(4)、浮动活塞(5)、阻尼器右端盖(6)、活塞杆(7)、活塞头左磁轭(8)、励磁线圈Ⅰ(9)、励磁线圈Ⅱ(10)、活塞头右磁轭(11)、弹簧(12)及右吊耳(13);

图2是本实用新型阻尼间隙及液流通道结构示意图。活塞头左磁轭(8)外表面与缸筒(3)内表面形成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Ⅰ(14),活塞头左磁轭(8)台阶右端面与导磁圆盘(4)左端之间的间隙形成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Ⅰ(15);导磁圆盘(4)加工的四个均匀分布的腰形孔组成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Ⅲ(16);活塞头右磁轭(11)台阶左端面与导磁圆盘(4)右端之间的间隙形成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Ⅱ(17);活塞头右磁轭(11)外表面与缸筒(3)内表面形成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Ⅱ(18);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Ⅰ(14)、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Ⅰ(15)、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Ⅲ(16)、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Ⅱ(17)和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Ⅱ(18)共同组成磁流变液流经的液流通道。

图3是本实用新型通反向电流时磁力线分布及有效阻尼通道结构示意图。当给励磁线圈Ⅰ(9)通电时,由于电磁感应产生的磁力线依次经过活塞头左磁轭(8)、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Ⅰ(14)到达缸筒(3),然后经由导磁圆盘(4)和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Ⅰ(15)返回活塞头左磁轭(8),形成闭合回路;当给励磁线圈Ⅱ(10)通电时,由于电磁感应产生的磁力线依次经过活塞头右磁轭(11)、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Ⅱ(18)到达缸筒(3),然后经由导磁圆盘(4)和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Ⅱ(17)返回活塞头右左磁轭(11),形成闭合回路。

图4是本实用新型通同向电流时磁力线分布及有效阻尼通道结构示意图。当给励磁线圈Ⅰ(9)通电时,由于电磁感应产生的磁力线依次经过活塞头左磁轭(8)、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Ⅰ(14)到达缸筒(3),然后经由导磁圆盘(4)和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Ⅰ(15)返回活塞头左磁轭(8),形成闭合回路;当给励磁线圈Ⅱ(10)通电时,由于电磁感应产生的磁力线依次经过活塞头右磁轭(11)、径向圆盘阻尼间隙Ⅱ(17)到达导磁圆盘(4),然后经由缸筒(3)和轴向圆环形阻尼间隙Ⅱ(18)返回活塞头右磁轭(11),形成闭合回路。

图5是本实用新型阻尼导磁圆盘俯视图。在导磁圆盘上加工四个对称的腰形孔(19),作为阻尼通道。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如下:

外部振动使活塞头与缸筒产生相对运动,缠绕在活塞头上的励磁线圈产生磁场。磁流变液流过阻尼通道,就必须克服磁流变液链状排列的分子间的力,从而阻尼力增加,阻碍活塞头的运动。本实用新型延长了有效阻尼通道,从而增大磁流变阻尼器的粘滞阻尼力。通过调节双线圈中电流大小和方向,可改变磁流变液的屈服应力,达到所需的输出阻尼力。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