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0136发布日期:2019-02-15 19:44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终端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支撑架。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移动终端设备几乎成了人们,尤其是中青年人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移动终端设备使用不当而经常给使用者造成颈椎周围肌肉的紧张与劳损,这时一个移动终端设备用架体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移动终端设备用架体角度调节复杂,而且外出携带不方便,不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移动终端设备用架体角度调节复杂,而且外出携带不方便,不利于推广使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支撑架,包括第一架体,所述第一架体具有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承载面和设于所述承载面下方以用于支撑和改变所述承载面上所述移动终端倾斜角度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为弧形面,所述承载面与所述支撑面的两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终端支撑架还包括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具有容置腔,所述第二架体包括弧形主板体和两个分别设于所述弧形主板体两侧的侧板,所述弧形主板体滑动安装于所述容置腔内,且至少一个所述侧板伸于所述容置腔外。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都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架体的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分别反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二架体的一端分别从两个所述第一架体远离的端部插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架体内。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第一架体相对的一端分别设置有挡板,所述支撑面、承载面及挡板围合形成所述容置腔,两个所述挡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磁性体及与所述第一磁性体相吸的第二磁性体,所述第一磁性体与所述第二磁性体至少一个为磁铁,两个所述第一架体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体及第二磁性体吸附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架体的一端分别从两个所述第一架体的另一端插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架体内,两个所述第二架体的另一端分别伸出两个所述第一架体外。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终端支撑架还包括第三架体,所述第三架体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三架体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架体内,两个所述第二架体的一端分别滑动穿设于所述第三架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架体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架体在所述第三架体内插入深度的限位部,所述第三架体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二架体的两个所述限位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面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防滑垫。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承载面的上表面还分别设置有第三磁性体及用于与所述第三磁性体相吸附的第四磁性体,所述第三磁性体与所述第四磁性体至少一个为磁铁,所述第三磁性体与所述第四磁性体均位于所述承载面与所述防滑垫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终端支撑架还包括两个插持件,两个所述第二架体的两个所述侧板上均设置有弧形槽,两个所述插持件分别插置于两个所述弧形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面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弧形凸条。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架体设置成具有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承载面和设于承载面下方以用于支撑和改变承载面上移动终端倾斜角度的支撑面,其中支撑面为弧形面,通过向前或向后移动第一架体和/或滚动承载面以改变承载面上的移动终端相对台面倾斜角度的大小,该移动终端支撑架结构简单,调节方便,而且外出携带也很方便,便于大范围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共用的移动终端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实施例一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实施例一A-A处的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第二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第一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插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实施例二的爆炸图;

图8为图1中实施例二A-A处的剖视图;

图9为实施例二中第二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二中第一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0’)、第一架体;11(11’)、承载面;12(12’)、支撑面;121(121’)、弧形凸条;13(13’)、防滑垫;14、挡板;20(20’)、第二架体;21(21’)、弧形主板体;22(22’)、侧板;23、限位部;24(24’)、弧形槽;30、第三架体;40、插持件;41、收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支撑架,该移动终端支撑架包括第一架体10(10’),第一架体10(10’)具有承载面11(11’)和支撑面12(12’),承载面11(11’)用于支撑移动终端,支撑面12(12’)设于承载面11(11’)的下方,承载面11(11’)与支撑面12(12’)的两端连接。具体应用中,移动终端支撑架通过支撑面12(12’)放置于台面上,移动终端的一端抵靠于台面上,移动终端远离台面的部分抵靠于承载面11(11’)上,通过向前或向后移动第一架体10(10’)和/或滚动支撑面12(12’),以改变承载面11(11’)上移动终端相对台面倾斜角度的大小,以适应使用者使用移动终端时不同角度的需要,同时,支撑面12(12’)为弧形面如C型或U型弧形面,弧形面可以减少支撑面12(12’)与台面之间的摩擦力。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支撑架还包括第二架体20(20’),第一架体10(10’)具有容置腔,承载面11(11’)与支撑面12(12’)沿第一架体10(10’)宽度方向的两端连接,从而形成D型横截面,第二架体20(20’)包括弧形主板体21(21’)和两个侧板22(22’),两个侧板22(22’)分别设于弧形主板体21(21’)两侧,弧形主板体21(21’)的横截面为C型或U型,从而在两侧板22(22’)与弧形主板体21(21’)之间形成C型或U型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可以作为存储仓,在第二架体20(20’)的凹槽结构内可放置文具或者饰品,弧形主板体21(21’)滑动安装于容置腔内,第二架体20(20’)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架体10(10’)的长度,且至少一个侧板22(22’)伸于容置腔外,以便于从第一架体10(10’)内往外拉出第二架体20(20’)。

本实施例中,第一架体10(10’)和第二架体20(20’)都设有两个,两个第一架体10(10’)的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分别反向延伸,两个第二架体20(20’)的一端分别从两个第一架体10(10’)远离的端部插置于两个第一架体10(10’)内,从而将两个第二架体20(20’)固定于两个第一架体10(10’)上。

实施例一:

如图2-6所示,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架体10相对的一端分别设置有挡板14,支撑面12、承载面11及挡板14围合形成容置腔,两个挡板14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磁性体及与第一磁性体相吸的第二磁性体,第一磁性体及第二磁性体至少有一个为磁铁,两个第一架体10的一端通过第一磁性体及第二磁性体吸附连接,两个第二架体20的一端分别从两个第一架体10的另一端插置于两个第一架体10内,两个第二架体20的另一端分别伸出两个第一架体10外,从而使得两个第二架体20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第一架体10内,使得该移动终端支撑架具有伸缩功能,以适应不同尺寸的移动终端需要。

两个承载面11(11’)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两个防滑垫13(13’),该防滑垫13(13’)用于防止移动终端与承载面11(11’)发生相对滑动,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两个承载面11(11’)的上表面还分别设置有第三磁性体及用于与第三磁性体相吸的第四磁性体,第三磁性体及第四磁性体至少有一个为磁铁,第三磁性体及第四磁性体均设置于防滑垫13(13’)与承载面11(11’)之间,当不使用移动终端支撑架时,可以将两个第一架体10(10’)叠合在一起,从而使得该移动终端支撑架携带方便。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两个承载面11(11’)上设置有网状结构的通孔,在两个第二架体20(20’)内各安装有一个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可通过网状结构的通孔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优选的该散热装置为风扇,风扇产生的气流通过承载面11(11’)上的多个通孔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移动终端支撑架还包括两个插持件40,两个第二架体20(20’)的两个侧板22(22’)上均设置有弧形槽24(24’),该弧形槽24(24’)可以便于人手将两个第二架体20(20’)从移动终端支撑架两侧内分别拉出,两个插持件40分别插置于两个弧形槽24(24’)内,两个插持件40可以作为限位板用,以防止放置在第一架体10(10’)上方的移动终端发生左右移动,在两个插持件40上都设有收纳槽41,该收纳槽41可以用于插花、放置文具或者安装一用于与移动终端连接的USB插口。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支撑面12(12’)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弧形凸条121(121’),弧形凸条121(121’)沿支撑面12(12’)宽度方向设置,以减少移动终端支撑架与桌板之间的摩擦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架体10(10’)设置成具有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承载面11(11’)和设于承载面11(11’)下方以用于支撑和改变承载面11(11’)上移动终端倾斜角度的支撑面12(12’),其中支撑面12(12’)为弧形面,通过推动支撑面12(12’)向前或向后移动以改变承载面11(11’)上的移动终端设备倾斜角度的大小,两个第二架体20(20’)可以背向拉出移动终端支撑架,使得整个移动终端支撑架具有伸缩功能,以适应不同尺寸的移动终端需要,在不使用时,该移动终端支撑架可以整个进行拆除,不需要借助工具,直接打包带走,该移动终端支撑架结构简单,调节方便,而且外出携带也很方便,便于大范围使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撑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两个第一架体10(10’)的连接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参照图2-6所示,实施例一中,两个第一架体10通过磁性体吸附连接;而参照图7-10所示,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架体10’通过第三架体30连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支撑架还包括第三架体30,第三架体30为中空结构,第三架体30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第一架体10’内,两个第二架体20’的一端分别滑动穿设于第三架体30内,以实现两个第一架体10’、两个第二架体20’及第三架体30之间的固定。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架体20’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二架体20’在第三架体30内插入深度的限位部23,第三架体30安装于两个第二架体20’的两个限位部23之间,以防止第二架体20’从第三架体30的一侧直接穿过第三架体30移动至第三架体30的另一侧,从而使限位部23失去固定两个第二架体20’的功能。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支撑架的其它结构都可参照实施例一优化设计,在此不再详述。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