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四驱分动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1886发布日期:2019-04-16 22:42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四驱分动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分动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四驱分动箱。



背景技术:

在汽车驱动方式上主要由前驱、后驱和四驱等3种。目前应用在乘用车上的四驱系统,主要有分时四驱、适时四驱和全时四驱等。其中,分时四驱系统由于不带轴间差速器,需要驾驶员根据路况,合理选择四驱或两驱方案,选择不当,很容易导致驱动系统内部功率流消耗。适时四驱能克服分时四驱的缺点,其原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判断路况,自动选择两驱或四驱,这种系统由于需要电控系统辅助,通常应用在高档乘用车上。全时四驱系统由于轴间安装了托森差速器,能在全程实现四驱,不需要手动或电控系统干预,但是托森差速器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只在少数高级乘用车上使用。重型货车上的贯穿式驱动桥各桥间采用差速四驱,由于贯穿式驱动桥的重点是增大后驱驱动力,而并非组成全轮驱动结构,因此对差速锁止的要求低,在贯穿式驱动桥间常采用开放式差速器。

在拖拉机领域,由于拖拉机的工况变化大,装载能力强。因此,为了获得良好驱动性能和低速爬坡性能,通常需要设置低速爬行档位。而对于铰接式拖拉机,由于车头与车箱在铰接点相对偏转而转向,因此,为了获得良好的驱动能力和降低传动损失,在良好路面行驶时后轮驱动,在非硬质路面行驶时采用前轮驱动(拖拉机前后轴安装了不同花纹的轮胎),在低速上坡或爬行时采用四驱。

综上所述,亟需提供一种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结构紧凑,可获得良好驱动性能和低速爬坡性能的多功能四驱分动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结构紧凑,可获得良好驱动性能和低速爬坡性能的多功能四驱分动箱。

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多功能四驱分动箱,包括箱体组件、输入轴组件、中间轴组件、四驱轴组件、高低挡拨叉组件和驱动挡拨叉组件,所述箱体组件至少包括箱体,所述输入轴组件、中间轴组件、四驱轴组件、高低挡拨叉组件和驱动挡拨叉组件固定在所述箱体上,所述输入轴组件至少包括输入轴以及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上的输入轴双联齿轮,所述输入轴双联齿轮由输入轴高速齿轮和输入轴低速齿轮组成,所述中间轴组件至少包括中间轴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的中间轴高速齿轮和中间轴双联齿轮,所述中间轴双联齿轮由中间轴低速齿轮和中间轴传动齿轮构成,所述高低挡拨叉组件至少包括高低挡拨叉,所述高低挡拨叉与所述输入轴双联齿轮相连并可带动所述输入轴双联齿轮沿输入轴的轴向滑动,所述输入轴高速齿轮和输入轴低速齿轮可分别与所述中间轴高速齿轮中间轴低速齿轮啮合;所述四驱轴组件至少包括后轴组件和前轴组件,所述后轴组件至少包括四驱从动齿轮、后轴结合套、后轴和四驱从动齿轮轴套,所述四驱从动齿轮通过所述四驱从动齿轮轴套设置在所述后轴上并可沿所述后轴转动,所述前轴组件至少包括前轴结合套和前轴,所述后轴结合套和前轴结合套分别与所述后轴和前轴套接啮合,所述驱动挡拨叉组件至少包括驱动挡拨叉,所述驱动挡拨叉包括驱动挡前拨叉和驱动挡后拨叉,所述驱动挡前拨叉和驱动挡后拨叉分别与所述前轴结合套和后轴结合套相连,并可带动所述前轴结合套和后轴结合套沿所述前轴和后轴的轴向移动,所述前轴结合套和后轴结合套可与所述四驱从动齿轮套接啮合,所述四驱从动齿轮与所述中间轴传动齿轮啮合。

本实用新型后轴与前轴通过轴承安装在一条轴线上,结构紧促,利用内啮合齿轮传动力矩大、功能可靠的特点,通过移动结合套实现前驱、后驱、四驱切换,可采用单拨叉操作,结构简单。在换挡拨叉上设置有挡位强制锁定装置,可防止重载状况下换挡装置自动脱档。

具体应用过程中,外部动力传递至输入轴,通过输入轴传递至输入轴双联齿轮,拨叉带动输入轴双联齿轮沿输入轴移动,输入轴双联齿轮在高低挡拨叉的作用下,被置于最前端,输入轴双联齿轮的输入轴高速齿轮与中间轴高速齿轮啮合,将动力传递至中间轴,输出高速挡,输入轴双联齿轮在高低挡拨叉的作用下,被置于最后端时,输入轴双联齿轮上的输入轴低速齿轮与中间轴低速齿轮啮合,将动力传递至中间轴,输出低速挡;中间轴通过中间轴传动齿轮将动力传递给四驱从动齿轮;驱动挡拨叉被置于最前端位置时,前轴结合套仅与前轴结合,前轴处于自由状态,无动力输出,后轴结合套同时与后轴和四驱从动齿轮结合,动力仅从后轴输出,实现单独后驱;驱动挡拨叉被置于中间位置时,前轴结合套同时与前轴和四驱从动齿轮结合,后轴结合套同时与后轴和四驱从动齿轮结合,动力同时从前轴和后轴输出,实现四驱;驱动挡拨叉被置于最后侧位置时,后轴结合套仅与后轴结合,后轴处于自由状态,无动力输出,前轴结合套与同时前轴和四驱从动齿轮结合,动力仅从前轴输出,实现单独前驱。

本实用新型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结构紧凑,可实现装设本实用新型的运输车辆具有高速和低速两种模式切换,同时在良好路面行驶时后轮驱动,在非硬质路面行驶时采用前轮驱动,在低速上坡或爬行时采用四驱,可获得良好的驱动能力提高拖拉机的适应性。在换挡拨叉上设置有挡位强制锁定装置,可防止重载状况下换挡装置自动脱档。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后轴和前轴固定连接有花键毂,所述后轴结合套和前轴结合套分别套接在花键毂上并可相对花键毂沿后轴和前轴的轴向移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输入轴组件还包括输入轴端盖、输入轴密封圈、输入轴端盖螺栓、输入轴轴承和输入轴挡圈,所述输入轴双联齿通过花键设置在输入轴上,所述输入轴的两端设有输入轴轴承,所述输入轴轴承固定连接在输入轴端盖上,所述输入轴端盖通过输入轴端盖螺栓与所述箱体固定连接,至少所述输入轴的输入端上的输入轴端盖内设有输入轴密封圈,所述输入轴挡圈套设在所述输入轴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中间轴组件还包括中间轴端盖螺栓、中间轴轴承、中间轴端盖、中间轴挡圈和中间轴卡环,所述中间轴高速齿和中间轴双联齿轮通过花键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并通过中间轴卡环定位,所述中间轴的两端设有中间轴轴承,所述中间轴轴承固定连接在所述中间轴端盖上,所述中间轴端盖通过中间轴端盖螺栓与所述箱体固定连接,所述中间轴轴端盖内设有中间轴轴密封圈,所述中间轴挡圈套设在所述中间轴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后轴组件还包括后轴端盖螺栓、后轴轴承、后轴端盖、后轴卡环和后轴密封圈,所述后轴通过后轴轴承与所述后轴端盖固定连接,所述后轴端盖通过后轴端盖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箱体上,所述述后轴端盖内设有后轴密封圈,所述四驱从动齿轮通过所述后轴卡环定位。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前轴组件还包括后轴挡圈、前轴端盖螺栓、前轴密封圈、前轴端盖和前轴轴承,所述前轴通过前轴轴承与所述前轴端盖固定连接,所述前轴端盖通过前轴端盖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箱体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高低挡拨叉组件还包括高低挡拨叉轴螺栓、高低挡拨叉轴前套、挡位锁止组件、高低挡拨叉头臂、高低挡拨叉轴后套和高低挡拨叉轴,所述高低挡拨叉轴后套和高低挡拨叉轴前套通过所述驱动挡拨叉轴螺栓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高低挡拨叉轴的两端分别套设在所述高低挡拨叉轴后套和高低挡拨叉轴前套内,所述高低挡拨叉固定连接在所述高低挡拨叉轴上,所述高低挡拨叉头臂与所高低挡拨叉相连,所述高低挡拨叉头臂可带动所述高低挡拨叉轴沿所述高低挡拨叉轴后套和高低挡拨叉轴前套的轴向移动,所述高低挡拨叉轴设置高低挡自锁槽,所述挡位锁止组件设置在所述高低挡拨叉轴前套上并与所述高低挡自锁槽配合使用。

如此,当高低挡拨动拨叉头臂带动高低挡拨叉轴沿所述高低挡拨叉轴后套和高低挡拨叉轴前套移动,进而带动所述高低挡拨叉移动,输入轴双联齿轮在拨叉作用下沿所述输入轴的轴向滑动,输入轴双联齿轮在输入轴的不同位置可实现输入轴双联齿轮的输入轴高速齿轮与中间轴高速齿轮啮合,以及输入轴双联齿轮上的输入轴低速齿轮与中间轴低速齿轮啮合,实现高速挡和低速挡的转换。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驱动挡拨叉组件还包括驱动挡拨叉轴螺栓、挡位锁止组件、驱动挡拨叉头臂座、驱动挡拨叉头臂和驱动挡拨叉轴,所述驱动挡拨叉轴后套和驱动挡拨叉轴前套通过所述驱动挡拨叉轴螺栓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驱动挡拨叉轴的两端分别套设在所述驱动挡拨叉轴后套和驱动挡拨叉轴前套内,所述驱动挡拨叉头臂座和所述驱动挡拨叉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挡拨叉轴上,所述驱动挡拨叉头臂与所述驱动挡拨叉头臂座相连,所述驱动挡拨叉头臂可带动所述驱动挡拨叉轴沿所述驱动挡拨叉轴后套和驱动挡拨叉轴前套的轴向移动,所述驱动挡拨叉轴设置驱动挡自锁槽,所述挡位锁止组件设置在所述驱动挡拨叉轴前套上并与所述驱动挡自锁槽配合使用。

如此,当驱动挡拨动拨叉头臂带动驱动挡拨叉轴沿所述驱动挡拨叉轴后套和驱动挡拨叉轴前套移动,进而带动所述驱动挡拨叉移动,所述驱动挡前拨叉和驱动挡后拨叉分别带动所述前轴结合套和后轴结合套沿所述前轴和后轴的轴向移动,所述驱动挡拨叉在不同位置时,可实现前轴结合套仅与前轴结合、后轴结合套同时与后轴和四驱从动齿轮结合,和前轴结合套同时与前轴和四驱从动齿轮结合、后轴结合套同时与后轴和四驱从动齿轮结合,以及后轴结合套仅与后轴结合、前轴结合套与同时前轴和四驱从动齿轮结合的三种情况,实现单独后驱、四驱以及单独前驱的转换。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挡位锁止组件包括自锁钢球、自锁销、自锁弹簧、锁止销、自锁销座、锁止销座和锁止弹簧,所述自锁销座与所述驱动挡拨叉轴或高低挡拨叉轴相连,所述锁止销座与所述自锁销座相连,所述自锁钢球、自锁销和自锁弹簧设置在所述自锁销座内,所述锁止销和和锁止弹簧设置在所述锁止销座内,所述锁止销和自锁销分别穿设锁止弹簧和自锁弹簧,所述锁止销抵挡在自锁销的一端,所述自锁销的另一端设置自锁钢球,所述自锁钢球与所述驱动挡自锁槽或高低挡自锁槽配合。

当自锁钢球刚好落入自锁槽时,定位并产生自锁,锁止销在锁止弹簧的作用下低挡在自锁销的后端,自锁销顶住自锁钢球,自锁钢球无法移出自锁槽,换挡杆被锁止,无法实现挡位切换;换挡时,锁止销与离合器踏板或离合器操作机构联动,当踩下离合器踏板使得离合器分离时,锁止销在力的作用下,压缩锁止弹簧,锁止销被拉至分离后的位置,由于自锁销末端没有锁止销低挡,在换挡作用力的作用下,自锁钢球可推动自锁销压缩自锁弹簧,拨叉轴可轴向移动,推动自锁钢球落入下一自锁槽,顺利实现挡位切换。

优选,所述高低挡拨叉组件上的挡位锁止组件的高低挡拨叉轴上按预定间距设有2个与所述自锁钢球相配合的自锁槽,与高低挡相配,所述驱动挡拨叉组件上的挡位锁止组件的驱动挡拨叉轴上按预定间距设有3个与所述自锁钢球相配合的自锁槽,与单独前驱、四驱、单独后驱三种档位相匹配。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箱体组件还包括箱盖、箱体螺栓、放油螺栓、拨叉轴盖板和盖板螺栓,所述放油螺栓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箱盖和拨叉轴盖板分别通过所述箱体螺栓和盖板螺栓固定在所述箱体上。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动箱的外形图;

图2为图1中所涉及的分动箱沿H-H面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轴组件与中间轴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所涉及的分动箱高速挡结构沿K-K面的剖面图;

图6为图1中所涉及的分动箱低速挡结构沿K-K面的剖面图;

图7为图5中所涉及的分动箱I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5中所涉及的分动箱I部沿M-M面的剖面图;

图9为图1中所涉及的分动箱单独后驱结构沿J-J面的剖面图;

图10为图1中所涉及的分动箱四驱结构沿J-J面的剖面图;

图11为图1中所涉及的分动箱单独前驱结构沿J-J面的剖面图。

图中:

A箱体组件 B输入轴组件 C中间轴组件

D四驱轴组件 E高低挡拨叉组件 F驱动挡拨叉组件

A1箱盖 A2箱体螺栓 A3箱体

A4放油螺栓 A5拨叉轴盖板 A6盖板螺栓

B1输入轴端盖 B2输入轴密封圈 B3输入轴端盖螺栓

B4输入轴轴承 B5输入轴双联齿轮 B6输入轴

B7输入轴挡圈 B8输入轴低速齿轮 B9输入轴高速齿轮

C1中间轴端盖螺栓 C2中间轴轴承 C3中间轴端盖

C4中间轴挡圈 C5中间轴低速齿轮 C6中间轴传动齿轮

C7中间轴卡环 C8中间轴高速齿轮 C9中间轴双联齿轮

C10中间轴 D1后轴组件 D2前轴组件

D11四驱从动齿轮 D12后轴结合套 D13后轴端盖螺栓

D14后轴 D15后轴端盖 D16后轴轴承

D17后轴卡环 D18后轴密封圈 D19四驱从动齿轮轴套

D21前轴结合套 D22后轴挡圈 D23前轴

D24前轴端盖螺栓 D25前轴密封圈 D26前轴端盖

D27前轴轴承 E1高低挡拨叉轴螺栓 E2高低挡拨叉轴前套

E3挡位锁止组件 E4高低挡拨叉 E5高低挡拨叉头臂

E6高低挡拨叉轴后套 E7高低挡拨叉轴 E8高低挡自锁槽

F1驱动挡拨叉轴螺栓 F2驱动挡前拨叉 F3驱动挡拨叉

F4驱动挡拨叉头臂座 F5驱动挡拨叉头臂 F6驱动挡拨叉轴

F7驱动挡后拨叉 F8驱动挡自锁槽 E31自锁钢球

E32自锁销 E33自锁弹簧 E34锁止销

E35自锁销座 E36锁止销座 E37锁止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如下,参照图1~11,一种多功能四驱分动箱,包括箱体组件A、输入轴组件B、中间轴组件C、四驱轴组件D、高低挡拨叉组件E和驱动挡拨叉组件F,所述箱体组件A至少包括箱体A3,所述输入轴组件B、中间轴组件C、四驱轴组件D、高低挡拨叉组件E和驱动挡拨叉组件F固定在所述箱体A3上,所述输入轴组件B至少包括输入轴B6以及设置在所述输入轴 B6上的输入轴双联齿轮B5,所述输入轴双联齿轮B5由输入轴高速齿轮B9和输入轴低速齿轮B8组成,所述中间轴组件C至少包括中间轴C10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中间轴C10上的中间轴高速齿轮C8和中间轴双联齿轮C9,所述中间轴双联齿轮C9由中间轴低速齿轮C5和中间轴传动齿轮C6构成,所述高低挡拨叉组件E至少包括高低挡拨叉E4,所述高低挡拨叉E4与所述输入轴双联齿轮B5相连并可带动所述输入轴双联齿轮B5沿输入轴B6的轴向滑动,所述输入轴高速齿轮B9和输入轴低速齿轮B8可分别与所述中间轴高速齿轮C8中间轴低速齿轮C5啮合;所述四驱轴组件D至少包括后轴组件D1和前轴组件D2,所述后轴组件D1至少包括四驱从动齿轮D11、后轴结合套D12、后轴D14和四驱从动齿轮轴套D19,所述四驱从动齿轮D11通过所述四驱从动齿轮轴套 D19设置在所述后轴D14上并可沿所述后轴D14转动,所述前轴组件D2至少包括前轴结合套D21和前轴D23,所述后轴结合套D12和前轴结合套D21分别与所述后轴D14和前轴D23套接啮合,所述驱动挡拨叉组件F至少包括驱动挡拨叉F3,所述驱动挡拨叉F3包括驱动挡前拨叉F2和驱动挡后拨叉F7,所述驱动挡前拨叉F2和驱动挡后拨叉F7分别与所述前轴结合套D21和后轴结合套D12相连,并可带动所述前轴结合套D21和后轴结合套D12沿所述前轴D23 和后轴D14的轴向移动,所述前轴结合套D21和后轴结合套D12可与所述四驱从动齿轮D11套接啮合,所述四驱从动齿轮D11与所述中间轴传动齿轮C6 啮合。

具体应用过程中,如图2~6和图9,外部动力传递至输入轴B6,通过输入轴B6传递至输入轴双联齿轮B5,拨叉带动输入轴双联齿轮B5沿输入轴B6移动,如图5,输入轴双联齿轮B5在高低挡拨叉E4的作用下,被置于最前端,输入轴双联齿轮B5的输入轴高速齿轮B9与中间轴高速齿轮C8啮合,将动力传递至中间轴C10,输出高速挡,如图6,输入轴双联齿轮B5在高低挡拨叉 E4的作用下,被置于最后端时,输入轴双联齿轮B5上的输入轴低速齿轮B8 与中间轴低速齿轮C5啮合,将动力传递至中间轴C10,输出低速挡;中间轴C10通过中间轴传动齿轮C6将动力传递给四驱从动齿轮D11;如图9,驱动挡拨叉F3被置于最前端位置时,前轴结合套D21仅与前轴D23结合,前轴D23 处于自由状态,无动力输出,后轴结合套D12同时与后轴D14和四驱从动齿轮 D11结合,动力仅从后轴D14输出,实现单独后驱;如图10,驱动挡拨叉F3 被置于中间位置时,前轴结合套D21同时与前轴D23和四驱从动齿轮D11结合,后轴结合套D12同时与后轴D14和四驱从动齿轮D11结合,动力同时从前轴D23和后轴D14输出,实现四驱;如图11,驱动挡拨叉F3被置于最后侧位置时,后轴结合套D12仅与后轴D14结合,后轴D14处于自由状态,无动力输出,前轴结合套D21与同时前轴D23和四驱从动齿轮D11结合,动力仅从前轴D23输出,实现单独前驱。

本实用新型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结构紧凑,可实现装设本实用新型的运输车辆在良好路面行驶时后轮驱动,在非硬质路面行驶时采用前轮驱动(拖拉机前后轴D14安装了不同花纹的轮胎),在低速上坡或爬行时采用四驱,可获得良好的驱动能力和降低传动损失,有效提高驱动系统内部功率流的消耗。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后轴D14和前轴D23 固定连接有花键毂,所述后轴结合套D12和前轴结合套D21分别套接在花键毂上并可相对花键毂沿后轴D14和前轴D23的轴向移动。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4,所述输入轴组件B还包括输入轴端盖B1、输入轴密封圈B2、输入轴端盖螺栓B3、输入轴轴承B4和输入轴挡圈B7,所述输入轴B6双联齿通过花键设置在输入轴B6上,所述输入轴B6的两端设有输入轴轴承B4,所述输入轴轴承B4固定连接在输入轴端盖B1上,所述输入轴端盖B1通过输入轴端盖螺栓B3与所述箱体A3 固定连接,至少所述输入轴B6的输入端上的输入轴端盖B1内设有输入轴密封圈B2,所述输入轴挡圈B7套设在所述输入轴B6上。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述中间轴组件C还包括中间轴端盖螺栓C1、中间轴轴承C2、中间轴端盖C3、中间轴挡圈 C4和中间轴卡环C7,所述中间轴C10高速齿和中间轴双联齿轮C9通过花键设置在所述中间轴C10上并通过中间轴卡环C7定位,所述中间轴C10的两端设有中间轴轴承C2,所述中间轴轴承C2固定连接在所述中间轴端盖C3上,所述中间轴端盖C3通过中间轴端盖螺栓C1与所述箱体A3固定连接,所述中间轴C10轴端盖内设有中间轴C10轴密封圈,所述中间轴挡圈C4套设在所述中间轴C10上。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述后轴组件 D1还包括后轴端盖螺栓D13、后轴轴承D16、后轴端盖D15、后轴卡环D17 和后轴密封圈D18,所述后轴D14的通过后轴轴承D16与所述后轴端盖D15 固定连接,所述后轴端盖D15通过后轴端盖螺栓D13固定连接在所述箱体A3 上,所述述后轴端盖D15内设有后轴密封圈D18,所述四驱从动齿轮D11通过所述后轴卡环D17定位。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述前轴组件 D2还包括后轴挡圈D22、前轴端盖螺栓D24、前轴密封圈D25、前轴端盖D26 和前轴轴承D27,所述前轴D23通过前轴轴承D27与所述前轴端盖D26固定连接,所述前轴端盖D26通过前轴端盖螺栓D24固定连接在所述箱体A3上。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述高低挡拨叉组件E还包括高低挡拨叉轴螺栓E1、高低挡拨叉轴前套E2、挡位锁止组件E3、高低挡拨叉头臂E5、高低挡拨叉轴后套E6和高低挡拨叉轴E7,所述高低挡拨叉轴后套E6和高低挡拨叉轴前套E2通过所述驱动挡拨叉轴螺栓 F1与所述箱体A3连接,所述高低挡拨叉轴E7的两端分别套设在所述高低挡拨叉轴后套E6和高低挡拨叉轴前套E2内,所述高低挡拨叉E4固定连接在所述高低挡拨叉轴E7上,所述高低挡拨叉头臂E5与所高低挡拨叉E4相连,所述高低挡拨叉头臂E5可带动所述高低挡拨叉轴E7沿所述高低挡拨叉轴后套E6 和高低挡拨叉轴前套E2的轴向移动,所述高低挡拨叉轴E7设置高低挡自锁槽 E8,所述挡位锁止组件E3设置在所述高低挡拨叉轴前套E2上并与所述高低挡自锁槽E8配合使用。

如此,当高低挡拨动拨叉头臂带动高低挡拨叉轴E7沿所述高低挡拨叉轴后套E6和高低挡拨叉轴前套E2移动,进而带动所述高低挡拨叉E4移动,输入轴双联齿轮B5在拨叉作用下沿所述输入轴B6的轴向滑动,输入轴双联齿轮 B5在输入轴B6的不同位置可实现输入轴双联齿轮B5的输入轴高速齿轮B9与中间轴高速齿轮C8啮合,以及输入轴双联齿轮B5上的输入轴低速齿轮B8与中间轴低速齿轮C5啮合,实现高速挡和低速挡的转换。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9~11,所述驱动挡拨叉组件F还包括驱动挡拨叉轴螺栓F1、挡位锁止组件E3、驱动挡拨叉头臂座F4、驱动挡拨叉头臂F5和驱动挡拨叉轴F6,所述驱动挡拨叉轴F6后套和驱动挡拨叉轴F6前套通过所述驱动挡拨叉轴螺栓F1与所述箱体A3连接,所述驱动挡拨叉轴F6的两端分别套设在所述驱动挡拨叉轴F6后套和驱动挡拨叉轴F6前套内,所述驱动挡拨叉头臂座F4和所述驱动挡拨叉F3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挡拨叉轴F6上,所述驱动挡拨叉头臂F5与所述驱动挡拨叉头臂座F4 相连,所述驱动挡拨叉头臂F5可带动所述驱动挡拨叉轴F6沿所述驱动挡拨叉轴F6后套和驱动挡拨叉轴F6前套的轴向移动,所述驱动挡拨叉轴F6设置驱动挡自锁槽F8,所述挡位锁止组件E3设置在所述驱动挡拨叉轴F6前套上并与所述驱动挡自锁槽F8配合使用。

如此,当驱动挡拨动拨叉头臂带动驱动挡拨叉轴F6沿所述驱动挡拨叉轴 F6后套和驱动挡拨叉轴F6前套移动,进而带动所述驱动挡拨叉F3移动,所述驱动挡前拨叉F2和驱动挡后拨叉F7分别带动所述前轴结合套D21和后轴结合套D12沿所述前轴D23和后轴D14的轴向移动,所述驱动挡拨叉F3在不同位置时,可实现前轴结合套D21仅与前轴D23结合、后轴结合套D12同时与后轴D14和四驱从动齿轮D11结合,和前轴结合套D21同时与前轴D23和四驱从动齿轮D11结合、后轴结合套D12同时与后轴D14和四驱从动齿轮D11结合,以及后轴结合套D12仅与后轴D14结合、前轴结合套D21与同时前轴D23 和四驱从动齿轮D11结合的三种情况,实现单独后驱、四驱以及单独前驱的转换。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述挡位锁止组件E3包括自锁钢球E31、自锁销E32、自锁弹簧E33、锁止销E34、自锁销座E35、锁止销座E36和锁止弹簧E37,所述自锁销座E35与所述驱动挡拨叉轴F6或高低挡拨叉轴E7相连,所述锁止销座E36与所述自锁销座E35 相连,所述自锁钢球E31、自锁销E32和自锁弹簧E33设置在所述自锁销座E35 内,所述锁止销E34和和锁止弹簧E37设置在所述锁止销座E36内,所述锁止销E34和自锁销E32分别穿设锁止弹簧E37和自锁弹簧E33,所述锁止销E34 抵挡在自锁销E32的一端,所述自锁销E32的另一端设置自锁钢球E31,所述自锁钢球E31与所述驱动挡自锁槽F8或高低挡自锁槽E8配合,所述锁止销 E34与自锁销E32的接触一端设有调节挡。

当自锁钢球E31刚好落入自锁槽时,定位并产生自锁,锁止销E34在锁止弹簧E37的作用下低挡在自锁销E32的后端,自锁销E32顶住自锁钢球E31,自锁钢球E31无法移出自锁槽,换挡杆被锁止,无法实现挡位切换;换挡时,锁止销E34与离合器踏板或离合器操作机构联动,当踩下离合器踏板使得离合器分离时,锁止销E34在力的作用下,压缩锁止弹簧E37,锁止销E34被拉至分离后的位置,由于自锁销E32末端没有锁止销E34低挡,在换挡作用力的作用下,自锁钢球E31可推动自锁销E32压缩自锁弹簧E33,拨叉轴继续轴向移动,推动自锁钢球E31落入下一自锁槽,顺利实现挡位切换。

优选,所述高低挡拨叉组件E上的挡位锁止组件E3的高低挡拨叉轴E7上按预定间距设有2个与所述自锁钢球E31相配合的自锁槽,与高低挡相配,所述驱动挡拨叉组件F上的挡位锁止组件E3的驱动挡拨叉轴F6上按预定间距设有3个与所述自锁钢球E31相配合的自锁槽,与单独前驱、四驱、单独后驱三种档位相匹配。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述箱体组件A 还包括箱盖A1、箱体螺栓A2、放油螺栓A4、拨叉轴盖板A5和盖板螺栓A6,所述放油螺栓A4设置在所述箱体A3上,所述箱盖A1和拨叉轴盖板A5分别通过所述箱体螺栓A2和盖板螺栓A6固定在所述箱体A3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