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弹簧立式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1766发布日期:2018-12-25 20:10阅读:5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弹簧立式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弹簧立式止回阀。



背景技术:

立式止回阀是指依靠介质本身流动而自动开、闭阀瓣,用来防止介质倒流的阀门,又称逆止阀、单向阀、逆流阀、和背压阀。止回阀属于一种自动阀门,其主要作用是防止介质倒流、防止泵及驱动电动机反转,以及容器介质的泄放。止回阀还可用于给其中的压力可能升至超过系统压的辅助系统提供补给的管路上。止回阀主要可分为旋启式止回阀(依重心旋转)与升降式止回阀(沿轴线移动)。这种类型的阀门的作用是只允许介质向一个方向流动,而且阻止反方向流动。通常这种阀门是自动工作的,在一个方向流动的流体压力作用下,阀瓣打开;流体反方向流动时,由流体压力和阀瓣的自重合阀瓣作用于阀座,从而切断流动。

但传统的止回阀在工作时,其阀瓣受介质流动的压力进行开启与关闭时不够灵敏,且由于结构过于单一导致流体速度突然变大时水锤现象严重影响使用寿命。

因此,发明一种双弹簧立式止回阀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弹簧立式止回阀,通过在阀室内壁上设置调节板,当介质从阀瓣与密封圈之间的间隙流入至阀室时可进行调节,在阀室内产生水涡,使得介质的流速得以降低,以解决传统止回阀易受水锤现象影响导致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弹簧立式止回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底端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顶部设有进液颈,所述进液颈内壁设有密封圈,所述进液颈顶部设有阀室,所述阀室内壁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设有套管,所述套管底端设有下弹簧,所述套管内设有阀杆,所述阀杆顶端设有上弹簧以及底端设有阀瓣,所述上弹簧顶端设有连接块,所述阀杆两侧均设有调节板,所述连接杆端部设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一侧设有出液颈,所述出液颈端部设有出液管。

优选的,所述阀室设置于阀体内腔,所述进液口、进液颈和阀室一体化设置,所述进液口和进液颈呈沙漏状设置。

优选的,所述密封圈与进液颈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阀瓣外壁与密封圈内壁相吻合,所述阀体底部设有安装法兰。

优选的,所述套管嵌设于连接杆上,所述连接杆一端与阀室内壁固定连接以及另一端与隔离板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顶部与阀室内腔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阀杆通过上弹簧与连接块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阀杆与套管活动连接,所述下弹簧套设于阀杆的底端,所述下弹簧底端与阀瓣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阀瓣通过阀杆和下弹簧与套管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出液颈与阀室一体化设置,所述隔离板顶端与阀室顶部固定连接以及两侧壁与阀室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板设置于阀室内壁上且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调节板通过阀杆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通过设有上弹簧和下弹簧,当阀瓣受介质流动的压力上移时,利用上弹簧和下弹簧回缩,阀杆在套管内进行活动,降低了水锤现象的发生同时当单个弹簧出现受损时依旧可进行工作,提高了实用性;

2、通过在阀室内壁上设置调节板,当介质从阀瓣与密封圈之间的间隙流入至阀室时可进行调节,使得介质的流速得以降低,进一步降低了水锤现象的影响,延长了使用寿命;

3、通过将进液口和进液颈呈沙漏状设置,使得流入的介质速度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流通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断流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A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B-B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阀体、2进液口、3进液颈、4密封圈、5阀室、6连接杆、7套管、8下弹簧、9阀杆、10上弹簧、11阀瓣、12连接块、13调节板、14隔离板、15出液颈、16出液管、17安装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双弹簧立式止回阀,包括阀体1,所述阀体1底端设有进液口2,所述进液口2顶部设有进液颈3,所述进液颈3内壁设有密封圈4,所述进液颈3顶部设有阀室5,所述阀室5内壁设有连接杆6,所述连接杆6上设有套管7,所述套管7底端设有下弹簧8,所述套管7内设有阀杆9,所述阀杆9顶端设有上弹簧10以及底端设有阀瓣11,所述上弹簧10顶端设有连接块12,所述阀杆9两侧均设有调节板13,所述连接杆6端部设有隔离板14,所述隔离板14一侧设有出液颈15,所述出液颈15端部设有出液管16。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阀室5设置于阀体1内腔,所述进液口2、进液颈3和阀室5一体化设置,所述进液口2和进液颈3呈沙漏状设置,通过将进液口2和进液颈3呈沙漏状设置,使得流入的介质速度更加均匀。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圈4与进液颈3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阀瓣11外壁与密封圈4内壁相吻合,所述阀体1底部设有安装法兰17,通过安装法兰17将阀体1与管道系统进行连接。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套管7嵌设于连接杆6上,所述连接杆6一端与阀室5内壁固定连接以及另一端与隔离板14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12顶部与阀室5内腔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阀杆9通过上弹簧10与连接块12活动连接,阀杆9收阀瓣11一端产生的压力在套管7内进行移动。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阀杆9与套管7活动连接,所述下弹簧8套设于阀杆9的底端,所述下弹簧8底端与阀瓣11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阀瓣11通过阀杆9和下弹簧8与套管7活动连接,当阀瓣11受到介质流通时的压力时挤压下弹簧8,使得阀杆9进行上移。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出液颈15与阀室5一体化设置,所述隔离板14顶端与阀室5顶部固定连接以及两侧壁与阀室5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板13设置于阀室5内壁上且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调节板13通过阀杆9对称设置,当介质从阀瓣11与密封圈4之间的间隙流入至阀室5时,直接作用于调节板13上,使得介质的流向进行调节,产生水涡,使得介质的流速得以降低,进一步降低了水锤现象的影响,延长了使用寿命。

本实用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3,工作时,通过安装法兰17将阀体1与管道系统进行连接,当介质从进液口2进入进液颈3时,介质流动时产生的压力推动阀瓣11上移,下弹簧8和上弹簧10同时回缩,阀杆9在套管7内活动上移,使得阀瓣11外壁与进液颈3内的密封圈4分离,介质从进液颈3进入到阀室5内,呈沙漏状设置的进液口2和进液颈3使得流入的介质速度更加均匀,降低水锤现象的影响,然后介质从隔离板14一侧的出液颈15进入到出液管16内后流出,采用双弹簧的设计,使得阀瓣11在受介质挤压时的移动时相对匀速,从而使介质的流速不会在一瞬间内提速,同时在单个弹簧出现损坏时依旧可以进行工作,当管道系统中的介质流动停止时,阀瓣11受上弹簧10和下弹簧8作用下移使其外壁抵于密封圈4上,避免介质回流;

参照说明书附图4,当介质从阀瓣11与密封圈4之间的间隙流入至阀室5时,直接作用于调节板13上,使得介质的流向进行调节,产生水涡,使得介质的流速得以降低,进一步降低了水锤现象的影响,延长了使用寿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